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慎中时文之法:约与放
——唐宋派时文对议论文写作的指导意义(一)

2019-01-30 19:58蒋银坤
中学语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时文论据论点

蒋银坤

王慎中尽览圣贤之书和唐宋大儒之文章后发现韩、欧、曾、苏诸名家学六经、《史》《汉》最得旨趣,所以唐宋八家文在汲取六经、《史》《汉》精义文法方面最得要领。他认为时文写作需有“法”可依,即根据基本格式与基本技巧来创作,还在《答邹一山书一》中说:“大抵文字之事,有约有放,若约以法度,则一字轻着不得,若放而为之,则无不可如意。……然古人有放者矣,骤而读之,浩乎若不可诘,徐究细玩,乃无一语为恨,此则真能放者。吾辈未到彼岸,尤须以法度自饰,庶可无败耳。”

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往往缺少法度自饰,“约”则语言干瘪、言不尽意,“放”则汪洋恣肆、貌合神离。笔者尝试通过研习王慎中作文之法指导高中生在议论文写作时建立必要的法度意识,在约与放之间找到文字间的繁简平衡,理顺论点、论据、论证间的逻辑链条。

一、王慎中作文之法——“约”与“放”

在王慎中的议论文中,多数是探讨诗文理论的篇章,涉及时代弊端、反映民生疾苦的则为数不多,而恰恰是这一部分作品,能让我们对当时社会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具有较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最典型的莫过于《送程龙峰郡博致仕记》一文,它对当时的科举取士和用人制度提出质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明代的社会面貌。笔者在课堂带领同学们分析此文写作手法上的“约”与“放”。

课堂实录片段1:

师:文章开头讲泉州儒学教授程龙峰以有疾之名而被罢免官职之事有何用意?

生:此节开门见山,以简练的语言交代事情缘由,程龙峰虽被罢免官职,然其“耳聪目明,智长力给,非独其精爽有余,意气未衰”如此精明能干、身强力壮的人却被划入有疾之籍,可谓滑稽之极。作者以此对统治者的用人制度进行发难:“黜陟之典,固将论贤不肖,以驭废置,人之有疾与否,则有名焉。贤不肖之论,非可倚此为断也,况于名其为疾者,乃非疾乎”,进而得出论点:“人之贤不肖,藏于心术,效于治行,其隐微难见,而形似易惑,故其论常至于失实。”

师:议论性的文章开篇若即出观点,清晰明了,是为“约”;但若以叙事引出,就要讲究语言的简练概括,此处仍是宜“约”不宜“放”,否则会有喧宾夺主之嫌。为了使论点更具说服力,作者又须旁征博引,是为“放”。请同学们例以析之。

生:作者以古师道作佐证,援古以讽今:古之事师者,其饮食,于饭患其噎,于胾患其哽,而祝之也;其居处,于坐则有几,于行则有杖,皆所以事师,而修其辅羸摄疴之具,未闻以疾而罢之也。古之道,其不可行于今乎?

师:古之师道若此,如今却荡然无存,儒学教授程龙峰被黜陟自然也就不足为怪了。“古之道,其不可行于今乎”,简简单单的反问句,道出了作者对当今用人制度的不满与批判。像这样一语切中肯綮的句子可谓“约”,类似值得玩味的句子还有何处呢?

生:我认为最值得咀嚼的当属结句:“君去矣,敛其所学以教乡之子弟,徜徉山水之间,步履轻翔,放饭决肉,矍铄自喜。客倘有讶而问者:‘君胡无疾也?’聊应之曰:‘昔者疾,而今愈矣。’不亦可乎!”看似轻松的调侃中夹杂着诸多怨恨与不满。

师:作者壮年被废,与程龙峰同病相怜,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心中之块垒。

全文不足五百字,然言简意赅,情感充沛,约放得法,饶有韵味。正如钱基博所说:“优游缓衍而不矜张作态,繁简廉奢不失法;入后余韵悠然,戏笑甚于怒骂,是悟欧、曾作文之法者也。”

二、议论句群间的“约”“放”关系

高中生的议论文写作可以从句群片段练习开始。一个相对独立的议论层次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议论句群,要想使议论句群产生令人信服的逻辑力量,文句间的“约”“放”调配就是值得我们仔细琢磨的作文之法。

文句的“约”与“放”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而应据其功能,依其位置,各得其宜,才能使得句群内部产生辉映互证的良好效果。一个议论层次内部的文字总体可以呈现出三种形式的“约”“放”关系。

1.论点要言不烦,佐证旁征博引。这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约”“放”关系。论点句是提出作者主张的句子,不可兜圈绕弯,过多修饰,简明深刻是其要旨;相对而言,论据可以放开视野,古今援引、纵横旁证;论点“约”与论据“放”,互为唇齿,相辅相成。

2.论据典型恰切,析例切中肯綮。这是缘事与析理之间的“约”“放”关系。议论文中的例证要典型、确凿、恰切,虽可放开表达方式,或一事为例,或排事连珠,但不可滥用描写,大事渲染,更不要写成充斥着“文艺腔”的“杂合抒情体”;析理论道的语句可“约”可“放”,但剖析事理、评点世道都要讲究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不可为求“约”而乱贴标签、敷衍了事,也不可为求“放”而反复论述、原地画圈;缘事之言与析理之言的 “约”“放”把握要辩证处理,收放有度。

3.论证汪洋恣肆,衔接逻辑清晰。这是论证方法与过渡勾连的“放”“约”关系。我们鼓励学生灵活使用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诸如:归纳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因果论证、类比论证、比喻论证、引证等。丰富而恰当地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会使议论句群气势磅礴,但也容易逻辑混乱、一盘散沙,若能在衔接处使用要言不烦的过渡句点明逻辑关系,就会让句群内部层次显豁,架构清晰。

在议论文写作中,高中生掌握了“约”和“放”的辩证关系,表面上是掌握了论点和论据的文字比例关系,其实是让学生理性规划叙议文字的繁与简,合理调配论证语句之间的逻辑勾连,最终使得论点表达清晰明确,论据使用纵横捭阖,论证手法丰富多姿。

三、时评文习作训练

像《送程龙峰郡博致仕记》这样的时文就为我们提供了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优秀范本。笔者课后以“代人读书”的现象为材料,请学生们用王慎中作文之法的“约”与“放”指导自己的作文中“议”与“例”的结构关系,进行时评文的片段写作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读书是指获取他人已预备好的符号、文字并加以辨认、理解、分析的过程,有时还伴随着朗读、鉴赏、记忆等行为。一本书,深入阅读,才能得其精髓;一篇文章,沉浸其中,方能领会思想。因此,书要好好读,路要自己走。

然而,现在出现了一种现象,请人来阅读某本书或者某篇文章,把读后的收获做成10~30分钟的录音或者视频。请人代替自己“读书”,就可以不用花费自己过多的时间,这种“读书”方式也获得了一部分人的认可。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议论片段,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充实,论证方法丰富。

学生习作1:

拒绝“干货”

须知,思想是灵魂独有的财富,并非街头的共享单车。我们接受了网络上的阅读“干货”,便速食了经典,也速食了自己的每一个当下。

当你读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时,有人迫不及待地告诉你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水鸟关关地叫着,栖居在河中沙洲”;当你打开《追忆逝水年华》,发誓这次一定要把它看完时,有人抛出“十分钟了解一本书”的攻略来引诱你;当你打算去看斯皮尔伯格的《头号玩家》时,发现网络上已经铺天盖地弹出原著与电影的16处关键区别,电影的140个彩蛋等等。你的大脑哪里还能有独立思考的空间?

于是,随着阅读“干货至上”思维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全面铺开,二手知识成了这样一粒消食片,还没等你张口咀嚼,还没等你开卷有益,还没等你启程上路,就已为你整理消化,就已为你闭门造车,就已为你预设前路。

【教师点评】新时代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愈发强烈。于是,知识付费正当时——许多人用金钱换取别人的阅读体验,自认为省时省力又学到了知识,实则只是为那些“知识代购”的二道贩子提供销路。这则习作片段以“须知”领起,将观点浓缩为十个字“思想是灵魂独有的财富”,后面用两个比喻论证,批判“代人读书”提倡的“共享”式阅读方式和“速食”化接受模式,论点提炼时的要言不烦,此可谓“约”。第二节精选三例:《诗经》《追忆逝水年华》《头号玩家》,分别是中国文学经典、西方文学经典和当下热门电影,由此可见 “代读”一事波及范围之广,涉及领域之多,嘲讽时弊攻势凌厉,是可谓“放”。最后一节又来两段连续排比 “还没等你……”“就已为你……”形象化地展现了“代人读书”对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带来的危害,此可谓言“放”而意“约”。

学生习作2:

门槛还是高点好

有人盛赞知识付费让我看到了更多阅读的人,可你看:公交地铁上“阅读”的人却一个个闭着眼睛,也不知是进入思考,还是已经进入梦乡,正因它的方便,人们便对它无比轻视,也不管自己是否真会认真听,戴个耳机便已是“完成任务”了。

再者,就算一字不漏的全听进去了又怎么样呢?

一是产生“不求甚解”的情况——接受的只是二手材料,却仿佛自己也跟着看了一遍文本,进而也就止步于此。把摘要当全文,不仅是人的悲哀,更是书的悲哀。

二来书中无限重的内涵被抹杀了,我们对书的理解,难免会被讲解者同化,我心中的印象即是他心中的印象。即使再次阅读原著,我们也会主动放弃自我思考,击节赞叹:“果然和讲师分析得一样。”我们希望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们却让一万个人心里只有一个孙悟空。

往深里讲,如果我们放弃读书的权力,知识付费下的碎片化阅读便毋庸置疑地拥有了对经典的唯一解读权,拥有了对人类思想的绝对规训能力。有人说:“全部相信名家的理解也没有什么大碍嘛。”想想明清吧,想想只能对着朱子的批注写八股的童生们的无奈吧。没有丰富的思想与不同的见解,不仅无趣,而且可悲。

【教师点评】这则议论片段先概述一则公交地铁上的“阅读”现象,可谓简约,接着就从对读者、对经典、对人类的思维能力这三个方面逐层深入地对这一现象的危害分条展开剖析。析理由浅入深、文字也由寡到多,浅层危害用“简言”,深层危害用“繁言”,这也是论证句群间的“约”“放”关系。我们再就“往深里讲”的这最后一层来看,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句群。首句是论点句,旗帜鲜明地揭示“知识付费下的碎片化阅读”对人类思维能力的剥夺,此句可看作“约”。接着作者开始“放”:先用“有人说”引入,看似引证,实为以退为进的反面举例,作为靶子,留待后文批驳;随后又用“想想明清吧”宕开一笔,腾挪时空,远征“对着朱子的批注写八股的童生们的无奈”,得出“没有丰富的思想与不同的见解的无趣和可悲”的结论。当下人的无知和明清童子的无奈进行了穿越时空的碰撞,启迪读者更加深刻地思考,这又达到了“言约意丰”的效果,是不是可以看作论据使用和论证效果之间的又一重“约”“放”关系?

学生习作3:

书如茶味

读书如饮茶,头道茶微苦,不那么让人心领神会。再过水,则愈发甘香有味,人之于书,也逐渐有了自己的领会与回味。

然却有人试图通过他人的阅读分享来快速获取一本书的“精粹”,这无异于去泡一个茶包——只图个茶味,饮完便弃之如敝履,也全然不顾这茶包中有无“香精调味料”。

这样“读书”,充满了功利主义,我们从中取得的,更多是谈资,而不是作者执笔费脑的深刻思想。若只知道孔明舌战群儒而不曾读过《三国》,又怎能体味江东谋士的口舌刁蛮与孔明的从容自如?若只知道道林格雷与自己画像同归于尽不读其书,又怎能随着画像的日益苍老罪恶而胆战心惊?这样的“若只知道”还有很多。当获取的信息被无限萃取压缩,大量的细节被抛弃了,一如茶包,再无那种入口微酸,再转苦涩,继而清香回甘的绵宕悠长,读书的乐趣玩味,不敢说荡然无存,但也是所剩无几了。

【教师点评】这则议论片段胜在论证方法的丰富。开头两节中的茶叶与茶包与原材料中的亲自读书与请人代读之间构成了恰当的比喻论证关系,而且两种饮茶方式对应着两种读书方式,也形成了正反对比论证的结构。第三节中的《三国》和道林格雷的举例论证,一中一外、一古一今,开阖有度,叙述简要和本段论点“这样‘读书’,充满了功利主义,我们从中取得的,更多是谈资,而不是作者执笔费脑的深刻思想”之间形成了很好的互证关系。尤为可贵的是,虽然三种论证方式各显奇妙,但三个小节始终贯穿着“读书如饮茶”这一比喻,这就让汪洋恣肆论证方法统统收归在一个比喻论证的逻辑里头。议论文中的比喻论证如果能够一以贯之,其他的论证方法不论何等开放丰富,都会给人万流归海的约束感。这就是笔者在前文所说的论证方法与过渡勾连的“放”“约”关系。

四、结语

唐宋派作为正嘉时期时文创作的集大成者,他们将古文文法运用到时文写作之中,以去时文浮躁之气,开辟了时文创作的全新领域,为时文写作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主张以古文之法入时文写作,是为了弊除士子刻板剽剟摹拟《左传》《国语》《战国策》等书,从而致使“纯正博雅之体,优柔昌大之气,荡然无有”的文风。

以王慎中为代表的唐宋派继承了唐宋八大家的写作风格,但并非生吞活剥,亦步亦趋,而是继承中有新变,具有自己的立意和构思,行文和语言也有自己的特色。今天我们在研习古人的名篇佳作时,也要放出自己的眼光,博观而约取,既要在看似浑然天成的古人佳作中仔细研读,发现其“无法”之中的“有法”,也要避免在学习前人时作茧自缚、故步自封,要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猜你喜欢
时文论据论点
论点:议论文的灵魂
谈时文阅读在小学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诗文一家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高考议论文需细分分论点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灵活运用时文阅读,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智 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