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卫气”与现代免疫调节及肿瘤发生的关系

2019-01-05 18:01李晶赵良辰唐幸林子方灿途庄娟娜陈婷
中医肿瘤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癌毒癌肿卫气

李晶,赵良辰,唐幸林子,方灿途,庄娟娜,陈婷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广东 中山 528400

据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年报显示[1]:2018年全球将有大约1810万癌症新发病例和960万癌症死亡病例,1810万新发癌症病例中,亚洲占据48.4%,960万癌症死亡患者中,亚洲57.3%;中国癌症的发病率为23.6%,中国癌症死亡率为30%,肺癌依然是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发病率11.6%和死亡率18.4%)。恶性肿瘤发展迅猛,死亡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虽然医学界对肿瘤的研究已进入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小分子水平,但是仍然没有特效的药物来彻底的治疗并改善肿瘤患者的预后状态。当前社会对于肿瘤的治疗仍然以化疗为主,并结合其他辅助药物(如:5-HT受体拮抗剂、造血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生长因子及物理辅助疗法等)以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并降低化疗药物化疗的副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2-5]。随着21世纪肿瘤免疫编辑理论在肿瘤医学中的确立,及PD-1/PDL-1等免疫抑制剂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肿瘤免疫相关治疗显著改善了肿瘤患者的预后,成为了医学界研究的热点。

《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曰:“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不使外邪侵犯也。”认为卫气是机体护卫周生、防御外邪功能的一种体现,相当于现代医学的非特异性免疫与特异性免疫;中医认为肿瘤的发生主要由于卫气亏虚,邪气留着;《内经》云:“若劳伤肺气,腠理不密,外邪所搏而臃肿者……名曰气瘤……夫瘤者,留也。随气凝滞,皆因脏腑受伤,气血乖违。”认为卫气在肿瘤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相互制约,互为消长[6]。本文就中医“卫气”的功能为切入点,探讨了其与现代免疫调节及肿瘤学中的认识,具体如下:

1 “卫气”与免疫

中医认为免疫功能是“气”的功能的一种具体体现,免疫功能的失常,总属于“气”功能的失常。如中医《素问·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说明气具有抵御外邪,护卫机体,温养肌肉肌肤,推动和调控人体器官功能活动作用。中医“气”根据来源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元气”由肾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和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宗气”积于胸中,是以肺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之气结合而成,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元气的功能;“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可化生血气并营养全身,主要来源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微。关于“卫气”《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膛”,说明卫气由水谷之气所化生,中医认为“卫”有保卫、卫护之义,认为“卫气”护卫肌表,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的作用。因此根据中医对人体各种“气”的功能认识的不同,可认为人体免疫功能的失常主要体现为“卫气”功能的失常。“免疫”,是免疫系统识别及清除“非己”物质(凋亡细胞等)的整个过程。《黄帝内经·灵枢》“卫气不营,邪气居之”明确指出“卫气”是机体内与邪气相抗衡的一种防御机制,其盛衰是机体发生疾病的内在原因。

1.1 “卫气”与黏膜免疫

皮肤黏膜免疫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关卡。皮肤黏膜免疫系统又称为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系统,包括皮肤、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表层、固有层和一些器官的淋巴组织,如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以及阑尾。参与皮肤黏膜免疫系统的主要有黏膜淋巴组织中的B细胞、T细胞、微皱褶细胞(M细胞)及与固有免疫防御机制相关的一些细胞和分子。中医卫气与皮肤黏膜免疫系统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医认为,“卫气”属于“阳气”的一种。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出于上焦,行于脉外,其性刚悍,运行迅速流利,具有温养内外,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滋养腠理,开阖汗孔等功能;中医阴阳两分论认为:在“表”为“阳”,在“里”为“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卫气”属“阳”,“营气”属“阴”,属阴的“营气”正常情况下大多分布在属“阴”的部位(如:人体的内部及五脏等),属“阳”的“卫气”正常情况下大多分布在属“阳的部位”(如:肌表及脏腑器官的表面等);而《灵枢·本藏》云:“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说明了卫气具有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温养肌肤的作用,其分布和功能与现代医学皮肤黏膜免疫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中医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这里的其很大程度上指人的“卫气”)。这与西医所认为的,疾病的发生主要由于人体免疫系统不能抵御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侵犯,病原体及其毒性产物感人而发病;这与中医对“卫气”及外感疾病的认识及其相似。中医麻黄汤主要用于风寒之邪外袭肌表,使卫阳被遏,所致的腠理闭塞,营阴郁滞,经脉不通的外感风寒表实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痛等症状以及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7]。刘林等[8]对麻黄汤含药血浆与血清蛋白质(肽)组学比较发现,麻黄汤有助于ApoE、ApoA-I和α-1-AT蛋白的分泌,从而发挥由ApoE、ApoA-I和α-1-AT蛋白所介导的抗氧化和免疫调节功能。sIgA是黏膜免疫主要功能执行者,其主要分布于呼吸道、胃肠道等机体各处的黏膜区;同时slgA也是联系各处黏膜免疫的共同分子基础,刘薇薇等[9]研究发现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者在服用参苓白术颗粒后,其唾液sIgA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认为sIgA所介导的黏膜免疫反应与“卫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是“卫气”功能的具体体现。成映霞等[10]研究发现服用四君子汤脾虚型大鼠基础肛温和血清D-木糖含量显著升高,小肠SDH活性显著升高而LDH活性显著降低,肠黏膜组织IL-1β、IL-6水平显著降低,而IL-2、IL-4水平显著升高,且其疗效与用药量成一定的剂量依赖效应。以上研究均表明卫气“参与了”黏膜免疫免疫过程,黏膜免疫sIgA、SDH、LDH、IL-1β、IL-6、IL-2、IL-4的活动与卫气的活动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1.2 “卫气”与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是生物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系列防御机制。皮肤黏膜屏障,是人体免疫功能的第一道屏障,隶属于非特异性免疫。当皮肤黏膜屏障无法清除病原体时,则激活非特异免疫的第二阶段,参与非特异性免疫第二阶段的细胞及小分子主要有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NK细胞和NKT细胞等,卫气除了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皮肤黏膜免疫过程之外,还参与了特异性免疫,张建雄将[11]《素问·调经论》“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出于上焦之卫气,以及《灵枢·营卫生会》则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的卫气,分别称为“肺皮卫气”和“肾骨卫气”,通过“肺主气,司呼吸”及“肺主皮毛”的功能,认为“肺”参与了皮肤、黏膜对体表病原微生物的杀灭和清除;而现代免疫学认为当病原微生物侵入患者体内处于特异性免疫阶段时,则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的固有免疫细胞及其所分泌的固有免疫分子抗菌肽、溶菌酶、急性期蛋白、补体等参与发挥免疫效应,构成免疫的第二道防线。杨巧丽等[12]认为卫气“源”于肾,“养”于脾,而“宣”于肺,卫气的总体功能而言,其性质属“阳”,张景岳《类经·卫气运行之次》所言:“卫本属阳”;因此认为温补肾阳法可用于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方面的疾病如艾滋病等疾病的治疗[12]。张建雄[11]认为第二道防线中免疫细胞均由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根据“肾主骨”、“藏精”、“生髓”理论认为“肾骨卫气”参与了体内固有免疫反应中病原微生物的清除。谢世平等[14]根据内径《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脾为之卫”;及《灵枢·师传》曰:“脾者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灵枢·营卫生会篇》“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的描述认为卫气生于先天,由后天脾脏化生水谷精微充养,根据中医“脾旺不受邪”的观点;认为艾滋病患者脾虚细胞因子分泌的紊乱、功能上的失常,造成了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的低下。正常状态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动物表现出活动能力、抗氧化能力、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等功能的下降。马双[15]通过给2月龄小鼠服用卫气补(四君子汤加当归、黄芪等药)30天后发现服用卫气补药小鼠IL-2及IFN-γ均显著高于未服用卫气补药者,且IL-2及IFN-γ升高的程度与小鼠服用卫气补含量成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1.3 “卫气”与特异性免疫

特异性免疫主要指通过T、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自身活化、增值、分化为效应细胞,从而产生一系列生物学反应,清除抗原的过程。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的产物,主要介导内、外源性抗原的提呈(HLA1介导内源性抗原提呈,HLAⅡ介导外源性抗原提呈),在抗原提呈的过程中,HLA通过与已暴露抗原信息的小分子结合,形成MHC-抗原肽复合物。在T细胞活化时,TCR通过特异性的识别APC所提呈抗原肽的同时结合MHC-抗原肽复合物,从而产生T细胞激活。王洪琦[16]对44例卫气虚弱人群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卫气虚弱型人群HLA-DR4抗原上的阳性率显著升高。《黄帝内经·本藏》“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刘洋[17]认为卫气之所以能固护肌表,抗御外邪,主要因为其具有一定的“感知”和“监督”功能有关,当外邪侵入机体时,机体当知邪之所在,方能发挥卫气正常的抗邪作用,认为变应性鼻炎,当变应原进入机体后,机体内巨噬细胞对其表面抗原进行的修饰作用,CD4+T和CD8+T细胞对其进行的提呈作用,均与卫气的“监督”功能有关。

1.4 中医“卫气”功能在肿瘤学中的认识

“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受后天水谷精气充养;“卫气”由肾中阳气所化生,出于下焦,受中焦水谷之气滋养,由上焦肺宣发疏布于全身;“卫气”是现代免疫调节功能的具体体现,“元气”亏虚,癌毒乘虚侵袭,情志抑郁,“元气”不寻常道,“元气”异变是癌肿的发生机制。《景岳全书·传忠录下》云:“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难经·八难》“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故“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人体“元气”亏虚则会导致五脏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从而导致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各种病变。现代医学认为癌肿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关,由于机体免疫系统不能识别突变的癌肿细胞而导致了癌肿的发生与发展;中医认为癌肿的发生,是由于“卫气”亏虚,不能护卫机体,癌毒之邪内生而为癌肿;虽然“卫气”是现代免疫调节功能的具体体现,但是脏腑“元气”亏虚是其根本,“营气”参与其中。林伟波[6]根据《灵枢·水胀》篇:“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认为癌肿的发生是由于营卫二气不合癌毒内生所致。西医认为癌肿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医认为,“元气”为先天之精气,禀受与父母,受后天水谷之精气所充养。李晶[18]认为癌肿的发生主要在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元气”虚弱,生化异常所致。卢文杰[19]认为元气“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认为“元气”是形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更是推动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原动力。认为先天禀赋异常致后天脏腑功能失调,邪自内生,“元气”化生运行的异常;后天饮食失常,辛辣炙烤、烟熏、腌制、发霉之品大毒之物,损伤脾胃,脾胃“元气”化生异常;情致抑郁,三焦“元气”不通,“元气”的逆乱等以上原因导致“元气”化生异常,“元气”亏虚,不寻常道,“元气”异变而产生癌毒。虽然目前各医家均认为:“元气”亏虚,癌毒乘虚侵袭,情志抑郁,“元气”不寻常道,“元气”异变是癌肿的发生机制;但笔者认为,“卫气”在其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元气”亏虚,同样导致“卫气”功能失常,卫气不能适时的清除“癌毒”,导致癌毒积聚,发为癌肿。因此,笔者认为“元气”和“卫气”功能亏虚或异常是导致癌肿发生的重要病机。

中医“卫气”的功能与现代免疫调节理论在分布、功能及对疾病的反应有诸多相似之处,一场古今的相互凝视,虽然并不尽善尽美,但仍然值得深入探索与交流。经过以上讨论笔者认为:“卫气”是现代免疫调节功能的具体体现;“元气”亏虚,癌毒乘虚侵袭,情志抑郁,“元气”不寻常道,“元气”异变是癌肿的发生机制;而“元气”亏虚,导致“卫气”功能失常,卫气不能适时的清除异变的“癌毒”,导致癌毒积聚,发为癌肿。

猜你喜欢
癌毒癌肿卫气
癌毒病机辨治体系的构建
“癌毒传舍”新认识及其在肺癌复发转移防治中的应用
癌毒理论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黄帝内经》卫气昼夜循行节律及针刺时间研究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熬夜也会生“癌毒”专家教您养阴祛燥抗肿瘤
浅析卫气
忌口与否 请君斟酌
一种特殊的癌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