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故事的路径探析

2019-02-16 05:41张胜利鲍鸿飞
关键词:话语

张胜利,鲍鸿飞

(1.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1620;2.苏州大学金融工程研究中心财务管理与投资研究所,江苏苏州 215006)

在2014年11月28日召开的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要提升我国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做好对外宣传”[1]。这是习近平继2013年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再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讲述国家和民族故事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直接关系着该国文化的传播和国际话语权的树立。随后,无论是2015年习近平对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30周年所做的重要批示,还是2016年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都着重指出了讲述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由此可见,“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是习近平的明确要求,也成为了他治国理政的重要方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事关国家战略,是一项意义重大的任务。这个重大课题本身蕴含两个基本问题需要回答,即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以及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一、为什么要讲好中国故事

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讲中国故事是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时代使命。中国故事不只关乎中国,更是与世界相连。

(一)让世界全面认识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取得了伟大的社会进步和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现实中国与中国的世界印象之间存在着相当的反差,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误解和失真。这一方面在于西方大国主导了国际话语权,并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偏见故意抹黑中国和扭曲外界对中国的认知;另一方面在于中国话语权的相对弱势,既不能很好地叙述让外界真实地了解中国,也不能很好地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常常陷入“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和“传开叫不响”的困境。所以,讲好中国故事首先具有的重大意义是让世界全面认识中国。

讲好中国故事是要塑造良好的中国形象,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民主、法治、繁荣、进步的现代国家形象是我们的基本诉求。美国专家乔舒亚·库拍·雷默曾指出:“国家形象对当代中国来说是最为根本的问题,假如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了,那么许多其他困惑和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国家形象问题是中国当前最棘手的战略问题。国家形象在某种意义上将决定中国改革发展的前途和命运。”[2]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对我们来说相当重要。同时,讲好中国故事关系着提升中国软实力。国家软实力,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相对于国家经济和军事等硬实力而言的,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美国人约瑟夫·奈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认为软实力即国家的文化力量,包括3种力量:一是对他国产生的文化吸引力;二是本国的政治价值观;三是具有合法性和道德威信的外交政策[3]。就当前全球文化软实力的格局来看,美国和欧洲国家一起在全球文化市场中拥有超过2/3的份额,占据着绝对优势,我国所占的份额较小,甚至少于日本,而且文化产业在我国的GDP中占比也较低。从这种形势可以看出,我国软实力与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和世界地位还相当不匹配,可提升的空间非常大。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有利于塑造国家形象,也关系着提升国家软实力。这在于它有助于向世界展示可以与西方大国平等对话的中国精神和价值体系,提升中华文化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吸引力、影响力和感召力,增强外界对中国的认同和接受,促进中华文化和价值理念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从而全面提升中国的国家竞争力。可以说,要大力推进中国国家形象、国际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这些战略核心目标,讲好中国故事是关键的一环。

(二)中国故事具有世界性意义

中国故事不仅让世界全面地认识中国,同时也具有世界性意义。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道路和文化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结合体。新中国成立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坚持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走自己的路,使得全国各行业取得飞速发展,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人民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和风向标,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同时,中国道路和中国故事也是属于世界的,一方面与其他国家的故事有着相通性,另一方面中国的道路实践对世界现代化和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兴起了蓬勃发展的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这些国家与当时我们刚成立的新中国几乎处于同一历史起点,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大批发展中国家没有摆脱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历史所带来的包袱,没有摆脱对西方国家的依附,最终选择了走资本主义道路,但这种不是真正独立自主的选择让许多国家因此而陷入了重重危机,如国内分裂、经济不振、金融危机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给全人类的发展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可见,中国道路的选择和发展经验能给世界其他国家带来很多的启发和借鉴,能帮助它们思考如何从自身的国情出发探索出真正适合自己国家的道路和发展模式。所以从更大的视野来看,中国故事源于中国而属于世界和全人类,它折射的是人类改革创新的成功探索,启发人类对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为全球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提供极其宝贵的实践借鉴和思想资源。

正如习近平所说:“要积极树立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摒弃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旧思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经济和信息的全球化,早已将各个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任何一个国家已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发展。“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5]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既体现了中国超越民族国家和文明的全球观,也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发展,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习近平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6]这表明了中国领导层以全球一体化的思维来战略思考人类的公共价值和共同命运,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把中国发生的各种生动故事叙说出来,还要把中国故事的世界意义内涵阐发出来,并让世界知道中国理念和智慧。这关系到增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相互之间的了解,更好地促进相互认同和达成共识,并实现世界各国一同发展,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以达到共赢的局面,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二、怎么讲好中国故事

当前的一些对外宣传工作还只是停留在讲中国故事层次,离讲好中国故事还有一定的距离。出现这种情况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国际舆论格局失衡,西方媒体几乎控制了世界90%的新闻发布量,西方国家主导着国际舆论走向,中国媒体在国际上的宣传影响力还比较小,而且中西方之间基于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差异导致双方之间难以充分地交流和融通;从内部因素来看,我国的话语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当下挖掘故事、讲述故事的能力和方法还不足,传播理念、传播渠道和传播能力也存在不小的差距。要走出这种现实困境,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全方位地探索解决方案,而不能囿于这只是属于外宣工作领域的传统观点。

(一)立足中国现实,挖掘中国好故事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讲好中国故事,首先要有好的故事可讲。如果讲述只是基于陈旧的、抽象的或浮于表面的内容素材,那么就不可能有真正好的效果,也不可能让国际社会对中国有准确的了解和深刻的认识。好的故事从哪里来?来源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来源于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实践,即好的中国故事,从根本上来说要立足于中国文化和中国基本国情。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灿烂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的根脉,也是滋养中华民族不断生发、成长和前行的沃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和实践是植根于自身的文化土壤,是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国情的结合。这些是中国好故事的叙事方向,也是它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进入了全新的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已然拉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各族人民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一片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因此,好的故事应该在真实、火热的当下生活中孕育而成,展现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以及波澜壮阔的现实图景和生活进程。不仅要有宏大叙事的故事,还要有从各行各业的基层工作以及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挖掘出来的故事,因为这样的故事具体而生动、有血有肉,而且接地气。故事的内容应该包含着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内容,呈现的是一个多姿多彩的中国,并深刻体现和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因此,我们要鼓励各种文本形式的创作人员走出城市的高楼大厦,深入到基层和乡村,去深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声和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这样才能写出原汁原味、真实动人和有思想深度的“中国好故事”。但也要注意到当前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换档期、改革进入深水区,新旧矛盾和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情况相当复杂。好的中国故事,既要真实又要生动,既要反映中国的伟大成果和中国奇迹,也要反映过程的曲折和存在的问题。无需讳言我们发展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主动帮助西方世界把他们关于中国的片面或歪曲的印象矫正过来,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

(二)构建对外话语体系,提升我国翻译水平

打造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是一个必要和关键的环节,因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水平直接决定了我们讲故事的深度与广度。从根本上来看,没有系统、强大和富有创新力的对外话语体系,就不能构建起有影响力的国际话语来展示中国形象和阐述中国理论,国际话语权的竞争也会处于不利的境地。要打造好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必须要有一个扎实的基础性资源和理论支撑。这要求我们要加大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力度,以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但又符合人文学理的概念和表述,也可以说融通中外的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础性思想资源。而融通中外的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底蕴和优秀文明成果,扎根于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具有中华民族自身的主体性和原创性,另一方面还需要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面向世界,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明的精华。只有这样,才能融通中外各种资源,孕育出能真正言说和阐释中国实践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这也为对外话语体系的打造提供了理论基础。从落实到具体应用上来看,一个故事讲得好不好,还要看我们的话语是否真实、生动、形象而深刻地表达了我们特有的经历、理念和文化,是否有情感、接地气,是否能让别人听得懂,从而形成影响力、吸引力和感召力。这些跟语言的创造和文风有关,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做过经典的概括:“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需要的成分……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7]这指明了语言生成和创造的途径,对当下话语体系建设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和深刻的启示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不同的国际舞台上发表重要讲话,自信从容,话语深刻又接地气,语言优美生动,且熟悉各国历史人文,让外国听众倍感亲切和受启发,向世界很好地讲述了中国故事,并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也为我们的对外话语表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由此可见,好的对外话语体系既能继承和弘扬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立足当下,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有着民族主体性、时代性和人民性,还能了解和兼顾到其他国家的历史传统、思维和语言范式,用别人能听懂、接受和理解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

显而易见的是,讲中国故事,最终还是通过别国的语言呈现在他们的面前。如果不能准确、恰当和形象地将我们的故事转译出来,就不可能让外界很好地了解和认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外语科研和教学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的翻译能力还跟不上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和中国新时期的理论等方面的中译外翻译水平一般,一些核心政治词汇和概念、术语的翻译很不统一,影响到外国受众的准确理解甚至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理念产生误读和误解。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要有强大的哲学社会科学做支撑。语言的翻译不是简简单单工具性的工作,从本质上看可以被认为是一项哲学性的活动,背后涉及的是不同的文化体系和哲学范式,所以要大力发展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为我们的翻译工作提供扎实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其次,要建立权威的翻译标准。由于互联网时代的无中心和扩散性特征,翻译的分歧与不统一往往会被放大,容易造成更大的混淆和困惑。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翻译没问题,没有语法和文字错误,但在外国受众听来很可能就是另一番意思。翻译工作没做好,会令我们在对外传播的第一时间失去话语主动和主导。所以我们必须要树立权威的标准以正视听。但这种标准的确立不能单靠行政命令来强制执行,而需要各部门各领域专家通力合作,并在不断交流使用中逐步形成。最后,要培养高水平的复合型翻译人才队伍。有好的翻译队伍,才有高的翻译水平。时代的发展对翻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外语水平高已远远不够,翻译人员还需要有哲学素养,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播学有着相当的了解,有时还要求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高水平的复合型翻译人才队伍的打造迫在眉睫。以上几方面工作的展开和推进,会更好地来推动翻译类的外语科研和教学,提升我们的翻译水平,使中国故事通过“信达雅”的翻译而焕发光彩。

(三)适应新时代,加强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

有了中国好故事的素材,也有了中国对外话语的构建,但如果对外传播能力跟不上,也不可能让中国好故事传遍世界各个角落。这就需要加强中国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而这种建设,需要在传播理念、传播队伍、传播渠道和“一带一路”建设等多方面下功夫。

文化交流和传播有着自身的规律性,需要认真地学习、认识和把握。互联网时代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信息的更新和传播都非常快,涉及的面也很广。传播领域也是一个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情况和不断发展的领域,我们对传播的认知和实践不能因循守旧,而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组织有关专家和传播人才对国际传播理论进行机制性和系统性的专题研究,摸清它的规律性,以增强我们话语的传播效果。对中国故事题材的选取,需要立足于中国现实国情,运用全球化的视角来选取以展现独特的魅力。讲述中国故事时要根据外国受众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对我国的态度和重要程度等因素的不同,来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不同区域和文化的具体受众对所接收到的传播内容的理解和反应是不一样的,要想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中国故事的讲述方式和形式就不能是千篇一律的,而要随着受众的变化而有针对性,方法和策略必须因地制宜。只有这样,中国故事才容易得到外国民众的接受和认同,中国的文化和价值理念才会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需要专业化、强有力和多层次的传播队伍。目前,中国媒体从业人员非常庞大,但真正具有国际视野、精通外语、对中国文化有深入了解以及能够清晰理解目标受众的国际传播人才非常稀缺。我们要大力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知识面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即传播人员不仅仅需要熟悉传播理念和传播方法等专业知识,还要具有熟悉中国基本国情的广博知识,能够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宗教等多方面来传播中国好声音,同时还可以招募世界顶尖人才和专业团队,使得我们的对外宣传呈现出专业化和多层次特征,能够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挑战。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要拓宽对外传播渠道。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早已超越了单一媒体的传播模式,呈现出无中心、即时性、多元化的传播特点。要“发挥互联网在文化实践和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在文化实践中,媒体间的协作、融合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多媒体制作,跨媒介合作,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图表等多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社交网络、微博、博客、网站论坛等各种故事传播渠道,结合影视、音乐、漫画、游戏等不同产品形式,都为故事的多重表达和多样解读提供了可能”[8]。新兴的传播形式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感受与认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就必须熟悉新媒体,顺应国外受众的互联网思维和阅读习惯、符合互联网传播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传播中国好故事,除了加强传播能力建设外,还需要抓住历史传播机遇。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一带一路”建设为传播中国好故事提供了极佳的契机。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9月高瞻远瞩地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伟大构想,为和平、开放、包容、互信、互利的丝绸之路精神注入了时代内涵。“一带一路”建设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5年多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中国倡议,同中国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硕果累累。可以说“一带一路”构想为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与共同发展带来了历史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强调“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和文明冲突,建成一条文明之路,并指出:“我们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要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要发挥智库作用,建设好智库联盟和合作网络。在文化、体育、卫生领域,要创新合作模式,推动务实项目。”[9]这无疑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渠道和机会,我们应该积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传播好中国文化,积极与其他文明深入交流、碰撞和融合,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多元协同推进,塑造好中国国际形象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不是一个零散的或单个主体做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多元协同来推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这项工程需要政府相关各部门和人员的协同推进。像挖掘好故事需要媒体记者和采风人员深入到各基层,倾听最真实的声音,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在中华大地上时刻发生的无数事情中发现好素材、好故事;需要人文社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融通各种思想资源,在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方面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需要广大宣传工作者适应时代的发展在对外传播工作方面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发展;需要科技工作者提供最新和最有效的技术支持;等等。可以看出,讲好中国故事需要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下多方配合来进行。另一方面,中国故事的讲述主体是多元化的。即中国故事的讲述不是政府自己搭台,自己唱独角戏,而是多元的讲述主体共同参与。毋庸置疑,政府在国际传播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民间主体的讲述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效果。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留学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多用外国民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的途径和方式,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让世界对中国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10]。非官方身份的中国故事讲述往往更容易接受和获得信任。所以,讲述和传播主体要从单一的官方传播向全民传播的模式转变,各领域和各层次的人都参与到中国好故事的传播工作中来,形成政府机构、大众媒体、企业、高校以及民众等多元化讲述主体协同配合的传播新局面。

要在国际舞台上塑造好中国形象,需要顺应时代和持之以恒地推动。首先,要熟悉国际规则。有个典型的例子是近来中美之间贸易争端加剧,浙江医药发现自己的出口产品在美国发布针对中国500亿美元进口商品拟加征25%关税的清单里面,便迅速组织力量参加美国听证会,由于熟悉美国的规则和思维逻辑,通过公众评议程序,使得全中国的精细化工、原料药和制剂出口企业产品全部得到了关税豁免。这不仅仅是经济贸易摩擦中的一次胜利,也是国家形象的一次提升。其次,要有的放矢,关注目标受众的差异。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和理念,中国故事的讲述和传播也要有差异性,不能只是一个版本、一种模式,实际上针对性越强效果往往越好。最后,多元配合,立体推进。比如培养领导讲故事的能力,让其在国际交流中发挥传播表率作用;鼓励民众积极创作故事、传播故事,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让外国人通过民间渠道感受新时代下中国的蓬勃气象;还可以通过华人华侨留学生和国际友人讲述中国故事等。这种多元协同的讲述模式能从不同视角塑造中国形象,最大程度上发挥出交流和传播的效果。

三、结语

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阔步前进提供了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全新的历史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1]这充分说明了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性以及提升这种讲述能力的迫切性。能不能讲好中国故事,关系着能不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让其他国家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从总体上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关系着我国的文化安全,已成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项国家主导下由政府、社会和公民共同参与和努力的事业,也是一项包含战略方针、内容挖掘、话语体系和对外传播等各方面统筹推进的系统工程。中华文化和中国道路实践通过一个个中国好故事所展现出的深刻内涵和奇迹将会给全世界以启迪和借鉴,中国与其他国家也因此而加深彼此间的了解和共识,合作共赢,一起共同建设美好的人类家园。

猜你喜欢
话语
画与理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衰老与性别话语——公共话语与私域话语对老年女性的影响》述介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从雾霾议题报道看政府话语与媒体话语的冲突与调适
禁止“话语歪风”——管管那些拉拉扯扯、吹吹拍拍、阿谀奉承
一句鼓励的话语让生活更美好
雷人话语
关于军校讲台上话语自由度的讨论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