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关系

2019-01-11 20:40周鼒潘玲玲方亚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9年16期
关键词:神经质负性人格

周鼒 潘玲玲 方亚

(厦门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

抑郁症状是一种通过量表测量得到的低于临床抑郁症诊断标准的不良情绪状态,可反复发作〔1〕。在中国,大约有7 400万中老年人有抑郁症状〔2〕。抑郁症状不仅增加认知功能障碍和老年痴呆等疾病的发病风险〔3〕,更是常见的自杀危险因素,自杀风险比正常人高156%〔4〕。此外,作为抑郁症的前驱状态,抑郁症状会增加抑郁症的发病风险(OR=1.95)〔1〕。全球有3.5亿例抑郁症患者,成为全球首要致残原因,位居疾病负担的第一位〔5,6〕,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负担。由于缺乏精神卫生资源和有效的治疗方法,抑郁症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普遍较低〔5〕,且由于抑郁症的治疗效果不佳,所以识别抑郁症状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预防和干预,可以有效延缓抑郁症状的发生发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抑郁症状的风险因素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其中,生理因素与抑郁症状发生的关系已被广泛认识,而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症状的发生紧密关联,且结论存在争议〔7〕。心理社会因素是衡量心理现象和社会环境的可能关联及其病理生理变化的因素,与心理或社会环境相关〔8〕。本文就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及相关心理社会风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

不同国家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差异较大。Yaka等〔9〕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15)调查土耳其65岁及以上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8分表示有抑郁症状,结果表明抑郁症状的流行率为18.5%,其中女性和男性的流行率分别为24.6%、9.6%;伊朗研究者〔10〕通过GDS-15(≥5分表示有抑郁症状)调查发现,伊朗60岁及以上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率为43.4%,且女性的流行率是男性的1.64倍;Carrière等〔11〕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中心抑郁量表(CESD-20),≥16分表示有抑郁症状,调查发现法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率为18.4%,其中女性为25.0%,高于男性的9.1%。

国内不同地区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也不尽相同。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使用CESD-10调查发现,40%的中老年人有抑郁症状(≥10分表示有抑郁症状),其中,47.6%的女性有抑郁症状,男性为32.1%〔2〕。有研究使用CESD-20(≥16分表示有抑郁症状),调查发现中国台湾地区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率为5.2%,女性和男性的流行率分别为6.7%、3.4%〔12〕;一项在西安开展的调查通过GDS-30(≥11分表示有抑郁症状)发现老年人中有27.0%患有抑郁症状,女性(31.2%)比男性(21.5%)高〔13〕。

2 老年人心理社会因素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的关系

2.1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老年人从家庭、社会等途径获取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分为工具支持和情感支持〔8〕。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老年人独居、缺少社会支持等现象日益增多,成为抑郁症状的高危人群。相关研究〔8,10〕表明,缺少社会支持是抑郁症状发生的风险因素。有研究〔8〕从工具支持和情感支持两个方面分析社会支持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表明情感支持相对于工具支持具有更强的保护作用。如美国一项研究〔14〕发现,拥有情感支持可以减少晚年抑郁症状的发生,而工具支持未观察到类似的效应。其原因可能是相较于工具支持,老年人更容易获得情感支持,且情感支持可以缓解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中国台湾老年人的研究〔12〕发现,缺少社会支持的女性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高于男性。

2.2 负性事件 负性事件是指生活中引起心理平衡失调的事件,诸如经济危机、健康问题、配偶或亲人死亡等〔12〕。在一项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中,荷兰研究者〔15〕发现严重负性事件导致老年人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增加了22倍,而中等程度的负性事件触发抑郁症状复发。美国研究者〔16〕发现经历过负性事件的老年人随访2年后发生抑郁症状的概率是正常人的2倍以上。为了探索负性事件与抑郁症状之间是否存在双向关联,Phillips等〔17〕对苏格兰老年人进行追踪调查,发现经历的负性事件数与随访5年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反之则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由于老年人经历的负性事件通常较为严重,且老年人的耐受能力下降,更容易发生抑郁症状〔15〕。

国内也有相关研究表明负性事件与抑郁症状有密切关联,但大都为横截面研究〔13,18〕。调查发现,在过去2年里经历≥3件负性事件的陕西省老年人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13〕。另一项调查〔18〕也表明负性事件与山东省老年人抑郁症状有关,值得注意的是,该研究还发现社会支持能减少负性事件的不良影响,提示给予更多的社会支持可能有利于预防抑郁症状。

2.3 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在面对应激事件时所采取的预防或减少威胁和伤害的方法或手段〔19〕。相关研究〔14〕表明,如何处理应激事件比应激事件本身对个人抑郁症状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的应对方式影响着抑郁症状的严重程度。应对方式主要分为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积极应对主要是直面问题并采取措施,寻求帮助以减少负面影响;而消极应对主要包括回避、否认和自我安慰等〔19〕。不同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的关系尚不明确,但目前大多研究认为积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19〕。由于横截面研究尚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所以挪威研究者〔20〕基于大量临床和社区老年人的纵向研究,发现积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但是采取诸如回避等消极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这可能是积极应对方式可以调节生活压力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从而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国内的相关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浙江一项研究〔21〕表明,抑郁症状与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采取消极的应对方式,问题不仅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还会增加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刘家僖等〔22〕研究结果与该研究类似,且发现人际不信任在消极应对方式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到中介效应。

2.4 人格特征 人格特征可分为五类: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开放性和神经质〔19〕。有研究〔23〕表明,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和开放性人格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其机制可能是外向性和宜人性人格特征者不仅较为自信,且信任他人,拥有较多的社会交往;尽责性和开放性人格特征者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均较易获得社会支持,从而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19〕。神经质人格特征是抑郁症状发生的重要风险因素。O′Shea等〔24〕基于美国健康与退休调查纵向数据发现,神经质人格特征对抑郁症状有预测作用。其机制可能是神经质人格特征与消极应对有关。高神经质人格特征的老年人不擅长人际交往和排解不良情绪,尤其是在经受负性事件时,耐受能力差,敏感性高,较少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极易导致抑郁症状的发生。识别高神经质的人格特征有助于识别抑郁症状的高危人群,从而有利于进行有针对性的预防。毛丹旦等〔25〕也发现内蒙古老年人神经质人格特征与抑郁症状的发生呈正相关。

抑郁症状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且女性的流行率普遍比男性更高。不同国家、地区之间,老年人抑郁症状的流行状况差别较大,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使用不同抑郁量表或采用不同界值、不同研究设计等导致的。因此,在进行国家间或地区间抑郁症状流行状况的比较时要谨慎。

猜你喜欢
神经质负性人格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神经质有九个表现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之间的关系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