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路径与策略

2019-01-30 19:58袁国超
中学语文 2019年10期
关键词:专题研讨研讨跨文化

袁国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设置了“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本任务群是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和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的基础上设置的,其意图是引导学生探索世界文学的丰富性和文化的多样性,提高文学和文化的理解力。因此,本任务群的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然而,到目前为止,学界对“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安排等问题尚未展开广泛的讨论。这里,笔者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精神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以下简称《解读》)的相关论述,谈一谈对高中语文“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路径和策略的初步探索。

一、选择研讨对象

笔者认为,对中学生来说,跨文化的文学、文化理论著作研讨要求过高,不宜进行。首先,外国文学理论和文化经典大都比较艰深难懂,理解其文学观念、文化立场就已经不是容易的事情,再拿来进行比较研讨,就更不是一般中学生能够胜任的了。《解读》提到韦勒克的《文学理论》,这本书被我国许多高校指定为比较文学、文艺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但拿来让中学生研讨恐怕不合适。其次,既然是跨文化研讨,就必须是基于文化比较的角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跨文化专题研讨”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中指出:“选读一本外国文学理论名著,了解世界文学批评中某一流派的基本主张和文学解读方法。”这只能作为“学术论著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的目标和内容,而不能作为跨文化专题研讨的学习目标和内容。一些外国文学理论和文化经典,如《解读》提到的《歌德谈话录》《蒙田随笔》《培根论人生》和《人类简史》,虽然较为浅显,适合中学生阅读,但却难以找到可比点进行跨文化比较。

因此,跨文化专题研讨的对象最好是文学作品。但由于世界文化纷繁复杂,而中学生精力、视野和理论水平有限,进行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跨文化研讨可能难度较大。所以,跨文化专题研讨应该主要在中外文学作品之间进行。当然,如果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外国文学作品之间的跨文化研讨也是可以进行的。如人道主义是西方文化的一种重要思想理论,在西方文学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体现,是理解西方作家作品的抓手。而对高中生而言,人道主义思想也并不深奥、复杂。因此,如果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研讨由于文化背景和作家自身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双城记》《悲惨世界》和《复活》三部小说人道主义思想倾向的差异,应当是切实可行的。

就区域而言,外国文学创作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西方文学上,因而研讨对象主要应是中西文学作品。就体式而言,中西小说成就高、影响大,优秀作品多,而且是青少年最喜爱的文学样式,应是研讨的重点。中西诗歌、戏剧和神话传说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并鲜明地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应是跨文化研讨的重要内容。另外,中印、中日文化同属东方文化,既有诸多相通之外,又有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印度文学(比如泰戈尔及其作品)、日本文学(比如川端康成、村上春树及其作品)也当在跨文化研讨之列。

选择研讨对象还要遵循三个原则:经典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契合性原则。所选择的研讨作品应当是在中外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经典作品,应当具有可比性和比较的价值,与高中生的阅读水平和理解能力契合,适合中学生阅读。

二、确定研讨目标

确定研讨目标要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指出:“研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增进对人类文明史上多样文化并进的事实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样性的理解。”本任务群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思考丰富多样的人类文化,汲取人类思想精华,培养开放的文化心态,发展批判性思维,增强文化理解力”。这些论述应当是确定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学目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如蒲松龄的《促织》和卡夫卡《变形记》的跨文化研讨。《促织》与《变形记》笔法惊人相似:一为人变成蟋蟀,一为人变成甲虫。借助荒诞的变形手法描写人的异化,表现对社会环境重压下人的命运的思考。但《促织》与《变形记》思考问题的向度却大相径庭。《促织》中成名之子变为促织,是为了保全整个家庭。个体为了群体而献身,揭示的是专制制度下群体的主要构成单位——家庭的悲哀。而《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变形,则是个体在社会重压下的自我崩溃,它体现的主要是西方现代社会众多个体的悲哀。前者从群体出发反思人的命运,后者从个体出发反思人的命运。中国文化忽视个人重视群体(更多的时候就是家庭),在中国人心目中,家庭和群体的利益乃最高利益。而关注个人、强调个人的权利,则是西方文化的特点。文化的差异造成中西方思考问题向度的不同。因此,综合考量,可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理解和把握中西文化思维向度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并作出批判性评价。

三、明确研讨任务

跨文化文学作品专题研讨应该在两个层面上进行,其具体的研讨任务也应落实在两个层面上。

首先,从文本的层面考察。探究文本思想内容、情节结构、表现手法和语言表达等重要要素的异同(主要是差异)。针对不同体式的文本,研讨内容应有所不同和侧重。如,戏剧文本不能忽视戏剧冲突,诗歌文本要考虑抒情方式和抒情特点,神话文本要注意神话的原型意象和民族属性。研讨可以从多方面进行,也可以在某一点上展开。如《平凡的世界》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分别是中国作家路遥和美国作家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长篇小说。前者叙述了孙少平、孙少安等经历生活的种种磨难和考验最终找到人生梦想,并为实现梦想不懈奋斗的经历,后者叙述了以盖茨比为代表的美国青年 “迷惘的一代”梦想破灭的故事。这两部作品中“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内涵、性质和实现途径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因此,研讨围绕两部作品中的“中国梦”和“美国梦”的比较进行即可。又如《窦娥冤》与《哈姆莱特》,两剧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戏剧冲突、故事结局和语言特征等方面都存在重大不同,这些内容都有比较价值。因此,研讨可以围绕上述各个方面进行,也可以围绕其中一点展开。

其次,从文化层面考察。主要是探究文本内容和形式诸要素差异形成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文化特质、文化精神和文化心理等文化方面的原因。如《窦娥冤》《哈姆莱特》两剧的跨文化研讨,可以设置这样几个研讨问题:主题差异与文化背景的关系,人物形象差异与文化精神的不同,悲剧冲突差异及其文化思想传统原因,悲剧结局差异的文化心理探源,语言风格差异的文化环境成因考察。

上面谈的主要是对差异的研讨。其实,文化既有异质性,也有同质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环境中产生的文学作品有不同的一面,也应当有共同的一面。所以,跨文化文学作品研讨也应包括对作品及其文化成因的同质性的考查。

如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 《德伯家的苔丝》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 《安娜卡列尼娜》中女主人公苔丝、安娜的命运惊人相似:被社会吞没。造成两个女性悲剧的文化背景惊人相似:两种文化的碰撞。

苔丝生活的19世纪80年代的英国,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已经侵入农村,小农经济瓦解,个体农民在经济上陷入失业、贫困的悲惨境地。苔丝及其家庭的悲剧反映了19世纪末英国农民的普遍命运。苔丝为供养家庭,被迫去与富人德伯夫人攀亲,不幸被其子亚雷奸污并怀孕,悲剧命运由此开始。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冲击是造成苔丝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安娜生活的19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在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强力冲击下,封建思想与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人们开始要求人性解放,要求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羁绊。另一方面,新的社会思想还无法战胜传统思想道德。因此,当安娜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和渥伦斯基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都鄙视她、仇视她,把她逼向绝境。安娜的悲剧,也是两种文化碰撞的悲剧。

因此,可以设计这样的研讨任务:探究苔丝和安娜形象的同质性以及新旧文化碰撞对人物命运的影响。

四、搭设研讨“支架”

跨文化专题研讨应该是18个学习任务群中难度最大的任务群之一,进行该任务群的学习,学生不仅需要对中国文化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而且需要具备广泛的异域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学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随时搭设研讨“支架”,帮助学生获得与研讨内容相关的文化背景、文化理念、文化思潮、文化心理、文化思维等方面的知识。

如林黛玉、朱丽叶悲剧形象的比较研讨。林黛玉、朱丽叶分别是中国小说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和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女主人公,她们都以生命意志对抗压抑生命精神的文化意识,大胆追求爱情。但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两个形象又有重大差异。在爱情的表达和追求上,林黛玉是含蓄内敛的,她热烈执着地追求爱情,却又将爱情深埋于心而很少直率大胆地表白。于是,她选择泪水作为表达自己爱情的方式,泪水便成了她悲剧命运的写照。与林黛玉不同,朱丽叶不仅不隐瞒遮掩自己的情感,而且敢于不顾一切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要使学生理解林黛玉、朱丽叶形象的差异就要为学生搭设中西文化性格和文化精神差异的知识“支架”。

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提倡心理伦理化、情感理性化、人格审美化,要求“以理节情”。文化传统和内陆型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华民族内倾型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含蓄内敛的特征。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西方的历史发展进程塑造了西方外向型的民族性格和情感表达热烈奔放、大胆率直的特征。中华文化以整体为价值基础,注重群体关系的和谐和群体利益的维护,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作用。因此,中国人常常压抑着个人的情感,考虑更多的是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和谐。西方文化则以个体为价值基础,突出个人利益。因此,西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常常不顾一切。只有了解了中西民族含蓄内敛与热烈奔放的性格区别、中西文化群体认同与个体本位的精神差异,才能真正理解林黛玉、朱丽叶形象的异质表现。

五、自主研讨问题

自主研讨问题是跨文化专题研讨的关键一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引导学生沉潜到作品中去、沉潜到研讨的问题中去。这一环节大致包括三个阶段。

一是略读和精读文本。由于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教学是在文学阅读与写作、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部分作品学生应当是比较熟悉的,这就节省了读原著的大量时间。但为了确保研讨顺利进行,研讨前对作品进行整体略读、对与研讨关系紧密的内容进行局部精读还是有必要的。如林黛玉、朱丽叶悲剧形象的比较研讨。研讨前,要引导学生围绕两部作品的爱情线索,对人物、事件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人物形象能够宏观把握。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部分章节,进行深入考察。二是写读书笔记。具体包括:摘抄文本中关涉研讨问题的有关内容和搜集到的他人的评论,写下自己的困惑和思考,等等。通过写读书笔记,学生的阅读和思考才能深入,才能避免走马观花和蜻蜓点水似的阅读。三是列出交流研讨提纲,为合作研讨做好准备。

六、合作研讨问题

跨文化专题研讨是一项颇具难度和挑战性的语文学习活动,仅仅依靠学生的自主研讨恐怕是难以取得较好效果的,这就需要开展交流和对话,进行合作研讨。交流合作研讨应包含两个层次:生生交流合作研讨和师生交流合作研讨。

首先,学生根据交流研讨提纲汇报自主研讨的成果,与大家分享。学生之间开展互动交流,合作研讨问题。在学生展开合作研讨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做好三件事:一是发表个人的观点并进行阐述;二是倾听、回应他人的观点并进行补充、质疑或反驳;三是梳理、分析彼此的发言并丰富、充实自己的观点。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做出分析、评价和引导,拓展研讨的深度和广度。这是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如以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为例探究中西抒情诗差异及其成因。中国古代抒情诗情感表达一般委婉含蓄,而西方抒情诗情感表达往往直接大胆、毫不隐晦。抒情方式差异学生比较容易把握,但意象选择上的差异,学生往往注意不到,也难以把握。教师就要提醒学生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诗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追求意象的朦胧美和 “言有尽而意无穷”,其“意”常常隐于“象”中。《无题》中东风、百花、春蚕、蜡炬、蓬山、青鸟等意象,没有一个直接表达相思之情,而这些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却成就了一首绝妙的爱情诗。西方抒情诗意象多是诗人表达情感的客观对应物。意思一般比较明朗,缺少含蓄蕴藉的意味。在《雅典的少女》中,诗人狂热地爱雅典少女,于是便选用众多意思鲜明、能够直接表达爱恋之情的意象:无拘无束的卷发、嫣红的脸颊、墨玉镶边的眼睛、久欲一尝的红唇等。经过教师引导,研讨向纵深拓展,学生对中西抒情诗差异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

通过生生互动交流、师生互动交流形式的合作研讨,学生从“分享建构”和“互动建构”走向“独立建构”,最终形成自己的结论。

七、撰写研讨论文

学生在经过自主研讨和合作研讨后,对问题的认识已经比较成熟,这时应适时地引导学生撰写研讨论文,即写作文学评论。通过写作文学评论,将研讨过程、研讨成果通过文字的方式呈现出来,增强理性思维能力。在必修阶段的“文学阅读与写作”学习中,学生就初步接触了文学评论。选择性必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专题研习”,要求从不同角度撰写研讨论文。本任务群的文学评论写作是引导学生达到高中阶段语文学习更高层次的需要。但不必要求学生文学评论表达上的完美,只是鼓励学生用写作文学评论的方式参与到跨文化专题研讨活动中来,进一步提高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

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或指导学生搜集与本次研讨有关的文献资料,对重点篇目给以提纲挈领的解读。如沈从文《边城》与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跨文化比较研讨,在撰写评论之前,教师可以编辑《〈边城〉〈老人与海〉跨文化比较研讨论文精选》印发给学生阅读。其中既包括作家的自述,也包括其他评论家的论述、论文。这些资料、论文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可以给学生以写法上的借鉴和引领。教师还可以写“下水文”给学生示范。要允许学生适当借鉴、模仿。学生在借鉴、模仿中练笔,最终学会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综上所述,跨文化专题研讨学习任务群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所设置的18个任务群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任务群之一。所以,无论是研讨对象的选择、研讨目标和研讨任务的确定,还是研讨过程的实施,都要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专题研讨研讨跨文化
《伦理学研究》编辑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
结尾的深意、写法的突破与文化的追寻——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故事新编》专题研讨(下)
对照“故事” 梳理“新编”——中国革命传统作品《故事新编》专题研讨(上)
专题研讨嘉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GSM与FDD、NB-loT融合组网研讨
柑桔无公害栽培技术研讨
案例研讨课的困境及未来走向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