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炬”引领陕西创新发展30年

2018-12-19 07:48李承明
西部大开发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经费支出火炬科技成果

文 / 本刊记者 李承明

西安创业咖啡街区2.0—嘉会坊

1978年,中国打开了改革开放的大门。10年后的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旨在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火炬计划。火炬计划是由国家科技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的一项旨在利用市场机制促进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化及其环境建设的指导性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体系中政策引导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8年是火炬计划实施30周年。多年来,在火炬计划的引领下,中国国家高新区数量和质量取得了双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甚至走出海外,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等与高新区、自创区形成了创业孵化生态链,培育出大量的创新创业团队和高新技术明星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涌动……

在火炬计划的引导下,经过30年的时间,我国已建成国家高新区168+1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69家、众创空间5067家、加速器500余家,开展科技创新孵化链条试点41个,2017年服务创业团队和初创企业近40万家,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930亿元,带动就业超过200万人。2017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3万亿元。全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3.6万家,研发投入占比超过全国的50%,发明专利授权量占比全国40%。

同时,中国在智能终端、无人机、电子商务、云计算、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等领域崛起一批具有全球影响的创新型企业。全球研发投入最高的2500家企业中,中国有376家,居全球第三;2017年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

而从陕西火炬计划实施30年的成绩来看,陕西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科技创新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高新技术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实施科教兴陕战略 科技创新成绩斐然

陕西省1988年召开了全省科技大会,确立了科技兴陕战略目标,先后组织实施了“51251”工程、“13115”科技创新工程、“1851”科技经济一体化计划、“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计划”、“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一系列工程和产业化计划,制定和出台了《陕西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方案》《陕西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和《陕西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为科技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取得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25年来,西安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长迅猛,综合指标位于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第三位。西安高新区在推动技术创新、发展拥有民族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全区累计转化科技成果2万多项,其中90%以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据科技部统计,西安高新区的产业规模、税收贡献、知识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居全国高新区前列。如今,西安高新区已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中最大的经济增长极、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好、市场化程度高、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是国家确定要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六个高新区之一,成为陕西、西安最强劲的经济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

1993年,西北工业大学“固体火箭发动机可靠性随机仿真”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4年,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院士等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应用技术”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打破了过去连续6年全国该奖空缺的局面;西北大学舒德干教授主持完成的“澄江动物群与寒武纪大爆发研究”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8年,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星22”与“中星20”卫星位置互换、双星漂移控制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14年,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研制的双金属管生产核心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15年,宝钛集团研发的4500米潜水器载人球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西安交通大学牵头组建的“高端制造装备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组建的“信息感知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名单,实现陕西零的突破。西安交通大学主持完成的“内燃机低碳燃料的互补燃烧调控理论及方法”、“弛豫铁电体的微畴--宏畴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材料的高性能化”和“皮肤与牙热-力-电耦合行为机理”,以及西北工业大学主持完成的“机械结构系统的整体式构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等4个项目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西安新通药物研究有限公司研制的肝靶向化学1.1类新药甲磺酸帕拉德福韦,成为世界首个乙肝靶向治疗新药;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自主研发的世界最大吨位自由锻造油压机及全液压锻造操作机,整体装机水平世界领先。

近两年,陕西聚焦追赶超越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制定《陕西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出台《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试行)》,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开创“创新强省”建设新征程。2017年,陕西获国家科技成果奖36项,拥有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73家、省级众创空间177家,国家级孵化器31家、省级孵化器37家;50多家龙头企业联合22所高校建设40个新型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引导基金总额5.592亿元,子基金总规模40.23亿元,放大效应11.4倍。

科技人才蓬勃发展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科技人才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2017年,陕西拥有两院院士66人,国家“千人计划”人选256人,国家“万人计划”、省“千人计划”人选99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32人、省有突出贡献专家1059人、重点科技创新团队115个、青年科技新星821人。

2017年,全省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98188人年,较2001年增加34061人年,增长53.1%,其中,全时人员(专职从事R&D活动的人员)54271人年,比2000年增加13678人年,增长33.7%。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分别为52923人年、30190人年和12066人年,分别比2000年增加25744人年、2386人年和4503人年,增长94.7%、8.6%和59.6%;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全时人员分别为22178人年、19819人年和10676人年,分别比2000年增长13.1%、19.7%和33.4%,分别占R&D人员全时当量的41.9%、65.6%和88.5%。

按国家统计局要求,2000年开展了全省R&D资源清查,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统计完整,制度完善统一。

研发经费持续增长 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研发经费是国际上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核心指标,是科技领域自主创新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

创新主体实力不断增强。2017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460.94亿元,比2000年增长8.3倍,保持年均增长14.0%的较高增速。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10%,排名全国第八位,位居全国前列。

2017年,各类企业R&D经费支出236.54亿元,比2000年增长11.5倍,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为51.3%,比2000年提高了13.1个百分点,企业研发经费占比连续两年超过五成,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提升。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183.28亿元,比2000年增长6.3倍,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为39.8%;高等学校R&D经费支出37.60亿元,比2000年增长7.5倍,占全社会R&D经费支出比重为8.2%。

知识创新全国领先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知识创新全国领先。2017年,陕西共申请专利98935件,较1992年增加96768件,增长43.7倍。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46607件,较1992年增长124.3倍,占当年专利申请量的比重达到47.1%,较1992年提高了29.9个百分点。至2017年末,陕西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8.899件,居全国第7位,中西部第1位。

科技成果硕果累累。2017年,全省地方登记的科技成果共3139项,36项主持和参与的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占全国三大奖授奖总数的13.28%,主持完成的通用项目数量居全国第4位。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3项,居全国第4位;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4项,居全国第3位;科技进步奖通用项目7项,居全国第5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达到2127项,经费资助总额达到11.48亿元。

创新辐射效果明显。2017年,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922.55亿元,比2000年增长98.6倍;签订各类技术合同31355项,稳居全国前列,比2000年增长6.8倍。新认定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12家,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试点单位5家;创新技术转移服务模式,开发并上线“技术人”技术转移社交平台。

猜你喜欢
经费支出火炬科技成果
传递火炬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地方高校经费支出结构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河南: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法治保障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行政单位经费支出会计核算分析
中央“三公”经费5年减35.9亿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
《小火炬》“我是插画王”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