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兽医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对策

2019-01-08 23:57周迎春何长生占松鹤
中国动物检疫 2019年5期
关键词:市级安徽省兽医

周迎春,王 军,何长生,占松鹤

(安徽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安徽合肥 230091)

兽医系统实验室是指隶属于各级兽医主管部门,承担动物疫病检测、诊断和监测等任务的兽医实验室[1],是当前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技术支撑和依托。近年来,在农业农村部开展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验收的大背景下,安徽省动物疫控机构兽医实验室建设得以迅猛发展,实验室硬件和软件配置有了较大提升[2]。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市、县级兽医实验室在建设运行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现就安徽省兽医系统实验室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进行探讨,以期为全省兽医系统实验室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1 安徽省兽医系统实验室建设现状

1.1 全省兽医系统实验室整体状况

安徽省现有省级兽医实验室1个,市级兽医实验室13个,县级兽医实验室74个。按照农业农村部的要求,从2010年开始实施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验收工作,省级兽医实验室于2010年10月份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的初次考核,2017年4月份通过了农业农村部的复评审考核。截至目前,有76个市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了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考核验收,其中17个兽医实验室通过了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复评审考核。

1.2 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安徽省省级兽医实验室总面积5107 m2,设置血清学检测区、分子生物学检测区、病原学检测区等,配备荧光PCR仪、自动核酸提取仪、自动酶标工作站、自动细菌鉴定仪等先进仪器设备220多台(套),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市级兽医实验室平均面积为375m2,均配备了II级生物安全柜、PCR仪、台式高速冷冻离心机等33种重要仪器设备,其中部分市还配备了荧光PCR仪。县级兽医实验室平均面积206 m2,有63个县级兽医实验室通过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现场考核,其中9个国家级疫情测报站实验室均达到市级兽医实验室标准,并通过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的现场考核。

1.3 实验室工作人员情况

目前,安徽省市级兽医实验室人员一般4~5人,呈现专业化、高学历的特点,第一学历为畜牧兽医专业的比例为89.7%,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79.3%,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比67%。县级兽医实验室人员一般3~4人,第一学历为畜牧兽医专业的比例为84.9%,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61.9%,年龄在45岁以下的占比67%。

1.4 检测能力情况

目前,省级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配备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开展重大动物疫病以及常发动物疫病的血清学、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县级兽医实验室主要以血清学检测为主,日常主要开展禽流感、口蹄疫、布病等重要动物疫病的血清学检测工作;市级实验室在此基础上具备了分子生物学检测能力,可以开展禽流感、口蹄疫、猪瘟等重要动物疫病的病原学检测工作。

2 存在的问题

2.1 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安徽省仍有3个市7个县由于缺乏场地、人员和资金没有建立兽医实验室。大部分市级实验室没有配备荧光PCR仪器,而且由于经费、人员等原因,大多数市级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实际做的较少,主要是由省级实验室承担检测任务。已经通过省级考核的部分县级兽医实验室,由于人员、资金、编制等多种原因,实验室检测工作也没有连续开展。

2.2 兽医实验室人员相对缺乏,业务素质偏低

安徽省现有兽医实验室人员数量总体偏少,实验室人员年龄偏大,县级实验室人员学历偏低,业务知识更新不及时,业务素质偏低。除此之外,大部分实验室人员不仅要从事检测工作,还要参与扶贫、环保等其他工作,不能保证实验室检测工作的连续性和专职性。

2.3 检测技术能力不足,服务功能发挥不全

安徽省各级兽医实验室检测技术能力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动物疫病防控工作需要,检测能力亟待提升。各市县疫病监测主要是以上级下达的计划和任务为主,监测病种相对较少,诊断技术相对落后,检测主要是以免疫抗体为主,病原学检测开展的较少,很多地方的监测计划容易流于形式,疫病的预警和预报能力发挥不够。

2.4 资金投入不足,实验室运行经费保障不足

经调查,安徽省每个兽医实验室每年最低运行经费市级约需8万元、县级约需7万元,但实际上财政投入经费市级平均为6万元、县级为4万元,很多地方因财务不独立,经费分配根据自身财力酌情决定,随着国内外疫情形势的严峻,监测任务的加大,现有的保障机制难以满足工作职责需求。

2.5 安全意识缺乏,管理水平较低

部分市县级兽医实验室管理意识不强,存在检测工作与体系文件不符、管理职责不清、记录不完整等问题。安全意识缺乏,存在生物安全柜维护不到位、生物安全监督员履职不到位等安全管理问题[3],检测活动存在安全隐患。

2.6 信息管理方式落后

当前安徽省兽医实验室的信息管理仍停留在人工管理模式,档案管理、检测数据整理都是人工整理,工作效率低下,且也不便于管理。随着动物疫病形势的复杂化,兽医实验室的检测任务量、业务种类逐年增多,检测结果的反馈、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各环节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可追溯性也有了更高的要求[4],传统的人工管理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大数据背景下实验室管理的需求。

3 对策建议

3.1 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面对日趋复杂的动物疫病形势,作为主要技术支撑体系的兽医实验室,更需要与时俱进,创新机制,打造一批适应疫情发展形势和新常态下动物疫病防控需求的标准化兽医实验室,发挥好社会服务功能[5]。一是要着重加强市级兽医实验室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采购先进的仪器设备,完善实验室检测条件与环境,合理划分功能区,保证市级兽医实验室工作的正常开展。二是根据动物疫病防控需求和能力差异,各市可对辖区内的各个兽医实验室进行合理分工,明确其职能和任务,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的作用[3]。

3.2 强化兽医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业务培训,建立健全实验室技术人员岗前和在岗培训机制。除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专业技术培训外,也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方式,定期组织实验室技术人员外出学习,借鉴学习先进的经验;加强与业务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互通信息,使眼界更开阔,信息更灵通,观念更创新,服务更全面。二是要建立人才队伍激励机制。实验室人员工作单调繁琐,专业性强,对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工作必须认真严谨。为调动实验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建议出台实验室人员激励政策,对具体从事动物疫病监测的人员给予适当补助,提高他们的待遇,同时要兑现兽医卫生岗位津贴,让实验室专业技术人员安心从事动物疫病检测和研究工作,做到实验室人员岗位固定化,保证检测工作的稳定开展。

3.3 创新服务机制

各级兽医实验室要转变工作方式,积极探索与企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拓宽检测范围,主动为养殖者提供技术服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既推动了实验室工作的开展,又为企业节约了资金成本,营造双赢局面[3]。

3.4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兽医实验室工作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所需经费应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建议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和措施,按照兽医实验室检测工作需求增加编制,按岗位配足人员,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的人力、财力问题。加大对基层兽医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力度,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加强和完善兽医实验室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实验有场地,监测有仪器,操作有人员。

3.5 强化兽医实验室质量和生物安全管理

一是要以实验室考核为契机,严格按照实验室资质认定准则,逐步提高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规范实验室管理[6]。有条件的实验室应积极开展计量认证工作,促进实验室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二是要加强兽医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各环节的管理,引入风险管理理念,对拟开展的实验活动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完善风险防范措施,严防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维护公共卫生安全[5]。

3.6 推进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现代化

引入和构建兽医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LIMS),应用当前较为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实现对实验室的全面、专业的管理,对实验过程的全程监控,对人、机、料、法、环等环节的管理,从而提高实验室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4],为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供有效数据支撑,推动疫病防控信息管理工作现代化[5]。

猜你喜欢
市级安徽省兽医
成长相册
宝应县泾河镇创成市级“侨之家”
中国兽医协会第九届兽医大会
我是兽医志愿者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记张掖市级模范班主任谈军花
县域经济发展市级统筹篇
兽医改行搞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