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天使的守护者
——读《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有感

2019-01-14 07:14
江苏教育 2019年96期
关键词:成年人孩子教师

徐 梦

“我爸爸上星期意外走了,身边的人都告诉我想哭就哭吧,没关系。可是我根本就哭不出来,我的大脑一片空白,有时候我会坐在教室里发呆一整天,就像一个旁观者,从一群人中抽离出去……老师,我很累,你能不能帮帮我。”这些话来自我的一位来访者,当时我刚从学校毕业,经验还很欠缺,面对前来求助的丧亲学生,我不知道该如何帮助他,因为在我过去的经历中并没有相关的经验。虽然后来我将这位学生转介给有经验的咨询师,但这个案例一直让我印象深刻。

对于孩子而言,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父母,是巨大的创伤性事件,如果身边的老师、亲戚、朋友不能觉察孩子的心理需求,很容易让丧亲的孩子受到二次创伤。

《天使的守护——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是一本能帮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走出丧亲之痛的书,作者帕迪·格林沃尔·刘易斯和杰西卡·G·李普曼作为美国资深临床心理学家,带领悲伤支持团体超过10 年,辅导丧亲儿童超过25年,这本书是两位作者多年的临床实战经验和人生智慧的再现。全书一共包含9 个章节,详细讲述了丧亲前后孩子的各种变化以及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如父亲节或母亲节,身边的人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孩子走出丧亲之痛。这本书里没有复杂高深的理论,作者用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丧亲孩子背后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话语告诉我们,面对丧亲孩子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这本书又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死亡”辅导手册,书中不仅有大量的真实案例可供参考,在每一章节末作者还列出了不同年龄段丧亲孩子经常会问的问题,并给出了应对的答案。比如3 ~5岁的孩子会问:“爸爸在睡觉吗?”作者回答:“不是的,爸爸没有在睡觉。爸爸去世了。当我们死了,我们也不会醒来。”作者这样解释道:这个答案很重要,必须清楚解释“死亡”并不是“睡觉”,而且父亲不会回来,如果孩子将死亡和睡觉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之间有联系,很有可能会恐惧入睡。此外,书中对于丧亲家庭可能会遇到的一系列现实问题都做了介绍,比如孩子要不要参加父母的葬礼、离世父母的东西如何处理等,为成年人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中国人最忌讳谈论“死亡”,总是尽可能回避这一话题。但这本书让我对死亡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作者处理死亡议题的智慧让我迫切地想要分享这本书,让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让更多的成年人做生命的守护者,为丧亲孩子点亮一盏心灯。

在作者看来,面对可预期的死亡,要帮助孩子和父亲或母亲说再见。人们不可能总是能帮助孩子自如地应对生活中的未知事件,如果父亲或母亲的病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死亡是预期必然发生的事情,此时就非常有必要帮助孩子做好父母离世的准备。和成年人一样,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稳定有序的外部环境、有节奏的生活规律是其获得幸福感必不可少的部分。突发事件是不受欢迎的,如果隐瞒父母的病情,没有任何预警地告知孩子父母离世的消息,只会打破孩子生活和心理的稳定性,让孩子陷入后悔、自责、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中,孩子可能会觉得被遗弃,从此不再信任他人。正如一位丧亲的来访者所说:“我回到家的时候才发现父亲已经去世了,他们没有告诉我任何事。克服这件事遗留的心理问题耗费了我很多年的时间,焦虑并渴望去掌控每一件事,使我变成极端的完美主义者,我需要穷尽一生去学习如何信任那些在我生命里有重要意义的人。”

因此,面对可预期的死亡,健康的一方父母应当事先告知孩子,让孩子了解病情的严重性,降低孩子的焦虑水平;用特定的时间专门和孩子讨论死亡这件事,允许孩子提问,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处理、消化这些令人痛苦的信息;告诉孩子悲伤是允许的,鼓励孩子表露、表达真实的情绪情感;对于孩子的提问,最好直接给他们明确的答案。在丧亲的前后几周或几个月,家长和教师应当注意孩子的异常变化,内疚、恐惧和躯体症状往往是丧亲孩子的共同特征,如孩子将痛苦、焦虑等情绪演变成身体症状,感冒、咳嗽、头痛、胃痛等都可能是孩子焦虑情绪的置换。一旦家长或教师觉察到这些异常信号,要及时处理,如果问题严重,还应当及时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面对不可预期的死亡,如自杀或意外身亡的父亲或母亲,相关人员应当根据孩子的年龄段,对自杀原因作出解释,解释越简单越好,隐瞒父母自杀的事实只会给孩子带来更多的痛苦。我们惯常的认知往往是用善意的谎言隐藏父母即将离世或已经离世的事实,实际上,让孩子参与、理解从而接受父母离世的事实,才能更好地陪伴丧亲孩子走过这段特别难熬的日子。

作为一名母亲,每次读到书里那些丧亲案例时,我的眼前总是会浮现一幅幅画面:有时是一个坐在椅子上无声抽泣的瘦小的孩子,有时是一个蜷缩在床上无法入睡的孩子。失去至亲是儿童、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一生中最无法承受的伤痛,而且这种刻骨铭心的伤痛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处理,会紧紧跟随丧亲者一生,对他的人生造成极大的影响或伤害。所以,我时常在想,如果成年人能够共情并理解丧亲的儿童和青少年,用恰当的方式去陪伴、支持他们,陪伴他们走过这一段特殊而又异常难熬的时光,可能会将父母离世的影响降到最低。

作为一名专职心理健康教师,我很庆幸读到这本书,因为在过去的心理学专业学习中,对于丧亲辅导这一主题,虽有涉及,但都不过是蜻蜓点水,以至于在工作之初面对求助的丧亲学生时不知所措,只能转介。无论是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还是其他学科教师,只要是教育工作者,在其任教生涯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前来求助的丧亲学生,如何帮助这些学生走出伤痛,是一个绕不开躲不掉的课题。我想,读这本书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猜你喜欢
成年人孩子教师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最美教师
成年人爆笑日常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成年人的辛苦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