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外敷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9-01-03 14:22
中国伤残医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腕关节桡骨手法

申 军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四院骨伤科,辽宁 沈阳 110101)

Colles骨折又可称为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其是指桡骨下端的骨松质骨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该疾病的发病率也在不断上升。由于腕关节的解剖结构比较特殊,桡腕关节与三角软骨盘复位不够理想或复位后再次发生骨折端移位,会对患者的腕关节功能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现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其能够有效的让患者复位,但因手术自身存在损伤以及2次内固定摘除,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还使得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传统的手法复位疼痛刺激,让患者的机体产生应激反应,在其复位后极易导致患者发生组织肿胀,继而对复位后的效果以及早期功能锻炼造成影响。本研究探讨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外敷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具体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接收的72例Colles骨折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36例,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42-79岁,平均年龄为(55.64±10.12)岁,其中包括11例横断性骨折,9例粉碎性骨折,16例其它;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43-78岁。平均年龄为(55.61±10.17)岁,其中包括13例横断性骨折,11例粉碎性骨折,12例其它。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2)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心、肝、肾等重要器官患有疾病;(2)妊娠或哺乳期妇女;(3)患有严重精神疾病;(4)患有语言障碍。

2 方法:对照组应用手法复位治疗,其内容为:患者在手术室臂丛麻醉后进行复位,术前准备,在患者顺利完成麻醉后,对其进行“点-线-面”三位一体无痛正骨手法复位,将患者骨折的断端作为中心点,将骨折部位作为着力点,辅助人员将患者的肘部握住,治疗人员双手分别将捏持大小鱼际,双手拇指放置在其骨折断端或掌侧突出位置,示、中、环3指紧紧靠着患者骨折近端,应用双人“对抗牵引”和“压顶折弯”等方法,让前臂旋前位掌心向下,使背侧成角加大,腕关节屈曲尺偏;在采用“回位伸直”法让患者骨骼的轴线以及生物力线得到恢复,并且采用三维重建技术,其中X轴经过桡骨干中心的桡骨长轴,方向为近端;Y轴尺桡关节面,方向为原点向尺骨茎突;Z轴桡骨掌倾角,方向为原点向掌侧;原点作为桡骨远端关节面与X轴的交点,对骨折断端的掌倾角和尺偏角进行恢复[2]。复位完成后,给予患者院内制剂中药外敷,并采用小夹板固定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中药外敷,其方法为:采用一定量的药膏,即活血展筋散,将其均匀的涂抹在厚度为0.3-0.4cm,大小为10-12cm的纱布上,在复位成功完成后将其外敷在骨折位置,在采用4块小夹板固定在中立位,其长度需要超过腕关节,采用4条扎带进行捆扎,前臂悬吊带,保护好腕关节中立位,定期对夹板的松紧度进行合理的调整[3]。复位完成后的第2天,叮嘱患者可适当的进行功能锻炼,并在其治疗后定期复查腕关节X线片以及随访,详细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情况,仔细观察其末梢血运。

3 观察指标:在患者复位后3个月采用Dienst腕功能评估标准对其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疼痛、活动功能、握力、掌屈或背身减少等,评估分为优、良、可、差(有效=优+良+可)[4]。对患者的肿胀以及肿胀消退时间进行统计比较,与健侧比较无明显肿胀,视为正常,计分0分;与健侧相比皮肤肿胀,存在皮纹,且中心高度≤0.5cm,视为轻度,计分1分;、无水泡、皮纹消失,中心高度为0.5-1.0cm,视为中度,计分2分;有水泡存在,且中心高度≥1.0cm,视为重度,计分3分,分别在患者复位后第1、3、5、7天进行评价。统计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5 结果

5.1 2组患者腕关节功能情况对比:观察组19例优,10例良,6例可,1例差,有效率为97.22%;对照组:13例优,11例良,4例可,有效率为77.77%,x2=17.287,p=0.000。观察组腕关节功能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5.2 2组患者肿胀程度比较:第1天:观察组(2.41±0.33)分,对照组(2.88±0.37)分,t=5.688,p=0.000;第3天:观察组(2.02±0.25)分,对照组(2.35±0.29)分,t=5.171,p=0.000;第5天:观察组(1.61±0.20)分,对照组(2.05±0.32)分,t=6.996,p=0.000;第7天:观察组(0.90±0.20)分,对照组(1.56±0.23)分,t=12.992,p=0.000。观察组肿胀消退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5.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观察组1例患者出现骨折愈合迟缓,1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5.55%;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骨折愈合迟缓,3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2例患者出现局部神经卡压,并发症发生率为19.44%,x2=8.822,p=0.002。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讨 论

Colles骨折通常是指桡骨下端的骨松质骨折,其骨折发生在桡骨下端2cm左右的骨松质部位,是人体较为常见的一种骨折。引发Colles骨折的主要原因是跌倒时手掌撑地,在骨科中非常常见。该疾病临床表现为银叉状畸形、枪刺状畸形、直尺试验、尺骨茎突与桡骨茎突直线关系[5]。患者在受伤后由于腕关节正常解剖关节被破坏,使得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角度发生改变以及背侧腱池出现扭曲情况,继而导致掌倾角与尺偏角的正常角度被破坏,最终使得腕关节局部力学结构的改变。据研究发现,骨质疏松比较严重的患者轻微的低能量损伤,就可能会导致其桡骨远端出现严重的轴向压缩骨折[6]。一般“C”骨折情况比较复杂,可能会出现桡骨远端高度丢失、关节面塌陷等情况,因此,采用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能够对其产生一定的作用,但骨质疏松患者,因在受伤后腕关节局部三柱系统被破坏,采用传统手法复位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并且患者骨折后会出现体液渗出以及局部出血的情况,同时加上手法复位对其造成的疼痛刺激,极易导致患者发生肌肉痉挛的情况,使得静脉以及淋巴回流障碍,继而让患者局部组织水肿加重,且肢体出现缺血缺氧状况[7]。对此,需要探寻一种有效的方法促进患者骨折快速愈合,腕关节生理功能得到恢复。研究表明采用点-线-面”三位一体无痛正骨手法复位能够有效使患者腕关节的解剖复位,并让掌倾角、尺偏角等到恢复。其是通过将骨折部位作为着力点,骨骼力线作为整复方向,在进行手法复位的同时,尽可能的达到骨折断面的解剖复位,继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中药外敷主要采用的是活血展筋散,其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功效,其在临床应用于骨质、软组织损伤引起的肿痛具有显著的效果。该药物主要包括儿茶、杜仲、以及紫荆皮等中药材组成。其中儿茶具有祛瘀的功效;杜仲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紫荆皮具有理气、活血、消肿等功效。诸药合用使得其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功效更佳显著。本研究探讨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外敷治疗Colles骨折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位后肿胀消退情况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对Colles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配合中药外敷治疗能够提高有效率,并且改善肿胀情况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腕关节桡骨手法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层递手法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缓解后背疼的按摩手法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七步洗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