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编辑“融合能力”的提升再造

2019-01-19 02:45
天津科技 2019年10期
关键词:选题学术期刊学术

王 晨

(天津大学期刊中心 天津300072)

如今媒体的发展变化日新月异,从平面媒体报纸刊物的活跃到广播电视的兴起,紧接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再到技术发展带来的全新媒介融合,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不仅让受众感受到传媒业不断更新换代的新鲜感,更是让媒体从业者感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全媒体时代已经成为时代潮流,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普及率达59.6%,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8.17 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高达 98.6%[1]。人们在生活中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媒体,也正是由于媒介与受众连接的方式更加多样,让受众群体的选择分化日趋明显。

对于学术期刊从业者来说,身在全媒体时代的激烈竞争中,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发挥学术期刊传播优势,如何在形式多样的全媒体时代保持学术期刊传播竞争力,如何完成自身能力提升与再造已经成为从业的必修课。

1 学术期刊要完成“媒介融合”更新迭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媒体不断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媒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信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无人不用。”这正是对如今媒体相互融合的全媒体时代的高度概括,它意味着信息传播随时随地、信息数字化应用更为广泛、媒体的多功能化和互动性进一步增强。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迭,学术期刊从业者也在不断探索媒介融合之路,学术期刊借助科技公司平台如微信、微博,开设自己的微信、微博账号,以此作为学术期刊内容发布的另一种方式。学术期刊编辑部通常会定期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已经出版期刊的相关目录、摘要、论文内容以及学术资讯,有的还会利用嵌入视频对论文里涉及的实验过程、实验方法进行视觉化补充。利用新兴科技平台展现期刊内容已经成为目前学术期刊业界的共同做法,据统计,截至2016 年 2 月,中科院科技期刊开设有 117 个微信公众号,其中 74 个为高活跃度账号,43 个为低活跃度账号,其中还有25 个没有发布过任何消息[2]。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的“媒介融合”不能只关注论文内容的呈现,还要注重传播的效果。目前,很多期刊编辑部仍然只用微信公众号进行期刊论文的发布和转发,再加上内容更新效率并不高,因而在众多微信公众号中期刊传播力无法提升。

内容需要用户的支持,因此学术期刊要完成“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更新迭代。媒介融合不能只停留在换一个方式将期刊内容进行普通展现与发布,而是不但要丰富展现内容、活跃展现方式方法,还要搭建与作者、学者交流沟通的媒体平台,加强社交互动性。学术期刊一般不会选择自己开发高门槛、高成本的融合平台,基本选择与已经具有平台型功能的媒体合作。如何利用好平台型媒体的优势,进一步整合学术期刊的专家、作者资源,同时发布更有吸引力和价值的内容,提升期刊传播力、影响力和竞争力,是学术期刊编辑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2 学术编辑的“媒介融合能力”

学术期刊要完成“媒介融合”更新迭代,必须要求从业者的从业能力有所提升,这种提升不仅是单纯编校能力的提升,而是从媒介素养、选题策划、专业学术到新媒体技术运用全方位的能力提升,是学术编辑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从业者的能力转变。

2.1 具有新媒体素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新媒体具有超强的交互功能,这种交互功能赋予了新媒体受众一个特殊的权利:他们既是信息的收受者,接受来自于虚拟网络社区的各类信息,同时也被赋予了制造信息文本并对外传播的权利[3]。正是这种双向的交流,极大地提升了媒介的活力。

全媒体时代,新媒体层出不穷,学术期刊编辑同样需要具有交互性的新媒体思维,并在日常编辑工作中运用新媒体思维培养自身的新媒体素养。如果说微信客户端是人与人沟通的人际交往平台,那么学术编辑理应利用新媒体手段将学术期刊打造成与读者、作者、专家良性沟通以及提供更多扩展服务的学术平台。在微信平台上,每个人可以实现信息、图片、视频的共享,这种共享的实现是基于技术平台,这种共享性、交互性的理念,却是新媒体思维的集中体现。同样,期刊作为传统媒体,学术编辑应当探寻更好的进行双向互动的方式方法,利用新手段搭建内容更丰富的学术平台,打破与作者、专家间只是进行稿件编审的惯性思维,让专家、学者既是学术内容的阅读者、创造者,又能利用平台成为学术内容的评价者、传播者。

2.2 具有新锐选题捕捉力

一本学术期刊有其独到之处才会引发读者以及学界的关注,如果只是停留在没有重点策划、没有整体编排思路,则会使期刊逐渐失去关注度和影响力。选题策划是期刊编辑的前期工作,具有选题策划的论文对期刊的影响因子有显著的积极影响[4],故选题策划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期刊的编辑质量。

全媒体时代受众接受新闻、知识的渠道更加广泛,得到信息的方式更加便捷,期刊编辑虽然不能做到网罗全部信息资源,但是要能结合期刊与自身擅长领域,及时抓住热点问题,设置热点议题,寻找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锐角度。

因为在众多传播方式中,海量的内容更多是在传播简单的信息,所以新锐、深刻的观点仍旧弥足珍贵。学术期刊编辑应当具有捕捉热点问题的能力,然后能够评价问题的讨论价值,从而设置议题,最终形成多角度、新锐、具有传播价值的观点。例如,《探索与争鸣》杂志不仅对“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这样的重要纪念日制作选题策划,同样也会对“佛系现象”这样的网络热词从哲学角度进行选题策划,深入探讨社会心态,并且利用类似热点话题在微信公众号进行再次传播,增强影响力。

“热点问题—设置议题—形成观点”在整个选题策划流程中,需要编辑经过深入的讨论与评价,从而形成契合期刊整体定位与风格的选题策划方案。以热点问题为导向,寻求具有传播价值的新锐角度组织探讨,应当成为全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选题新思路。

2.3 具有学术专长

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能否策划出具有价值的专栏和选题与自身的学术修养有直接关联。学术期刊对专业知识的要求一丝不苟,每一个科学观点的提出都应有其强大的理论知识作为前提,而每一项新技术的发布也都应有其完善的实验数据作为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必不可少[5]。

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科研实力持续提升,学术成果不断涌现,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学术编辑只具有专业领域的基本功依然不够。要能正确判断论文的学术价值,编辑必须时刻更新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能够在某一领域内具有学术专长,对该领域学术前沿问题进行有意识的了解和熟悉,特别是现在很多学术问题涉及到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这就要求学术编辑自觉更新学术知识,积极参与学术活动,与高水平的专家团队保持稳定的联系,以便获得第一手的学术信息。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编辑邀约高水平稿件的效率、精准把握学术热点问题、发现策划重点选题、准确评价论文质量,也能在学术交流中,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适应学术期刊发展需要。

2.4 了解新媒体融合传播理念与技术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让受众从习惯于纸质阅读变为使用移动终端线上阅读,使人们的阅读方式产生了改变,如果学术期刊编辑不能顺应新媒体的发展,掌握移动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期刊内容的影响力将会大为降低。

可以说新媒体的作用不容忽视,一则微信公众号发布的信息,在短时间内,信息的传播范围会增大,此时会有很多用户阅读并传播同一信息,即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转发效应会逐渐减弱、阅读率会下降,但是文章的总阅读量仍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增长[6],新媒体平台给予了更高的传播力,而出色的传播效果背后则一定要有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优质编辑内容作为支撑。因此,学术期刊编辑不仅需要具有精准的学术鉴别力,保证刊物论文质量,还需具有将优秀学术成果再次编辑策划,在类似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上进行有效扩大传播的能力。再次策划传播意味着,将原本的学术内容进行符合移动新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再造,编辑要深刻理解文章表达的学术观点,并且可以将论文进行精简与再次提炼,分章节加以编排设计,以求达到篇幅恰当、观点清晰、排版美观、具有吸引力的传播效果。融合传播的理念不是简单地将纸质媒体内容在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复制粘贴,而是将传统媒体的优质内容利用新媒体手段,找到新的编辑方式来适应目前人们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文章传播效果与期刊影响力。

新媒体是传统媒体的有效补充,一方面,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AR 技术、VR 技术全部展现,相比纸质期刊平面化的传播方式,手段更加丰富,效果也更为立体。另一方面,利用AR 技术、VR 技术等新方式,也可以将平面化媒体无法展示的实验过程、操作方式进行表现,直观性、生动性明显增强,便于读者理解。可见,新技术的涌现使学术内容展现方式越来越丰富,这就要求编辑了解这些新的传播技术,熟悉它们的技术呈现方式,并且恰当将其融入编辑内容之中,使学术观点的表达更为详尽、更有表现力。

3 提升“融合能力”需内外发力

全媒体时代是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以各种先进的电子科技为载体的全媒体时代,信息更新速度快、产品形态丰富、个性化需求增加、行业内竞争更加激烈[7]。因此,编辑必须掌握更为全面的职业技能,所谓内外发力,便是既要学术期刊编辑自身与时俱进充分修炼“内功”,又要编辑部时刻注重人才培养,满足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1 编辑主动融入全媒体环境增强创新意识

对于编辑本身来说,必须要有积极的心态面对行业的竞争与发展,要接纳全媒体时代给自身职业习惯带来的变化,在传统的编辑流程中融入新媒体思维和创新意识,敢于不断突破传统的编辑惯性,应对行业挑战,掌握竞争力。

学术期刊编辑要自觉主动学习新媒体传播规律,除了关心学术前沿课题,同样要时刻关注传媒行业发展的新动向,跟上新媒体发展的脚步。一些传统媒体和商业化媒体已经在媒介开发应用上走在前列,学术期刊编辑要敏锐捕捉媒介行业的变化,并主动思考是否可以将新的编辑方式、新的技术手段运用到学术期刊编辑当中,再进一步有所创新,使优质的期刊内容可以得到更多的受众关注。

同时,媒体融合也给内容的传播推广以及期刊的对外交流提供了新的可能。例如,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就利用中华医学期刊 APP 将中华医学会的优质资源进行展现,其中囊括180 余种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的近百万篇文献,还包括了指南、病例、视频等内容。这样的多媒体平台不仅将学术内容进行了多样化展现,并且集合注册用户形成了有效的社群关系,有利于期刊与作者、读者、专家增进交流联系。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编辑不仅要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内容编辑技术、新科技呈现方法,更要积极将融合创新的思路赋予工作中,从而力求打造有影响力的、符合期刊特点的优秀期刊发展模式。

3.2 编辑部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

数字技术目前是传统期刊出版单位的一个软肋,网站、APP、微博、微信的建设、开发、持续运营、维护等对从业者的教育背景及个人素质提出较高要求,目前传统出版单位在这方面的力量储备相对薄弱[8]。媒体传播方式的融合也是技术的融合再造,期刊编辑要完成编辑创新,不能对新媒体技术原理知之甚少。

因此,期刊编辑部要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定期组织新媒体技术前沿培训,系统梳理全媒体编辑人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比如,针对移动端的文章编辑技巧,学术论文结合音频、视频、VR、AR 技术的可视听化制作,新技术的编辑拓展应用等,通过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培训,让编辑快速融入全媒体融合环境。

另外,期刊编辑部还要组织编辑“走出去”,实地观摩学习全媒体融合发展先进经验。比如,学习优秀编辑部的网络平台制作技巧、利用平台搭建社群的经验、全媒体融合下与受众的互动等,与此同时,培训要注重实效,可以采取课程签到、小组研讨、综合测试的方式,对培训过程和效果进行考察,充分检验培训人员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果。

4 结 语

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提升了信息传播速度、丰富了内容展现方式,使传统意义上的期刊编辑模式发生了变革。因此,聚集高质量的学术内容,运用高效率的传播手段,与新媒体融合打造全媒体化的学术平台已经成为传统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同样也促使学术期刊编辑的转型,对于编辑来说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积极突破以往的职业习惯,全方位从新媒体素养、选题思路、专业学术能力以及新技术驾驭能力上提升职业素养,主动学习原本不擅长、不熟悉的知识和技能,力求成为熟悉媒体行业发展、具有先进传播技术、高水平内容策划与组织能力的全媒体融合传播人才。

猜你喜欢
选题学术期刊学术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动态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