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治理视角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

2019-02-16 05:41曾宪军李爱国
关键词:导师研究生协同

曾宪军,李爱国,蒋 丰

(重庆理工大学 a.校长办公室;b.管理学院;c.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54)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首次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明确指出“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自觉团结凝聚在党的周围,更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我国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也应看到在一些研究生身上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信念模糊、集体观念淡薄、学术道德失范以及知行不统一等问题①详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尤其是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逐年扩大,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1]。当前,由于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工作目标不统一、工作体制和机制不完善,以及研究生校内学习时间较短而校外实践时间较长等原因,导致出现校内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专业队伍配置薄弱而“无暇施教”、兼职队伍责任不明确而“施教不力”,以及校外缺乏明确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联络人而“无人施教”的严峻问题。

为了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结合《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中“坚持党管青年”的要求,本研究在分析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研究生教育中,必须坚持“党管研究生”的原则,创新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机制,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各个环节、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确保将高层次青年人才培养为可靠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根据我们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结合对重庆市其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前期调研以及市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论研究和经验总结,从协同治理的角度审视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发现有以下5个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师第一责任人缺位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明确指出研究生导师负有对研究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但是,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制度上的缺陷和素养上的不足,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并没有承担起首要责任[2]。部分研究生导师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薄,重视学术能力培养而忽视政治思想素养的提升,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的联动效应不明显[3]。我们的调研也显示,不少研究生导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的培养和参与科研项目的管理上,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辅导员和学院党组织的职责。

(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队伍配置薄弱

部分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领导不重视、队伍不健全、条件保障不够的问题[4]。一些高校倾向于认为研究生拥有较强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因而忽视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于是,片面地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置于边缘化的地位,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配置不足,无法应对全日制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型,以及工程硕士、会计硕士、MBA等多种形式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5]。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包括繁杂的日常事务管理、研究生骨干队伍培养、研究生党团班级建设、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生招生、研究生就业指导、突发事件处理等宽泛的领域,多而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因此,研究生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往往存在偏差[6]。我们的调研也发现,很多学校的二级学院只配备一名研究生辅导员,处理研究生招生、就业、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事务,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精力明显不足。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统”与“分”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通常采取一级统一管理模式或二级分散管理模式。采用前者的是成立独立的研究生学院,在学院中同时成立党委,统一管理全校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采用后者的是在学校设立职能部门,统筹协调全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全校研究生按照学科方向分别归属到各相关学院,由院系具体执行对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在一级统一管理模式下,由于学科方向关系松散,与学科、导师分离,故不利于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在二级分散管理模式下,虽突出了学科差异性与针对性,但学院与学院之间的融合性被削弱,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受到学院、学科不同的局限,特别是研究生分布分散,导致党团组织活动以及校园文化活动难以集中开展,容易出现主体缺位现象[4]。因此,现行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体制是不顺的,存在与教学科研环节脱节以及与“大思政”系统相冲突的现象[6]。根据课题组前期的调查和研究,现行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两种模式均呈现出“统”与“分”不能有效协同的矛盾。

(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互动缺失

课题组在前期与部分研究生的座谈中发现,研究生日常培养管理中,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往往认为研究生已经是具备相当生活阅历的成年人,故很少与研究生的家长联系和沟通,于是无法了解研究生的思想中一些被家庭潜移默化的因素。同样地,研究生在完成一年半左右的理论学习后,便进入毕业论文写作、实习和社会实践阶段,而在这一阶段,校外没有具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责任人,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辅导员一般也很少与研究生的实习单位取得联系,导致学校难以掌握研究生在校外的思想状况。因此,在当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之间的互动,校内和校外、专职和兼职施教者难以形成育人的合力。

(五)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机制建设滞后

当前,我国高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意识还较弱,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主要关注的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出现偏移,导致思政理论课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专业课老师和教辅、行政、后勤人员往往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与自己无关,因而难以形成全方位、全过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而且,学校层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不够重视,缺乏相应的结果评价制度[6]。综上所述,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过程控制和结果评价机制建设滞后,难以激发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积极性,也难以约束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育人行为和责任意识。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而协同治理机制和体制的缺失却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从协同治理视角来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施教主体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强、参与能力不足、绩效评估和考核制度不健全是主要的原因。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涉及受教育者、教育工作者、组织、环境等要素,是由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组织以及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服务保障人员、实习单位联络人、社会机构员工、家人和朋友等多主体构成的复杂的系统,包括校内、校外、研究生个人的交际圈等子系统。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个系统性工程,需要各要素之间协同治理,形成育人的合力。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协同治理意识淡薄、条块分割管理和共同目标责任缺失的状况,导致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难以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研究生学生工作队伍的主体作用和研究生导师的第一责任人作用,也难以形成校内专业教师、机关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和实习单位等多元主体协同的育人大格局。

由于缺乏协同治理的理念,现有的模式主要是学校层面在党委领导下成立研究生学生工作处(部)对全校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全局性指导。学院配备一名兼研究生学生工作者、研究生管理员、研究生招生与就业指导人员、研究生学术秘书、研究生突发事件管控员等多重工作任务于一身的研究生辅导员具体负责本院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对于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研究生导师,又缺乏对其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界定,对专业任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及校内其他服务保障人员也没有明确的职责划分;同时,针对校外的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实习单位和家庭等主体也缺乏清晰的沟通、联络机制和依托的平台,造成研究生在校外学习、实习、实践和假期生活期间往往处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时段。另外,对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主体及研究生本人也缺乏明确具体的考核和奖惩制度。上述状况说明,在目前的高校中,专业化、职业化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配置非常薄弱,且研究生辅导员受诸多事务所累,无暇顾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内学习和生活过程中,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服务保障人员职责缺位,忽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校外的学习、实习、实践和假期生活期间,研究生思想政治缺乏具体的施教者。由此,形成了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校内专业队伍“无暇施教”、兼职队伍“施教不力”、校外“无人施教”的严峻局面。

三、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机制的构建

协同治理就是要在社会分工基础上,通过社会组织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实现整体社会系统的有序运行和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内部各治理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的理念已逐步显现,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变革的关键所在[7]。同样地,随着“双创”在我国的兴起,国内的高校与高校外部各相关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政、产、学、研的协同发展的局面也在逐步形成。我国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校内外协同治理已经具备了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

针对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基于协同治理理念,本研究认为应该确立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组织,以及研究生导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工作辅导员、服务保障人员、实习单位负责人、社会机构员工、家人和朋友等多主体共同参与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治理模式,建立相应的机制和体制,以破解我国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校内“无暇施教”“施教不力”和校外“无人施教”的困局。

(一)确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总体格局

协同治理理论虽然主张各主体之间的地位平等和利益均衡,但是仍然强调政府的关键性作用[8]和核心地位[9]。对于青年人的全社会协同培养工作,我国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已明确提出“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总体格局中,“党管研究生”的原则不可动摇。党委是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领导核心,研究生专职政治辅导员队伍是主导力量。基于协同治理理念,结合研究生学习实践及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本研究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总体格局应该是以党委的领导为核心,以研究生学生专职工作队伍为主导,以研究生导师为第一责任人,校内专业教师、机关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以及政府、社会组织、家庭和实习单位等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合力共育社会主义合格研究生人才的大格局。

(二)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

协同治理理论强调来自社会不同部门的参与方建立正式的和紧密的关系,针对特定目标采取集体行动,各参与主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努力,并为自己的参与行为和最终的行动结果承担各自的责任[9]。因此,本研究认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应该包括: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共同目标的确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组织架构的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各施教主体的确定及相应的职责的界定、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流程和协调制度的制定、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理念与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程及学术活动的具体结合形式,以及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奖惩制度。同时,对研究生在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过程中的激励与约束等方面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我们要通过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运行机制,推动具体工作方案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各相关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及责任意识。

(三)理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管理机制

1.理清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中各参与主体的权责界限

首先要明确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研究生导师如果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淡薄,就会严重影响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因此要进一步界定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强化研究生导师的责任意识,提升研究生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2.理顺学校、学院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中的管理边界

要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模式的“统”与“分”的有机结合。研究生统一管理模式不利于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协同发展,二级分散管理模式不利于学院与学院之间、研究生之间的交流,均呈现出“统”与“分”不能有效协同的矛盾。因此,构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治理新模式,会促成学校、学院两级的“统”与“分”的有机结合,实现研究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教育、学院与学院之间以及研究生之间的高度融合。

(四)设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评价和质量控制机制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中,参与其中的多方主体各自的行为均对治理的总体结果会有深刻的影响,只有科学、准确地掌握每个参与方、每个工作环节、整个工作过程的效果,才能维护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整体效率。因此,必须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治理的评价体系,以研究生的一个培养周期为效果评估起始时间节点,将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治理的效果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总结经验和发现不足,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方案,进入下一个工作周期。与此同时,还应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协同治理过程进行全程跟踪,严格掌控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每个环节的质量,清晰掌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各施教主体的工作状态和教育效果,动态掌控整体的协同治理体系。

(五)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互动机制

在协同治理理论看来,参与各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和互动是实现协同治理的基础[9]。在我国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由于研究生一般实行导师负责制,校内各部门之间往往缺乏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另一方面,校内和校外之间更没有建立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联系。相比较本科生而言,研究生年龄大,在校外的学习、实践和实习的时间较多,且比较分散,校外一般没有指定具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络人,往往形成校外“无人施教”的不利局面。因此,本研究认为,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内部可以建立长效的部门之间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交流、沟通和互动平台;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适当的形式,落实校外具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联络人。研究生培养单位利用各类现代信息化平台加强与研究生实习单位(企业、政府、社会)联络人、研究生家长联系和沟通,形成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之间的长效沟通和协调机制,定期举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交流和工作总结活动,实现学校、政府、社会、家庭等四方协同合育研究生的良好局面[10]。

(六)建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建立以党委的领导为核心,以研究生学生专职工作队伍为主导,以研究生导师为第一责任人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组织架构,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提供组织保障。

2.队伍保障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配置不足,有限的兼职人员责任不明确,为数不多的专职辅导员陷于日常琐碎的研究生管理事务,严重影响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基于科学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和组织架构,在校内配置合理的专、兼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切实解决校内“无暇施教”和“施教不力”的问题;在校外实习单位指定具体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联络人,以解决校外“无人施教”的问题。

3.经费保障

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校内和校外多方参与者之间的工作网络关系,开展多方合力育人的工作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各高校应该重视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配置专门款项,加大对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的投入力度。

总之,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包括高校内部各责任主体之间的协同,也包括学校、政府、社会、家庭之间的校外协同。因此,必须科学设置相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机制,合理制定相应的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制度,明确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中校内外各主体的职责,严格实行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治理效果评价、质量控制、考核和奖惩制度,促进各主体、各要素之间真正共同努力和全力协作,实现长效的协同共育研究生的工作机制。

猜你喜欢
导师研究生协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V eraW an g
导师榜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爱情导师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