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外剥内扎术后常见并发症防治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2019-02-13 08:53陶晓春
陕西中医 2019年4期
关键词:肛垫外痔肛管

周 清,陶晓春,王 琛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 200032)

痔是肛肠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古文献亦早有记载。《山海经· 南山经》曰:“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壮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这是最早关于痔的记载。目前在我国发病率达87.25%,其中20%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需手术治疗[1]。痔外剥内扎术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手术方式之一,因其疗效明确、操作简便、费用低廉而广泛应用。由于肛周的病变部位和解剖的特殊性,且若每次切除痔核超过3个时易使肛管皮肤黏膜缺损过多,术后常出现创面疼痛、坠胀、肛门水肿等不同程度的肛周不适,以及术后大出血、肛门狭窄等严重并发症[2]。各种并发症由多方因素相互影响,并且容易引发一系列恶性循环,从而影响手术疗效。

1 常见术后并发症及其原因

1.1 疼 痛 是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因各种刺激致体内组胺、前列腺素、5-羟色胺、缓激肽等致痛物质释放,并且肛管齿线下皮肤为对痛觉极为敏感的脊神经支配,导致术后局部疼痛难忍。引发疼痛刺激的主要原因包括[3]:①手术创面损伤刺激;②术后肛内填塞物或其他外界理化因素刺激;③术后肛周水肿引流不佳或导致局部感染;④肛门括约肌痉挛,排便时括约肌扩张功能不佳;⑤术后止痛效果不满意,个人对疼痛耐受性差。手术当中,在保证引流通畅的前提下尽量控制创面大小,适当松解括约肌解除痉挛均能有效缓解术后疼痛。

中医认为,“湿”、“热”、“瘀”致局部气血运行“不通”是其主要病理因素,李东垣提出“痛则不通”。《外科证治全书》曰:“诸痛皆由气血瘀滞不通而致……因实而痛者,泻其实。因塞而痛者,通之。因经秘涩者,利之。”《素问·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经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临证指南医案》曰:“所谓通其气血,则不痛是也,若症之实者,气滞血凝,通其气而散其血则愈。”

1.2 肛周水肿 常引起患者肛门异物感,影响创面引流,加重疼痛,增加感染风险,延长愈合时间,且消退后易残留外痔,影响治疗效果。主要原因包括术后组织损伤,导致局部血液及淋巴循环回流障碍,代谢产物堆积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潴留所致的创伤性水肿。以及炎性因子刺激致血管通透性增加,组织液渗出所致的炎性水肿。引起水肿的手术原因包括[4-5]:①术中消毒、无菌操作不严格,至术后切口感染;②局麻药物注射过于集中;③随意钳夹、牵拉无需切除的组织;④切口引流过小导致引流不畅;⑤内痔结扎而外痔区未做减压切口;⑥外痔皮下曲张静脉丛未剥离干净;⑦术后创面皮下隐性出血,或固定辅料撤掉过早导致局部皮下渗血渗液增加。外剥内扎术后约有5%~4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尤其是环状混合痔,想要有效的防治术后水肿需从术中各个细节入手,无菌操作严谨、合理设计切口、减少正常组织牵拉、皮下静脉团剥离充分、止血彻底等操作都会对减少术后水肿的发生起到作用。

中医认为,术后情志变化、气血受损、感受外邪、内伤七情、外感六淫、饮食不节、劳逸失当、体质虚弱、瘀血阻滞,均可导致患者术后经络阻滞,气血不畅,阴阳失调,进而造成患者术后肛缘水肿,从而影响创面愈合。

1.3 术后出血 包括一般创面渗血,以及血管暴露引起的搏动性大出血,后者处理起来更加棘手且可能带来严重不良后果。术中影响术后大出血的主要因素有:①缝扎、结扎不牢靠,结扎后残端留的太少以致滑脱;②结扎基底面积太大,痔核坏死脱落不完全;③贯穿缝扎过深,伤及肌层血管,痔核脱落时深部血管闭合不牢;④术中使用肾上腺素等血管收缩药物,术后血管重新扩张;⑤结扎点之间黏膜残留过少,术后排便干结时引起结扎线撕脱。对于可能引起术后大出血的操作应极力避免,术中结扎因仔细牢靠,结扎内容物大小适中,积极处理每一处出血点,不能侥幸等其自行止血。

1.4 肛门狭窄 是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多因严重的环状混合痔中切除过多的肛管黏膜组织引起,所以术前一定要做好刀口设计,切口之间保存皮桥,同一水平面的结扎点尽量少于3个。有时应以保护肛门功能为目的,优先切除严重脱出的、黏膜糜烂出血的痔体,小型的痔体可以适当保留,切勿矫枉过正。

1.5 其 他 如尿潴留、便秘、肛门坠胀等,多因伤口疼痛、创缘水肿不适、思想过度紧张焦虑等原因导致肌肉痉挛收缩、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是疼痛、水肿等主要并发症引发的继发症状。

2 防治措施

2.1 手术改良

2.1.1 手术切口设计:外剥内扎术通常使用V型切口,余成栋等[6]对不同的切口设计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进行研究。选取180例患者实施外剥内扎术,将结扎基底部到V型切口外侧最顶端设为长,V型切口两切缘之间的最宽距离设为宽,以长×宽的方法分为2 cm×1 cm组、3 cm×1 cm组、3 cm×2 cm组、4 cm×1 cm组、4 cm×2 cm组和4 cm×3 cm组,每组30例,分别记录第1、3、5、7天各组患者疼痛、水肿及出血评分情况,发现4 cm×3 cm组、4 cm×2 cm组、3 cm×2 cm组疼痛评分较高;水肿方面4 cm×3 cm组、2 cm×1 cm组评分较高;4 cm×3 cm组、4 cm×2 cm组、3 cm×2 cm组出血评分较高。结论认为疼痛和出血与创面过大有关,与手术创面大小呈正比,而创面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引起血液淋巴回流不畅导致水肿,根据实际情况将创面设计成长3~4 cm、宽1~2cm时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2.1.2 肛垫悬吊固定:痔是肛垫组织发生病理性肥大并且位移后导致的,肛垫在肛门维持节制功能、引起排便反射中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手术中保留并复位肛垫可以有效保护肛门功能,降低术后大便失禁或瘀滞的发生。不少医家在外剥内扎术中加入悬吊固定肛垫的设计。李安云等[7]将内痔在齿线上0.5 cm处缝扎,并在痔动脉处向上连续锁边缝合2~3针,针距1 cm,外痔由外向内剥离至齿线处,用此术式与PPH术比较,术后并发症次数显著降低。陆坚等[8]在两处内痔结扎点之间,齿线上0.5 cm黏膜处,使用痔套扎器套扎,使两处切口与套扎点之间形成“△”型位置,起到肛垫复位上移的效果。周亚军[9]、高伟[10]等将内痔及痔上黏膜部分一同结扎处理,起到悬吊作用,结扎点位于齿线上0.5 cm处,齿线下0.5 cm处向外做放射状切口,切除皮赘、剥离皮下静脉丛,从而保留完整齿线区。

2.1.3 括约肌松解:唐海明等[11]在外剥内扎术中加入括约肌松解术,既在外痔创面中挑出部分内括约肌和外括约肌皮下部,予以切断。环状混合痔术后通常有3个以上伤口,由于伤口刺激可引起肛门括约肌持续性痉挛,使肛门血液淋巴循环障碍,局部供血不足,进一步加重创缘水肿,疼痛加剧。松解括约肌可以有效改善术后并发症发生[12]。在肛肠动力学的研究中表明[13],外剥内扎术中合并括约肌松解术能更有效的降低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改善术前肛管高压状态。且相比单纯外剥内扎术,在术后直肠感觉阈值、直肠最大耐受阈值、直肠最大顺应性方面无明显差异,表明其安全性。

2.1.4 痔核静脉丛分离:痔组织是由曲张的静脉丛、平滑肌、弹性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对内痔部分进行结扎的原因主要是肛垫内丰富的静脉丛,若在结扎时将直肠黏膜、平滑肌、弹性组织和结缔组织等分离出来予以切除,就可大大减少结扎痔体的体积,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高尚明等[14]采用内痔基底部黏膜层切开后结扎的术式,先外痔部分做V型切开,锐性剥离皮下静脉丛及结缔组织至齿线上0.5 cm,血管钳钳夹剩余痔核部分,刀片沿钳下切开黏膜层,钝性分离黏膜下层结缔组织,直至主要血管从暴露,此时于钳下做“8”字型缝扎。将痔核基底主要静脉丛分离出后结扎,发现分离后的体积已不到原有的1/4,结扎时近乎无张力。与普通外剥内扎术相比较,疼痛、坠胀、水肿、出血等主要并发症评分均显著降低,结扎线脱落时间和创面愈合时间也显著缩短。

2.1.5 肛管成型术:陈华等[15]将痔核组织从外痔皮肤处开始向上剥离皮下静脉团及增生结缔组织,直至齿线上1.0~1.5 cm处达外科肛管上界,在此处贯穿缝扎,切除痔体,保留缝线,用此缝线8字缝合齿线处黏膜,需深达肌层以起到悬吊固定肛垫、平整肛管的作用,齿线至齿线下0.5 cm间的皮肤予间断缝合,齿线下0.5 cm以下的皮肤不予缝合。该法将大部分痔体剥离后切除,避免结扎部分过大导致直肠内压力过高而引起大小便困难,以及痔核脱落时的出血风险。悬吊固定下移的肛垫有助于肛管功能的保护,也能提拉松弛的皮桥,减小术后创面,减轻术后疼痛、水肿等并发症[16]。

2.2 术后辅助治疗

2.2.1 冷疗:有研究认为,冷疗可以抑制细胞活性,并使血管收缩增强。神经传导冲动减慢,降低了神经末梢的敏感性[17];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减少渗出,在减轻组织水肿的同时,也减少神经末梢收到压迫所引起的疼痛[18]。张雪芳等[19]选取360例痔外剥内扎术后患者,随机分组后分别予术后冷疗24 h、术后冷疗48 h和术后不予冷疗的处理,结果显示冷疗可以减少术后水肿的发生,降低创面疼痛程度,并且术后冷疗48 h总体效应由于术后冷疗24 h。

2.2.2 中药熏洗:熏洗疗法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予以记载,如治疗牡痔而“未有巢者”时,所采用的“煮一斗枣、一斗膏,以为四斗汁,置盘中而居之”的方法,即是当时所采用的熏洗法。所用的药方在古代医学著作中也记载很多,《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中就收集了熏洗方300余种,多以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生肌、散瘀止痛为治则,可根据患者病情自行调整组方。此外,温热本身就有放松肛门括约肌,扩张局部毛细血管的作用,从而缓解患者紧张情绪,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消除水肿,提高患者的舒适度[20]。通过药物的温热刺激使机体的毛孔开放,通过透皮吸收的作用使药物渗入患者机体内部,直达患处,效果明显且起效快。

在熏洗的温度上,研究结论尚存在一定争议。部分研究者认为坐浴温度以38℃~42℃为宜[21-23],过热的温度会加重出血及水肿,而水温过低则会影响中药药效的发挥,同时因为术后“致痛因子”逐渐减少,温度对止痛的影响在术后5天后会逐渐减少。另有研究者认为20℃~30℃的低温效果更佳[24],认为术后局部创面仍处于急性炎症期,低温可减轻局部组织内的张力,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从而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但在此项研究中未控制熏洗时间因素,故结论尚存质疑。

在熏洗的时间上,多项研究结果差异不大[25-26],普遍认为熏5~10min,坐浴10~20min为宜。

3 总 结

结扎疗法是传统中医疗法,宋代《太平圣惠方》既有“用蜘蛛丝,缠系痔鼠乳头,不觉自落。”的记载。外剥内扎术,即Milligan-Morgan法,在西方也被认为是治疗混合痔的金标准[27]。在现代肛垫学说的基础上,1998年Longo首次提出PPH,但其耗材费用昂贵,手术并发症一旦出现都比较严重,且对于环状痔核分布不均的情况,肛垫上移后往往仍会遗留部分痔核及外痔皮赘,其远期疗效较差,复发率高[28]。而外剥内扎术在肛垫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发展出悬吊固定、保护肛垫等的改进新术式,灵活多变,博采重长,加上术后的辅助治疗,已能有效降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适应临床上的各种需求,是临床医师治疗各类混合痔的主要手段。

猜你喜欢
肛垫外痔肛管
系统干预对外痔切除术疗效的影响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直肠癌直肠肛管经腹会阴联合手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藏药痔疮栓治疗外痔病的临床研究
改良外剥内扎手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观察
肛垫悬吊手术在重度痔疮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
老年重度混合痔应用PPH术结合外痔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痔上黏膜环形切除术联合外痔切除与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效果对比
∧形皮瓣痔核剥离注射肛垫固定术治疗环状混合痔60例临床观察
肛瘘手术发现肛管非典型黑色素痣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