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分析

2018-12-24 01:16周丽萍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静脉炎西医服用

周丽萍

(资中县银山中心卫生院,四川资中 641201)

因为时代变迁,使得人们主要工作地点由室外变更为室内,长时间坐卧、锻炼缺乏,造成人体的下肢静脉血流不够通畅。再加上环境改变、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对人体中静脉血管产生了不可逆损伤、改变血液存在状态,最终引起下肢静脉栓塞。针对这种情况,要求当代人必须重视良好生活、工作方式,医学研究选取该院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此类病症预防、临床治疗更多关注,多角度控制和减少疾病发生与发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该院收治的80例下肢静脉血栓患者作为此次报告的主要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确保每组患者40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年龄范围是30~74周岁、平均年龄是(54.85±11.15)周岁,平均病程为4个月~2年;对照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范围是33~76周岁、平均年龄是(56.01±11.89)周岁,平均病程为3个月~3年。全体患者给予彩色多普勒进行临床检查,双下肢栓塞19例、右下肢静脉栓塞25例、左下肢静脉栓塞36例,患者在性别、年龄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医护人员辅助病患抬高栓塞肢体,采取医用弹力袜,卧床静养。单纯执行西医治疗方案(4疗程),主要包括溶栓 (25~45万U尿激酶搭配250 mL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注滴1次/d,持续12 d;5 000 U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次/12 h,持续12 d。在第5天开始加服华法林3.5 mg,口服1次/d),定期检查INR与血凝,参考结果确定病患服用的药物剂量;祛聚疗法,按照病患实际状况实施阿司匹林、丹参、潘生丁等辅助性治疗[1]。

观察组:西医治疗的条件上搭配血府逐瘀汤,其药方包括茈胡20g,生地黄15 g、赤芍、白牛膝、干归各12 g,川芍、桃仁、枳壳、红花各 9 g,甜草根 5 g。 3 d为1个疗程,持续服用 15 d,1剂/d、早晚服用[2]。

1.3 疗效标准

严格遵循中西医结合学会所制定的标准[3],无效标准:症状加重或没有改善;进步效标准:行走550 m、站立15 min以内,浮肿减轻、疼痛稍微改善、患侧肢围好转;显效标准:行走1 000 m、站立25 min以内,肢围≤3 cm、肿胀减轻;治愈标准:行走1 500 m、站立35 min以内,无肿胀疼痛、大患侧相较于健侧下肢的肢围≤2 cm。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8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资料表述形式为:计量资料(±s);计数资料(例数、比率)。 检验方法为:计量资料(t检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对比

临床治疗4周之后,对照组患者进步8例、有效10例、显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82.50%;观察组患者进步5例、有效17例、显效16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平均肢围测量对比

临床治疗4周后,观察组患者患肢肿胀明显改善,对照组患者肿胀消退并不明显。对照组患者肢围远远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平均肢围测量对比[(±s),cm]

表1 平均肢围测量对比[(±s),cm]

疗程观察组大腿平均肢围观察组小腿平均肢围对照组大腿平均肢围对照组小腿平均肢围1 2 3 4 4 7.4 2±4.3 3 4 5.4 6±3.5 2 4 4.3 6±2.4 6 4 2.3 6±4.3 3 3 9.4 5±3.4 4 3 7.3 3±2.3 3 3 6.2 3±1.3 3 3 5.4 5±3.4 4 4 7.3 3±3.9 6 4 6.5 5±3.3 6 4 6.4 6±2.1 3 4 4.3 3±3.9 6 3 9.3 4±3.3 5 3 8.4 2±2.3 3 3 7.9 3±3.1 3 3 7.3 4±3.3 5

3 讨论

下肢静脉的功能不全、曲张是引起血栓性浅静脉炎的主要因素,患者下肢会出现晨轻暮重、酸沉肿胀、浅静脉迂曲扩张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4]。相较于PE、DVT而言,血栓性浅静脉炎有着自愈倾向、临床病症较轻,治疗研究相对有限并且通常把药物刺激、肿瘤以及外伤等因素,并发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同等对待,造成实际治疗效果差强人意。为全面增强研究针对性、有效性,应该在临床治疗方面统一方案,凸显治疗效果,准确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单纯的西医治疗,是以患者急性期给予抗炎止痛、溶栓、祛聚以及抗凝等,至急性期后,给予相应手术,去除下肢血栓根本病因。同时,单纯的中医治疗,可以有效溶解早期血栓,发挥出良好的镇痛、消炎作用。但是针对缓解期、治愈后,患者下肢静脉肿胀、功能不全以及静脉曲张等病理改变依旧存在,必须采取定期、长期服用药物控制和减缓临床症状,才能够达到治愈效果。多数以上的患者由于药物治疗,逐渐对药物出现逆反心理,难以长期坚持下去。针对这种情况,中西医结合疗法的现实价值获得人们更多关注,按照患者实际情况采取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上发挥出西医、中医治疗优势,取长补短,最终在临床治疗中得到更优异的效果。

3.1 中医方面

该次报告主要参考了中医外科学中血栓性浅静脉炎内治方法,对比该院长期临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和归纳[5]。急性期:治疗方法是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白牛膝引药下行,桃仁、红花有着活血化瘀的功效,干归养血活血。临床效果表明,观察组患者肿痛等症状得到了快速缓解并且没有后续发展的趋向,针对患者下肢结节、硬索,通过15 d的治疗可以大部分地融解和缩小;慢性期:治疗方法是辩证三法,具体为下肢静脉水肿、功能不全的治疗方案。所以,针对患者下肢静脉水肿、功能不全辩证给药的条件上强化治疗血瘀用药,例如桃仁、红花、枳壳等,生地黄、茈胡等解毒凉血,甜草根、赤芍等逐瘀破血,临床治疗的前期和后期在用药方面有着不同侧重,要求标本兼治疗。通过4个疗程的中药治疗,患者体征、症状均得到大幅度缓解,获得理想的临床治疗效果,患者依从性相对较高。

3.2 西医方面

西医治疗严格遵循血管外科学以及相关建议,选择临床手术与药物服用相结合的方案,患者下肢静脉水肿、功能不全以及静脉曲张等病症的术式依据近年来我科临床经验和成就,伴陈旧血栓静脉采取临床手术完全剥脱、切除病灶,临床未复发。因为患者体能、抵抗能力的下降,使得下肢静脉血栓堵塞血管,代谢废物堆积、皮肤缺氧、病灶周围组织伴有水肿、坏死,非常同意发生感染。结合血常规检验数据,患者白细胞异常升高、显示发生感染,急性期的临床治疗必须给予抗感染治疗。根据ACCP指南叮嘱患者口服阿司匹林,消炎、抗感染的同时抑制了血小板的聚集。该次报告中对照组患者并没有给予黄达肝葵钠、肝素的原因是患者没有发生血栓持续生长的表现和证据,中药疗法明确体现出抗凝血等功效,如果再服用阿司匹林等药物会引起出血类并发症,实际治疗环节患者没有出现肺栓塞、形成深静脉血栓。现阶段,血栓类静脉炎并没有临床治疗特效药物,服用西药更多的是对症治疗,无法达到根治目标。搭配静滴抗感染抗生素治疗,能够加速炎症消退,服用阿司匹林等西药抑制了血栓的持续生长,确保临床治疗和预防的同步性。15 d急性期后,患者活动受限、疼痛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可是基础性疾病没有实现根治,存在着复发风险。因此,建议患者进行下肢静脉造影、B超等检测,明确下肢静脉功能、掌握手术指征,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可以采取手术治疗,防止复发[6]。

3.3 中西医结合治疗目的

上述两点辩证论述中西医治疗用药的原因,进一步判断其用药优缺点,结果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肢围远远大于观察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获得单纯用药更强的有效率,合理缩减了整体治疗疗程,减缓患者临床疼痛,从而为患者及患者家属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中西医结合疗法相辅相成,能够快速减缓患者临床症状,中医主要调理气血、而西医则稳定了内环境,阻断病症病理的改变,最大程度上增强了治疗效果,实现了各司其职、标本兼治等目标。

猜你喜欢
静脉炎西医服用
服用二甲双胍 谨防维生素B12 缺乏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服用三七的“科学打开方式”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浅谈心房颤动的蒙西医治疗
蒙西医结合治疗肺结核进展
蒙西医结合治疗眼底出血的临床疗效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良书每月一副,按编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