从81亿到2.2万亿的追赶超越
——改革开放40年陕西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2018-12-19 07:48张永军
西部大开发 2018年11期
关键词:陕西西安

文 / 本刊记者 张永军

时光荏苒,不负芳华。改革开放40年,是每一位奋斗者勠力前行、锐意进取的最好见证。

40年前的1978年,陕西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在咸阳正式筹建,我国的第一只彩色显像管在这里诞生。并发展成为国内第一、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彩色显像管生产基地。“彩虹”也一度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骄傲,见证了我国电子工业的辉煌。

40年后,投资280亿元的西北“第一板”——CEC咸阳8.6代液晶面板生产线项目在咸阳高新区建成投产,搭建了陕西“东有西安三星、西有咸阳彩虹”的全省电子信息产业格局。

40年来,“彩虹”的兴衰变迁,创新变革,无不是陕西乃至我国奋力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最好见证和改革开放40年来艰苦创业的陕西缩影。

从81亿 到2.2万亿

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带来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

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街头开始流行喇叭裤、红裙子,上海、香港服饰进入西安市场,老百姓对于美的追求已从上世纪70年代的“灰色”向“时尚”转变。

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老百姓的着装需求已经进入讲究品牌的时代;再到2000年以后,西安人民的生活已经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的开放使得人们穿衣着装向个性、品位转变……

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让老百姓的生活品质越来越高。就西安而言,上世纪80年代初,西安城镇居民人均年服装消费支出不足80元,到2017年人均衣着支出达到2060元,改革开放以来衣着支出年均增长9.4%。

不得不提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给陕西乃至西北人留下了深刻记忆的服装街——康复路。那时候,康复路几乎成了西安最具特色的代表,“到西安,一定要到康复路!”成了那时进城人的最大愿望。如今,康复路、玉祥门的旧时繁华已去,演变为一个个商业综合体。据统计,目前西安全市商业综合体多达70多家,年总客流量近2亿人次,购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时尚现代城市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的新追求。

西安建成一条彩电装配线

西安小寨赛格购物广场

这些变化,反映的是西安、陕西社会经济40年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巨大变化。40年来,西安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25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7470亿元,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9位。陕西全省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81.07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21898.81亿元,是1978年的270倍。同时,陕西GDP年均增速10.7%,经济总量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十九位提升至第十五位,在西部地区的位次由第三位提升至第二位,经济增速持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特别是高新区、开发区的建设,成为陕西经济的引领。作为首批国家级高新区之一,西安高新区自1991年成立以来,凭借西安科教资源优势,技术上坚持自主创新,制度上打通产学研壁垒,政策上支撑孵化模式升级,探索出内陆高新区实现跨越发展的经验,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西部样本。

经济的发展带来质量效益显著提升,1978年,陕西人均GDP不足300元,2017年达572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04年陕西人均GDP跃上1000美元台阶,2009年突破3000美元,2017年突破8000美元,达8482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已经由低收入国家水平跃升至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表明陕西经济发展由量的扩张期步入了质量和效益同步提升的新时期。

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了改革成果与人民同享,消费品质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不断增强的新局面。诚如几十年来康复路的变迁一样,群众生活向品质型、享受型、多样型、智能化转变。据统计,改革开放40年,陕西居民收入成倍增长。1978年至2017年,陕西城镇居民收入由人均310元提高至30810元,农村居民收入由133元提高至10265元,分别增长98.4倍、76.2倍,年均增长12.2%和11.5%。

同时,百元GDP财政含量不断提高。1978年全省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仅19.76亿元,1999年突破百亿元,2011年跨越千亿元大关,2017年跨越2000亿元,达2006.39亿元,1979年至2017年年均增长12.6%。每百元GDP地方财政收入由1994年的5.08元提升到2017年的9.16元,经济发展“含金量”不断提升。

从14亿 到128亿

产业的发展带来县域经济实力不断壮大

当你走在西部第一强县(市)神木市街头,看着40年来神木的变化,不由得会感叹:以往丘壑纵横,荒漠严重,工业不兴,农业落后,民穷县弱,是国家级贫困县的神木,经过40年的发展,土地披绿,河水变清,农民变富,工业振兴,成为西部第一经济强县(市)。

如今,这座有着4300多年文明史、近1000年建县史的神木市,经济总量在全国资源成长型城市中处于前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兰炭基地、全国单体最大的聚氯乙烯基地、西部最大的火电基地、西部最大的浮法玻璃基地、西部最大的电石基地,在国家能源安全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是陕西县域经济的领头羊。

据统计,2017年神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1110.33亿元,经济总量是1980年的2555倍,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23.6%;人均生产总值由1980年的176元增长到2017年的237605元,增长了1349倍;超50亿元的企业有6家,超20亿元的企业有13家,10亿元的企业有24家……

诚如神木一样,在陕西生产总值超过100亿元的县(市)从无到有,2017年达到36个,全省78个县(市)实现生产总值达到9956.25亿元,占全省比重的45.5%,县均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元大关,由14.16亿元增加到127.64亿元。县域经济已成为推动陕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力量。

而就全省的产业布局来看,陕北大力打造高端能源化工基地,2017年,陕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21%,比1978年上升12.5个百分点;陕南绿色循环发展持续推进,生产总值为1978年的182倍;关中继续保持中坚力量,生产总值占比64.8%。我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和我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齐头并进。

数据显示,陕西石油等产品产量迅猛增长,煤油气产量均居全国前列。2017年天然原油产量3489.82万吨,比1978年增长578倍,年均增长17.7%,成为中国第一“油气”大省。

神木(榆林市县级市)

延长石油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使得陕西的工业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0亿企业367户,其中百亿以上企业29户。延长石油、陕煤化进入世界500强,其中延长石油为我国西部地区首家世界500强企业。陕汽、法士特、东岭等集团已进入全国500强企业行列;有色、东岭、陕汽、西电等4大集团已连续5年入列中国制造业500强;宝石钢管、宝石机械、秦川机床等企业集团也新进入全国制造业500强;组建不久的铁路建设集团、东庄水利建设集团、金融资产管理集团等,正在茁壮成长、发展壮大。所有这些大企业大集团已名符其实地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骨干带头力量。2017年全省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185.7亿元,为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增长49.3%,高于全国28.3个百分点。

众多企业跻身全国500强企业行列

此外,非公经济打破了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占据了陕西经济总量的半壁江山,1997年陕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26.7%,2011年超过50%,2017年已达54.1%。全省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占全省规上工业企业总数的96%,在县域工业企业中占主体地位;全省规模以上非公工业增长16%以上,位列全国前列,全省民企纳税额1000亿元左右,占全省税收的60%以上。

从通行不畅 到“一日生活圈”的形成

高速大通道的建立拉近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家住咸阳市内的杨荣是旬邑县组织部一名干部,往返于咸阳与旬邑之间,是他节假日都要经历的一件事。然而,十多年前,从旬邑到咸阳乘坐公共汽车需要5-6个小时,途经的盘山公路令人头晕目眩。如今,咸旬高速的开通,从旬邑到咸阳仅需1个小时,到西安1.5个小时,高速公路的开通,彻底拉近了人们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杨荣感慨说,想当年跟随父亲走一趟咸阳城,车少、路远、时间长,一年能去一次都成了奢望。如今,咸旬高速的开通,一天往返几次不再是问题。

记者近日巧遇上世纪80年代末,从南方赶到延安富县的温州商人王军,他提起那段艰苦奋斗的人生,便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他说,当年从温州到富县,不知换了多少趟车、走了多少路、赶了多少天。最让他难以忘记的是要从西安进货到富县,凌晨五点就得赶第一班到西安的车,一路颠簸八九个小时才能到西安,然后匆匆进货后,带着一堆堆货物往车站赶,并不是当天返回,而是要在车站蹲守一夜,等待第二天发往富县的班车。快的话两天一来回,慢的话就得三天。

谈起今日的变化,王军感慨道,现在富县也通了高速公里、高速铁路,随时都可以通往全省乃至全国各个想去的地方,日行千里轻而易举。加之网络、通信的发达,快递、物流的高效,高速的发展让人目不暇接,自己30多年的创业就同国家的创业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步入了新的阶段。

的确,高速公路从空间与时间上拉近了城与城之间的距离,从陕西第一条高速——西临高速的建设,到全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榆靖高速的建设,再到西汉高速、西宝高速、黄延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让陕西107县(区)中实现了98个高速连通,构筑起与周边中心城市的“一日交通圈”。

40年来,陕西高速公路的发展,惠及三秦百姓。密如蛛网、通江达海的高速公路遍布三秦大地,绵延四面八方——从关中平原到秦岭腹地,从革命老区到秦巴山区,一幅高速公路大发展、大跨越的壮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西汉高速公路穿越油菜花盛开的汉中盆地,风光秀丽。

从公路、到铁路、再到高速铁路,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综合交通网络日趋完善,截至2017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17.44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279公里,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5300公里,基本形成“两纵五横三枢纽”骨架网。

在陕西地图上大写一个“米”字,这个“米”字的顶上三端,连接的分别是宁夏银川、内蒙古呼和浩特、山西太原,左端接甘肃兰州、右端接河南郑州,“米”字的底下三端分别连接四川成都、重庆市和湖北武汉。陕西的高铁建设正是这个“米”字形格局,向环绕的八省区延伸。郑西高铁、西兰高铁、包西高铁、西渝高铁、大西高铁、银西高铁、西成高铁、西武高铁等八个方向将形成以陕西为中心的“米”字高铁大通道。

从2007年西部第一条西安至宝鸡时速200公里“和谐号”的开行,到郑西、大西、宝兰、西成等高铁项目的建成,使陕西“米”字形高铁网已形成东、西、东北、西南四方向贯通格局,并向外辐射延伸,西安已开通和开建的高铁线路达10条,与北京、武汉、上海、广州并称中国五大高铁枢纽,6—8小时高铁圈覆盖全国80%的大中城市。

从空路来看,陕西已形成了“贯通丝路、通达日韩、覆盖东南亚、连接欧美澳”的国际航线网络,西安成为西部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城市,并跃居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城市,将陕西对外开放的窗口推进至中东欧、非洲和南亚地区,构建起陕西省融入世界、开放发展的空中大通道。

截至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200个城市350条航线,其中连接21个国家46个城市的国际航线60条,2017年,全年完成运送旅客4186万人次,13.1%的客运增速位居全国十大机场第一。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承担着全省98%的航空货运业务量,现有全货运航线13条,国际货运航线4条,年航空货运量近26万吨,11.2%的增速位居全国十大机场第二,形成“贯通丝路、通达日韩、覆盖东南亚、连接欧美澳”的国际航线网络,成为西部地区拥有国际航线数量最多的城市,并跃居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城市。

陕西“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形成大通道,以大西安为核心的城市群1小时通勤,2-3小时到达周边省会城市,4-6小时到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的航空、高铁“一日生活圈”基本形成。

从0 到100多家

世界500强见证着陕西不断扩大的开放活力

如果说1983年3月,陕西首家外商投资企业金花饭店开启了陕西对外开放的大门。那么,1984年12月1日举办的陕西省第一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则是内陆地区推进对外开放的首创,也为陕西的对外开放开了好头。

到如今,陕西积极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牢牢把握国际产业和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转移、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建设的重大机遇,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欧亚经济论坛、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世界秦商大会、西商大会等一系列高规格活动持续举办,已将陕西打造成为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第二届世界西商大会开幕式现场

从1984年陕西省第一届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签订合同总金额16.4亿美元;到从2011年至2017年先后举办的7届陕粤港澳经济合作活动周,共签订合同项目484个,总投资6384.5亿元;再到2018年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签订利用外资项目合同总投资额51.22亿美元,签订国内联合项目合同总投资额14045.21亿元,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合同额5.19亿元。一串串亮眼的数字真实凸显了陕西正在成为全球投资热土,“陕西引力”正受到资本和产业的广泛关注。

知名企业总部纷纷落户西安高新区

1983年3月,陕西省成立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金花饭店

从1983年陕西成立第一家中外合作经营企业——西安金花饭店;到1985年,日本三井不动产株式会社投资设立西安唐华宾馆,开启了世界500强企业在陕投资的先河;再到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韩国三星电子落户陕西,刷新了外商在华单笔投资纪录。截至2017年底,陕西共与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伙伴关系,世界500强企业有100多家在陕西落户。全省实际利用外资从2010年的18.2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58.94亿美元。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设立外资企业6260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409亿美元。

“一带一路”倡议、陕西自贸试验区建设,让陕西正在成为向西开放、向东集散、辐射“一带一路”的经济和文化门户。2014年-2017年,陕西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贸易额超过千亿元,沿线48个国家和地区在陕投资企业超过400家,累计投资超过13亿美元。仅2017年,陕西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76个项目,涉及23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达14.37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8.94亿美元,是1983年的23575倍。

2018年上半年,陕西进出口额268.6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65.8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5.96亿美元,居全国第10位,西部第2位;对外承包工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营业额10.84亿美元。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推进以及陕西自贸试验区的建设,陕西不断打造互联互通体系,构建开放合作平台。目前,陕西已与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联系。越来越多的“陕西制造”和“陕西服务”品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从装备制造到矿产资源开发,从建材业到现代农业,陕西借“一带一路”出海投资的企业明显增多,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省300多家对外投资合作经营主体的业务覆盖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30多个行业领域。首个陕西出口展示中心在广西凭祥建立,陕西水果出口全球64个国家和地区,钛金属制品、重型汽车等特色“秦货”加速走向全球。

就拿被誉为“丝路铁军”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来说,截至2018年10月30日,今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已达1030列,且载重率、货运量、实际开行量均居全国第一。国内开行城市48个,到达欧洲14个国家42个城市,运输网络覆盖亚欧大陆的主要区域。

从775万 到183万

贫困人口的持续减少反映了农业农村的变革

夜幕降临,美丽的陕西城乡处处灯火通明。登高远望,看着万家灯火辉煌,忽然怀念起儿时夜晚玩过的捉迷藏。

那时的城市不及如今一半的灿烂,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灯红酒绿,有的只是闲暇时分走家串户的热闹,一台黑白电视吸引了七街八坊的邻居,有小孩趴在窗户上认真观看,被发现唤到房内一起看了。作业完成之后,孩子们呼朋引伴,在空旷的地上,跳皮筋、捉迷藏、木头人,玩得不亦乐乎。

变化对于90后来说似乎只是量变,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看的电视频道越来越多、网络越来越发达,吃的、穿的越来越精致……可对于老一辈来说,改革开放这40年却是飞跃式的质变。

40年来,陕西城镇化率从1978年的16.34%提升到2017年的56.79%,更让陕西农业农村变化速度之快、变化程度之深、变化范围之广前所未有,陕西“三农”发展的巨大成就可以用六句话概括:农民的肚子圆起来了、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农业特色产业强起来了、农村的环境美起来了、农村改革更深入了、产业扶贫更精准了。

“现在收种全部是机械作业,施肥旋播一次就种好了,你们在外好好工作,不要担心我的身体,有病我和你妈就去村卫生室看病,有合疗能报销……”这是今年国庆节前,家住陕西扶风县农村72岁的王大爷给在北京工作的儿子打电话报平安。

王大爷的每年收种真的是他说的那样方便吗?陕西省农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的数据完全可以证实。截至2017年,全省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243万千瓦,是1978年的6倍;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65%,比1978年提高46.7个百分点;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为84.4%、54.7%、49.5%,比1978年分别提高47.6、42.8、49.5个百分点。

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陕西农业现代化水平已不可同日而语。王大爷高兴地说,40年前根本就不敢想,机械化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农村村容村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水泥路一直通到家门口,通信更是方便得很,他都用起了智能手机,可以和北京的儿子、孙子视频通话。

王大爷说,不愿意去城里生活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吃饭问题,他一辈子在农村生活惯了,自家粮食磨的面粉吃起来香,自己种的蔬菜吃着放心,家里还通上了自来水和煤气灶,而他到了城里,感觉车多人多,空气不如农村好,不太习惯。

和40年前相比,农民从曾经吃不饱饭到“吃香的喝辣的”,日子变化真的很大。40年来,陕西在耕地面积下降1400万亩的情况下,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800万吨增长到2017年的1216万吨,增长52%;粮食单产由1978年的119公斤增长到2017年的266公斤,增长了两倍多。陕西省农业农村厅的数据显示:陕西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由1978年的0.6左右(温饱状态)下降为2017年的0.3左右(富裕状态)。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连续10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不仅吃得饱、更要吃得好。40年来,农业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17年与1978年相比较,水果面积增加了1839万亩,增长13倍;蔬菜面积增加了647万亩,增长6.5倍;茶叶面积增加了204万亩,增长了5.4倍。畜牧产业坚持“北羊、南猪、关中奶畜”布局,推进畜禽规模化生态养殖。

柞水县湾潭子易地搬迁安置小区

特别是十八大以来,陕西果业、畜牧业、设施蔬菜、茶叶等特色产业,不论是规模、还是质量和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产业的优势和品牌效应也不断扩大。2017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1088万亩,产量1154万吨,双双居全国第一。世界上每7个苹果、每3个猕猴桃就有1个产自陕西,全省的关中奶山羊存栏、羊奶产量、羊乳粉产能分别占全国的40%、50%和85%,均居全国第一。

果业等特色产业优势逐渐扩大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已经成为城里人休闲度假寻乡愁的好去处。目前,陕西共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5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美丽田园11处,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5万个、从业人员18.3万人,带动农户8.6万户,年营业收入121亿元,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强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扶贫开发工作先后经历了救济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八七扶贫攻坚”、参与式扶贫、精准扶贫五个阶段。陕西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的进展,全省贫困人口由2011年的775万人减少到183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8%下降到7.5%,贫困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2017年的9297元。

另外,农村改革更深入,让农民吃上“定心丸”。特别是陕西已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5734.5万亩土地有了“身份证”,让614.5万户农民吃上了“定心丸”,发证率达97.2%,较全国提前一年完成任务,带动全省农村土地流转率达到24.7%,这在农村综合改革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延安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图为陕西省延安市吴起县退耕还林前(左)和当前对比

从12.9% 到43.1%

森林覆盖率的增长让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朱珠和王旺一家住在沙漠边上,为了治沙,他们开始植树。一家人冒风沙、抗烈日,肩扛人拉运树苗,一桶一桶挑水灌溉,每天往返数十里。他们持之以恒数十年,辛劳初见成效。然而不幸的是,王旺患上了骨癌,不久就去世了。朱珠面对如此打击并没有屈服,继续带领一家老小植树治沙,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将万亩不毛之地变成了绿色的海洋。”

这是电影《一棵树》讲述的故事,素材取自陕西省榆林市治沙实践。毫不夸张地说,《一棵树》再现了不畏艰难、敢于斗争、矢志不渝、开拓创新的榆林治沙精神,再现了陕西省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初衷。

据史书记载,古代的陕西省延安市曾是“水草丰美、土宜产牧、牛羊衔尾、群羊塞道”之地。绿色,是延安的本色。但进入明、清以来,滥垦、滥牧、战乱使延安生态环境濒临崩溃。到上世纪末,延安成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年入黄泥沙2.58亿吨,约占入黄泥沙总量的1/6。春、秋两季,沙尘肆虐,遮天蔽日,民众苦不堪言。

自1978年三北工程、1998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陕西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使绿色成为陕西追赶超越的“新底色”,绿色版图不断扩大。2017年,陕西林地面积12367.9千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2.9%提高1998年的30.9%,再扩展到2017年的43.1%,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如今,延安的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时的不足10%提高到如今的46.35%。全市的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46%提高到2017年的81.3%,提高了35.3%。城区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13天,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延安山川大地由黄到绿的历史奇迹,始于1998年在吴起县率先大规模开展退耕还林。20个春夏秋冬,生态修复推动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后劲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走出了一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短期内实现生态修复的成功样本。

至此,陕西构建了稳固的、以林草植被为主体的生态安全体系。

统计显示,通过40年持续建设,陕西省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营造林1128万亩,加之区域内退耕还林等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年均增速近1个百分点。逶迤连绵的峰峦,像奔腾不息的江河,为三秦大地注入无限生机。

据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显示,全省沙化土地面积比2009年净减少88.9万亩,沙化土地年均减少17.8万亩,是第四次监测期年均减少6.4万亩的2.8倍;沙区植被平均盖度为60%,比2009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截至2016年底,沙化土地面积由2600万亩减少到2030万亩,流动沙地面积由860万亩减少到5.3万亩,沙区林木覆盖率由1977年的1.8%提高到33%,沙化土地治理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固”的历史性转变。林业产业不断壮大,三北工程区林业年产值由不足1亿元增长到128亿元,其中花椒、核桃、红枣面积和产量、产值,分别列全国第一位、第二位、第五位,特色经济林产业已成为建设区广大林农增收的重要来源。

正如电影《一棵树》结尾那样,朱珠开的竹编厂欣欣向荣,她也被国务院推荐代表国家出席世界妇女大会。在现实中,陕西省三北工程区的农民通过育苗、投劳等参与工程建设,人均纯收入已由1977年的193元增加到5000多元,增长了25倍多。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总之,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以敢闯敢干的勇气和自我革新的担当,闯出了一条新路、好路,实现了从81亿元到2.2万亿元的追赶超越,让陕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今天,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在三秦大地上继续书写出新的篇章!

猜你喜欢
陕西西安
西安2021
Oh 西安
陕西自贸区这四年
省委定调陕西“十四五”
陕西音乐如何演奏?
家住西安
陕菜翻“盘”——舌尖上的陕西已经“炒热”
《西安人的歌》突如其来?
陕西近期新政观察
陕西青年作家采风团走进陕西杨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