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杰英运用放血疗法调理体质

2019-02-15 21:03黄建慧徐之睿赵金龙傅杰英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井穴络脉调理

黄建慧,徐之睿,赵金龙,傅杰英,周 红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州 510405;2.广东省中医院,广州 510405)

傅杰英为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针灸推拿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针灸学临床、科研及教学工作30余年,致力于中医针灸体质调理,在针灸治疗肥胖、黄褐斑、痤疮等损美性疾病方面颇有心得。今总结傅教授运用放血疗法调理体质的经验如下。

1 放血疗法调理体质之理论基础

体质是在人体生命过程中,由先天遗传、后天获得基础之上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心理状态、生理机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1]。体质影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在中医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傅杰英教授临床立足患者体质,在调理体质基础上治疗疾病,缓解症状的同时翻耕改良孕育疾病的体质土壤,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文献记载及临床实践中,放血疗法常用于中风、高血压、扁桃体炎等内科急症[2-4]。这一方法可使邪随血出,祛瘀通闭,疏通脉络,使经气通畅,营血顺达,因此具有泻热、急救、止痛、消肿等作用,已在我国使用达千年之久[5]。傅教授常使用放血疗法调理体质,该法能有效缩短疾病疗程,减轻患者痛苦,达到“邪随血出、针到病愈”之效。

1.1 疏通经络,活血化瘀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将气血通过经气的运动输布到全身各处,濡润筋骨腠理,滑利关节,内溉脏腑,协调阴阳,从而调节全身各部的功能[6]。“诸病皆因血气壅滞,不得宣通”,经络不通畅导致脏腑之间的联络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周身气血运行不畅,最终影响机体的健康引发各种不适。“菀陈则除之”,血气瘀浊日久,当排除之[7]。王冰:“菀,积也。陈,久也。除,去也。言络脉之中,血积而久者,针刺而除去之也”。放血疗法,作为一种外治法,能将经脉瘀血阻滞之地疏通,瘀血得出,新血得生,经络通畅则脏腑濡养,气血调和。

1.2 清热解毒 《内经·刺热篇》专篇论治热病的针刺方法,对于肺热病者,其“刺手太阴、阳明。出血如大豆,立已”。此条反映了放血疗法对于热病的显著效果。热毒留于体内,燔灼气血,血热妄行而成结,放血疗法促使血液外泄而减少血中之热,从而达到“邪气因血以泄,病乃无也”之效。傅教授认为,此法犹如“扬汤止沸”,虽不是治本之法,但起效迅速。现代研究证明,针刺穴位某些感受性组织,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对冷热敏神经元放电系统、发热中枢介质、神经降压素、脑脊液中的钙离子浓度、生长抑素等产生影响,从而起到退热作用[8]。

1.3 引邪出络 络脉是经脉的分支,分布体表,如同网络一般将人体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沟通内外的桥梁,同时也是外邪入侵的通络和场所。《素问·皮部论》载: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气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外邪侵袭时,络脉是其内传经脉的途径,如此时在络脉放血可阻断邪气入侵的通络,引邪外出。除了外感新病入络,叶天士认为,久病也可入络,“经主气,络主血”,“初为气结在经,久则血伤入络”,络脉阻闭,瘀滞更深一层,是为疾病久治难愈之由。而放血疗法,通过络脉放血,让邪从络脉而去,从而解决了其“邪非在表,故散之不解”;“邪非着里,故攻之不驱”的难题。

1.4 平衡阴阳寒热 放血疗法最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协调阴阳寒热,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机体状态。当机体出现上热下寒,外热内寒等寒热错杂的现象时,通过放血疗法可清上热、去外热,从而使阴阳寒热得到新一轮的分配及协调。张从正认为“血太过者,太阳阳明之实,血不及者,厥阴之虚也。故出血者,宜太阳阳明”。通过调整经脉气血多少,泻实以补虚[9]。从这一个意义上说,刺络放血还有平衡经络虚实,调节气血偏颇、阴阳寒热的作用。

2 放血疗法调理体质之精要

2.1 体质辨识,问诊为主 辨别体质的重要途径就是问诊,除充分了解现病史、月经史等情况之外,傅教授不忘关注患者个人史,认为个人情绪及生活习惯是疾病的诱因。根据问诊所得,再用望闻切诊所得佐证之,得出较为准确的体质诊断。傅教授认为,在问诊过程中,除辨别患者体质外,更重要的作用是在沟通的过程中,医生可适当地引导患者对心理问题进行释放。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转变为当今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医问诊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10]。问诊不仅在全面系统了解病情、获取病人资料中起重要作用,还兼具健康教育与咨询、心理治疗的作用[11]。

2.2 放血三大质 在传统的观点中,瘀血体质运用放血疗法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12],傅教授认为除此之外,湿热质和上热下寒型阳虚质同样也适用放血疗法。

瘀血体质的患者,瘦人居多,舌暗,脉涩,面部晦暗,易患癥瘕、中风、胸痹等病,通过放血,可促进瘀血排出,加快新血生成的速度。“气为血之帅”,气行通畅则血无瘀滞,故此傅教授在治疗该类体质患者常配合开四关、膀胱经拔罐等行气之法,促使气血调和。

湿热体质,形体偏胖,油光满面,易生痤疮,舌质偏红,苔黄腻,易口苦口干,身重困倦。男易阴囊潮湿,女易带下增多,脉象多滑数,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等证。放血疗法可清其热,热去则湿易除。傅教授认为,湿热体质患者,脾胃功能多欠佳,岭南地区因气候环境影响则更为明显,因此,治疗时不可一味使用清热祛湿的中药汤剂,可先予放血疗法清其热,后选用芳香、淡渗之药缓利其湿,避免对脾阳造成损害。

上热下寒型阳虚体质,该体质为阳虚质的一种较为特别的类型,表现为上部有热,如痤疮,口腔溃疡,同时存在手脚冰冷、大便稀溏等阳虚的体质[13]。此类体质在调理上稍显棘手,温阳恐其化热,清热又将伤阳。傅教授在临床中治疗该类体质的患者一般采用放血疗法结合温针灸的方法,在大椎等上焦之地放血,使上焦之热随血出而清,在关元气海等下焦之地温针灸则温补元阳、引火归元,结合运用达到清热不伤阳,温阳不化热之功。

2.3 不忘体质,不拘于体质 中医临床治疗必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融汇贯通,若单纯将某种疗法机械地与某种疾病、体质捆绑,则失去了中医的灵魂。傅教授指出,在应用放血疗法时应举一反三,无论何种体质都应结合患者就诊时的四诊内容具体分析。舌边尖红,表明当下患者内有郁热,可于井穴放血,泻热以调畅气机;若切脉触及弦、沉、滑、实、紧等脉象,知其身体的紧张状态,先选择胁肋部、背俞穴处点刺以舒缓机体,为进一步的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3 帷幄运筹 精准放血

3.1 放血之妙,望诊为要 “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过程中,通过观察局部,可以推测整体、五脏功能的情况[14]。正常人的大椎穴、肩胛部以及胁肋部一般无血络分布,傅教授认为,这些部位是经络循行的中间段,其通畅与否对于整条经络的运行影响重大。当大椎穴隐现血络时,一般提示患者上焦有热,或有颈椎病;肩胛的血络往往与颈椎及心肺系统疾病相关;而当肝胆脏腑经络出现问题时,胁肋处可见血络,多见于盆腔炎、输卵管堵塞、抑郁焦虑症倾向的患者。上述血络均属异位血络,为重要的放血部位,在该处刺络可去除病理性瘀阻,经络通畅,则病自除。

而另外一种情况是,人体在舌下、四弯(肘、腘横纹)本存在生理的血络,此时则需观察其颜色及形状是否正常。生理的络脉表现为潜伏于皮下,大小适中,颜色微红;若出现血络充盈高出皮面,或分散出小分支向四周延伸,或出现血络色变青或紫或黑,均为异样血络,此时也需要在该部位进行点刺放血。

除异位异样血络之外,罐诊在放血疗法中地位重要,研究表明,罐斑的产生与局部毛细血管结构、功能及淋巴管功能的改变有关,可以反映局部微循环功能,而微循环正是人体细胞代谢和功能的体现。因此,罐斑的动态变化能够间接反映机体状态的变化[15]。除气血严重亏虚的患者外,傅杰英教授在针刺治疗前通常根据患者体质、病证先予膀胱经及胁肋部拔罐,若罐印颜色深红或瘀黑,反映体内有热或该部位瘀阻明显,可于该处予刮痧及三棱针点刺后再次拔罐。这一现象在肝郁质患者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肝郁化火,火性炎上,故而多在膈肌以上的体表部位反映。

3.2 辨证论治,病穴对应 选穴如用药,唯有在充分把握其特点的基础上方能运用自如。傅教授常于井穴点刺放血以疏肝理气,因阴经井穴五行属木,内应于肝,肝主气机疏泄,故《难经·六十八难》中云:“井主心下满”,即井穴可治疗气机不畅而发的胸腹痞满不适,亦多用于肝郁气滞型焦虑、抑郁类患者。除疏泄肝气外,傅教授认为手十二井穴在放血治疗上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常根据病变经选穴或根据同名经选穴,如少商、商阳分属肺、大肠经,主呼吸系统疾病;中冲、关冲多治疗消化系疾病;少冲、少泽则与泌尿、生殖密切相关。选择井穴放血时应谨记患者目前所苦,准确选择相应穴位。十宣穴与井穴相比,刺激量更大,调节气机的作用更强,侧重于全身气机调整。此外某些穴位在临床实践中因其放血的特殊作用而被运用至今,可辨证选择,如出现头痛、头胀不适时,可于太阳穴放血;而耳尖放血用于降压或某些外感疾患;委中放血用于急性腰扭伤等。

3.3 法天则地,顺时而为 “因时制宜”是中医治病的重要原则之一,傅杰英在临床上,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在不同的节气及时选择相应配穴[16]。冬至一阳生,到春天阳气蓬勃生长,人体顺应自然状态,阳气亦开始升发到达体表,温养四肢百骸。因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转变多不流畅,常出现阳气不得升发见胸闷不适,春困疲乏等。春天到来时予井穴点刺放血,可调畅气机,助阳气宣发,顺应天时。

3.4 注重血量,勿伤正气 放血量的多少取决瘀滞程度以及部位,通常使用刺血拔罐助其血出,观察罐内血的颜色及量,若血色较深、质黏稠说明瘀滞严重,病程较长,此时留罐时间宜长,放血量宜多;若血液颜色鲜红、质稀,流动性好则说明病程较短,留罐时间宜短,放血量少。井穴及十宣放血,目的是通过点刺调节全身气机,放血量一般为2~3滴,此时既能有效地激发经气,而又不耗伤正气,才能产生最佳的治疗效果,这样的出血量是最理想的。换言之,对放血量的把握应以泻血祛邪而不伤正为根本原则[17]。

猜你喜欢
井穴络脉调理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从“阴井木,阳井金”浅析井穴的主治
流翔高钙系列肥 我能土壤调理剂
井穴刺络放血对中风大鼠缺血后脑水肿影响的实验研究※
调理聚合物组合在洗发水中的应用
秋季蛋鸡 抓好调理
揉肩井,活肩颈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