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提升的逻辑进路

2019-01-26 16:52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领导力政党

□ 郭 岩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党的党内基层组织。现代政党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把一定社会集团中那些具有共同政治意愿的人们自愿结合在一起、去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是近代以来出现的政治现象,政治性是其首要特性。政治领导力是政党的本质属性和能力。

一、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理论解析

(一)溯源政党基层组织政治领导力

1.政党的政治领导

从当今世界资本主义社会的政党发展实际来看,除极少数没有政党和一切政党非法的国家如沙特等,目前世界国家实行的政党体制分成两类:竞争性政党制和一党专政政党制,其中以竞争性政党制为主。这些国家政党透过在选举当中获胜来取得国家权力,并通过运用政治权力来进行政治领导以及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实现其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目标和利益。

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看,政党是在阶级基础上产生,是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政党本质上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和直接代表者,“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间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1](P78)“政党表达自己的利益需要制度支撑,也需要管道和途径。而执掌权力无疑是表达利益的最佳途径。”[2](P120)无论是资本主义政党还是无产阶级政党,其政党的本质属性是政治性,政党的政治领导是通过获取国家权力,将政党代表阶级利益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通过领导和处理国家及社会事务从而表达政党利益、实现政党目标的领导方式和行为体现。

2.政党政治领导力的内涵及体现

政党要获得政治权力,在进行政治领导中实现其所代表的政治利益,还需要具备各种能力。而政治领导力则是政党政治领导的首要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是由政党的自身性质、目标等因素构成,是衡量政党及其党员胜任力、领导力的重要尺度,是政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的最终体现。

从政党作为桥梁角色功能发挥的角度来看,政党政治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政党的利益表达、利益整合、政治动员、招募和培养政治精英等功能的发挥。政党作为政治组织,首先要表达的是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要凝聚的是其所代表群体的政治意识。除此之外,要想进行更有效的政治斗争,得到更多群体的支持,必然要对其他社会阶层进行利益整合。而利益表达是通过执掌权力来实现。政党通过对自己的意识形态进行宣传教育,让本党的政治纲领得到民众的认同支持,让政党的政治信仰更有影响力,政治动员更有吸引力。政党制定的政治决策要能迅速传递到最底层,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的组织系统发挥作用,最大限度提高组织覆盖质量,将基层分散的民众组织起来,开展政党活动。政党还需要不断培养和输送政治精英和党务人才。

从政党领导职能“二分论”理论来看,政党政治领导力主要体现在政党把舵定向的政治决策力和依据政党的性质及宗旨付诸行动的政治执行力两个方面。具体来看,政治决策力是由政党内在本质属性所决定,是政党把握正确方向、把控整个大局、制定方针政策的能力。政治执行力是指通过贯彻、执行政党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去体现政党的性质、宗旨及先进性,将政党的正确理念转化为群众自觉行动,引领群众实现政治目标的执行能力。体现为政治动员力、政治号召力、自我革新力等。

3.政党基层组织政治领导力

构成政党的基本要素之一是组织,作为政党活动的平台和框架,同时又是政党进行群众动员集中力量的依靠和桥梁。一般而言,政党从上到下都有自己的组织系统,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基层组织是政党进行动员民众、培训党员、参与选举等党务活动的基本构成单元,是直接与群众接触、沟通等活动的最底层组织。从政党“应然”[3](P12)“实然”[3](P12)功能发挥角度看,政党基层组织政治领导力是该政党作为桥梁角色“应然”发挥功能的根须和触角,又是依据政党把关定向的政治决策,在基层执行、落实政党决策“实然”发挥功能的有力平台和抓手。如果政党基层组织没有有效发挥其“应然”功能和作用,提升其政治领导力,则群众对政党的认同度就会下降。如果“实然”发挥的功能越过其应该履行的功能,就会党政不分,导致政党政治领导力弱化。

(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领导力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和政治组织相比较,担负更艰巨的历史重任和时代使命,具有更远大的理想目标和坚定信念,在理论上更加突出党的先进性和特殊性,更重视发挥意识形态的动员、凝聚及导向等功能,拥有更严密的组织系统和比其他政治组织要求更高、更严格的组织纪律,是扎根基层的“细胞型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纲领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决定了党的根本政治属性以及政治功能,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独有优势,决定了政治领导在党的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和总揽全局的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主要是指在把握政治方向、政治原则、重大决策方面,全局性、根本性中最重大最核心问题上的领导。政治领导能力是政治领导中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把关定向的能力,是党的领导能力中最核心最关键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维度看,体现为政治领导是党的领导的基本属性,这关乎原则、方向和大局,是统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4](P18)表现在政党功能发挥视阈,则体现为“增强政治凝聚、强化政治引领、优化政治运行、提供政治保障的领导”,[5]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从领导职能“二分论”理论视阈看,则体现为“党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进改革的能力”。[4](P19)从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中看,则体现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运筹帷幄、贯彻落实的政治引领与政治保障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与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内在逻辑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政党教育培训党员、组织民众、社会调查、参与选举或其他党务工作的基本的单位,是直接与群众发生联系的最低层组织。”[6](P41)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在机理层面,是指其所在政党的政治决策力和政治执行力延伸、落实、部署到农村基层的体现,反映的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所应该具有的胜任力、执政力、影响力。在实践层面,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通过宣传、贯彻和落实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及党员个体真正执行的行动能力。在政治影响层面,是指农村基层党组织彰显政党的政治优势、体现自身政治能力运作的实际状态和效果的能力。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细胞型、具有严密组织体系的政党,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与基层接触的基石和根基。与其他政党不同,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和政治领导力要通过三层组织体系来实施完成及体现。在实施过程中,中央组织扬帆领航,在执政70年的历史与实践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很好地进行了政治领导,发挥了政治领导力。地方组织密切结合各地实际,坚决执行中央组织的各项战略部署及政策决策,也相应地发挥了政治领导力。而基层党组织不但要把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宣传、贯彻、执行到基层,还要把地方党组织及本级相应的党员代表大会或党员大会的各项决议宣传、贯彻执行到基层。基石又分为不同类型,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基石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所占比重和所承担的任务最为繁重。因此,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提升对于整个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以及整个国家、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党的主张的宣传力、对党的决定的贯彻力、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力、对团结群众的动员力、对改革发展的推动力、对组织优化的覆盖力,才能提升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力。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的难点透视

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是党的政治决策力和政治执行力的有机统一,是党组织自身建设内在动力和外在能力的有机统一。作为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对内应具有政治领导核心、完善自身体制机制等内在政治属性,对外应具有团结动员农民群众、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扩大党组织覆盖率等彰显党的政治优势的能力。但是,当前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还存在如下难点。

(一)政治资源的流失导致其政治核心领导力弱化

农村基层党组织之所以在基层能够运作起来,履行政党功能,实现政治目标,都离不开组成构成要素的核心力量,党的骨干和党员,离不开对党的执政理念和实现目标高度认同的积极分子。通过他们开展组织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才能运行并存在。但现实是当前农村越来越趋向“空心化”,有才有智人员大部分涌向发达地区及发达城市,相当部分农村留下的都是老弱妇幼。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村党支部书记年龄普遍偏大,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不高,党员年龄结构及知识结构均不合理。党的骨干和党员作为组织构成要素的核心大部分是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缺乏创新和自主发展意识,对服务职能的转变依然不能适应,驻村第一书记也没有发挥出应有作用。党组织缺乏与新情况新形势相适应的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党员意识、宗旨意识、理想信念日益淡化,党内政治生活虚化。政党吸引力减弱,导致其政治“招募”功能弱化,很难将政治和社会上的精英吸收进来,进行教育培训,从而增强政党内部凝聚力和政治活动能力,反而不断流失大量有作为的党员人才,严重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核心领导力。

(二)政治理念的滞后导致其改革创新执行力弱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政党若要具有政治吸引力,不但在于该政党在领导、推动、落实经济建设、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的各项政策部署方面的执行力是否强,关键还在于该政党的政治目标、政治纲领与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愿景是否相统一,即政党的政治理念是否适应并能够推动经济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的最基层组织,是直接将党的各项发展和战略部署推动落实到最低层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是将改革创新发展的成果最大程度惠及农民群众的推动者。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不够,政治理念严重滞后于改革创新发展。部分党员固守老传统、老办法,思想观念僵化守旧,市场经济意识淡薄,缺乏进取意识和创新精神,缺乏开拓创新能力,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思路和办法。对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政策认识不够,缺乏对新问题的应变和解决能力。特别是一些村级党组织在对优化产业方面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识,观念不强、思路不清、创新不够,没点子、缺主意、少办法,在拓宽农民收入渠道等方面成效不明显。

(三)政治动员能力不强导致其群众动员组织力弱化

任何政党要想实现其政治目标,巩固政权,就必须将其代表的阶级和群体的政治意识凝聚起来,同时最大限度地将政治意识整合,对群体进行政治动员,尽可能地汇聚到本党旗帜之下,形成本党的共识和一致的力量。还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和动员影响其他群体,获得最广泛的支持和认同。剑桥大学政治学教授欧内斯特·巴克指出:“政党就是社会中思考和讨论的水流导入政治体制的水车并使之运转的导管和水闸”。[7](P2)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动员能力呈现弱化趋势,对农民群众在思想和心理方面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帮助疏导,对其产生的矛盾纠纷缺乏运用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去分析产生原因及解决办法,也没有做到第一时间知晓、第一时间掌握、第一时间处理,缺少动员、凝聚和组织群众的有效方式,党群关系沟通协调工作机制不完善,没能最大限度地将农民群众的政治诉求和政治意识整合,弱化了和农民群众连接的纽带,无法获得广农民群众的广泛认同。

(四)政治运行机制不畅导致其制度体系建设力弱化

任何政党在从事为实现其特定政治目标的政治活动中,除了具有政治决策和政治执行能力之外,还要加强自身建设,这有助于增强政党的活力和凝聚力,提高政党的影响力,巩固政权,获得公众认同。但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治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不畅导致制度体系建设力弱化。村级党组织、村委会及村务监督委员会各自法定职责划分不清晰。村级党组织没有发挥“全面领导”作用,在关乎村级重大事务决策权方面与村委会依然存在矛盾。在共商共建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运行方面仍旧不够通畅,甚至还存在干扰农村基层民主选举问题的农村黑恶势力、贿选行为。农村社会治理模式陈旧,滞后于新形势新变化。没有充分发挥村务监督委员应有作用,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群众参与评议机制不完备。自身运行机制不顺畅,弱化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建设力。

(五)政治组织覆盖面不广导致其组织影响力弱化

现代社会的政党具有从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到基层组织的完备组织系统。该组织系统成为政党进行政治号召和政治动员的有力平台和工具。一方面,政党可以通过这个庞大而又精密的组织系统和成千上万个基层组织,把将要进行的政治行动、政治要求和政治纲领迅速有效地传递下去,扩大政党的政治影响力。另一方面,政党还可以迅速有效地把比较分散的不同阶层、选民队伍等组织起来,开展有利于凝聚本党政治向心力的政治活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第三层组织体系,是与农民群众直接接触的最基层组织,其政治组织覆盖面不广导致其组织影响力弱化。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已经落后于形势发展需要,特别是随着“两新”组织的出现,党组织设置模式依然受地域、管理区域的限制,旧有的那些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明显呈现出难以适应的地方,还有一些组织设置的“空白点”,缺乏运用互联网及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去扩大党组织的覆盖面,极大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政治资源,发挥政治功能。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提升的进路选择

“党的首要属性是政治属性,党员首要的身份是政治身份,党的领导的首要内容是政治领导。”[5]“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8]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战斗堡垒,应遵循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9](P16)以面临的突出困惑和矛盾为问题导向,精准发力,精准施策。

(一)构建以“双带”“双能”队伍为先导的优化提升机制

政治领导是党对国家全局工作的全面领导,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承担的是“全面领导乡镇、村的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10](P5)确保在关乎方向性、全局性及根本性的问题上始终成为政治领导核心。其整体队伍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领导核心作用的主要引领者及践行者,特别是“领头雁”和“带头人”更要选优配强。因此,以构建“双带”“双能”队伍为先导的优化提升机制成为关键。

1.构建不拘一格选人机制,优化带头人队伍

村党组织书记是将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贯彻落实的中坚力量,是党密切联系农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领军人才。农村基层党组织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政治领导力,必须构建不拘一格的选人机制,优化带头人队伍,对夯实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冲破旧有的只以村里那些党员和在职村党组织书记为主的界限,要进一步拓宽视野,打破体制内体制外壁垒,采取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渠道的方式,运用内部举荐、上级下派、外部聘请、请回优秀能人等多种形式选优配备。广开渠道,应注重从企业管理人才、“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10](P19)培养选拔,注重吸引机关企事业单位优秀党员干部到村任党组织书记。构建一支“具备一定的政策水平,坚持依法办事,善于做群众工作,甘于奉献、敢闯敢拼”[10](P19)的带头人队伍。

2.构建长效工作机制,优化第一书记队伍

“驻村第一书记既是中央政策的落点,也是精准扶贫的支点,成为精准扶贫联通上下的中坚力量。”[11]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中心工作就是脱贫攻坚,第一书记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生力军与突击队作用。要将优秀的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作为重点来选派,对讲政治、重品德、尚廉洁、优能力严格把关。选派要把握双向结合、依村派人原则。将贫困村的脱贫难度和选派单位的综合实力等因素相结合,将被派村的主要矛盾和选派单位的特点与职能、驻村干部的特长与能力相结合,精准选派。按照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选派多名干部同时进驻,完成精准识别、产业谋划、改善基础设施、解决实际问题等工作。

3.构建“双带”培养机制,优化党员队伍

“能人党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不断造血、焕发活力、有效发挥政治功能的重要力量,应构建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培养机制,优化党员队伍。进一步扩大选择“能人党员”的视野,拓展发展党员的传统思路,培养选拔“能人型”“致富型”“示范型”的优秀人才入党、培养“能人党员”进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打造政治领导核心充实力量。做好后备人才建设工作,为夯实和筑牢后备干部队伍提供坚实保证。有效改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党组织的活力。对于一些软弱涣散村的党组织要稳妥有序地开展好不合格党员处置工作。

4.构建党内政治生活长效机制,优化政治生态

党内政治生活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从严教育和管理党员的主要平台,是党员进行党性锻炼、提高思想觉悟的熔炉。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力,开展好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构建党内政治生活长效机制,是强基固本的重要途径。强化党员政治教育和政治引领,提高其政治觉悟、政治担当、政治能力,“增强政治免疫力”。要“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8]提高党员思想觉悟,防止其思想滑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党内政治生活重要载体的“三会一课”制度,并提高其质量。落实好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严格执行、积极创新、严肃考评,不断提高党的组织生活规范化水平,优化政治生态。

5.构建“双能”培训机制,优化队伍能力素质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的领导延伸到农村的触角,发挥政治核心领导力的关键是人,人的理论素养及实践力强弱是重中之重。构建既能保证政治方向和坚定政治理想,又能具有执行好上级交办各项工作任务领导能力的“双能”培训机制,优化能力素质。还应建立和完善“定期+实时+现场+外派”教育培训体系。实行以县、市、省三级培训模式为主、技能培训、资格培训和学历教育有机结合的定期培训;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辅以实时培训;灵活机动地采取现场培训,组织观看科技致富片、请专家进村辅导;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定期定点外出学习交流和到上级单位挂职锻炼制度。驻村第一书记建立“专题+专业”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整个队伍的素质能力水平。

(二)构建以增强改革推动能力为切入点的工作落实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推动改革发展稳定、承担大量工作的基层接口,是推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落实、落地的重要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具有与时俱进的政治理念,要以增强改革创新推动能力为切入点,推动党的中心工作即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引领,找差距,抓落实,提升政治领导力。

1.聚才兴业,推动发展

人兴事业才能旺。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聚天下人才而用之”,在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下,凝聚起流动党员和各类人才,充实干事创业坚实力量。利用流动党员回家过节、探亲时机,对他们进行家庭走访,调查摸底,了解需求,建立流动党员动态管理信息库、流动党员APP,成立“指尖上的支部”,把流动党员联系起来。积极搭建政策平台,建立产业园区、脱贫就业基地,回乡创业,同时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为流动党员回乡创业提供优质环境。建立健全引进人才体制机制,提高引进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为农民返乡创业搭建政策、制度、环境等平台,真正让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只有破解人才短缺难题,提高自身改革发展本领,才能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建树、有作为,才能有效增强其政治功能,发挥其政治优势,让流动党员、各类人才和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先进性。

2.攻坚克难,精准脱贫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9](P48)农村改革当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以脱贫攻坚为着眼点,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必须提高本领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扶贫济困的行家里手。即使是富裕村,农村基层党组织也应该关心贫困群众,将帮助农村所有贫困群众作为自己的首要责任。集中党员干部智慧和力量,寻求致富发展新路子,以自身致富实践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愿望,实现共同致富。对于贫困村,要在精准脱贫中重点完善产业扶贫机制,“以村党支部为领导、以脱贫为目的、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财政为杠杆、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资金跟着贫困人口走,贫困人口跟着致富能手走,致富能手带着贫困人口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12](P56)让每一个农民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在发展经济中增强获得感。

3.发展经济,助力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为新时代作好“三农”工作确定目标和抓手。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愿望和执着追求。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夯实党在农村执政根基的重要保障,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是满足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让亿万农民拥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具体途径,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助力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组织者、引领者、推动者。应以坚持思路创新,推动科学发展;坚持村级主体,突出市场主导;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分类指导;坚持资源整合,实现整体推进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多措并举,创新发展;强化管理,健康发展;统筹协调,组织保障。

4.社会治理,保障平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准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都需要平安作为保障。农村基层党组织首先应成为保障村民生活美好,平安和谐的守护者。只有提升建设平安乡村的各项社会治理能力与本领,才能更好地带领村民去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坚持“黑恶必除、除恶务尽”的原则,对黑恶势力严惩不贷。要带头“依法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宗族恶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村霸’,严防其侵蚀基层干部和基层政权。坚决惩治黑恶势力‘保护伞’”。[10](P16)积极配合公安部门、检察系统等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向农民群众宣法、普法。对于一些非法的宗教活动要主动配合执法部门,严厉打击,特别是对一些有境外渗透的活动更不能手软。不断提高党组织和党员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提高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技术工具建设平安乡村。

(三)构建以创新为民服务为核心的宣传动员机制

政治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突出的政治优势,也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成就的主要经验。农村基层党组织应创新为民服务为核心的宣传动员机制,密切与农民群众的沟通与联系,发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为民服务作为提升政治领导力的核心,“增强党的群众组织力,就是要把党员、干部和党的基层组织深深根植于广大群众之中,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组织引领群众听党话、跟党走。”[13](P24)

1.建立农村基层党组织宣传教育制度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宣传教育制度化。年初列出宣传计划,每个月党员大会要分享宣传成果,形成宣传教育奖惩制度。乡镇党委要将村党支部书记宣传教育成效纳入年终工作考核业绩。要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田间地头、群众家里宣传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精准扶贫、医疗保障等各项政策、条例。要加强理想信念和宗旨教育,将农民情感教育、法制教育有机结合,真正发挥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的主张宣传者的政治优势,把群众引领到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上去。

2.创新全方位联系与服务群众的工作平台

运用互联网搭建各种思想政治工作平台,全方位联系服务群众,创新形式,活化内容,塑造亲民形象,增强政治功能。充分利用党务热线、党建微博、党员干部手机信息系统等,以网络信息技术助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新,为群众提供立体化、多形式、宽领域的服务。推进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化工作平台建设,不断拓展为民服务功能。依托已建设的数据资源、信息系统,结合新时代群众工作需要,继续完善“党员之家”“e党建”等服务平台体系开发与利用。村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要进村入户,深入了解群众生活中的真正需要,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困难。继续完善党员承诺制度,落实好党员践诺制度,加大对联系和服务群众承诺践诺制度的考核体系建设。

3.进一步完善团结动员群众工作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完善“以真情换民心”团结群众的亲情联系工作机制,想群众之所想,虑群众之所忧,谋群众之所愿,真正地关心关怀群众,真心地为群众办实事、破难题。村级党组织成员在群众有不满情绪利益诉求、有家庭特殊需要、有轻型重型重大疾病、有突发性事故灾难、有社会矛盾纠纷、有红事白事时必须第一时间到;对“村里困难家庭、危重病人家庭、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家庭、老党员户、重度残疾人户和信访户必访”。[12](P57)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完善“以行动换民愿”动员群众的积极响应工作机制。村级党组织成员应做到“结对帮联入户”,每周要到村、社区、组结对帮联入户至少1次,每月至少入户走访4次,保证每半年结对帮联入户走访16次以上,确保无盲点。建立驻村工作队走访调研制度,真心实意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难题。把群众当朋友、当亲人,群众自然从内心深处认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亲情联系,有困难有需要会将党组织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寻求帮助。

(四)构建以健全强化党组织全面领导为关键的运行治理机制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要实现全面领导,关键在于健全强有力的运行治理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健全强化党组织全面领导下的运行治理机制,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大力推行“民心党建+议事厅”“民心党建+互联网”“民心党建+监考制”等乡村治理新模式,实现美丽乡村“共治”,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1.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歧见是社会本质的常态,共识并不是现成的,而必须去创造。”[14](P37)农村基层党组织要运用好高效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前提下,通过共商共建共识的科学决策过程去建立一个民主氛围,从而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决策前,要充分知民情、解民意,建立民意沟通机制、民意反馈机制,从而实现决策的公开性、科学性、透明性。决策中要广纳进谏,保证村民、党员等关心的、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成为决策议题,力求议题来源渠道多样化。同时还要保证决策的方式、程序科学化。实行村级事务日常及重大事项决策机制。包括:实行村民代表大会制度,村民委员会日常定期向村党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工作,推进形成联合办公制度。涉及村务重大事项时,实行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共同决策机制,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民主决策制度和“一事一议”投票表决制度。设立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接待日制度,对于决策事项结果,必须经过村民代表或全体村民公决后公开。规范管理村级事务,实行党务、村务和财务严格按照规定公开制度,确保公开、透明,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实现村级事务决策的公开化、民主化、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2.创新农村社会治理新机制

采取以村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带领农民专业合作社致富村民为手段,发挥村级工会组织作用为依托,发展村级便民服务综合站为平台,以建立各种村级协会为联结,实行“1+3+N”社会治理新机制。将社会各方面力量充分调动,协同治理,让党建和治理不留死角。村党组织实行资金互助、有机订单、农作物加工、农机作业、联合购销领办合作社,用利益聚人、文化拢心、品牌赢市场。建立村级工会组织,发挥工会组织人员、搜集信息、指导输送等作用,增加外出务工人员收入。建立村级便民服务综合站,有效发挥平台“一站式服务”作用,让农民办事便捷无障碍。建立并发挥各种村级协会作用,以此为联结,筹集扶贫助残基金,为残疾人和老年人建立档案、免费体检、改造残疾家庭泥草房、治理村级人居环境,促进乡风文明。

3.健全领导监督考核机制

健全村务监督委员会各项制度,真正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实行“互联网+监督”考核机制,既要对村级党组织成员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一把手”的权力进行动态监督,又要对农村的腐败行为进行预防。对于村屯基础设施建设、惠民工程补贴、贫困户建档立卡评定、农村新农合医疗保险金的收缴和发放等民生项目和民生资金,也公开分类分项逐步录入互联网平台。建立德能勤绩廉考核制度,实行民主测评、述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做好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驻村第一书记年度村官承诺、绩效考评,考核工作由乡镇党委负责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上报县委组织部。构建科学合理的干部测评体系,结合定期考核与非定期考核,静态考核与动态考核,建立公平、公正、科学的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符合其特点的量化考核标准及质量评估体系,履行岗位目标承诺制,签订目标责任状。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员主任各项任期目标实行公开承诺制,考核结果依法依规实行公示制,将工作绩效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奖、年终工作绩效奖、文明单位标兵奖,与政治待遇挂钩。健全群众参与评议机制,通过互联网终端平台去倾听群众的呼声,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农村基层党组织增强政治功能的有效方式。

(五)构建以扩大党组织覆盖为前提的组织保障机制

只有保障党组织能够广泛覆盖,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才能提升其政治领导力。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在不同种类的社会基层组织中,实现党的组织有效嵌入,在不同类别的社会群体中,实现党的工作有效覆盖。最终实现党的工作与群众工作、党员工作和党的组织工作无缝对接、高度契合。

1.突破界限联合建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不断发展,各乡村行政设置的不断变化,探索实行“村村联建”党组织设置模式。各级党委要将原来按照行政区划和行业界限设置党支部的界限打破,对于在一些小村、弱县等地方去探索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针对性办法,探索将经济发展好的村(社区)和经济相对薄弱的村(社区)的党组织进行合并,建立强村联动弱村、富村帮助穷村、大村牵引小村的方式,[15]助推村村联合发展、抱团取暖。探索实行“村企联建”党组织设置模式。将乡镇龙头骨干企业和经济薄弱村(社区)的党组织联合起来,主要依托于村级党组织,对于驻该地域的单位资源,包括服务资源和党建资源实行开放和共享,充分发挥乡镇龙头企业在科技、信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优势,同时重点发挥主管部门的业务职能优势,以此带动经济薄弱村(社区)联动发展,从而突破界限实行工厂和乡村、互补互利、村企联建、和谐共享发展的党组织设置模式。

2.整合资源组织建

近年来农村城镇化步伐飞速发展,农村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新兴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及新兴社会组织迅猛发展,“两新”组织的党组织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的需要。为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提高党员的积极性,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应遵循“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让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家”[16]的原则,不断探索在行业以及产业内建立党组织的设置模式,从而将产业资源和产业发展与党的建设无缝对接,创新城乡统筹的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为民服务站点等资源进行优势整合,依托于新经济合作组织和各种专业协会,开创“党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建+行业协会”等新模式。将产业链上下游的龙头骨干企业优势资源整合,可以按照“公司党组织+公司党员”单独组建,也可以按照“公司党组织+基地党支部+党员”实行生产基地和农户党员联合组建。将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资源整合,建立党组织,实行“党组织+N”型模式。

3.动态管理流动建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产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改革大潮的推动下形成了劳动力转移大潮。在不同地区间、不同产业间集聚并流动着大量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同时伴有大量的流动党员,他们转移和流动的区域越来越广。为了及时识别流动党员的身份、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管理好服务好流动党员,应该打破传统对党员管理采用的条块式、纵向垂直式管理构架,对其进行有效整合、延长、拓宽,实行横向与纵向网络式管理构架。运用现代管理手段,采用“互联网+”“手机APP”方式建立和完善相应动态管理体系,打造党员管理平台,让流动党员可以登记个人信息、交流互动、发表活动图片、互动点赞等;在后台管理权限中要设置区县、乡镇、党支部、个人等不同的统计界面,便于不同层面随时掌握党员的实时政治生活状况。让党员无论流动到哪里,都能找到党组织,都能及时参加党组织的组织生活,都能有序地在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服务网络中。

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领导力提升事关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力强弱与否的关键,必须高度重视。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全面领导好农村各项工作,保持党和国家农村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不断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领导力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云南省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法治化路径探析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领导力的“蓝海战略”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大学生村干部参与农村基层关工委工作好处多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