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7例无痛分娩对产程及母婴结局的影响分析

2019-02-08 11:54陈文梅徐国强
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电子版) 2019年31期
关键词:无痛分娩产程出血量

陈文梅,徐国强

(沭阳县妇幼保健院,江苏 宿迁 223600)

分娩是一种正常的生理行为,是人类繁衍后代、延续种族的根本途径。但产妇在分娩过程中,子宫收缩时产生的剧烈阵痛会让产妇无法忍受,医学上认为分娩时的疼痛仅次于烧灼,尤其是初产妇,由于缺乏临产经验,过度紧张和恐惧增加疼痛的敏感度,因此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产程时间延长,继而引发难产、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等不良后果。产妇分娩时剧烈疼痛难以忍受者占50%,明显疼痛者占44%,轻度疼痛者占6%。而无痛分娩通过一些药物和方法可以有效缓解和减轻产妇疼痛程度,减少分娩时的恐惧和产后疲倦,从而促进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本次选取2019年1月至5月期间在我院阴道分娩的705例产妇(无痛分娩357例,对照组348例)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9年1~5月在我院阴道分娩的705例产妇,按是否行无痛分娩分为两组。无痛分娩组357例,选择为产妇自愿要求行无痛分娩,且无无痛分娩禁忌症者包括绝对禁忌症:产妇拒绝、产妇在穿刺时不能保持不动而使神经组织有损伤的危险、颅内压增高等;相对禁忌症:内在的和特发的凝血功能障碍,穿刺点皮肤软组织感染,严重低血容量,分娩前存在的神经疾病以及产科异常情况如:脐带脱垂、持续性宫缩乏力或宫缩异常、前置胎盘、头盆不称及骨盆异常等。未要求无痛分娩作为对照组共348例。无痛分娩组产妇年龄在22~42岁之间,平均年龄(26.3±2.51)岁,平均孕周(38.5±1.3);对照组产妇年龄在(21~41)岁,平均年龄(27.2±2.62),平均孕周(38.6±1.2)。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用不借助任何麻醉辅助药物的情况下进行常规分娩。无痛分娩组行硬膜外阻滞镇痛下进行分娩:宫口开大至2~3 cm时,产妇要求行无痛分娩,产科医生检查无阴道分娩禁忌症,行医患沟通签字。开放静脉通道,输入晶体液。麻醉专科医生评估无硬膜外麻醉禁忌症,签署无痛分娩知情同意书,按规范穿刺第2-3或3-4腰椎,穿刺成功后注入预先配好的试验剂量(首先注入含1:20万肾上腺素的1.5%利多卡因3 ml),观察5 min,无全脊麻及局麻药毒性反应等异常情况后,注入0.1%罗哌卡因10 mg与2~3 ug瑞芬太尼,确保麻醉平面保持在胸10至骶5,随后接电子镇痛泵,镇痛泵中加入0.1%罗哌卡因80 mg与45 ug瑞芬太尼加入生理盐水配成100 ml,以6~10 ml/h的速度持续泵入。麻醉医师监测生命体征半小时无异常送回待产室由助产士陪伴分娩观察产程,第二产程宫口开全,并不关闭镇痛泵,以保证产妇全产程无痛。产后2小时,产妇生命体征平稳,麻醉医师拔除硬膜外导管。

1.3 观察项目

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出血量、疼痛率、分娩方式、产后出血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2 结 果

2.1 两组产妇产程比较

所有产妇均成功分娩。无痛分娩组产妇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产妇第三产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比较

表1 两组产妇产程比较

组别 n 活跃期 第二产程 第三产程无痛分娩组 357 213.68±62.1148.02±5.89 6.25±1.89对照组 348 289.68±69.1158.02±6.89 6.15±2.15 t值 -27.353 -26.742 -1.1.7 P值 <0.05 <0.05 >0.05

2.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比较

无痛分娩组出现9例产后出血,对照组出现8例产后出血,两组比较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产后2小时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比较

表2 两组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量比较

组别 n 产后出血 [n(%)] 产后出血量 产后2 h 出血量无痛分娩组 357 9(2.5) 278.85±65.12178.85±60.12对照组 348 8(2.6) 276.45±73.12176.45±73.22 t值 3.677 1.156 P值 >0.05 >0.05 >0.05

2.3 两组产妇分娩疼痛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

无痛分娩组疼痛率0.6%明显低于对照组93.4%;无痛分娩组有34例中转剖宫产,发生率9.5%,对照组有45例中转剖宫产,发生率12.9%。两组产妇各有2例发生胎儿窘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各有2例新生儿窒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产妇分娩疼痛率、剖宫产率、胎儿窘迫及 新生儿窒息率比较[n(%)]

3 讨 论

第一产程,疼痛感主要来源于子宫,子宫收缩导致子宫平滑肌缺血,最终导致缓激肽、组胺和5-羟色胺释放;子宫下段和宫颈的伸展机械性刺激疼痛感受器。这些有害刺激由伴随交感神经的感觉纤维传入,经由子宫颈及下腹部的神经丛传入腰部交感丛,进入T10-L1节段。在第一产程的后期和第二产程胎儿在产道中下降时,疼痛来源于胎儿对骨盆区器官和组织、对阴道和对会阴部骨骼肌进行性加重的压迫;子宫下段的伸展和宫颈的扩张仍是疼痛成分的来源。分娩疼痛使引发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导致宫缩乏力,延长产程时间,从而增加剖宫产率。因此在分娩过程中采用一些药物和方法减轻产品疼痛的无痛分娩技术应运而生,并且迅速发展。由于无痛分娩可以缓解子宫收缩,减轻产品疼痛感,降低因强烈疼痛所导致的内分泌反应,消除恐惧、紧张等不良心理,提高对自然分娩的信心,让产妇在清醒无痛苦下进行自然分娩。

本文研究数据显示无痛分娩能够促进分娩的进展。采用各种局麻药物发挥镇痛效果即为无痛分娩法,具有起效快、镇痛效果好等特点,且可通过小剂量局部麻醉药物缓解产妇疼痛,防止过早进行膈肌和腹壁肌收缩,改善子宫张力情况,进一步增加腹内压,改善宫颈和子宫血液供应,软化宫颈,松弛盆底肌肉,扩张宫颈,从而缩短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无痛分娩组中转剖宫产率为9.5%,明显低于对照组12.9%(P<0.05),而产后出血发生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明显。此外,本文硬膜外麻醉镇痛联合应用罗哌卡因和瑞芬太尼,不会引起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罗哌卡因的清除半衰期为5.2±0.6小时,其主要代谢产物为PPX,与血浆蛋白高度亲和,而瑞芬太尼具有较强的μ受体激动作用,起效迅速,镇痛作用是吗啡的75-125倍,联合罗哌卡因用于硬膜外麻醉行无痛分娩,具有镇痛、抗焦虑、缓解情绪、兴奋、呼吸抑制等作用。

综上所述,采用无痛分娩技术镇痛效果明显,能够缩短分娩产程,降低剖宫率和侧切率,且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无痛分娩产程出血量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研究
经阴道分娩产妇产后出血量的估测方法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体会
可行走式无痛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其对母儿的影响
沈志洪:着眼“无痛分娩”,推进妇幼健康学科群建设
间苯三酚联合SRL998A型分娩监护镇痛仪在产程中的应用效果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产程活跃期的应用效果
产后出血量的评估及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