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医鉴》勘误十二则

2019-02-15 21:03胡秋实傅海燕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口疮桃仁主治

胡秋实,傅海燕

(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847)

《古今医鉴》成书于明代万历三年(1576),是我国医学史上一部重要的综合性医书,作者龚信,后由其子龚廷贤续编,王肯堂订补。目前的通行本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简称中医药本)和商务印书馆(简称商务本)出版的《古今医鉴》。《医学汇函》成书于明代崇祯戊辰年(1628),亦为较重要的综合性医书,作者聂尚恒,首刻本为崇祯戊辰年跃剑山房本。我们在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能力建设项目的研究中发现,跃剑山房本《医学汇函》六、九、十、十一卷所载部分内容取自《古今医鉴》卷六、十一、十三、十四、十五,《古今医鉴》与《医学汇函》可以互为校本,改正两书中错误。本文以跃剑山房本《医学汇函》为校本,对中医药和商务本《古今医鉴》两种校排本的卷六、十一、十三、十四、十五中的一些错误进行校勘更正,并补正其中脱文。

1 中医药、商务二本误

1.1 二本《古今医鉴·卷六·水肿》:“法蒸蓖麻膏 眉批:按此方消肿专攻之剂。治十肿水气,五蛊瘴气”[1-2]。

“五蛊瘴气”,《医学汇函·六卷·水肿治方》作“五蛊胀气”[3]。

校注:上文言“法蒸蓖麻膏”的主治功效。“瘴”即瘴气、瘴疠,一般指热带山林中的湿热蒸郁致人疾病的气。而“胀”泛指体积变大,如膨胀、肿胀。蓖麻为蓖麻属大戟科草本植物,根茎叶籽均可入药,现代研究认为,其籽中所含蓖麻毒蛋白具有显著药理活性[4]。另《本草蒙筌·卷之三·草部下》载:“蓖麻子,味甘、辛,气平。有小毒。……用敷无名毒疽,……消中满水胀。……兼逐尸疰恶气”[5]。从其功效主治来看,主要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水肿或者气肿,并不能治疗“瘴气”。从上文可知《古今医鉴·卷六·水肿》所载“法蒸蓖麻膏”的主要功效为“消肿专攻之剂”,用于“治十肿水气,五蛊瘴气”。而此处所用“瘴气”,与文中所表达之意不符,故为误,应改之。在《寿世保元·卷三·水肿》载有:“一治十种水气,五蛊胀气,其效如神”[6]。所治疾病于前者相同,可见“瘴”当为“胀”之声误。“五蛊瘴气”应改为“五蛊胀气”。

1.2 二本《古今医鉴·卷十一·经闭》:“通经丸,治经闭不通,及血块疼痛。归尾,枣仁去皮尖,大黄煨,丹皮,干漆炒烟尽,肉桂各一两,三棱五钱,莪术醋炒,牛膝各一两,麝香八分”[1-2]。

“枣仁”,《医学汇函·九卷·经闭》作“桃仁”[3]。

校注:上文言“通经丸”的主治病症与方药配伍。酸枣仁为鼠李科植物酸枣干燥成熟的种子,现代药理研究显示,酸枣仁有抗抑郁、镇静催眠等功效[7]。《本草蒙筌·卷之四·木部》载:“酸枣仁 秋采实阴干,凡仗入药,碎核取仁,……治多眠不眠”[4]。酸枣仁养心安神敛汗,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盗汗,从功效主治来看,并不符合方药的配伍需要。而且枣仁为扁椭圆形,无尖可去。桃仁为蔷薇科植物桃和山桃的干燥成熟种子,现代研究认为,桃仁的主要药理作用包括抗凝血、抗血栓、预防肝纤维化等[8]。《本草蒙筌·卷之七·果部》载:“桃核仁,泡去皮尖,研皮泥烂,……去小腹血凝成块,逐瘀血止痛,生新血通经”[5]。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多用于经闭痛经,症瘕痞块,肺痈肠痈,跌扑损伤。文中言“通经丸,治经闭不通,及血块疼痛”,可见所需药物应为逐瘀行血、润燥生新之品,桃仁无论从功效主治还是制备过程均符合上述方剂要求。因此“枣仁”当为“桃仁”之误。《济阴纲目·卷一·治血涩经闭》所载“通经丸”正用“桃仁”,非“枣仁”[9]。故“枣仁”当改为“桃仁”。

1.3 二本《古今医鉴·卷十三·癖疾》:“消毒散,治癖毒,上攻头面,腮颔肿起,疼痛,及一切恶毒疮肿如神。白芷,郁金,大黄,天花粉,草乌,南星,贝母,木鳖子,白及,黄柏,皂刺,石灰,甘草,石膏各等分。上为细末,同鸡子清调服立消。内服犀角化毒丹一二丸,其肿痛立效”[1-2]。

“用鸡子清调服”,《医学汇函·十卷·癖疾治方》作“用鸡子清调敷”[3]。

校注:上文言“消毒散”的主治功效、方药配伍及用法。“服”意为“吃药”,而“敷”意为“涂上,搽上”,为外用药的使用方法。上文言“内服犀角化毒丹一二丸”,可见消毒散为外用药。鸡子清性凉,清热解毒,多用于调和诸药外敷患处。“服”当为“敷”之声误。另外,方中草乌有大毒,一般内服需炮制,且用量较小;木鳖子有毒,多外用,内服时也较谨慎,用量极小。本方中两种药用量含糊,均未提及炮制,故内服可能性较小。“服”当改为“敷”。

1.4 《古今医鉴·卷十四·口病》:“泻心汤,治小儿口疳。黄连为末。每一字,蜜水调服。

小儿口苦生疮,乃心脾受热。口疮赤,心脏热;口疮白,脾冷;口疮黄,脾脏热”。

“治小儿口疳”,《医学汇函·十卷·口病》作“治小儿口疮”

校注:上文言泻心汤的主治,配伍和服用方法。并探讨了小儿口疮的几种常见病因、病位及相对应的症状及外在表象。“疳”即“疳证”是中医儿科常见的脾系疾病,多由饮食不节,损伤中焦所致,临床表现为小身体虚弱羸瘦,饮食异常,大便不调,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为主要特征的慢性营养不良疾病[10]。“口疳”一般指小儿疳积未愈或初愈时,所患口腔溃疡;另一解释为“龋齿”别名。如《外台秘要·卷二十二》载:“又口疳,其齿断不触,自然脓血出”[11]。“小儿口疮”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疾病,可在口腔黏膜或舌体上看到疱疹或小溃疡,局部灼痛,口臭流涎,常反复发作,重者发热,拒食。从以上概念结合上文可知“治小儿口疳”应为误。何况其文中言“小儿口苦生疮,乃心脾受热”。再次明确,其文意所指为“口疮”。此外《寿世保元·卷八·小儿初生杂证论方》载有:“泻心汤”[6]。方药用法于上文一致,因此“疳”应为“疮”之形误。上文“口疳”应改为“口疮”。

1.5 二本《古今医鉴·卷十五·痈疽》:“凡人初生疮之时,便觉壮热恶寒,拘急头痛,精神不宁,烦燥饮冷者,其患疮疽必深也。若人须患疮疽,起居平和,饮食如故,其疮浮浅也”[1-2]。

“若人须患疮疽”,《医学汇函·十一卷·痈疽病证》作“若人虽患疮疽”[3]。

校注:本段言痈疽病位深浅的判断。若初生疮,却症状严重,判断疮疽必深;若患疮疽,起居饮食正常,则判断痈疽病位浅。文中“须”,《说文解字注·须部》:“须,颐下毛也。……假借为需。……从页彡”。按其原意,“须患疮疽”,语义不通;其假借意“需患疮疽”则患病成为必要条件,与后文表述的意义不符。“须”为“虽”之误。虽,连词,虽然,与下文描述相符。元·齐德之著《外科精义·卷上·辨疮肿浅深法》亦作“若人虽患疮疽”[13]。“须”当改为“虽”。

1.6 中医药本《古今医鉴·卷十五·痈疽》:“槐花酒,治发背一切疔疮肿毒,不问已成未成,俱焮痛者宜用”[1]。商务本《古今医鉴·卷十五·痈疽》:“槐花酒,治发背一切疔疮肿毒,不问已成未成,伹焮痛者宜用”[2]。

“俱焮痛者宜用”与“伹焮痛者宜用”,《医学汇函·十一卷·痈疽治方》均作“但焮痛者宜用”[3]。

校注:本段言槐花酒主治发背及一切疔疮肿毒,宜用于焮痛者。两书中“俱”与“伹”,文意有疑。《说文解字注·人部》:“俱,皆也。”意为“全都”。“伹,拙也”。意为“笨拙,迟钝”。两种用法均不符合文意。“但”,小范围副词,意为“只要”。言只要出现肿痛的症状,均为槐花酒的适应症。“俱”“伹”为“但”形近之误。明·张洁选集的《仁术便览·卷四·诸疮》言:“槐花酒,治发背及一切疔疮肿毒,不问已成未成,但焮痛者并治之”[14]。故“俱”“伹”当改为“但”。

1.7 二本《古今医鉴·卷十五·癣疮》:“必效散,黄宾江传,治风湿癣疮,并年久顽癣。

川槿皮四两,斑猫一钱,半夏五钱,木鳖子去壳,五钱,槟榔五钱,雄黄三钱,白砒一钱。

上俱切成片,另将雄、砒研细,共合一处,用井水一碗、河水一碗,浸晒三日,露三夜。将药水用鹅翎扫疥上,百发百中”[1-[2]。

“将药水用鹅翎扫疥上”,《医学汇函·十一卷·癣疮治方》作“将药水用鹅毛扫癣上”[3]。

校注:上文言“必效散”的主治疾病为“风湿癣疮”和“顽癣”,未提及治疗“疥”,故“将药水用鹅翎扫疥上”疑有误。《医宗金鉴·卷七十四·癣》载“必效散”方剂配伍与《古今医鉴》相似,治疗疾病相同,其使用方法强调“将癣抓损,薄敷”[15]。可知“疥”当为“癣”之误,“疥”当改为“癣”。

2 中医药本、商务本其中一本误

2.1 商务本《古今医鉴·卷十三·癖疾》:“清香丸张和川传,治小儿癖疾,生牙疳,溃烂臭秽。

乳香,没药,轻粉炒,孩儿茶,象牙焙黄,象皮烧灰,红褐烧灰,海巴焙干,珍珠焙黄,各等分。

上为细末,擦患处。登时痛止,生肌如神”[2]。“清香丸”,《医学汇函·十卷·癖疾治方》作“清香散”[3]。

校注:本段言“清香丸”功效主治,方剂配伍及使用方法。丸剂便于内服,散剂则可以将所需药物打细粉调敷或直接敷在患处。文中已明确指出“上为细末,擦患处,登时痛止”。可见此处为散剂直接使用。故“清香丸”为误,当改为“清香散”。《万病回春·卷七·癖疾》作“清香散”,主治方药均同[16]。中医药本《古今医鉴》正作“清香散”[1]。“丸”当改为“散”。

2.2 商务本《古今医鉴·卷十三·癖疾》:“信甲绿袍散,贾兰峰传,治小儿疳癖,牙龈臭烂,牙齿脱落,皮肉破坏。

红枣五枚,去核,每枣一枚入人言一分,火煆存性,黄柏五分,青黛三分,穿山甲五分,烧存性。

上为极细末,和匀,搽患者立效”[2]。

“搽患者立效”,《医学汇函·十卷·癖疾治方》作“搽患处立效”[3]。

校注:本段言“信甲绿袍散”的主治病症、方药配伍,以及应用方法。“搽患者”语意欠明,“搽患处”则语意明确,中医药本《古今医鉴》正作“搽患处”[1]。因此“者”当改为“处”。

2.3 中医药本《古今医鉴·卷十五·杨梅疮》:“抵金丹,许昌缙绅传,治一切天泡、杨梅,及远年近日顽疮。

细辛,白芷,麻黄,金银花,桂枝,当归,防风甘草各一两,牙皂十个,龙骨火煅五钱,乳香,没药,孩儿茶,丁香各二钱,为末。

上前粗药十味共为末,每服不拘多少,以土茯苓煎水,去渣,入粗药在内,搅匀,再煎一二沸,取出候温,加后四味末于内,再加蜜一筋头,温服”[1]。

“再加蜜一筋头”,《医学汇函·十一卷·杨梅疮方》作“再加蜜一箸”[3]。

校注:本段言抵金丹功效主治、方药配伍及其服用方法。文中指出服药时应加蜜温服。而原文“再加蜜一筋头”语义不通。“一箸”意为用一双筷子所夹的食物,形容量少,符合文意。商务本《古今医鉴·卷十五·杨梅疮》作“再加蜜一筯头”[2]。“筯”为“箸”的异体字,故此处“筋”当为“筯”之形误 。“筋”当改为“箸”。

2.4 商务本《古今医鉴·卷十五·疥疮》:“诸疮一扫光,四九兄传,治风癣、疥癞、坐板、血风、瘙痒疼痛,神效”[2]。

“坐版”,《医学汇函·十一卷·疥疮》作“坐板”[3]。

校注:上文言诸疮一扫光方剂的主治。其中列举皆为病症,然“坐版”不是中医病症名称。“坐版”当为“坐板”,即“坐板疮”,指下腰及臀部多个散在疖肿,大如黄豆,小如粟米,根浅高突,中央有白色脓头,焮硬疼痛。《万病回春·卷八·疥疮》载:“金不换,治血风疮、癣疮、疥疮、虫疮及坐板疮,疥癞等疾,立效”[16]。方剂配伍与《古今医鉴》载:“诸疮一扫光”基本一致,所治疗的疾病里明确有“坐板疮”。中医药本《古今医鉴·卷十五·疥疮》载:“诸疮一扫光四九兄传”亦作“坐板”[1]。故“版”当为“板”之误,“坐版”应改为“坐板”。

3 脱文

《古今医鉴·卷十四·出痘三朝证治例》:“凡痘出红赤,掀摸过皮软不碍指者,此贼痘也,过三日变成水泡,此危证也”[1]。

“过三日变成水泡,此危证也”,在《医学汇函·十卷·出痘三朝证治例》作“过三日变成水泡,甚至紫黑泡,此危证也”[3]。在“过三日变成水泡”后增“甚至紫黑泡”5字。

校注:此段言痘疹危证中的一种情况,即指出,痘诊红赤,不碍指者为贼痘,三日后成水泡,为危证。这样来看,该段描述并不详细。对于所发水泡的程度和可能出现的进一步情况都没有描述,使读者较难把握患者病情发展的脉络。而商务本《古今医鉴·卷十四·出痘三朝证治例》作“过三日变成水泡,甚至紫黑泡,此危证也”[2]。综合以上来看,在“过三日变成水泡”后应补上“甚至紫黑泡”5字。

综上可见,《医学汇函》对于《古今医鉴》通行本的校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通过此次校勘过程也呈现了《医学汇函》重要的版本学价值[17]。也印证了中医药古籍的发掘和应用还有很广阔的空间,对于中医药古籍文献的深入挖掘和探讨,也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中医药学术研究的发展,乃至影响和规范我中医药临床的传承和发展。

猜你喜欢
口疮桃仁主治
桃仁和酒
口疮试试中药含漱
羊口疮治疗方法
不同产地桃仁和山桃仁的微性状鉴别
桃仁高粱粥治好我的瘙痒症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嘴唇干裂用桃仁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云南民族药方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