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研究
——基于自我效能理论

2019-01-18 03:40闫巧珍董礼平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体育锻炼体育课青少年

闫巧珍,董礼平

(文山学院 体育学院,云南文山 663000)

学校体育是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就目前学校体育的现状来看,存在体育教学制度不完善、师资力量配备不足、场地设施较为薄弱、教学手段单一、教育资源发展不均衡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这些因素均可称为客观因素,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方面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于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不强和学校体育的课程资源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应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实施多元化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加强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成为现代体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改革的成果是好是坏很大一部分因素看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是否提高,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对增强青少年体质有重要的意义,是促进体育生活化、社会化的根本途径。因此应强化学生的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加强对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是当今学校体育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1. 相关概念的界定

1.1 自我锻炼能力的概念:

自我锻炼是指个人利用闲暇时间,根据自身体质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并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1]。青少年自我体育锻炼则是指青少年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的锻炼身体的理论与方法,独立地进行自我体育锻炼。

1.2 自我效能的涵义:

自我效能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Bandura)首先提出的,其内涵可以界定为:割肉男对自己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自我把握程度[2]。自我效能感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项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而对于评估的结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行为动机。

2. 影响青少年自我体育锻炼的因素

2.1 课业繁重

当前青少年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校学习,学校对于文化课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体育课,体育课在有些学校成了摆设。学生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不辜负父母和老师的期望,每天基本上都在课堂上看书、学习,周末和假期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导致现在青少年的学习压力特别大。课业繁重不仅给青少年带来精神的压力,也是造成青少年近视率高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长期埋在书堆里,眼睛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天长日久,视觉疲劳慢慢转化为近视。

2.2 体育教学形式单一

中国的应试教育自古以来都是填鸭式教学,虽然进行了教学改革,但这一古老的教育理念一时难以更改。因此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都是体育教师在将,学生在下面听然后跟着老师一起练习,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学生习惯了这种教学方式,被动的接受老师的教学内容,而不去思考,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造成了学生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育课的局面,和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传统,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很大的关系。而一部分呢老师认为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于是上课时热身完毕让学生自由活动,没有真正领悟都爱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内涵,起初会受到学生的欢迎,久而久之,学生在课堂上学不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也渐渐失去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2.3 学校体育资源的不均衡

目前很多学校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场地设施条件缺乏,很难满足学生锻炼的需求。几年教育部出台相关政策,解决教育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使这些学校的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学校体育资源的不均衡也包括师资力量的缺乏,缺乏专业的体育教师,怎能培养优秀的运动选手。很多学校的体育课是由其他科目的老师来代替,就闹出关于你的数学课是体育老师教的还是你的体育课是数学老师教的的问题。体育课程看起来简单,有场地有器材就能够开展体育课,但是体育课堂上专业的体育教师会传授为什么会做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做准备活动应遵循什么规律等等,这些是培养良好的运动方式、避免出现意外伤害事故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4 学生自身存在问题

学生是自我体育锻炼的主体,培养学生自我体育锻炼意识可以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薄弱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客观环境的影响,学校场地条件设施较差,体育课程内容单一等都会影响学生自我体育锻炼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是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兴趣和爱好,受到学生主观因素的影响。受到教师的影响,很多学生参加体育课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除了自体育课堂上进行身体锻炼之外,很少在课外自己进行锻炼。个别学生上课时不认真听老师讲解和示范,对于所学技术动作掌握的不熟练,在后期的锻炼中出现运动损伤,出现对体育锻炼的厌烦和恐惧心理。部分学生只注重学习而忽视自身的身体素质,兴趣单一,没有树立正确的锻炼目标,对于老师强制建立的目标与方法不接受,失去自我锻炼能力。

3. 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途径

3.1 减轻学生的负担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委员会代表提出切实减轻青少年的负担,政府已经出台了减负的相关政策,严厉打击校外培训机构,这一情况切实改善目前青少年课业繁重的情况,给青少年更多的自由时间。升学压力依然是目前青少年面临的严重问题,希望能够通过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有效措施,切实改善学生升学的问题,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学习环境,轻松愉悦的主动学习使学习效率更高,实现每天运动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

3.2 学校体育教学方式的改变

随着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许多国家都在不断的进行教育改革,而且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我国的教育改革也不甘落后、蓬勃发展,体育教学方面应该改变原有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发挥自由想象力,培养学生主人翁的精神,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据研究,主动锻炼身体的效果远远超过被动锻炼的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且为青少年将来进入社会提高实践能力。

3.3 家庭体育教育观念的改变

很多家长重文轻体,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才会经常参加的活动,导致很多学生不敢经常到户外参加运动。家庭体育教育在学生体育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有着良好的锻炼习惯和锻炼方法,可以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因为家庭是青少年除了学校之外待得时间最多的地方,受到的因素也最大,原生家庭给予孩子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后天学校、社会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转变理念,健康是一辈子的事情,通过家庭的体育教育来培养青少年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提高青少年自我体育锻炼能力。

3.4 强化学生自我体育锻炼的意识

首先对青少年宣扬健康教育知识,让他们明确锻炼目的,深刻领会健康的重要性,为培养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打下基础[3]。其次培养青少年坚强的意志力、用于面度困难挑战和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当他们在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体会胜利的喜悦,久而久之会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4]。最后,锻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筹而就,也不是一劳永逸,需要长时间的坚持才能看到锻炼的效果,培养青少年持之以恒的精神,从而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 总结

青少年体质健康事关国家未来的发展,而青少年自我体育锻炼意识严重影响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应该改变学校体育教学的单一模式,适应多元化社会的发展,发扬学生课堂上主人翁的精神,让青少年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锻炼的效果;其次改变家庭体育教育意识,才能培养青少年自我体育锻炼意识,提高青少年自我体育锻炼能力;最后要强化青少年自我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生自我锻炼意识的强化和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和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和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与精神,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在运动中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和道德情操。

猜你喜欢
体育锻炼体育课青少年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青少年发明家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体育课
上好期末三节体育课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三个结合“上好室内体育课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一堂遗憾的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