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邪实质刍议*

2019-02-13 08:53张辛欣焦华琛李运伦
陕西中医 2019年4期
关键词:浊毒热毒瘀血

张辛欣,焦华琛,李运伦

1.山东中医药大学(济南250000);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4)

近年来,有关毒邪的文献大量涌现,但有关毒邪的概念模糊不清,笔者结合近年来关于毒邪文献的记载,对毒邪的实质及分类作简要的论述如下:

1 “毒”的内涵和外延

毒的内涵从时间划分,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汉代以前,医家对毒的认识局限在狭义之“毒”,即认为毒是指对人有害的草或其他物质、药物之偏性。如《说文解字》中载:“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此处毒指代药物的偏性,即峻烈之性,并对其程度进行划分,避免损伤人体正气。

汉代以后,毒的认识不断深入,对毒邪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指代程度较重的病证,《金匮要略》将“毒”分为阴毒和阳毒,《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脉证并治》:“阳毒之为病,面赤斑斑如锦纹,咽喉痛,唾脓血,升麻鳖甲汤主之。阴毒之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主之川。”此处提到的阴阳毒指代的是感受疫毒,内蕴咽喉,入侵血分的一种病证。《济生方》中用脏毒指代便血,“血清而鲜者,肠风也;浊而色暗者,脏毒也”。还有一些病证名称从古代沿用至今,如梅毒、丹毒、疮毒、痈毒、斑毒等。另一方面指致病因素超过了正常范围,《金匮要略心典》言:“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古书医言》曰:“邪盛谓之毒”,提示邪气蕴结日久可化为毒,毒邪除外来侵袭外亦可由内而生。晋代王叔和《伤寒例》有言:“寒毒藏于肌肤,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此处寒毒乃寒邪伏于体内,蕴积日久所化为毒。

近现代医家多从疾病的性质、演变、转归等方面对毒邪进行定义。刘更生[1]主张毒邪专指病因之毒,并将毒邪分为外毒、内毒,同时又将外毒分为邪化之毒、毒气、虫兽毒、药毒和食毒。王永炎院士[2]认为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并提出“毒损脑络”学说。李运伦[3]亦持相类观点,认为毒邪由外侵和内生而来,将“毒”引申为四个含义:一泛指药物或药物的毒性、偏性和峻烈之性,二指病证,三指治法,四指发病之因。张蕾[4]明确提出毒邪是一类致病猛烈,能引起机体功能严重失调,而产生剧烈反应和特殊症状的致病因素,对毒邪的概念有了更清晰的界定。赵昌林[5]主张毒邪作为一种独立的致病因素,从六淫、疫气、饮食中分离出来,并将毒邪分为生物性毒邪、物理化学性毒邪和内源性毒邪3类,使毒邪的概念更加明确、细致化。赵智强[6]从发病学和证候两个方面总结毒邪的致病特点,从发病学角度来说,毒邪具有暴戾性、顽固性、多发性、内损性、依附性的致病特点,从证候学方面,毒邪具有凶险、怪异、繁杂、难治的特点,通过对毒邪特点的界定,对以后毒邪的判断和治疗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临床对毒邪的判断还应当审证求因、辨证论治并结合自身经验来判断。

2 毒邪的分类及病理特征

2.1 浊 毒

2.1.1 浊毒的概念:浊毒的概念由浊邪与毒邪的概念发展而来。浊者,不清也,与清相对而言,主要指代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稠厚的水谷精微物质,二是指机体消化、代谢的产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将清浊与阴阳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清浊在人体升降出入中的作用,又如《素问·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浊在中医学的早期主要是指“浊气”、“浊阴”。张仲景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首次提出“浊邪”一词,仲景所说的浊邪即湿邪,这也是历代医家较为推崇的观点。

2.1.2 浊毒的病理特性:浊邪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外感湿邪,由表入里,阻于中焦,湿邪困脾,浊邪内生,二是肝气不舒,脾失健运,或素体脾虚,湿邪内生,日久成浊,产生的浊邪则壅滞气血损害机体。这决定了浊邪具有重浊、黏腻,易结滞脉络,阻滞气机,致病缠绵难愈;毒性暴戾、顽固、多发、内损,致病凶险;二者性质类同,极易相互兼夹为病,合为一体,故以“浊毒”并称,浊毒之病理特性兼“浊”、“毒”两者之长,具有阻滞气机、致病范围广泛、侵及部位多,常痰瘀相夹、致病缠绵难愈等特性[7]。浊毒病情缠绵难愈,治疗更当以灵活之法,给浊毒以出路即通腑泄浊、渗湿利浊、达表透浊等解毒方法,其次截断浊毒的生成即健脾除湿、芳香辟浊、祛痰涤浊、清热化浊、活血化浊、攻毒散浊等方法[8],根据临床辨证论治的结果,灵活选用。

2.1.3 浊毒的临床表现特点:浊毒致病多病情较重,病程较长,多有兼夹,致病范围可侵袭上、中、下三焦,以中焦为多见,其中又以脾胃最为多见,李佃贵首次提出“浊毒学说”,并创立化浊解毒法[8],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一套辨证和施治“浊毒”的理论、方法,诊断浊邪主要通过三个方面:①舌苔:由于中焦浊邪熏蒸导致舌质或黄或白,或黄白相间,舌质腻,或薄或厚。② 脉象:脉有滑象,或弦滑或细滑或弦细滑,舌苔、脉象为浊邪内伏必具之征;③排泄物及分泌物:汗液垢浊有味,小便或浅黄或深黄或浓茶样,大便粘腻,臭秽不爽,此亦为浊邪内伏之象;诊断毒邪相对简单,从两方面入手即可:①舌质:毒邪深伏血络则舌质或红或红绛或紫;②脉象:脉有数象。

随着中医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许多医家根据自身临床经验,认识到多种慢性难治性疾病与浊毒有一定的关系。王永炎院士[9]提出“浊毒损伤脑络”的病机理论,并且认为年迈之人,脏腑渐虚,髓海渐衰,水津不布,痰瘀内生互节,蕴积为浊毒,络脉阻滞,脑络痹阻,发为脑病,其中血管性痴呆的发病与中风有密切的关系,中风病后瘀血痰浊互结,日久不去,化生浊毒,阻滞脑络,败坏脑髓形体,神机失用,发为痴呆。常富业等[10]认为浊毒的形成与玄府开合通利受损有关,在中风急性期,除瘀血这一病机外,还由于血肿导致中风病急性期的发作,无论血肿部位在脉内还是脉外,均可导致脉道处于高度胀满状态,使卫、营之气津内外交流失常,津停为水,形成水淫,众邪蕴积,酿生浊毒,并提出了基本治疗大法,即开通玄府,加速水浊的代谢和浊毒的排除,最终使疾病向愈。黄世敬[11]指出浊毒与血脂形成的关系,有效的防止浊毒的形成是预防血脂异常的重要环节,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

2.2 瘀 毒

2.2.1 瘀毒的概念:“瘀”于《说文解字》中谓“积血也”,积指血液凝积,“瘀”既是指某些疾病的病理产物,也指引起某些疾病的致病因素,先秦时期即有对瘀的介绍,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古老的医书《五十二病方》即有采用活血化瘀治疗疾病的记载,《内经》中无“瘀血”之词,东汉时期张仲景在《内经》基础上,确立了“瘀血”病名,并在《伤寒论》中阐述了“蓄血证”的证治。

东晋时期张湛所撰《养生要集》(原书已佚,部分内容见于日本学者丹波康赖所撰《医心方》)云:“百病横生……触其禁忌成瘀毒,缓者积而成,急者交患暴至。”首次提出瘀毒,并认为瘀毒具有缓急骤发的致病特点,此处瘀毒指病因。“瘀毒”一词在古代外科文献中较多提及,金·张从正《儒门事亲·凡在下者皆可下式十六》云:“曾有邻人,杖疮发作肿痛,及上下,语言错乱,时时呕吐,数日不食……大泻数行,秽不可近,脓血、涎沫、瘀毒约一、二斗……不数日,痊。”此为外伤后瘀血阻滞出现皮肤肿痛,进而瘀血化毒出现呕吐、进食困难、语言错乱等急危重症的表现,因此治疗以泻法逐瘀排毒为主,此处瘀毒也作为病因之说。“瘀毒”亦可见于对疾病病机的记载,明代《痘疹心法》云“浮萍者,视之有点,按之无形,参差不齐,痘色紫黯,状如浮萍也,此乃血瘀毒炽,非急攻不可,速用凉血攻毒饮攻之,能使毒松色转红活,庶可望生。”指出疾病病机为“血瘀毒炽”,治疗当以凉血解毒为法。《张氏医通·婴儿门下》认为小儿湿疹“遍身如啮而色紫者”是瘀毒壅滞所致,乃“最危之兆”,以内科凉血解毒为法。“瘀毒”致病,病势急骤,病情凶险,鲍相璈 《验方新编》云:“毒瘀肝经,损坏内溃,吐血数发,势极多危。毒瘀心包络,更加凶险,不待时日”对瘀毒的致病特点进行概括,对于心脏的影响较为严重。

2.2.2 瘀毒的病理特性:毒邪具有依附性,故常常依附于瘀血等有形病理产物,“瘀”、“毒”既是致病因素,也同时作为一种病理产物,均有致病广泛、缠绵难愈的特点,之间关系复杂,常可互为因果。瘀、毒从化影响着疾病的病情转变的方向及预后,瘀为成毒的基础和条件,瘀血内停,阻滞气机,郁而化热化火,酿生内毒,同时热毒内灼,耗血炼液,亦加重其瘀[12]。毒邪亦可致瘀,毒邪具有损络性,可损伤脉络,血溢脉外,日久可成瘀血;毒邪致病急骤,易损伤气机,影响气血津液运行输布,阻于脉络,形成瘀血。瘀、毒从化互结决定了瘀毒致病具有具有起病急骤、传变迅速、病势酷烈、凶险多变、缠绵难愈等特点[13]。

2.2.3 瘀毒的临床表现特点:瘀毒致病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瘀毒内蕴,蕴结日久或外因引动,蕴毒骤发,蚀肌伤肉,毒瘀搏结,痹阻脉络,瘀、毒互为因果,相互转变,交结凝滞,相互促进,形成恶性循环,最终败血凝滞,变证丛生。陈可冀院士[14]认为瘀血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瘀毒致变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主要病因和关键,主张根据临床辨证,给予活血解毒干预,以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史大卓等[15]一改传统中医学对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血瘀致病的认识,认为“瘀”“毒”从化,瘀血阻滞脉络,血行瘀滞,或不循常道而溢出脉外,瘀久不消,导致组织器官变性坏死,蕴化成毒。在此基础上,还总结提出心血管血栓性疾病由“瘀毒”致病的临床表征:骤发性剧痛、发热、皮肤发斑、溃疡或坏疽、出血、便秘、腹胀满、烦躁或狂躁,同时舌苔也是一派瘀毒之象[16]。尚德俊教授[17]通过对周围血管疾病的观察,发现其都有血瘀共性——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和微循环障碍,并率先提出“血瘀证”理论,陈伯楠教授[18]在总结、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血瘀日久,蕴生瘀毒的论点,并对周围血管疾病血瘀轻症和血瘀重症的病机变化进行阐释,为活血化瘀法在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对中风病的研究中,王永炎院士[19]针对目前对中风病治疗上存在的问题,认为提高疗效的突破口在于应当重视病因病理学说的发展,将“毒邪”和“络病”作为深入研究的切入点,这是在继承前人理论基础上的又一个创新点。李彭涛、王永炎等[20]在分析中风发病机制的基础上,率先提出“毒损脑络”的病机假说,毒邪主要有风、火、痰、瘀4类,瘀毒作为其中毒邪的一种,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急性期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缺血发生后出现的炎症反应阶段,脑络瘀阻,神机失用,从而衍生痰、风、火毒,加剧病情的发展,采用化瘀解毒法并重用活血化瘀重剂,佐以泻热息风化痰解毒达到较好的效果[21]。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机,连方主任[22]提出“血瘀蕴毒”伤络是引起子宫内膜异位症气血阴阳失调的根本,“离经之内膜”既是形成“邪毒”的主要因素,从瘀毒论治此病,可以解决手术或药物难以解决的异位内膜的残留。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癌前病变,曹志群教授[23]认为“瘀毒”在其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瘀毒”为患,脾虚无力排毒,毒邪愈深,正气日损,最终导致胃癌。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过程中,脾虚湿根本,瘀毒是致病关键,应当运用健脾化瘀解毒法加以治疗,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24]。张文江[25]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病机应当“毒”邪致病或“瘀”“毒”从化联合致病角度来认识该病,从而确立相关的临床治疗方案。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医家开始认识到“瘀毒”在一部分疾病病因病机中的意义所在,我们应当抓住疾病的共性环节,认识到“瘀毒”的致病作用,对症治疗,从而为医学中难以攻克的疾病开辟新的途径。

2.3 热 毒

2.3.1 热毒的概念:“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之热是指有火热之性者。凡阳热偏盛者,或发热或不发热,也应属热,这是广义之“热”。热邪致病不仅伤阴且易耗气,正如《内经》所言:“壮火食气”。清代俞根初于《重订通俗伤寒论》 提出:“火盛者必有毒”,毒邪最易与热相兼为病,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毒为火之聚,火热之邪蕴蓄不解成为热毒。古代文献对“热毒”多从外来之毒立论,《诸病源候论·毒疮候》记载:“此由风气相搏,变成热毒”,陈平伯《外感温热病篇》曰:“风湿热毒,深入阳明营分,最为危候”,上述热毒均指病因,皆为外来之邪毒。

2.3.2 热毒的病理特性:“热毒”即为有火热之性的毒邪,具有火热之邪与毒邪的双重特征,其性火热秽浊、善变无常,致病急骤重笃,凶猛善变,病变复杂,胶着难愈,易与气、血、痰、虚等相兼为病,变证从生。

2.3.3 热毒的临床表现特点:热毒致病,多影响心、肝,丁教授[26]认为心系疾病病机多属于热毒内蕴,指出热毒致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多以胸闷、胸痛、头晕、口干口苦、舌红苔黄厚、脉滑数、沉迟无力为主症,热毒致病凶猛善变,变证丛生,又可猝发真心痛、心悸等危急重症,治疗上在以清热解毒作为治疗大法的同时,应当兼顾是否有其他兼证,从而选用不同的治法。丁教授[27]认为心肌病的重要病机是热毒伤络,其根本是本虚标实,并将其辨证分为气阴两虚热毒证和痰湿血瘀热毒证两种,确立其治则大法分别为益气养阴,清热解毒和化湿活血,清热解毒。魏江磊教授[28]就中风病所存在的治疗效果不佳的现状,认为中风具有鲜明的“热毒”色彩,并提出了“中风热毒论”的假说,从时间维和空间维的角度肯定了中风的发生、发展与毒的关系,治疗上应当以清热解毒法作为熄风之要键。刘爱华等[29]将中风之热毒的发生发展概括为“热-毒-中风”模式,指出情志不遂常常是中风发作的主因,多影响心、肝,此二脏多容易化火,火入气分,导致气机逆乱,上冲清窍;火入血分,血热妄行,损伤脉络,其发病急骤,以及其酷烈性、峻猛性,常邪莫能似之,故以“毒”论之,热极令气离位,火盛命血异形,故毒即“离经叛道”之气血, 热乃内生毒邪之本由。植华[30]将中风热毒的演变分为三态,分别是隐匿态、显现态、极变态,治疗应当由此入手,清心疏肝以预防未生之毒;顺气活血,清热解毒以清除已生之毒;调气通腑以排除蓄积之毒;化痰逐瘀,熄风通络以清除其兼夹之邪。王玉山[31]指出消渴病的发病机理与热邪蕴结于里,损耗津液以致血行不畅有关。陆付耳等[32]认为“毒”在消渴病的主证、并发症以及发生发展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机制在于“热毒” 且肯定了从毒论治消渴病的临床意义。

毒邪致病论得到越来越多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发展,解毒法也应用到了许多领域,并且取得明显成效,为许多疑难杂症探明了方向,毒邪理论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后世医家继续深入挖掘和完善,而且临床应用中,应当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意解毒药物的药性,合理应用解毒药物。

猜你喜欢
浊毒热毒瘀血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浊毒理论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基于文献挖掘的浊毒病症及用药规律研究*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饮水
热毒宁注射液治疗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的Meta分析
热毒宁注射液临床药物配伍禁忌分析
热毒宁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