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不同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

2019-02-18 08:26李江涛刘荣丽王润青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9年1期
关键词:阿替普溶栓动脉

李江涛,刘荣丽,王润青

(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神经内三科,河南 郑州 450000)

急性脑梗死(ACI)在临床上较常见,是一种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系统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1-2]。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普遍认为是由于血栓阻塞血管而引发的一系列病理反应,故溶栓治疗是治疗ACI的重要手段[3]。其中静脉溶栓是ACI患者血管再通的重要措施之一,同时也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挽救缺血性脑组织的有效方法之一[4]。关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效果的报道并不少见,但关于ACI在不同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则鲜有报道,鉴于此,本研究分析阿替普酶不同时间窗的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旨在为临床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时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急诊收治的ACI患者84例,男56例,女28例,年龄33~80岁,平均年龄(65.78±6.52)岁。根据溶栓时间窗分为两组,其中发病<3 h溶栓的42例作为对照组,发病3~4.5 h内溶栓的42例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33~78岁,平均年龄(64.45±5.29)岁;合并糖尿病6例,高血压23例,高脂血症4例,心脏病6例。试验组男24例,女18例,年龄34~80岁,平均年龄(64.77±5.83)岁;合并糖尿病7例,高血压21例,高脂血症3例,心脏病5例。两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符合《中国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相关诊断标准;发病距离溶栓时间<4.5 h;年龄>30岁,但<80岁;存在较严重的脑功能损害体征,且持续时间超过30 min;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4~24分;经脑CT或MRI检查确认无脑出血症状;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收缩压>180 mmHg,舒张压>110 mmHg;近6个月内有脑外伤、脑卒中及颅内出血史者;近3个月内接受过较大外科手术者;存在活动性出血者;凝血功能障碍或近3周使用过抗凝药物者。

1.3 方法

两组均采用注射用阿替普酶(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 KG,注册证号:S20110052,规格:500 mg/支)予以静脉溶栓治疗,使用剂量为0.9 mg/kg,最大剂量不超过90 mg;10%的剂量通过静脉推注,1 min内推注完毕,剩余的90%剂量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60 min内滴注完毕;24 h后行脑CT或MRI检查确认无脑出血症状,口服氯吡格雷(Sano fi Winthrop Industrie,注册证号:H20130296,规格:75 mg/片)75 mg,qd,以及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规格:100 mg*30 s)100 mg,qd,连续用药10 d,期间辅以降压、调脂及降糖等治疗。

1.4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疗效。应用Barthel指数作为评价临床疗效的标准。Barthel指数评定内容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控制大小便、上厕所、床椅转移及平地行走45 m等,记分为0~100分,0分说明无独立能力,日常生活均需帮助,100分说明日常活动能力良好,无需他人帮助。Barthel指数记分分级:Barthel指数>60分为良;41~60分为中;≤40分为差。疗效评价标准:痊愈:Barthel指数记分>90分;显效:71~90分;有效:41~70分;④无效:≤40分。

②两组溶栓前、溶栓后24 h、3 d、7 d分别进行NIHSS评价溶栓前后意识水平、视野、凝视、面瘫、感觉及肢体运动等方面的恢复情况,评分越低,表明恢复效果越好。

③观察两组溶栓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评价ACI不同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安全性。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48%,试验组为9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不同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前后NIHSS评分比较

两组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溶栓后24 h、3 d、7 d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溶栓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05%,试验组为21.4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病理研究显示,ACI病灶由中心缺血坏死区、周围缺血半暗带区及外侧低灌注区构成,迅速恢复缺血半暗带血流是早期治疗ACI的关键[5-6]。若缺血半暗带血流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恢复,则该区域脑组织损伤具有可逆性,可使大多数神经细胞得以存活并恢复功能。目前,溶栓的主要方法包括静脉溶栓、动脉溶栓及动静脉联合溶栓等,溶栓的机制均基于缺血半暗带脑组织细胞损伤的可逆性[7]。阿替普酶属于重组人组织纤维蛋白溶解原激活剂,是二代静脉溶栓药物的代表。阿替普酶可与血栓表面纤维蛋白结合而形成复合物,其对纤维蛋白溶酶原有着高亲和力,能够有效激活血栓内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溶酶,使血栓纤维蛋白溶解,从而起到迅速溶栓的作用[8-9]。另外,阿替普酶与血栓表面纤维蛋白的结合具有选择性,不会影响到循环血液中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因此发生出血的风险较小[10]。本研究分析ACI不同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疗效,以期能扩大阿替普酶在ACI的适用时间窗。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治疗总有效率均能达到90%,说明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ACI的疗效良好,可有效促进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中两组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组间具有可比性。美国国立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所(NINDS)一项试验结果证明,ACI发病3 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能够显著改善患者预后[11]。本研究对照组在3 h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3 d、7 d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显著改善,这与NINDS结果相符。但由于多种主客观原因,大多数ACI患者不能够在发病3h内获得溶栓治疗,虽然发病时间超过3 h还可以选择动脉溶栓,且动脉溶栓治疗也可以尽早开通闭塞血管,使缺血半暗带血流恢复,显著改善预后,但是我国大多数基层医院缺乏动脉溶栓器械及专业操作人员,不具备常规动脉溶栓的条件[12]。另外与动脉溶栓相比,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操作相对简便,不要求专业的溶栓器械与操作人员,可作为常规技术推广应用,更具实用优势[13-16]。

欧洲急性卒中协作研究(ECASS)曾研究ACI发病后3~4.5 h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效果,结果显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因此认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时间窗可延长至发病后4.5 h。此次我科室基于实际情况,予以发病3~4.5 h的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结果试验组溶栓后24 h、3 d、7 d的NIHSS评分均较溶栓前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提示将阿替普酶溶栓时间窗延长至4.5 h是可行的,与ECASS研究结果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替普酶溶栓时间窗延长至4.5 h,安全性仍较高。对照组中有1例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出现颅内出血,分析原因可能与该患者溶栓前已存在较为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为19分)、头颅CT提示该患者右侧大脑中动脉梗塞有关。也可能与本研究样本选取量较少,研究时间较短有关。

综上所述,若ACI患者符合溶栓适应症且无溶栓禁忌症,在发病<3 h、3~4.5 h时间窗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均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降低NIHSS评分,改善预后,且安全性较好。

猜你喜欢
阿替普溶栓动脉
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前支假性动脉瘤1例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舌动脉与面动脉共干1例
上颌动脉终末支参与眼球血供1例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单侧“腋深动脉”变异1例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