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战略支点建设背景下福州与东盟深化经贸合作的路径

2018-12-24 02:05
福州党校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海丝东盟国家福州

黄 驰



海丝战略支点建设背景下福州与东盟深化经贸合作的路径

黄 驰

(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东盟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地区和重要战略节点,也是海丝沿线福州最具潜力的发展合作区域。近年来,福州与东盟呈现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双向投资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合作日趋多元、人文交流持续深化的合作特点,但也面临贸易商品结构较为单一、引资来源地较为集中、省域竞争激烈、营商环境风险等问题与挑战。在海丝战略支点建设背景下,福州必须充分把握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加强基础设施领域合作、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强化蓝色经济创新合作、开展差异化国别合作等路径,推动福州与东盟经贸人文的深度交流融合,共同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福祉,打造“共商、共建、共享、共赢”之路。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贸合作;优势;路径选择;福州与东盟

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同年10月,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首次提出愿同东盟国家共同建设“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明确了东盟是中国的近邻,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前沿地区和重要战略节点。福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北接长三角,南连珠三角,东面与台湾隔海相望,是太平洋西海岸航线的南北通衢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和发祥地,被定位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1]2015年11月,福建省出台《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方案》,明确提出“支持福州建设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

东盟国家地处海上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地缘优势突出,且近年来东盟地区的经济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疲软态势下的亮点,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实施,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东盟已成为国家未来战略合作的先行区和重要对象。长期以来,福州与东盟依托深厚的历史渊源,保持密切的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往来,是海丝沿线福州最具潜力的发展合作区域。当前,在海丝战略支点建设背景下,福州必须充分把握这一难得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以“五通”为重点,积极对接东盟,进一步挖掘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路径,深入推进与东盟国家的协同发展,共同增进沿线各国人民的福祉,构建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一、福州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现状及特点

(一) 双边贸易规模稳步发展,经贸关系愈发密切

福州与东盟地区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利用海外华侨华商网络,东盟是福州对外经贸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之一。2000年以来,福州与东盟国家的双边贸易规模稳步发展,总体呈上升态势;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之后,福州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往来快速增长;随着2015年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在福州马尾正式上线营运,标志着福州与东盟国家的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据统计,2016年福州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77.29亿美元,同比增长10.05%,其中出口额61.41亿美元,同比增长7.54%,进口额15.88亿美元,同比增长20.95%;2016年福州与东盟进出口贸易总额为284.2亿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贸易总额中占比约55%,其中出口额212.99亿元,进口额71.21亿元;2017年双边贸易总额为329.7亿元,同比增长16.01%,占全年对外贸易总额的比例近15%,占对亚洲地区贸易总额的比重超过30%,其中出口额228.5亿元,同比增长7.28%,进口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42.11%。从贸易国别看(见表1) ,主要集中在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四国占福州对东盟贸易总额的60%以上,近十年来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5.85倍、6.97倍、2.17倍、1.30倍。其中,马来西亚常年保持较高贸易水平;新加坡增长有所放缓;菲律宾与泰国增幅明显,贸易额排名从第三、第四位上升至第一、第二位,在与福州贸易中的作用不断上升,尤以菲律宾表现突出。从贸易平衡看,福州与东盟国家的贸易始终处于顺差状态,目前,东盟已跃升成为福州第二大贸易伙伴,超过欧盟,仅次于美国。可见,在海丝建设背景下,福州与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持续扩大,经贸合作关系愈发紧密,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二) 一般贸易为主要贸易方式,商品结构有待优化

从福州与东盟的贸易方式看,进出口额均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的作用在逐年减弱。从贸易主体看,民营企业在双方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全市产值超千亿的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冶金建材五大产业集群中,民营经济的占比超过60%,并充分借助华人华侨的桥梁作用,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联系,扩大对东盟的出口,助力福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从双边贸易结构看,福州对东盟出口继续保持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格局,其中机电产品仍是双方进出口的最主要商品,其次是纺织制品、农产品、水产品等中、低端商品,高新技术类商品占比较低;福州对东盟进口以机电类产品、矿产品、塑料及其制品等能源和资源性商品为主。可见,双边贸易商品层次不高,存在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整体出口创汇能力不足,商品结构有待优化,需要进一步向价值链高端延伸。

表1 福州与东盟四国的进出口贸易情况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福州市统计年鉴资料整理

(三) 双向投资水平不断提高,引资来源地较为集中

福州与东盟国家的投资合作经历了从“引进来”吸引侨资发展出口产业,到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对外投资的转变。[2]福州海外华侨华商遍布世界,在东盟地区尤为集中,福州充分发挥侨商资源优势,吸引东盟各国投资,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是福州引资的主要来源国,其他国家如老挝、越南、缅甸、柬埔寨,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则鲜有资金流入。目前,东盟是福州的第三大外资来源地。从具体国别看(见表2) ,福州吸引新加坡直接投资数额和项目数均居东盟首位,2010—2016年累计实际到资3.75亿美元,占东盟五国实际投资额的70%以上,特别是2013、2014年引资显著;排名第二位是马来西亚,其在投资初期处于领先位置,2005年之后投资力度有所减弱,2010—2016年累计实际到资0.39亿美元。

随着双方贸易伙伴关系的升级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福州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鼓励企业“走出去”,双向投资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截至2017年7月,全市境外投资备案涉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有22个,有87家企业,投资项目103个,协议投资总额37.12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24.34亿美元,投资行业主要为批发零售业,农、林、牧、渔业,商务服务业,建筑安装业等。在投资项目中,70%以上集中在东盟国家,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21个项目,马来西亚11个项目,新加坡10 个项目,菲律宾9个项目,越南7个项目,柬埔寨、缅甸各6个项目,老挝5个项目等,对东盟投资合作呈现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从福建设区市对东盟国家的投资看,福州企业投资占比约40%,居第一位,东盟已成为福州重要的外资投资目的地。

表2 福州实际利用东盟国家外资情况 单位:万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福州市统计年鉴资料整理

(四) 产业合作领域日趋多元,尤其海洋渔业表现亮眼

福州与东盟国家产业合作涉及广泛,以传统优势产业农产品加工、水产养殖捕捞和加工、机电制造、服装化纤和鞋帽制造为主,主要通过境外投资设厂、共建生产加工基地等方式,并不断向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航运、信息技术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拓宽,呈现多元化特征,东盟已成为福州企业“走出去”的优先选择。其中,福州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海洋经济基础,在海洋渔业合作方面表现亮眼,居全国领先地位。一是海洋渔业对外合作平台影响力扩大。福州拥有亚洲规模最大的水产批发市场,独有全球首家以“海产品”为主题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是国内乃至东南亚地区重要的水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同时也是“一带一路”重要产业交易平台。据统计,2016年已发展境内外渔企会员358家,交易商2187个,成交额7.66亿元,累计交易额3112亿元,并积极推动马来西亚、柬埔寨分中心建设,启动海外布局,[3]可见海洋经济合作已初见规模。另外,“渔业周•渔博会”目前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大、全国第二大的渔业专业展会,覆盖范围广,展品种类多样,交流合作成效显著。二是远洋渔业发展势头强劲。据福州市海洋与渔业局统计,2016年全市远洋渔业年产量17.52万吨,产值17.68亿元,分别占全省60%和69%。并在印度尼西亚、缅甸等国家建设了一批远洋渔业综合基地和境外水产养殖基地,其中,福州宏龙海洋水产有限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建设了金马安渔业综合基地和阿芬那渔业综合基地,不仅获得了“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项目支持,而且还解决了当地4000多人的就业问题,[4]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五) 人文交流合作持续深化,平台建设日臻完善

福州与东盟国家历史渊源深厚,人文交流与合作方兴未艾。近年来,在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的背景下,福州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日臻完善。一是持续打造海丝友城带。目前,福州市已与印度尼西亚三宝垄市、菲律宾马尼拉市、柬埔寨暹粒市、澳大利亚霍巴特市、比利时列日市缔结国际友好城市关系,并持续加强与菲律宾达沃市、马来西亚马六甲市、泰国罗勇府、印度尼西亚万隆市、缅甸仰光市、印度科钦市的友城交往与联系,进一步深化双边友好关系。二是主导海丝国际平台建设。成功举办首届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城市论坛、2017年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联合组织(UCLG) 亚太区执行局会议和理事会会议、“海洋经济与城市发展”专题研讨会,以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海丝国际旅游节”,成立21世纪海上合作委员会,搭建“5.18”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6.18”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博览会等招商投资平台,并组团赴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东盟国家开展经贸文化交流活动,协助海外侨团在榕举办投资贸易促进交流会,展示福州人文底蕴,宣传推介福州投资环境和产业优势,提升了福州国际形象和影响力,为深入推进与海丝沿线重点国家的合作交流打造了重要的战略平台。三是人文教育交流合作成效明显。近年来,双方游客互往更加频繁,且福州大力开展海丝研究、华文教育工作。如福州大学于2015年6月即成立了“福建省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研究院”,不仅开展海丝相关领域的专题研究、起草发展规划、与东盟国家合办高层论坛、学术交流,而且为海丝建设进行人才培养和培训;同时福州举办海外华裔青少年汉语短训班、夏令营、名师巡讲团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海外华文教育,增进了海外华裔对祖国和家乡的认同感。

二、福州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比较优势及面临挑战

(一) 比较优势

1.交通区位和政策优势独特

福州位于中国东南沿海,台湾海峡西岸,毗邻港澳,向内带动辐射闽东北乃至内陆省份,向外为东北亚与东南亚的海运中转站,处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地带,地理区位得天独厚。近年来福州着力建设海陆丝路双向衔接的重要枢纽城市,重点围绕港口资源,打造国际航运枢纽大港,并持续增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通达能力与福州陆路通道功能,新增多条直达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等东盟国家的港口集装箱航线及多个东南亚航点,与泰新航空、新加坡胜安航空等国际航空公司共拓业务,已初步形成了海陆空统筹的现代交通网络体系,为双方便捷往来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福州市拥有全国唯一的集“五区叠加”(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福州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态文明试验区) 与“一区毗邻”(平潭综合试验区) 的政策机遇,国家政策的倾斜使福州具备了难得的发展条件;大批惠台政策的推行为吸引更多台湾青年来榕就业创业、台商在福州进行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2016年11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依托海丝核心区建设平台,明确自身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海丝战略支点城市。这些政策都为福州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历史人文和“侨”资源优势突出

作为中国古代对外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唐宋时期,兴盛于元明时期。[5]福州海洋文化历史悠久,甘棠港、长乐太平港都曾在海上丝绸之路扮演重要角色,在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留下了丰厚的海丝文化遗迹。自东汉时期,福州就与东南亚国家展开贸易往来,到清朝时,福州被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加速了福州与东南亚的联系;且地域特色鲜明的妈祖文化、船政文化等海洋文化也在东南亚地区得到广泛认同。同时,福州作为我国著名侨乡,拥有海外乡亲400多万人,其中东南亚是海外华人华侨的重要迁居地,榕籍东南亚华侨华人超过百万。这些旅居在外的华侨秉承着开放兼容、爱拼敢赢的优秀精神,在东南亚等国家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6]广泛的政商人脉关系和较大的影响力,长期以来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可见,福州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脉趋同、民俗相似、商缘相连,为融入海丝建设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其中丰富的海丝文化和广阔的侨务资源,是福州与东盟经贸合作的独特桥梁和软实力。

3.产业结构存在互补性

经贸合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产业经济结构的差异与互补性。东盟国家蕴含丰厚的锡、铝、镍、铁等矿产及石油、天然、煤气等能源资源;热带植物广布,是世界上棕榈、橡胶的重要生产国和出口国,而且在海洋生物、优质水稻、热带水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方面基础扎实。福州气候适宜,生态良好,海洋资源禀赋丰富,在水海产品、蔬菜水果等生产与食品精深加工具有互补优势,尤其在远洋渔业、水产养殖、交易市场规模方面位居全国前列,东盟地区约60%的远洋渔货都通过福州海峡水产品交易市场向全国流通。同时,福州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纺织化纤、鞋类衣帽、机电配件等产品对东盟出口优势明显,且在海运服务、冷链物流、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竞争力较强;东盟则在电子工业、航空运输、金融、旅游会展等行业具有比较优势,其中新加坡、马来西亚在电子机械、信息技术等高科技产业方面发展迅速,是福州精密电子零件的重要来源地。双方在资源要素、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等方面的互补性大于竞争性,其经贸合作还有较大挖掘潜力。

(二) 面临挑战

1.省域竞争激烈

从外部环境看,周边省份城市如广西、云南与东盟区位相近,广东、浙江外向经济水平高,与东盟具有较好的经贸合作基础,另外湖南、四川、重庆等省市纷纷采取措施加强与东盟的经贸关系,周边省域与东盟的密切往来合作对福建造成多重竞争压力。如广东一直是国内与东盟贸易的第一大省,双边贸易额遥遥领先;广西与东盟国家在港口、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达成广泛合作共识,建立了以钦州市为基地的中国—东盟港口城市合作网络,并构建了中国—东盟博览会常态化经贸交流合作平台;云南积极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战略,推进红河—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7]从内部环境看,福州作为沿海省会城市和海丝战略支点城市,与其他城市相比,经济竞争力较弱,外贸依存度和引资能力有待提高(见表3) ;且产业链结构不够完善,产业集聚带动作用尚未得到有效发挥;高层次人才资源紧缺,科研创新有待突破,人才培养及服务保障机制还需健全。可见,福州经济实力存在不足,依托自贸试验区、福州新区及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平台,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表3 2016年福州与沿海城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福州市2017年统计年鉴》

2.营商环境风险

当前,东盟处在海丝战略枢纽地带, 是域外大国势力角逐、博弈的热点地区,且伴随着民族、宗教的多重冲突,因而在该地区推行“一带一路”战略仍然面临系列风险。[8]如一些国家时局动荡、政府更迭频繁、腐败现象滋生、民族宗教问题突出及国内资源产业投资政策限制,一些国家税收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劳务政策比较严格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投资的回报收益。从东盟内部看,各国生产力水平发展不均衡,经济实力悬殊,营商环境存在优劣之分。其中新加坡政治经济稳定、基础设施完善,营商环境全球最佳,但经营要素成本较高;马来西亚政治风险较低,且庞大的华商资源是中国企业在马投资的生力军,营商环境良好;泰国税率相对优惠、投资便利性较高,但政局走势不明朗、清廉状况不佳;印度尼西亚发展潜力巨大,但腐败问题较为严重、法规不完善,投资环境欠佳;缅甸、菲律宾、老挝、越南、柬埔寨的基础设施落后、工业基础薄弱、人才市场不足、政局动荡,对中长期项目投资有所影响。因此,福州企业在对外投资布局之前,务必充分调研考量各国国情及营商环境,重视系统风险管控。

三、海丝战略支点建设背景下,福州深化与东盟经贸合作的对策路径

(一) 突出互联互通,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合作

福州在海丝战略支点建设过程中,要把互联互通放在首要突出位置,不仅包括基础设施的联通,还包括规章制度及人员交流的联通。[9]一是加强港口航运合作。构建以福州港为海上重要合作支点,全面统筹环罗源湾、环福清湾、环兴化湾、闽江口区域的“四湾”联动格局,以港口腹地和综合运输体系为依托,以港口产业链为支撑,加快港口转型升级,主动与东盟国家建立港口合作机制,完善港口物流服务体系,促进双方相互投资港口工程、船舶修造等海洋临港产业,拓展双方在物流园区、集散中心等方面的合作,建设一批境外工业合作园、临港工业基地;推进与东盟国家共同开辟或加密货运航线,大力发展以港口为枢纽的多式联运业务,打通“一带一路”海陆衔接的物流大通道。二是加快空港网络建设。加速推进长乐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着重开通至东南亚的国际航线,与东盟国家航空公司开展业务合作,实现航空运输线路全覆盖,并提高福州机场航班保障能力,打造成为海丝重要门户枢纽机场。三是推动通关及人员往来便利化。推进与东盟沿线节点国家港口跨境光缆等通信设施的建设,实现地方电子口岸的互联互通和物流信息共享;协调与东盟国家的通关政策,完善口岸通关体系,促进货物通关和人员往来便利化,有效提高通关效率与降低贸易成本,促进贸易畅通。

(二) 促进双向投资,积极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

海丝战略支点建设背景下,福州应进一步深耕东盟,促进双向投资贸易,实现互利共赢与共同发展。一是引导企业有序“走出去”。搭建东盟投资服务和咨询平台,及时向企业提供当地政治商贸、投资政策、法律法规等市场动态信息,对文化及营商环境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在全面分析风险的前提下,指导企业制定风险评估、预警及应对机制,提高企业投资盈利水平。设立“走出去”专项扶持基金,积极对接开发性银行及保险机构,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境外项目贷款、投资设厂、工业园区建设、内保外贷等资金和政策支持;对“走出去”的企业非经营不善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适当补偿。二是扎实推动外资“引进来”。组团赴东盟国家开展经贸交流活动,大力宣传推介“海上福州”投资环境和优惠政策,推动一批重点外资项目,并邀请客商来榕实地考察。打好“侨”牌,加强与重点侨团、华商组织之间的沟通联系,借助“海外福州”的人脉商缘网络,搭建与当地政商经贸合作的重要桥梁,为福州外资“引进来”注入新的动力。三是着力推进自贸区建设。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完善自贸区功能规划和产业布局,积极探索外商投资准入管理模式、投资监管机制、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对标国际贸易投资规则,不断推动投资便利化,并给予适当放宽外资准入门槛及相关鼓励扶持政策,打造福州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同时,谋划推进福建自贸区福州片区和平潭片区的相互联动和差异化发展。

(三) 发挥海洋特色,强化蓝色经济创新合作

海上合作是中国与东盟合作的优先领域,福州海洋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良好,在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框架下,福州与东盟国家应进一步加快海洋经济创新合作发展。一是重点推进远洋渔业合作。积极推动“海洋牧场”建设,对接东盟,拓展海外空间,发挥现有远洋渔业基地和渔业养殖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做强水产精深加工及配套服务业,加快建设远洋渔业资源开发综合体,建立长期稳定的渔业合作关系。二是加强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合作。以建设“十三五”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为契机,推进海洋高端装备、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海洋勘探、海洋可再生能源业的协同创新,扶持培育一批海洋高科技企业;鼓励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东盟国家开展海洋科学考察、产品研发等项目合作,创新海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与东盟国家探讨在海洋资源管理、防灾减灾、生态环境保护、海上安全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海洋经济平台作用。进一步完善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平台功能,健全跨境交易、结算、交收及海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建设冷链物流枢纽服务中心,促进现货交易与线上交易对接发展;推动在东盟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国设立分机构,借助“互联网+”的大数据共享平台,做大做强东盟海交所;成立“福建省东盟海洋经济研究院”,加大渔业人力资源培训力度,为东盟海交所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四) 把握比较优势,开展差异化国别合作

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层次不同,产业结构各异,福州应基于现有合作基础,结合各国国情及特色优势,因地制宜确定经贸合作重点,实行差异化的合作策略。新加坡是东盟唯一的发达经济体,交通设施便利,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物流中心,在石化、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领域具有领先优势,另外积极对接台湾,利用台湾与东盟的经贸关系与产业优势,拓宽在高新技术、金融、临港工业、交通运输、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合作,引进承接资金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带动自身产业优化升级。对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的合作应着重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工业、纺织制造、矿产能源、农业开发、海洋渔业、跨境电商贸易、共建产业园区等产能合作。对于老挝、缅甸、柬埔寨和越南等国家,要以资金、技术和设备输出为主,[10]并充分利用当地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加强在农业、纺织鞋帽、电力水利资源、能源开发等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领域的合作。对于东盟国家整体而言,其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厚,文化多种多样,是世界旅游胜地,应大力推进双方在滨海旅游、邮轮游艇、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开发与合作。通过设立海丝专项旅游基金,合作规划海丝精品旅游路线,发展旅游服务贸易,进一步打响海丝旅游品牌,共建海丝旅游经济圈。

(五) 依托文化渊源,推动人文深度交流融合

福州应依托与东盟国家的地缘、人缘、文缘关系,深化人文交流与合作,促进民心相通。一是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加强与东盟国家民俗信仰、宗亲渊源的考证和交流,加大海丝历史遗迹保护力度,并推动与沿线地区合作举办海丝历史文物展;整合侨批、海丝等相关文化资源,培育海洋文化产业,加快打造海丝文化品牌。二是持续深化媒体、智库、高校、艺术院团、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团体之间的友好交流,促进双方在教育、科技、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商谈一批校际交流、联合办学的中长期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针对东盟国家的技术培训中心和教育基地,举办一批高层研讨会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推出一批优秀艺术表演作品,推动人文深度交流融合。三是继续推进友城建设,办好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国际旅游节、海丝市长(高峰) 论坛等系列活动,推动高层互访,并拓展宣传渠道,扩大品牌影响力,通过现代通信科技与互联网手段构建对东南亚华人的传媒平台,传播福州声音,弘扬海丝精神,把福州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

[1]人民网. 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29/c1001-26765454.html, 2015-03-29.

[2] 全毅, 郑美青. 福建与东南亚: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1(4):22-30.

[3] 中国(福建) 自由贸易试验区网站 . 中国-东盟海产品交易所发展成果显著[EB/OL]. http://www.china-fjftz.gov.cn/article/index/aid/5526.html, 2017-01-25.

[4][8] 王勤. “一带一路”框架下福建与东盟的经贸合作[J]. 东南学术, 2016(3):1-9.

[5] 全毅, 汪洁, 刘婉婷.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与建设方略[J]. 国际贸易, 2014(8):4-15.

[6] 黄继炜. 发挥福建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5):141-147.

[7] 刘松竹, 吴尔江. 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广西与东盟经济合作深化问题研究[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4, 27(3):44-47.

[9] 全毅, 张庭祥, 林裳,等. 福建融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与对策[J]. 东南学术, 2017(4):129-137.

[10] 林善炜.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福建与东盟经贸合作分析[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4):53-61.

2018-06-20

本文系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7年度一般项目成果。

黄驰(1990-) ,女,福建邵武人,福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实习员,硕士,主要从事经济地理与区域投资环境研究。

F125

A

1674-1072(2018) 05-074-07

责任编辑:倪 芬

猜你喜欢
海丝东盟国家福州
我认识的几位福州女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首届海丝旗袍文化邀请赛流光溢彩
如何讲好“海丝”故事: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叙事方法的研究——以“无界——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例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以爱之名 和谐至美——福州十中简介之三
逐梦福州 只为“她”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寻味福州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