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体情境 终于典型任务
——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的写作路径

2019-01-30 19:58毛永健
中学语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命题交际情境

毛永健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学业水平考试与高考命题建议”的“命题思路和框架”有如下两点论述:一是“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这个情境可能是现实情境,可能是虚拟情境,也可能是背景情境等;二是“设计典型任务”,也即命题已经给考生规定了写作的指向,可能是认知任务,可能是交际任务,也可能是思维任务等。与此同时,“新课标”在对“命题和阅卷原则”的细化中又再次提到要“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这一论述,为高考语文的各类题型的命制提供了最为权威的依据与最为明确的指向。那么,何为情境作文呢?也即命题者预先设定一个或多个具体情境,包括某一场合、某一景象、某一情节等,然后要求考生从这一情境出发,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形式。何为任务作文呢?就是在命题原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明确的任务指令,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多维度的比较中分析论证以作文的一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事实上,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命题自2015年发端以来,其考查指向始终一以贯之地延续到现在,于是考生的审题立意乃至行文本身,都因所受限制过多而增加了作文写作的难度,这也是近年来众多省市高考作文质量不高的因由之一。有鉴于此,认真探究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的写作路径,对今后此类作文的写作将有着较大的指导作用。

一、预设具体情境,让考生代入交际

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与普通新材料作文的最大区别,便是前者需要考生进入命题者事先预设的情境之中去进行写作,而后者只要扣住主题去论证即可,两相比较,前者对考生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自然要高得多。观察最近三年的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我们可以发现,命题者往往会通过一个热点事件或者对某个重大主题的讨论以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来呈现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考生自觉地进入到具体的情境之中,去直面问题,并引发自身多维度的思考或反省,进而找到内在的驱动力,去完成命题规定的写作任务。事实上,具体情境是考生切题的基础,是完成典型任务的原点,考生惟有立足于此,才可能让自己有代入感,与事件人物感同身受;反之,考生一旦背离了这个具体情境,其作文走向在一定程度上就已经和命题者的预设渐行渐远,甚至南辕北辙,自然不可能获得阅卷者的认同。由此可知,命题材料中的情境解决了考生“在什么情形下写”的问题,也即是说,情境是为完成任务指令而铺设的条件,从这个维度上看,具体情境决定了写作的典型任务,也决定了写作的内容。

1.预设现实情境,让考生置身真实事件

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的命题材料,大多是发生于当下,与时代及国家发展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也即时事,故而有人习惯于将此类作文归类为时评文。既然是时事,那材料里所预设的情境一般就是在现实生活里曾经发生过的或者正在发生着的事件,我们可把这一类情境称之为现实情境。命题中的现实情境材料可以是事关国家的大事件,也可以仅是生活中的小现象,但绝不是新材料作文命题材料中的寓言故事。命题者预设此类情境的目的,无非就是想拉近考生与生活的距离,并通过考生的切身体验、感受以及对事件本身的思考,设身处地地运用辩证的思维去审视现实问题,发表具有一定思想深度的看法,以表达自己对人生、对社会乃至于对家国的正确态度。例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发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命题核心材料为小陈向警方举报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的老陈,事件很寻常,可谓司空见惯;情境也普通,无非就是由举报者小陈、违法者老陈及执法者警方所建构起来的三维关系,但是对事件或者说对小陈、老陈及警方的做法的态度,却关系着考生的思维品质及价值取向问题。也就是说,不管考生选择给哪一个角色写信的任务,他都需要置身于整个事件情境之中,并站在所选角色的立场上去为对方充分考虑、辨析,以表达自己对该角色所作所为的赞成或反对。这就决定了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与普通的新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及行文上有着本质的区别,那就是情境任务型作文侧重于社会交际,而新材料作文则偏重于表达自我观点。在审题立意上,由于情境任务型作文需要观照情境,考生首先就需要概括出事件,可以是小陈举报高速路上开车时打电话的老陈,可以是老陈高速路上开车时打电话,也可以是警方将小陈举报老陈这件事发官微;至于观点,考生对小陈及警方的做法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对老陈的做法则只能反对。当然赞成也罢,反对也罢,最关键的是要在行文中分析赞成或者反对的理由。就该作文题而言,考生一旦确定了自己的观点之后,就可以将观点和与之对应的事件勾连起来,形成一个以事件为原因、以观点为结果的因果链,也就得出了颇具思维深度的立意。譬如考生选择赞成小陈举报老陈的做法,将事件和观点链接起来就是“因为老陈高速路上开车时打电话违反了交通规则,存在生命安全隐患,且屡劝不改,所以小陈举报老陈是应该的”,如此一来,考生的整个写作就都需要紧扣事件与观点进行分析论证,也即所谓的就事论事,循事析理,考生的写作始终处于具体的事件情境之中。

2.预设虚拟情境,让考生介入想象场景

“新课标”在“命题指向”中强调:“‘表达与交流’侧重考查叙述表现、陈述阐释、解释分析、介绍说明、应对交流等内容。”客观而言,交流可以是发生在现实中的,也可以是心灵之间的;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是穿越时空的……譬如2016年高考浙江卷作文题,就让考生在“虚拟与现实”中进入了命题情境。为此,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的命题者,预设一个虚拟情境的材料,让考生进入那个原本就有现实世界介入与融汇的虚拟世界,去进行理性的认知与判断。其实,虚拟情境原本就是交际写作的要件之一,因为写作的过程即是交流的过程,而考生要想建构交流的对象,既可以与时事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也可以与虚拟情境中的人物进行沟通,甚至还可以与读者或者阅卷者搭建交流的渠道。可以这么说,作文命题中的情境无处不在,预设一个虚拟的情境,无非是让考生能够有一个可供进入的媒介而已。例如2018年贵阳市高三教育质量检测考试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沈从文在小说《边城》的结尾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了,也许明天回来。”纯真的翠翠,就在不可预知的未来执拗孤寂地等待傩送,等待爱情的归来。有人说,等待是种美丽的坚持,只要等待就有希望;亦有人言,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结果,放弃等待是对彼此的成全。

对于翠翠的等待,你有怎样的建议?请通过大胆且合理的想象,给翠翠写一封信,告诉她如何才能获取美好幸福的未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符合书信格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命题取材于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结尾处的两句意味深长、引人深思的话,并就翠翠的等待设置了两个观点,一是“等待是种美丽的坚持,只要等待就有希望”;二是“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结果,放弃等待是对彼此的成全”。客观而言,这个命题的审题难度并不大,考生只要选择两个观点中的一个来写即可,既可分析“等待是种美丽的坚持,只要等待就有希望,只有等待才能获取美好幸福的未来,所以要学会等待”;也可论证“不是所有的等待都有结果,放弃等待是对彼此的成全,才能获取美好幸福的未来,所以要学会变通,无需等待”。命题真正的难点在于命题者一旦将情境放置在特殊的 《边城》里,那么这个情境就是唯一的了,考生只能被动地介入具有湘西特色的《边城》情境,尽管这个小说中的情境可能是虚构的;一旦任务要求是给翠翠写一封信,那么这个作为考生交际对象的翠翠也就只能是《边城》中那个情窦初开、单纯善良的翠翠,而不可能是生活中的张翠翠或者李翠翠。从这个层面上说,命题情境一旦被命题者锁定,尽管这个情境是虚拟的,考生也只能按照预设情境来进行写作,可谓戴着镣铐跳舞,要跳出极致来,确实不容易。

3.预设背景情境,让考生链接时代蓝图

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命题中如果预设的是背景情境,那么其审题难度就会远远超过现实情境和虚拟情境,因为现实情境与虚拟情境的情境均是显性的,考生通过命题材料一般就能把握住情境所在;而背景情境既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如果是隐性的,考生就需要根据文字信息去进行勾连与推断,以得出写作的背景情境,来确保作文符合题意。特别要提到的是,基于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纲领性意见,以及“新课标”在“命题和阅卷原则”中要求:“选用的语言材料要具有时代性、典型性和多样性,贴近学生生活,充分体现语文学科特点。”所以在2017年至2018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材料里,就充分彰显了“时代性”“立德树人”的特点,命题者就有意识地在命题材料中融入了宏大的时代背景或社会背景,以此构建情境来对考生进行审题立意与写作的考查。以2017年高考全国卷III作文题为例,其以“高考40周年”为背景情境,将考生与四十年的高考紧密地链接在一起,于是四十年的高考就与考生发生了命运上的共振与呼应,考生个人的前途也就与国家民族的未来发生了密切的关联,从而激发考生写作的内在驱动力。再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III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特区口号,深圳,1981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时评标题,浙江,2005

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新区标语,雄安,2017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个高考作文命题有数百万人参考,却鲜有特别优秀的作文出现,根源就在于命题者预设了一个隐性的背景情境,导致众多“跑马观花”的考生在审题立意这个关卡上就已经摔下马背。命题形式属于传统的截搭式命题,材料选取的是三个时间节点上的三个地点的三句标语。其实,三个时间节点就已经精准地凸显了时代的背景情境,那就是改革开放四十年。1981年,深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特区;2005年,中国改革开放开始实现重要转型;2017年,中国改革开放继往开来,迎接全新的机遇与挑战,而2018年,恰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但是众多考生面对这样简单的三句标语三个地点三个时间,只知道片面地截取标语以立意,去写“每个时代的人都应有自己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发展理念,一代青年应铭记前辈的光荣与梦想,不忘初心,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等,却不知道整体地牵搭时间与地方,找到三个时间节点和三个地点所隐含的内在联系与言外之意,于是将“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个核心的背景情境予以舍弃,导致了作文的离题或者偏题。为此,如何通过表面的文字信息去透视内在的背景情境,需要引起考生们的足够的重视。

二、明确典型任务,让考生完成指令

“新课标”在“命题思路和框架”中要求:“典型任务是指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通过典型内容的学习,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与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在这段论述中,“新课标”把“典型任务”定义为“为评价学生语文素养水平而选取的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这里的“语文实践活动”,实则是“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从属于“语文素养水平”的范畴,是基于情境基础之上需要学生完成的典型任务,达成的最终目标;这里的“代表性价值”,也即“体会典型的思维过程和方法,体验典型的思想情感,呈现典型的学习成果”,实则既是学生需要基于实践这个情境去完成的任务,也是考核学生达成实践情况的路径。故而可以这么说,典型任务既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归宿点,能够起到内在驱动力的作用。而将对“新课标”的以上论述迁移到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命题上来,笔者认为,就高考作文题目而言,“任务”这样一个由命题者发出的源于“外在驱动力”的指令,它的目的当然不是仅仅为了让学生满足于完成“任务”,而是为了真实评价出学生语文素养而选取或设置的 “具有代表性价值”的语文实践活动,或者说,它的本质也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任务情境”或“问题情境”,任务指令包含其中,且这种指向并非一般任务的单一指向,而是具有具体情境的相对多维的指向。由此可见,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命题的旨归所在,就是意图通过创设近乎真实的具体的写作情境,给出明确且典型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在任务指令的引导下,能够有对象感、有针对性地进行交际写作,切实提高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1.明确认知任务,让考生审题有的放矢

何为认知任务?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以获取知识。荣维东老师认为:写作任务分析就是对于作文题目所要求的话题、作者角色、读者以及写作目的等这些交际语境要素作出分析,然后据此对要写的文章做出构想和设计。在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命题中,明确认知任务,就是要求考生在审题立意过程中能够厘清如下 “任务链”:一是命题预设了一个怎样的情境,这个情境是现实的、虚拟的还是背景式的;二是命题明确了怎样的典型任务,这个任务是开放的还是紧锁的,是单向的还是对立的,是比较的还是权衡等;三是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核心事件或者核心概念,围绕这个核心事件或者核心概念出现了几个主体对象,有无反复出现的关键词,或者有无中心语句,其价值取向何在;四是可以归纳出哪些观点或者有哪些观点可供选择,将事件与观点勾连起来能否形成具有辩证色彩的因果链;五是能否用“任务”驱动文体,适合写任务文、交际文、分析文,还是情境任务型作文;六是如何搭建文章的整体支架,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假如怎样”“引议联结”,还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来结构布局……总之,明确认知任务,就是要求考生运用深入的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手段,了解作文材料的内容及含义,形成自我的精准的判断与推理,进而明确命题的内容任务、主旨任务、范围任务、文体任务等写作指令,为完成最终写作任务打下基础。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就本命题而言,考生要做到精准审题,需要完成三个认知任务:一是读透材料,二是弄清任务,三是明白要求。先说读透材料。“据近期来华留学生的调查”表明这十二个“中国关键词”是“留学生”“较为关注的”,这是“是什么”的问题;那么“留学生”关注这些“中国关键词”的原因何在呢?这就需要考生透彻理解这些“中国关键词”所蕴藏的丰富信息,在掌握“是什么”的前提下明白“为什么”的问题。譬如“一带一路”体现了中国开放包容自信的分享精神,“长城”是中国和平崛起的传统物质文化的象征……最后考生还知道结果“怎么样”呢,那就是让留学生认识到一个更为真实的美丽的中国。然后说弄清任务。“选择两三个关键词”不但限制了选择关键词的数量,还要求两三个关键词之间要有内在的勾连,如此才能确保文章话题的一致性,逻辑的严密性,譬如“长城”和“京剧”都属于传统文化;“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表明这两三个关键词所建构的中国是“你所认识的”,也即为考生自身,于是搭建起了考生与“留学生”之间的交际桥梁;“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意味着显性的读者为“外国青年”,目的是“读懂中国”,这个任务驱动了文体,隐性地告诉考生,选择“书信”文体进行交流与分享更为适宜。最后谈谈明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表明,考生“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并不是随机的、凌乱的、想当然的,而是要从所选择的两三个关键词中提炼出一个可以一以贯之的中心。总之,考生只要事先达成认知任务,才可能完成之后的交际任务和思辨任务。

2.明确交际任务,让考生写作有针对性

何为交际任务?就是根据命题的材料语境、写作意图等来确定读者、目的、文体、写法等,也即让考生明白为何写,写给谁,写什么,怎么写,用什么文体呈现等指令,做到有针对性的写作,以实现文章的写作功能。一般而言,交际任务会关联到主旨、情境、作者、读者、目的、内容、文辞等七个要素,从这个维度上看,完成交际任务的写作其实就是“考生”围绕“主旨”在一定“情境”下,通过运用“文辞”组织相关“内容”影响“读者”从而达成“目的”的活动。正如荣维东老师在其《交际语境写作》一书中所言:“任何写作都面临着以什么角色、对谁、为什么、写什么、用什么方式写等交际语境问题。”这恰恰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的课程性质的论述。高考作文作为语言文字的呈现方式之一,让其承载交际任务,既体现了语言文字的工具性特点,也可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沟通、协调与表达等综合能力,有利于为高校输送人才。例如2018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00年 农历庚辰龙年,人类迈进新千年,中国千万“世纪宝宝”出生。

2008年 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

2013年 “天宫一号”首次太空授课。

公路“村村通”接近完成;“精准扶贫”开始推动。

2017年 网民规模达7.72亿,互联网普及率超全球平均水平。

2018年 “世纪宝宝”一代长大成人。

……

2020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35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个命题的材料较为芜杂,容易对考生的审题立意形成干扰;此外,材料所构建的情境还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的考生易于捕捉到,都是一些在某个时间点上发生的有关于个人命运与国家担当的大事件,但是隐性的情境却给考生制造了较大的障碍,那就是2000年,2018年和2035年三个时间节点,其实具有极大的关联性,暗示了2000年出生的孩子恰好是2018年的高考生,而2018年出生的孩子恰好是2035年的高考生,而这三个关键的时间点被隐藏在一系列的时间事件之中,很难被考生发现。但是考生一旦忽略了这三个时间节点,就没法很好地完成之后的交际任务。再来看命题的交际任务,“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这明显是对三个时间节点的呼应与明示,从2000年到2018年的所有情境,原本就是2018年的高考生这一代人所经历的;而从2018年到2035年,却是2018年的高考生与2035年的高考生这两代人共同经历的。“你们与新世纪的中国一路同行、成长,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更多强调的是2018年高考生的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的关联性。“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要求考生必须立足于每个时间点上的事件来联想与思考,在情境上有了限制性,考生就不可能无拘无束了。“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想象它装进 “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表明,这个作文命题必须立足于2000年至2018年的已然情境,并合理想象2018年至2035年的虚拟情境,来和2035年的已经年满18岁的高考生交流“个人梦与中国梦”的话题,由此可见,两代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方式才是这个命题最佳的行文方式。至于文体,书信、留言条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3.明确思维任务,让考生重视辩证分析

何为思维任务?就是在完成认知任务、交际任务的基础上,把认知成果转化为如何具体地表达的思维过程。事实上,写作表达的最终的呈现过程也就是综合思维的运用过程,正如“新课标”所言:“语言文字运用和思维密切相关,语文教育必须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而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的思维任务到底是什么呢?简言之,就是让考生知晓引议联结之间的逻辑联系,懂得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与区分,清楚点例、名言的运用,熟悉结构支架的套用与变通……当然,最关键还是行文思维模式的转变,譬如新材料作文一般是紧扣主旨,无关情境与对象,考生只要列举诸多事例去进行论证即可,更多强调的是拓展思维的宽度;而情境任务型作文不但要立足情境,找准对象,而且需要链接事与观点并勾连成因果链,然后就事论事,循事析理,或就理析理,其更多是着眼于挖掘思维的深度。例如2018年深圳市高三二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思受邀回到高中母校与学弟学妹们进行交流。听说子思正在跟研究生导师学习儒家文化,有些同学表示担心:“我对儒家文化有些了解,比如‘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之类的道理,我也很认可;可是,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

如果你是子思,你将怎样回应这样的提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个一个典型的情境任务型作文题,考生需要达成的思维任务至少有如下三点。一是任务指令,考生要从子思的角度正面回答同学“在生活中真要那样做,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去”的提问,就得以“传承儒家文化需要知与行的统一”为钥匙,并明确交流最适合的文体,这其间渗透着辩证的思维。二是写作情境,考生是作为研究儒家文化的研究生回母校与高中学弟学妹交流,且是以子思的身份参与交际,这其间的角色转换,伴随着思维的迁移。三是完成交际,考生要想完美地回答同学的提问,就必须做好三道题,一是“是什么”,要解读清楚“约之以礼”“以德服人”“推己及人”这三个概念的含义,并明白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二是“为什么”,要弄清儒家文明或者儒家文明之礼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考生需要追根溯源,从原因上去深入透视;三是“怎么样”,要展望运用儒家文化能够更好地成就自我,并构建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美和谐关系的愿景,整个交际过程之中,始终伴随着释义、判断、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事实上,高考作文阅卷将思辨作为发展等级的要素之一,其间就凸显了考生的思维能够反映和符合客观事物辩证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重要性。

回头审视,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命题于2015年的全国卷I和全国卷II滥觞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三个年头,而基于2018年3月“新课标”的公布与逐步实施,可以预见在将来的一段时间里,高考作文命题仍然会紧扣“新课标”中的“情境、任务”这两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命制。国家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其《注重题型设计、强化教育功能——2015年高考作文的特点及相关问题的解读》一文中曾有针对性地指出,高考情境任务型作文即是“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由张开老师的论述可见,情境任务型作文命题最核心的要素确实也就两个,一是预设具体的情境,二是明确典型的任务。总而言之,考生只有准确地把握住了上述两个命题的核心要素,对于该类作文的写作才可能有抓手,有方向,有章法,而不至于满脑子的云山雾罩,分不清东西南北,理不清子丑寅卯。

猜你喜欢
命题交际情境
情景交际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交际羊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两块磁的交际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