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民中心论”的理论形态与时代实践*

2019-01-29 00:09
观察与思考 2019年8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发展

钟 贞 山 徐 光 兵

提 要:习近平“人民中心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应用发展的理论形态,也是实践唯物主义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形态,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包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人民主体的动力机制、以人民为师的工作方法和为人民发展的目标追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为“人民中心论”最具时代性的实践表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创新过程。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键要把握“人民中心论”的深刻内涵与时代要义。习近平“人民中心论”是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应用发展的理论形态,也是实践唯物主义扎根中国大地的实践形态,它的形成符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规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在时代实践中放射出新的理论光芒。

一、习近平“人民中心论”的形成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①《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统一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创新的基本规律,其核心思想“人民中心论”集中反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逻辑与中国发展实践的辩证统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相结合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党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可以说,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犹如为中华民族建造了一艘属于自己的航船,使中华民族得以有一艘能避风挡雨、抵御海浪和风险的东方巨轮,它的舷号刻着“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舷标,把“人民当家做主”“为人民服务”作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犹如为“社会主义中国”这艘东方巨轮指明了前进道路和航向,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有了准确方向,它的航标亮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航向,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衡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判断标准。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强调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犹如“社会主义中国”这艘东方巨轮的舵手,应该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把“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步的根本点落脚点。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战略布局的伟大实践相结合,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回答,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不断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①参见《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18页。。犹如为“社会主义中国”这艘东方巨轮提供了不竭的前进动力,航船的永恒动力之源就是“科学发展观”的循环能量,把“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新的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逻辑和中国实践发展来看,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围绕新的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①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8-19页。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追求,生动阐释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人民立场,重点回答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目的、主体力量和基本价值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中心论”的基本内涵,是我们党坚持“为人民服务”“提高人民美好生活”“代表人民利益”“以人为本”的理论新形态和实践新发展。习近平“人民中心论”正是围绕“以人民为中心”推进理论创新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逻辑和中国实践发展相统一的必然要求。

二、“人民中心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坚持实现人民解放,维护人民利益的立场,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己任,反映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美好憧憬”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把消灭剥削、实现民族解放和人民当家做主作为自己的使命,党章中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思想基本要求之一,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4页。邓小平同志强调:“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⑤《邓小平文选》(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始终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标准;江泽民同志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基点,也是发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根本途径。”⑥《江泽民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页。胡锦涛同志提出:“站稳群众立场必须体现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来。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⑦《胡锦涛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45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全党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形成了习近平“人民中心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实践形态。“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人民中心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民立场的中国化、系统化和时代化的集中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实践紧密结合的新发展新实践。

“人民中心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思想,包含着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人民主体的动力机制、以人民为师的工作方法和为人民发展的目标追求。一是把实现人民幸福、民族振兴作为我们工作的价值追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把人民满不满意赞不赞成作为检验我们工作的价值依据;二是我们党来自人民、服务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始终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为人民服务贯穿于党的工作全过程;三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同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四是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5页。。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五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从群众中汲取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牢牢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方法;六是实现共同富裕、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人民的一个基本理想。恩格斯指出:“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实现每个人全面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永恒的目标追求。

习近平“人民中心论”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思想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新理论新成果,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关于坚持人民立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论断新概括,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特点和具体实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推进理论创新、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人民中心论”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

三、习近平“人民中心论”的时代实践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彰显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把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工作的立足点,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铿锵承诺,奏响了以人民为中心的进行曲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集结号。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

在经济建设方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相统一,实现民生改善、就业充分的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牢牢抓住“三农”工作不放松,着力解决好“地谁来种,新农村为谁建、谁来建”的关键问题;积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在政治建设方面,高举人民民主的旗帜,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落实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继续推进“一国两制”事业,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和平统一。

在文化建设方面,聚焦中国梦的时代主题,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国;引导和推动全体人民树立文明观念、争当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文艺热爱人民三者统一起来,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念,“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①《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8页。;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在社会建设方面,坚持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树立抓民生也是抓发展的理念;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195、209页。,促进教育公平,精准发力抓好就业工作,促进收入更合理有序,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小康路上不让一个贫困群众掉队;维护社会稳定,着力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③《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195、209页。,努力建设领域更广、人民更满意、实效性更强的平安中国。

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民族的长远利益;“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195、209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以对人民群众、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同志指出:“‘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也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4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就是要兑现我们党对人民的承诺,普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增强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为社会提供多样化服务,更好满足人民需求”⑥《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535页。;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全面从严治党就要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必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当好人民公仆。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傲慢与偏见》的艺术特色解读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