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囊型包虫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2019-01-22 07:18安梦婷张峰波庞楠楠李智伟丁剑冰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包虫包虫病基转移酶

安梦婷, 张峰波, 徐 成, 姜 敏, 庞楠楠, 李智伟, 闫 芳, 赵 骁, 丁剑冰,3

(新疆医科大学1基础医学院, 乌鲁木齐 830011; 2第一附属医院, 乌鲁木齐 830054;

3省部共建中亚高发病成因与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乌鲁木齐 830011)

囊型包虫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严重人畜共患性疾病,主要通过接触包虫感染的病犬或食入被虫卵污染的水、蔬菜等食物而感染[1-3]。起病隐匿,出现临床症状往往已到晚期压迫邻近器官等。因此,对肝囊型包虫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超声检查是目前为止诊断肝囊型包虫病最为准确和有效的首选方法[4],而免疫学方法包虫四项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肝囊型包虫病方面具有重要意义[5-6]。本研究对2017年9月-2018年9月的172例确诊为肝囊型包虫病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包虫四项阳性组和阴性组临床特点,为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病例来源本次调查抽取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包虫科2017年9月-2018年9月诊断为肝囊型包虫病并进行手术的病例,共172例。

1.2诊断标准根据《肝两型包虫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的诊断标准,结合流行病学史、典型影像学特征、免疫学诊断及术中病理,诊断为肝囊型包虫病。并根据《WHO包虫病诊断治疗纲要》对各类囊型包虫病进行分型。

1.3方法所有患者均在术前进行超声检查、血生化检查,并采用金标渗滤法检测患者体内抗包虫囊液抗原(EgCF)、头节抗原(EgP)、囊液半纯化抗原B(EgB)、泡球蚴(Em2)4个抗体水平,简称包虫四项。包虫四项检查是应用渗滤式间接法原理,检测人血清中4种包虫病特异性抗体。将囊型和泡型包虫病的四种特异性抗原组合事先包被在固相载体硝酸纤维素膜上的A、B、C、D区域,当血清中存在包虫抗体,发生抗原抗体反应,形成大分子胶体金复合物,从而使阳性结果在膜上呈现红色斑点,阴性反应则不形成红色斑点,即任一区域为阳性即视为包虫病抗体为阳性。影像学检查发现占位性病变,B超、CT检查发现包虫病的特征性影像,根据其超声检查将肝囊型包虫分为6型:其中CL型(囊型病灶)性质待鉴别,CE1(单囊型)和CE2型(多子囊型)有活性,CE3型(内囊塌陷型)过渡型,CE4(实变型)和CE5(钙化型)为无活性组。

2 结果

2.12组病人的人口学分布特征比较172例诊断为肝囊型包虫病的患者中,包虫四项诊断阳性的患者共111例,其中男性63例(56.8%),女性48例(43.2%)。包虫四项阴性患者中,男性27例(39.3%),女性34例(60.65%)。2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42.15±14.43)岁、(42.47±13.82)岁,且2组均以40~49岁的患者为主。2组患者性别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民族分布主要以汉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为主,多为农民,主要的感染途径为牧区接触和犬类饲养,见表1。

表1 2组病人的人口学分布特征比较/n(%)

2.2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结果比较2组患者主要是通过体检发现肝囊型包虫病,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分别为52例(46.8%)和34例(55.8%)。包虫四项检查阳性的患者中,右上腹疼痛38例(34.2%),出现厌食消化不良的患者为6例(5.4%),5例(4.6%)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分别有2例(1.8%)患者出现体重减轻和4例(3.6%)患者出现巩膜黄染、发热的症状。而包虫四项阴性的患者中出现右上腹痛的患者共22例(36.1%)。其中仅有1例(1.6%)出现厌食、消化不良、发热、巩膜黄染的症状。2组患者临床特征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统计2组患者的部分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显示,包虫四项阳性组中,分别有25例(22.5%)患者总蛋白降低,白蛋白降低48例(43.2%),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21例(18.9%),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的22例(19.8%)。包虫四项阴性组中,总蛋白降低13例(21.3%),白蛋白降低10例(16.4%),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4例(6.6%),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6例(9.8%)。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2组患者之间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结果比较/n(%)

注: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t检验。

2.32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根据172例患者的影像学特征对患者肝囊型包虫病进行分型,其中CE1型患者共34例,CE2型共106例,CE3型16例,CE4型16例。结果显示包虫四项阳性组CE1型患者共18例(16.2%),而阴性组共16例(26.2%)。而阳性组中CE2患者共77例(69.4%),阴性组CE2患者仅有29例(47.6%),相差较大。阳性组CE3和CE4的患者分别为10例(9.0%)和6例(5.4%)。而阴性组的CE3和CE4患者分别为6例(9.8%)和10例(16.4%)。两组之间肝包虫分型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2组患者在CE2型和CE4型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对肝包虫病的数量和位置进行分析,发现阳性组中肝包虫单发病例共72例(64.9%),多发39例(35.1%),而阴性组患者中,单发病例52例(85.2%),多发病例仅为9例(14.8%)。经统计学分析,发现2组患者在肝包虫个数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P<0.01)。对包虫囊肿的位置进行统计,包虫四项阳性组中,包虫囊肿位于肝左叶的有23例(20.7%),肝右叶72例(64.9%),肝左叶右叶均受累的16例(14.4%)。阴性组中包虫位于肝左叶的14例(23.0%),肝右叶39例(63.9%),肝左右叶均受累的有8例(13.1%)。2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比较/n(%)

3 讨论

包虫病是棘球绦虫寄生于人及某些动物等宿主体内所致的一种严重人畜共患性疾病,呈世界性分布[7-9]。其中,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地区人群患病率可高达5%~10%,是西部牧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原因之一[10],而我国肝囊型包虫病占包虫病的95%,其主要是由细粒棘球绦虫六钩蚴滞留在肝脏并发育长成包虫囊肿所致[11],因此包虫病在肝脏的发病率最高。新疆作为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包虫病的防治刻不容缓[12-15]。本次研究的172例患者,根据患者的免疫学包虫四项检查将患者分为包虫四项阳性组和阴性组,对2组患者的人口分布、临床特点、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旨为肝囊型包虫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发现,包虫四项阳性组和阴性组在人口分布及临床特征方面并无差异。172例患者中以汉族(39.0%)、维吾尔族(31.4%)、哈萨克族(16.3%)居多,职业以农民为主。这与在对新疆包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结果较一致[16]。绝大多数患者有牧区居住史或犬类饲养史,考虑是与包虫病的传播途径相关。因此,流行病学史中的职业以及牧区犬类接触史在诊断包虫病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对包虫四项分组的2组患者分型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2组患者在CE2型和CE4型的分布上尤其具有显著性差异。推测这可能和包虫活性有关,CE4型由于发生实变失去包虫活力,影响抗体产生应答反应,可能出现假阴性。而CE2是有活性的多子囊型,体积大分泌的抗原性物质也多,产生的抗体应答水平较高,因此相对CE4型患者较不容易出现假阴性。CE1单子囊型虽具有包虫活力但由于外周具有完整包囊,内部的抗原物质不容易外漏,对免疫系统的刺激相对较弱,因此,较CE2型也容易出现假阴性。而CE3型为过渡型,包虫活力较CE2型有所下降,因此假阴性也相对较多[17]。进一步分析两组患者肝脏包虫囊肿个数,发现2组患者在包虫囊肿个数分布上存在差异,包虫四项阳性组中多发囊肿的患者明显多于阴性组患者,推测可能是由于囊肿数量越多,分泌的抗原性物质也越多,并且在多个不同部位刺激宿主免疫系统,使得抗体反应更强,因此更容易出现阳性反应。而2组患者肝包虫囊肿位置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肝囊型包虫好发于右肝,且单发病例较多,这与以往包虫相关报道相一致[18-20]。

肝脏是体内蛋白质合成的主要场所,各种急慢性肝病均可影响蛋白质的合成功能,引起各种血清蛋白浓度的变化。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是评价肝功能较敏感的指标[21-22],因此本研究选择总蛋白、白蛋白以及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作为评价肝囊型包虫患者肝功能的指标。本次研究发现,包虫四项阳性组患者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明显高于阴性组。推测可能是包虫活性越强,释放的抗原性物质越多,肝功能损害越严重,因此包虫四项越容易出现阳性反应。

通过对172例包虫四项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综合分析,希望更进一步认识和了解血清学对包虫病患者诊断中的价值,并对临床诊治肝囊型包虫病提供依据。

猜你喜欢
包虫包虫病基转移酶
氨基转移酶升高真有这么可怕吗
浅谈犬粪包虫抗原实验室检测及分析
氨基转移酶升高代表肝脏受损吗
法尼基化修饰与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
肝囊型包虫破入肝内胆管的CT、MR 诊断
羊脑包虫病的诊治
海藻酸钠固定化重组川芎咖啡酸-3-O-甲基转移酶
勇做包虫病防治工作的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
新疆14地州2014年家畜棘球蚴病感染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