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容川论治消渴学术思想探析❋

2019-01-08 20:08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12期
关键词:论治小柴胡瘀血

张 翔

(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 湖南 常德 415000)

唐容川为晚清著名医家,嗜好医理,寝馈不辍,为中西汇通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医理宗承《黄帝内经》《难经》张仲景之书,广纳百家之言,自成一体。善治血证,并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血证诊疗体系,其代表作《血证论》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然其对消渴亦具有独到认识,主要集中在《血证论·瘀血》[1]103 -107和《血证论·发渴》[1]128 -129两篇中。结合其相关学术观点,兹对其消渴论治进行如下探讨。

1 气血水火,解病析源以明消渴之机

唐容川秉承先贤经典,结合自身实践,论治疾病重气重血,创新性突出水气、血火的关系:“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1]3”这是对阴阳互根理论的补充和发展。“气之所至,水亦无不至焉。故太阳之气达于皮毛则为汗……上输于肺可为津液……气化于下,则水道通可为溺”[1]3,说明气可温煦运化水液,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水液代谢的进行。病气即病水,病水即病气,若气化失常则可现癃闭滑数、痰饮泄泻等诸症。由此可见,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治水即是治气,以调气为主。火者,心之所主,化生血液以濡周身。火阳可生阴血,阴血又可滋养阳火。血液下注,内藏于肝,寄居血海,由冲、任、带三脉行达周身,以温养肢体。由此可见,火能化血,达到血盛而火不亢烈,形成男子无病而女子受胎的生理变化。若血虚则肝失所藏或心失所养,而愈亦伤血。唐容川认为无论火化不及还是火化太过,皆可求之于血。故血与火原为一家,火病可致血病,治疗应遵循“治火即治血,治血即治火”的原则,以补火(清火)生血为主。

消渴本质在于人体津液代谢失常。唐容川深受张仲景治水病相关学术思想启发,立足于水、气、血、火,认为消渴乃精微失常,水气乖逆,运行不畅,日久呈浓、黏、聚、凝之状态,血水成虚成瘀所致。气、血、水、火同病,以气乱为根本治病因素[2],以血亏(瘀)为根本病理改变。治疗每多依此立法,调气治血,颇有良效,为后世活血化瘀和益气活血治法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2 虚瘀相因,执简驭繁以分消渴之型

唐容川指出消渴发生主要在于虚和瘀,包括血虚、水虚、血瘀、水停等,以血瘀为主。

2.1 血虚消渴

血虚由来众多,唐容川认为血为阴,气为阳,阴血亏虚则阳气偏盛致无阴汁以濡之,出现心烦、口舌干燥、多欲饮水之症状。并针对此证指出治疗多宜补血,使血足而阴液以濡,阳热自消,烦渴自愈。然有形之血不能自生,当补气以生之,故给予圣愈汤、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更加天花粉、天冬、苎麻根、玉竹等以滋阴润燥。

2.2 水虚消渴

人体水津多水谷精微所化,由脾肺气机散运宣降,但其根发源于肾。若肾中真阴真阳不足,则肾中之水不足且蒸腾无力,不能上达于上焦,而现渴欲饮水之象,故治疗多以滋阴养血润燥为主,给予地黄汤、左归饮、三才汤随症治之。若肺金郁滞,气机不畅,宣发肃降失司,水津不行,又致水结为痰、口渴咽干,治疗以宣调气机为主,给予小柴胡汤治之。水津又赖胃中水谷精微滋化,胃中燥结、蕴热、虚热则水津不生,胃经肌热则津液燔灼,治疗以治胃调中为主,给予三一承气汤、玉泉散、麦冬养荣汤、人参白虎汤分别治之。唐容川依肺、胃、肾三脏之功论述水虚消渴,深启三消之义,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2.3 瘀血消渴

唐容川提出胞中之名,男子为丹田,女子为血室,认为消渴当责之于血水,求之于胞中。在《血证论·发渴》[1]129中有言:“瘀血发渴者……皆在胞中,胞中有瘀血则气为血阻,不得上升,水津故不能随气上布,但去下焦之瘀,则水律上布而渴自止。”《血证论·瘀血》[1]104对此亦有相关论述,治疗多以调气活血化瘀为主,给予小柴胡加桃仁、丹皮或血府逐瘀汤治之,若瘀挟热蓄血可用桃核承气汤,若挟寒凝滞可用温经汤。

2.4 水停消渴

诸多杂病因气机不畅、阳气不充、运化失司,导致水津无力上承而停聚于内,或胸膈或下焦或胃肠,成痰成饮。水津化痰饮阻滞于中,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欲饮,然体内水饮未失,饮水入口便逆吐。水津渗注下焦,停聚膀胱,小便不利,上焦无源而渴。治疗多以疏气利水为主,给予五苓散、猪苓汤随症治之。

3 血水同病,和调阴阳以论消渴之症

唐容川论治消渴注重血水的关系,明确提出“水病则累血”的重要论断,认为水病多相伴血病气病而成,故水肿与痰凝多与消渴相伴为患。由于论消渴多重血水(气),认为血水相倚、互济互养,同时又相因互累互病,所以在治疗上善于调和阴阳,以治气理血为要,慎用汗吐下。如水病累血者治水以调血,血病累水者治血以调水,血既变水者当从水治[3]。以水肿为例,水病当治水调血。病邪在表为肺气不布,水津停聚,当和其肺气、通经利水,使气行水运,给予泻白散加杏仁、桔梗、紫苏、茯苓治之,五皮饮亦治之;病邪在里为肾络瘀损,瘀阻气机,肝主疏泄,故当和其肝气、疏肝理气,使气行瘀散,给予小柴胡汤、桃核承气汤之类治之。

4 五脏相关,重补脾阴以辨消渴之虚

唐容川论治消渴,认为无论寒热虚实总由五脏气血功能失调所致[4]。他重视气血之变,《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1]6言:“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主于肺。”故消渴五脏论治在血当求心肝,在气(水)当求肺肾。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所以唐氏五脏论消渴更重于脾。他秉承张仲景和胃气、存津液的学术思想,认为治脾当分阴阳。消渴主消烁津液,损及脏腑形体。阳化气,阴化形,故此病多阴损,故更需重补脾阴。《血证论·男女异同论》[1]9亦言:“譬如釜中煮饭,釜底无火故不熟,釜中无水亦不熟也。”针对治脾阴提出了开胃进食(补存津液)的治疗准则,总予甘淡、性平、质润补而不燥之品[5],如山药、白扁豆、莲肉等,更可加配黄芪、党参、茯苓等补气运气之品以滋助阴生,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国医大师岳美中更是依此理论创建慎柔养真汤,对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取得了良好疗效[6]。

5 活用古方,调气活血以求消渴之治

《血证论·发渴》共列13首方剂,如地黄汤、三一承气汤、当归补血汤、左归饮、三才汤、圣愈汤等多为古方,但唐容川师古不泥,灵活变通。以小柴胡汤为例,他认为瘀血消渴首在逐瘀生新。《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调其气,使其平也。”又言:“疏其气血,令其条达”,故逐瘀生新当以调气为先,其治在肝,故多以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升清降浊以治之。其用药重在调气活血,配伍巧当。在补益中焦的基础上,多兼用桃仁、枳壳、柴胡等行气活血之药,以达化瘀生新之效。其治血瘀之病亦善用虫类药物,取其攻冲走窜、峻烈搜经之性[7]。

猜你喜欢
论治小柴胡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从肝肾论治儿童近视的理论探讨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胆囊术后综合征的效果研究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中药复方从脾虚论治肝癌的作用机制研究
仿生材料用于小柴胡汤复方制剂中重金属镉、铅、汞的同步脱除性能研究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适合小柴胡汤治疗的感冒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厌食症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