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源粪肠球菌感染雏鸭的病理性试验

2019-01-07 03:42
浙江畜牧兽医 2019年5期
关键词:脚蹼粪肠雏鸭

(聊城市动物疫病与控制中心,山东 聊城 252000)

肠球菌是一种重要的革兰氏阳性球菌,也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原体,某些肠球菌可以通过感染的畜禽直接传染给人,甚至可以引起人的发病死亡。同时,肠球菌可以污染乳类和肉类等动物性食品,人们常常因为食用未加热或煮熟的污染性食品而出现食物中毒。作为一种典型的机会性致病病原体,肠球菌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对多种临床上常用的抗生药物产生明显的耐药性,特别是近年来抗万古霉素的肠球菌菌株不断的增加,加之侵入性治疗以及抗菌药物广泛应用等因素,导致肠球菌耐药菌感染的病例不断增多,人们治疗肠球菌所引起的感染难度逐渐增大,因此在临床医学上日渐引起广泛的关注,该类细菌在食品和公共卫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国内外对禽类的肠球菌病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细菌的分离和鉴定以及耐药性的分析,对该菌的致病性研究微乎其微。本试验通过实验室保存的一株鸭源粪肠球菌,建立人工感染雏鸭的病理模型,观察雏鸭的病理变化,研究鸭源粪肠球菌对雏鸭的致病特点,为进一步认识鸭源粪肠球菌的致病机理、建立病理学及临床诊断方法提供可借鉴的参考资料。

1 实验方法

1.1雏鸭接种实验 10羽1日龄樱桃谷雏鸭在饲养7 d之后,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羽。对试验组5羽雏鸭采取左侧关节注射制备好的粪肠球菌悬液(重新复苏,菌液浓度稀释至3.0×108CFU/mL)0.2 mL。对照组5羽雏鸭经相同的途径接种0.2 mL相同条件下振荡后的TSB培养基,雏鸭接种后常规饲养管理。

1.2雏鸭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的观察 接种后每天观察两组雏鸭的发病情况,包括精神、食欲、活动情况、体格情况、被毛是否光滑以及粪便和其他分泌物性状的观察,每天观察3-4次,记录雏鸭最早发病的时间和发病时的具体病理症状,详细观察发病雏鸭病例症状的发展过程。

1.3雏鸭的病理学观察 对死亡的鸭子及时剖检,未死亡的鸭子于接种两周后颈静脉放血致死,并进行剖检。所有的鸭子在进行剖检之前首先观察鸭子体表有无炎症反应,用手术刀划开趾关节腔,观察腔内有无积液。然后按顺序打开腹腔,胸腔、口腔和颅腔,观察肝脏、心脏、肺脏、脾脏、胃、肠管、胰脏、肾脏、法氏囊、胸腺和脑等脏器的大体眼观病变。采取所有剖检雏鸭的主要脏器组织,将其放入10%中性福尔马林溶液中固定。

1.4细菌学检查 无菌条件下取血液、心脏、脾脏组织、关节材料,用接种环深入切口涂抹并划线接种在含5% BSA的TSA培养基平板上,置于细菌培养箱37 ℃恒温培养18-24 h,观察菌落形态,从TSA平板中挑取单个的典型菌落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菌形态,若观察到的细菌与试验所用的接种菌具有一致的细菌形态,则可以认为该病料中分离出的细菌来自于左侧关节注射的供试菌液,判断细菌分离为阳性。

1.5雏鸭的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固定好的各个组织切取疑似病变的部位进行梯度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制作石蜡切片,常规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织的病理变化。

2 实验结果

2.1雏鸭发病情况与临床症状 实验组雏鸭5羽雏鸭接种2 d后均开始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羽毛蓬松,食欲不振,体型消瘦,喜卧恶动,扎堆嗜睡,关节明显肿大充血,脚蹼红肿,脚蹼下方出现绿豆大小的红斑,站立不稳,跛行明显。感染5 d后关节肿大略微消退,脚蹼弯曲,脚蹼处的红斑转变为疤痕组织,脚蹼皮肤坏死和脱落。感染一周后,雏鸭关节恢复正常,但脚蹼仍弯曲,跛行。至感染后14 d试验结束时,未出现死亡现象。

对照组5羽雏鸭从接种至试验结束时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正常采食饮水,活泼好动,羽毛光滑鲜亮,生长速度快,无死亡现象。

2.2雏鸭的病理学变化

实验组雏鸭:

心脏:眼观心包腔内有少许液体(3/5),液体呈浅黄色。

肝脏:眼观肝脏略微肿大,质地较脆(2/5),颜色鲜红。

脾脏:眼观脾脏明显肿大,边缘钝圆,切面湿润(4/5)。

肺脏:眼观肺脏表面有轻微的淤血(3/5)。

关节:眼观关节明显肿胀,触摸有波动感,切开后关节腔内有黄色粘稠的液体(5/5),关节软骨中央有一棕黄色病灶(2/5)。

肾脏:眼观肾脏略微肿胀(4/5)。

脚蹼:眼观脚蹼明显红肿,脚蹼皮肤龟裂脱落(5/5),左侧脚蹼中央有一绿豆样大小的病灶(2/5)。

卵黄囊:眼观卵黄吸收不良(2/5)。

法氏囊:眼观法氏囊轻微水肿(5/5)。

胸腺、胰脏、肾脏、胃、肠管和脑:眼观均未见明显的异常。

对照组5羽雏鸭:各器官组织均未见明显的眼观病理变化。

2.3细菌学检查

实验组5羽雏鸭血液样品细菌分离均为阴性,心脏样品细菌分离均为阴性,脾脏样品细菌分离均为阴性,关节样品细菌分离均为阳性。

对照组5羽雏鸭血液样品、心脏样品、脾脏样品、关节样品细菌分离均为阴性。

2.4组织病理学变化

实验组:

心脏:有轻微的心包炎。

肝脏: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中央静脉周围有大量淋巴细胞和异嗜性粒细胞浸润。

脾脏:脾脏淋巴小结减少,可见大量椭球样的结构。

肺脏:肺脏淤血明显,小叶间隔间质增宽,三级支气管内有许多浆液性的渗出。

肾脏:肾小叶边缘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肿胀。

法氏囊:淋巴小结间隙增宽,淋巴小结皮质区变薄、髓质区淋巴细胞减少。

关节:关节囊滑膜层有大量异嗜性粒细胞浸润。

对照组:各器官组织未见明显的组织病理变化。

3 讨论

雏鸭感染肠球菌后,根据雏鸭的临床症状,分为急性和亚急性或慢性两种病型。本实验通过左侧关节接种7日龄的雏鸭,感染2 d后就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病理症状,感染5 d后病情已经开始好转,感染一周后雏鸭几乎完全恢复正常,试验结束时未出现死亡病例。受感染的雏鸭发病急但是病程短,且未出现死亡,病理学观察到的病鸭的病理变化特点与相关文献报道的慢性感染病例的病变特征大致相同[1],因此判断本试验鸭源粪肠球菌的感染属于亚急性感染。

根据细菌学检查的结果,从所有病鸭的血液、心脏和脾脏中并未分离到原试验细菌,而从所有病鸭的关节内都可以分离到原试验细菌;同时根据临床症状的观察,脚蹼出现了明显的病理变化,表明病症可以蔓延,也就是说试验过程中试验组雏鸭出现了菌血症症状。从此分析得出两种可能,一是雏鸭接种病原菌后,出现菌血症,但菌血症并不持续存在,随着疾病的发展,菌血症经过一段时间后消失;二是菌血症持续存在于受感染的病鸭体内,但是在疾病的后期,病鸭接近康复,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恢复,对疾病的抵抗力增加,病鸭体内的细菌含量很少,大部分残留在关节部位,以致从其他样品中难以分离到原试验细菌。

本实验中致病菌经左侧关节接种雏鸭,主要引起关节和脚蹼的炎症反应。在感染初期,关节明显肿胀,触之有波动感,关节囊有许多浆液性的渗出,关节软骨也出现了坏死现象,脚蹼红肿,并有坏死;在感染中后期,组织器官的功能不断恢复,机体抵抗力增加,关节和脚蹼肿胀消退,脚蹼上的坏死组织也转变为疤痕组织。亚急性感染的病禽病理变化随感染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可见关节肿大,关节囊内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蓄积,脚蹼肿胀和坏死[2]。分析认为,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菌血症,病原菌或毒素随着血液循环侵害机体,炎症主要蔓延到脚蹼组织。到疾病后期,随着菌血症减弱或消失,炎症反应逐渐减弱,病症也随之恢复。

4 实验结论

鸭源粪肠球菌经关节注射雏鸭后表现出明显的致病性,主要为亚急性的感染,引起关节发炎、肿大;脚蹼炎症、肿胀和坏死;并附有轻微的浆液性心包炎;但不引起雏鸭死亡。

猜你喜欢
脚蹼粪肠雏鸭
“多面”粪肠球菌
新疆动物源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分析与耐药基因检测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微酸性电解水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粪肠球菌的作用机制及其在养猪业中的应用
鸭嘴兽到底是鸟还是兽?
小时候的那一次旅行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
脚蹼对11~13岁青少年游泳运动员自由泳打腿训练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