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广度、语法知识对二语听力能力的交互影响实证研究

2019-01-22 06:17孙华春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广度二语词汇量

孙华春

(淮阴师范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一、引言

诸多研究者普遍认为,影响二语学习者加工和理解语篇的关键因素之一是词汇知识,词汇知识包括词汇广度和词汇深度。词汇广度指学习者能够了解多少词的常用含义,通常用词汇量来表示。到目前为止很少有研究探讨词汇知识与听力理解,特别是与二语听力理解的关系[1]。虽然词汇量对听力理解的重要性得到广泛认可[1-3],但是由于研究的测试工具和被试对象各不相同,词汇量对听力理解差异的解释力差距较大。Stenius(2009)以115名英语作为外语的荷兰学习者为被试,发现词汇广度与外语听力能力显著相关,能预测听力49%的差异[3]。而Mecartty(2000)研究发现词汇广度对听力理解差异的解释量为13%[4]。张晓东(2011)的研究结果是词汇广度能够解释听力理解及听写分数差异的27%和24%[5]。

此外,语法知识对语篇理解的作用亦引起不少研究者的兴趣。语法知识指语言规则,包括词法知识和句法知识,常用的测量方法是对句子的合法性进行判断。不少研究探讨了二者的关系(Berry[6]1990;Guarino&Perkins[7]1986),研究也大多集中在阅读方面。据我们了解,探讨语法知识对二语听力理解影响的实证研究并不多,王同顺等(2011)发现语法知识对听力理解有显著影响[8],白丽茹(2014)的研究表明语法知识对听力能力有较好的预测力和较强的解释力[9]。

通过对相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研究对学习者听力能力的调查主要是以笼统的听力总分来表示的,考察的是词汇量和语法知识对听力理解总分的解释量。除了张晓东(2011)以外,研究自变量与听力各分项得分关系的实验很少,已有研究没有区分出诸如对话理解、短文理解、听写等不同的类型的听力任务,而不同类型的听力任务难度和对学习者听力理解的要求是不同的。尚未有实验以非英语专业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他们还没有开始系统的大学英语学习,也没有进行英语四级听力的训练,其词汇和语法水平远低于其他年级的学生,听力水平也相对薄弱,因此其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和解释量会有所不同,值得进一步探讨。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旨在考察词汇广度和语法知识对非英语专业大一新生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理解的影响,从听力总分和各分项得分两个角度进行讨论。具体探讨以下几个问题:(1)词汇广度、语法知识与大英四级考试听力总分及各分项分数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2)词汇广度、语法知识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释英语四级考试听力总分及各分项分数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研究对象为某大学2015级145名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入学后参加了分级测试,依据高考英语成绩和分级考试成绩被编进提高班学习,具有相近的英语学习经历和英语水平。其中20人未完成三次测试,故有效测试试卷为125份。

(二)测试工具

(1)本文采用Schmitt,Schmitt&Clapham(2001)设计的一套接受性词汇水平试题来测量学习者词汇量[10],它在英语词汇研究中被广泛使用,并且能有效地预测不同词频水平学习者的词汇量。该测试包括五个部分,即2 000、3 000、5 000、10 000,以及学术词汇。考虑被试的实际水平,本研究剔除了代表10 000词汇水平的测试题。基于研究目的,我们参照Stenius(2009)的做法剔除了学术词汇测试[3]。该测试每题一分,答错不扣分,总分为90分(3*10*3=90)。

(2)本文采用Ellis(1991)的句子合法性判断测试[11],该测试被证明是可信、有效、实用的。测试要求被试判断40个句子是否合乎语法。

(3)听力理解测试选用了2013年6月大学英语四级试卷的听力部分,内容涵盖对话、短文和听写。该测试是标准化的英语水平测试,效度和信度都很高,并且该听力考试测量了听力理解中的各种技能,总分35分。本次听力测试是在大学新生第一次上课时间内完成的,被试者尚未接受过四级考试方面的技能训练,故被试接触该试题的机率相当小,测试后的调查结果亦证明被试均未做过该试题。

(4)深度访谈:8名学生在完成听力测试后立即接受了深度访谈,旨在确定是否有非实验因素影响听力理解效果。依据学生入学分级测试成绩挑选了成绩前4名和最后4名的同学进行访谈。

(三)实验过程

首先,被试总体于入学教育后第一次上课进行四级听力测试,用时35分钟。随后进行深度访谈,每个学生用时10~15分钟。一周后进行了词汇量和语法的测试。为保证被试能正确理解和完成每项测试,笔者对被试进行了10分钟的演示和培训。测试时间为25分钟,其中词汇量用时20分钟,语法知识用时5分钟。两次测试均利用正常上课时间,由其英语任课教师及笔者监督完成。

(四)数据分析

对采集的数据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整理和分析,包括描述分析、相关分析、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

三、研究结果

表1列出了词汇广度、语法知识与大学英语四级听力理解总分及各部分分数的总分、得分区间、平均分、标准差和正确率。分别对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测量工具进行信度检验,词汇广度测试工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85,而语法知识信度系数为0.73。由此可见各测试的分数分布情况比较合理,本实验的三个测试工具具有较高的信度。

表1 总体研究结果描述统计

(一)词汇广度、语法知识与听力总分和各分项得分之间的相关关系

表2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

表2是词汇广度、语法知识与听力理解总分及其分项得分之间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矩阵。听力理解总分和词汇广度、语法知识在0.01显著水平上都呈显著正相关,但相关强度并不相同,其中语法知识与听力之间的相关较大,而词汇广度与听力理解相关程度小。此外,语法知识与四个听力得分之间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它在听力理解过程中一直起着重要作用。而被试的词汇量与对话和短文理解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听写部分的得分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357*,接近中度相关,这表明与对话和短文理解相比,词汇广度与听写部分的关系最为密切。

(二)词汇广度、语法知识对听力理解总分差异的解释量

因为词汇广度、语法知识与听力总分都呈显著正相关,所以对它们进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是有意义的。下面我们以词汇广度和语法知识为自变量,听力理解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强制进入回归分析法得出自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力(表3)。结果发现模型中F(3,121)=12.641,p<0.001,两个自变量的这个组合能显著预测听力理解得分。R2=0.172,表明该模型解释了听力总分中17.2%的方差。虽然两个自变量能显著预测听力理解总分,但是其独特贡献并不相同,其中语法知识变量对方程的贡献较大,词汇广度对模型的解释力较小,对模型的解释量不显著,这说明语法知识能显著预测听力得分,而词汇广度则不能。这证明了语法知识对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表3 词汇广度、语法知识对听力理解多元回归分析

(三)词汇广度、语法知识对听力分项得分差异的解释量

由于实验中词汇广度与对话和短文理解部分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因此此处只讨论自变量对听写得分的解释量。以语法知识、词汇广度为自变量,以听写分数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见表4。(词汇广度未进入模型)可以看出,词汇广度对各模型的解释量不显著,而语法知识对听写得分有显著的解释力:当语法知识进入回归模型时,其对听写理解的贡献大大提高,△R2=.097,△F=13.287,P<.001。由此可见,在听写部分,语法知识的作用至关重要。

表4 语法知识对听写部分的回归模型

四、讨论

我们发现词汇广度、语法知识与听力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这再一次支持了前人比如Barnett[6](1986),Berry[12](1990),Conrad[13](1985),Koda[14](1989),Mecartty[4](2000),张晓东[5](2011),王同顺等[8](2011)的研究成果。但是这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却并不相同,其中语法知识与听力之间的相关系数较高,而词汇广度与听力理解相关程度小,因此语法知识对听力理解的作用明显大于词汇广度。

词汇广度与听力理解能力的相关性不高可能说明在四级层面上听力对词汇广度的要求不高。词汇广度表明学习者掌握词汇的量,测试的是学习者词形和词义的匹配能力,而对于听力理解来说,能够将词的语音和词义关联起来才是必要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读出来的词汇,学生不能识别,而一旦写出来之后就能辨认出来。二语听力理解是极其复杂的认知心理加工过程,学习者的听力能力受到许多客观因素的作用,比如瞬间注意力、接收干扰、自身发音习惯等。对以英语为外语的中国中等水平学习者来说,仅仅掌握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词汇的基本意义,并不能保证学习者在限时的听力过程中能有效激活提取相关词汇知识,从不断输入的语音流中识别解码词汇,最终获取更高层次的话语命题意义。在随后的多元线性回归中词汇广度变量不能进入回归方程,这也说明了在四级层面上,词汇广度不能有效预测听力理解能力。本研究再次证实了王同顺等[8](2011)的结论:词汇量对听力变化的解释力不强。同时该结果并不支持Bonk[1](2000)、Nation[2](2006)、Stenius[3](2009)、张晓东[5](2011)的发现:词汇广度能有效预测听力理解得分。通过对比分析以上研究我们发现,测试工具和被试英语水平不同可能是导致结果不一致的重要原因,这可以作为以后研究的主题。

语法知识与对话、短文和听写部分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说明语法知识对第二语言听力理解非常重要。我们语法测试和听力测试都是限时的,根据我们的经验,这样的时间对被试者来说是充分的,大部分被试确实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了语法问卷和听力任务,这使得隐性语法知识变得非常重要,其对学习者听力理解的预测力也凸显出来,在回归分析时即使在控制了词汇广度的作用之后也仍然如此。这在理论上是合乎情理的。以自动加工及高效语法加工为特征的隐形语法知识对二语学习者成功地理解余篇至关重要[15]。近年来一些学者发现隐性语法知识与二语综合水平或是阅读理解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但是少有研究语法知识和听力理解的关系是否也是如此,我们的发现证实了这一点,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实证的研究数据。

五、结论和教学启示

本实验得出以下结论:(1)词汇广度、语法知识与听力理解总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词汇语法与听力理解总分的相关程度大于词汇广度与听力理解总分的相关程度;(2)语法知识与听力各分项得分之间均显著正相关,而词汇广度与听写得分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但与对话及短文理解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3)词汇广度对听力总分和听写得分差异的解释量不显著;(4)语法知识对听力总分的预测能力强于广度知识的预测力。

本次实验结果对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相对于词汇量来说学习者对词汇深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听力理解能力的提高能起到更大的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词汇的学习既要有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深入和升华,仅仅停留在词汇意义层面的学习对其语言学习的帮助不能带来所预期的效果,语言教师应关注词汇知识的意义、搭配、语法、语境等各个层面,进而提高听力理解的熟练水平。其次,语法知识特别是加工自动化程度高的隐性语法知识对听力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它的重要性贯穿在不同形式的听力任务的始终。

由于时间和工具的限制,本研究中只考查了词汇广度和语法知识这两个重要因素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效应。二语听力理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相当复杂,除词汇和语法知识以外,其它诸多因素也制约着听力理解能力的发展,Coakley&Wolvin(1986)区分了6个显著相关的影响因素,即认知发展能力、世界知识、语言知识、大脑半球专门化程度、母语听力能力和语言加工风格,这些因素交互影响二语听力发展[16]。同时,本实验的结论和前人的结论研究还存在差异,这可能与各研究所使用的测试工具、被试语言水平和研究方法有关。已有研究和本研究的听力得分仅基于一次测试的结果,不能真正反映学习者的听力能力,这也说明,对于词汇量和语法知识与听力理解的关系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以后的研究有必要使用多维的测试工具探索听力理解过程,进行多次的实验,并可以将其他因素包括进来,从而更全面深入地探讨各因素对听力理解的作用机制。

猜你喜欢
广度二语词汇量
中国大学EFL班级的二语自我分型特征分析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基于L2MSS理论的职业英语二语动机策略干预研究
用词类活用法扩充词汇量
“斜杠青年”的斜与不斜——“斜杠”实际是对青春宽度与广度的追求
《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视角下的二语习得》述评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Receptive and Productive Vocabulary in Language Teaching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网络在拓展学生阅读广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