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心脏康复护理对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01-14 03:24陈丽娜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8年19期
关键词:渐进式出院心肌梗死

陈丽娜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厦门 361003)

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属于严重性冠心病。持久而剧烈的胸骨后疼痛或胸痛、心律失常、休克、心力衰竭等为患者发病后的主要表现,对患者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均产生极大的威胁。目前,临床治疗心肌梗死患者时,介入治疗为常用手段之一,治疗后可使患者生存时间延长,但介入治疗后还需要开展有效的心脏康复护理,以使患者预后情况改善,提升生活质量。传统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方法比较单一,并不能获得理想的生活质量改善效果,研究指出,渐进式心脏康复护理可弥补传统护理的不足,并最大限度的恢复患者心脏功能,促进其生活质量升高[1]。因此,本院给予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时,即应用渐进式心脏康复护理,效果较理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90例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治疗均在2017年1月~2017年12月开展,男62例,女28例;年龄43~78 岁,平均(54.8±3.3)岁;梗死部位:前壁或前间隔65例,下壁或侧壁18例,高侧壁7例;单支冠状动脉闭塞31例,双支冠状动脉闭塞48例,三支冠状动脉闭塞11例。纳入标准:(1)符合心肌梗死诊断标准;(2)Killip 分级Ⅱ~Ⅲ级;(3) 介入术后静息心率不足100次/min,心绞痛、心力衰竭等症状未明显出现;(4)可正常活动肢体;(5)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年龄超过 80 岁;(2)预期寿命不足 1 年;(3)术后1周内出院;(4)伴有心源性休克、室性心律失常;(5)介入治疗经股动脉进行,或安装临时起搏器。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患者,两组患者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

1.2 方法

行介入治疗后,对照组护理常规开展:(1)术后护理:心电监护,穿刺部位纱布卷+弹力绷带加压包扎、间断放松,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穿刺点出血情况、患肢末梢循环状况等,告知患者多饮水,保证4h内排尿量超过800ml,利于排出造影剂,防止损伤肾脏,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措施常规实施;(2)出院宣教:①饮食指导:饮食要清淡,低脂低胆固醇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多食用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应用缓泻剂;②活动指导:避免剧烈活动和重体力劳动;③药物指导:用药方法、用药注意事项等告知患者及家属,嘱咐其定期复查。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实施渐进式心脏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如下[2]:(1)建立心脏康复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成员包含6名具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的护理人员、1名心脏康复医生、3名主治医生、1名住院医生,康复医生负责制定渐进式心脏康复计划,主治医生负责监测患者病情,干预患者心理状况、营养状况,住院医生负责测定患者心功能,护理人员负责实施具体的心脏康复护理措施。

(2)术后住院期间康复护理:①护理评估:术后对患者心理状况、情绪、基本情况及时评估,以评估结果为依据,进行危险层次的确定,针对性的制定心脏康复计划;②健康宣教:向患者介绍手术效果,讲解心脏康复开展的必要性,告知系统的心脏康复方法,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认知,增强患者康复信心;③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要利用言语、肢体动作等给予患者鼓励、劝导、积极暗示,并指导家属在心理上给予患者良好的支持,使患者心理保持在良好的状态;④运动干预:术后第1d时,患者要绝对卧床,可活动远端肢体,非阻抗运动踝腕部,指导患者练习腹式呼吸,每分钟5~10次,每天进行3回,进餐、洗漱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将床边坐便器使用方法告知患者;术后第2d,床上坐起训练可开展,肢体、关节主动活动,每次10~15min,每天3次,进餐、洗漱由患者自行在床上进行;术后第3d,床边坐、站训练开始,休息以自身状态做出适当的调整,每次10~15min,每天3次,训练时间与次数适当增加,进餐、洗漱在床边自行进行;术后第4d,走动在床边缓慢进行,可在病室内步行,每次走50~100m,每天2~3次,洗漱、进餐自行进行;术后第5d,步行在病区走廊进行,距离增加到100~200m,下楼梯训练开展,每天2~3次;术后第6d,步行距离增加到200~400m,上爬楼梯训练开展,每天2~3次;术后第7d,步行距离增加到400~600m,上楼梯、下楼梯训练同时进行,每天2~3次。

(3)出院后康复护理:低水平运动实验在患者出院前开展,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制定患者出院后的康复运动方案,同时将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和家属,嘱咐其按照方案开展康复锻炼,康复护士每周电话询问并指导患者康复锻炼。

1.3 观察指标

评价患者生活质量,分别于术后第1d、出院后3个月进行,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维度共8个,为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精神健康,每个维度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利用t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术后第1d时,观察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出院后 3 个月,观察组SF-36量表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 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SF-36量表评分比较(±s)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SF-36量表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观察组(n=4 5)对照组(n=4 5)术后第1 d出院后3个月术后第1 d出院后3个月生理机能7 2.8±3.5 8 3.4±6.2*7 3.1±3.6 7 6.6±7.5生理职能6 7.9±1 0.7 8 7.7±6.5*6 7.4±1 0.3 8 0.7±5.6躯体疼痛4 3.8±2 2.5 7 9.9±1 3.4*4 4.2±2 1.8 6 3.5±1 5.8一般健康6 8.5±1 3.7 8 0.6±8.4*6 9.0±1 2.6 7 4.4±1 0.3精力7 3.3±8.4 8 6.2±7.7*7 3.1±8.6 7 8.9±9.2社会功能7 1.6±7.6 8 0.9±6.3*7 2.2±8.4 7 5.7±5.4情感职能6 5.3±8.1 8 8.7±5.2*6 4.9±7.6 7 8.8±6.4精神健康7 7.8±4.9 8 5.5±5.1*7 7.6±5.3 8 0.3±4.5

3 讨论

研究指出,在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开展心脏康复护理,可增加患者冠状侧支血管,可缓解患者动脉硬化程度,使冠状动脉病变速度降低,可预防发生冠状动脉血栓,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状况,避免心血管事件出现,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并提高心功能,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3]。心肌梗死患者行介入治疗后,传统心脏康复护理对患者体位及活动严格限制,导致患者卧床时间较长,不仅增加了相关并发症的风险,且患者情绪状况比较差,使康复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4]。渐进式心脏康复护理是一种新型的心脏康复模式,主张在早期时按照渐进式原则实施康复锻炼,将其应用到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中后,术后第1d就开始适当的运动,同时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运动频率等,利于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提高康复效果,进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5]。

综上,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实施渐进式心脏康复护理后,能够促进患者术后良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提高心功能,改善预后,提升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渐进式出院心肌梗死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特征分析
基本收入的理论构想与渐进式实现路径
手外科新人职医师的专科渐进式导师制带教模式探讨
90例乳腺癌患者术后渐进式功能锻炼的护理体会
轻熟女“渐进式”省钱保养计划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延伸护理在出院糖尿病患者中的实践研究
第五回 痊愈出院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