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培养应避免三个误区

2019-02-07 05:34徐湘荷
中国德育 2019年23期
关键词:亲子误区意识

近年来,不断传出有学校通过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跪拜等方式来培养孩子的孝道意识和行为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激烈的争议。褒者认为,这种教育小可以唤醒孩子对父母的感恩意识,大可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贬者认为,这是一种令人反感的作秀,甚至是封建奴性教育的“死灰复燃”。到底应该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方式呢?

一般来说,孝道包括感恩父母、尊敬父母和赡养父母三个层面。因为中小学生大多为未成年人,赡养父母非其能力所及,本文主要从感恩父母和尊敬父母这两个层面来阐述。笔者认为,孝道的培养无可厚非,感恩意识的唤起也很重要,但在当前一些学校的教育中,孝道培养陷入了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孝道培养的主责在学校。

对孩子进行感恩父母和尊敬父母的教育当然很重要,但这一责任的承担者主要是家庭而不是学校。现代社会有明确分工,家庭有家庭的功能,学校有学校的职责。简单来说,学校教育职责就是促进儿童的社会化,把下一代由一个家庭的孩童培养成为一个社会公民。当然,孩童的孝道意识和行为也是其社会化的一个指标,但这种私德的养成主要仰赖于家庭教育而不是学校教育。试想,父母养育子女十数年,亲子朝夕相处,耳濡目染,以浓浓的亲情为基础,有非常便捷的情感交流途径,只要家庭教养得当,感恩父母和尊敬父母是很自然的行为。如果孩子对父母缺少感恩意识和尊敬之情,需要反思的是父母,子不孝,首先是父之过,而不是师之惰。

误区之二:以集体强制的方式培养孝道。

当然,培养孝道的主责在家庭。学校教育偶尔为之,也不算过分,但通过组织学生以给父母洗脚或者跪拜父母这些集体强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孝道意识和行为,已经是一种伦理失当的教育行为。因为这种方式侵犯了学生的选择权。在家庭这种私人的场合,不管是跪拜父母、给父母洗脚还是其他方式,只要出于孩子们的自觉自愿,都无可置疑,只是情感的一种自然流露,称不上作秀,更谈不上奴性。当然可能有校长或教师辩称给父母洗脚或者跪拜父母等等这些方式都是学生自愿报名的,但我们大概能猜到,学校所倡导的“自愿”报名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这是一种隐性强制。

可能有不少人看到这些教育方式的结果就是亲子双方感动得涕泪俱下,便认定这些教育方式良好。笔者认为,亲子双方的当场感动主要是源于情境的情绪渲染,是一种道德情绪的“应激”,有很强的现场性限制。举个例子,有时候我们在黑漆漆的影院看电影,被电影的故事情节所感动,也可能热泪盈眶,涕泪交加,恨不得马上为主人公做点什么。但电影曲终人散,我们都回到大太阳底下,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我们被感染的情绪烟消云散。虽然不能说这种情形和看电影完全一样,但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场的父母、孩子可能在当时被此情此景所感动,但这只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契机,如果没有后续的教育支撑或者亲子双方的改变,一旦离开这个现场又回到了日常生活中,这种由道德情绪“应激”而得到的效果不可能维持长久,亲子互动或亲子关系又会恢复到原来的局面。

误区之三:认为孝道是一种绝对的善。

当前,不管在学校教育还是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把孝道预设为一种绝对的善,没有对此加以批判性反思。不管我们如何赞赏孝道,我们都需要认识到孝道文化源于封建文化,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一是亲子双方人格不独立,二是亲子双方地位不平等。对此我们需要清醒认识和彻底批判。这不仅是因为这两大局限性和现代精神格格不入,更因为这两大局限性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亲子关系恶化的根源。先说亲子双方人格不独立。今天的中国社会,绝大部分父母长辈对孩子爱到殚精竭虑,但这种爱往往不是建立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础之上。很多的父母爱孩子,但是没有把孩子当成一个具有主体性人格的人,只是把孩子看成延续自身的一种工具,以对孩子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本人的爱好、兴趣、选择等。而现代社会对人的价值预设就是尊重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孩子所受的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均基于此。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用这种价值預设来反思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和教育,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很有可能会“看穿”父母所谓爱孩子原来就是爱自己,反过来就可能会仇视父母,导致亲子关系恶化。再说亲子双方地位不平等。受传统文化亲子双方地位不平等的影响,我们的感恩教育总是孩子对父母,学生对老师的单向度感恩。父母是施恩者,孩子是受恩者,不少父母自认为孩子的吃穿、供养乃至生命都是自己给的,所以对孩子恩大于天,孩子为此需要感恩戴德。其实这是不对的。从现代社会理念来讲,每个人都需要为自己的主动行为承担责任,父母生下孩子,是主动选择,需要为此承担责任,所以把孩子抚养成人也是法定的义务,仅从这个方面来讲,不存在对孩子恩莫大焉,所以孩子也不是父母施恩图报的工具。当然从人伦情感上来说,父母是有恩于孩子的,谁家的父母对孩子的尽责也不是以法定的义务作为标杆的。孩子固然需要感恩父母,但感恩不是单向的,不止是孩子对父母感恩,父母也应该感谢孩子,感谢孩子对父母的陪伴,感谢孩子对父母的精神慰藉。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纵然辛苦、纵然付出,但也体验了为人父母的乐趣,孩子也给父母带来了精神寄托,所以感恩是双向的。同理,尊敬父母也需要和尊重孩子互为前提。

我们可以以孝道的培养来复兴传统文化,我们也需要唤醒孩子感恩父母和尊敬父母的意识,但必须纠正以上的误区,否则不仅难以达成我们所期望的效果,而且可能是一种教育的倒退。

【徐湘荷,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秦 岩

猜你喜欢
亲子误区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
例谈概率统计备考的五个意识
过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圆锥曲线学习中的六种误区
关于野生动物行为的5个误区
解析几何常见误区
初一学生符号意识的培养应从“理解”入手
消防意识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