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保护技术

2019-02-18 06:28赵芬莲
卷宗 2019年35期
关键词:发掘

赵芬莲

摘 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文化事业的进步,其中,文物保护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关系着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时代接轨、与科学共存,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开展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本文详细分析了田野考古的概况、方法以及相关措施等,希望能够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添砖加瓦。

关键词:田野考古;发掘;考古方法;文物保护技术

1 田野考古的概况

田野考古学历史悠久,很早的时候就有涉及,地面是古时候考古的主要区域在事先绘制好的地图上,深入考察地面上留存的、能够发现的遗物和遗迹,探索其中的价值。如果不熟悉当地的地形,不能确切找到文物的位置,此时就需要在踩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进行实际调研,实时绘制出相应的地图,并及时记录和备档,为后期田野考古工作的进行奠定基础。在时间推进以及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发掘工作逐渐独立出来,在考古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调查对象、调查范围、调查方式、调查难度等都发生了较大转变,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知识,在应用中逐渐优化技术,发掘技术取得了深层次的进步,极大的推动了后期发掘工作的进步。同时,对自然现象认识的加深,技术的提升也愈发明显,能够在科学使用的前提下,全面了解考古发掘的各项内容,认识的更加透彻。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的推动了发掘工作的质量,效率提升的更加明显,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更加紧密,对于遗迹遗物线索的获取更加有利。同时,借助现代化学、物理、定位、遥感等技术手段,田野发掘工作中的障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克服,发掘工作从地面深入到地下,对于推进考古工作的可持续进步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 田野考古及考古方法

1)调查。调查是田野考古的首要步骤,必须详细收集遗迹遗物的各项证据,奠定后期考古工作的基础。具体来说,需要对地表进行勘察,可以将人工与机械相互结合,借助先进的勘测工具,与当地的环境和历史民俗等密切联系,分析之前考古工作的进展,为当前调查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河流、山川、地貌、地形、水文等都是环境考察的主要内容,询问居民、搜集集料、数据对比等都是比较适用的方法,在全面整合的基础上,对各项信息进行细致化的分析,逐步缩小调查范围,最终确定出调查对象的具体位置,保证调查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发掘。探方发掘法是考古发掘工作的一项重要技术,对操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际操作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找准发掘区域,计算出总的面积之后平均划分,使其成为面积相等的正方格子,在对比之后,选取中心位置作为基点,将探方装置布设在上方。按照数字大小进行排序和编号,使每个格子对应相应的数字,保证探方工作的有序化与合理化,避免出现数据错误的现象。隔梁一般设置在探方东部和北部,有效控制剖面的形状,清晰直观的探测到探方的主体部分,方便后期的运土工作。如果发掘区域较多,在选择坐标基点的时候,与隔梁不同,较多的是西南角部分。

3)整理。田野考古中,整理工作也至关重要,整理的内容根据发掘的具体对象而定,但通常包括考察方法、考察手段、考察过程、考察步骤、考察报告等连续完整内容,体现出考古发掘工作的科学性与严密性。因此,应详细把握整个的考古发掘工作,对遗址之间的联系进行挖掘,找出相应的层级关系,以时间为基点,逐步审查各个步骤和环节,发挥出层位学和类型学方法的有效作用。同时,在实际整理的过程中,列表方式应用的也较多,对器物和遗址等进行编号,绘制出相应的图形,在此基础上,整理出完备的考察报告,生成最终精确性的结果,永久储备和备案。

3 田野考古发掘中文物保护技术

1)防护技术。预防是发掘文物的主要手段,能够使文物的基础形态得到比较有效的还原,避免遭受二次破坏。因此,需要对文物的类型、年限、主要作用、性能等进行归类,针对不同类型文物的具体状况,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保障防护手段发挥出理想的效果。比如,如果文物是不可移动的,为了避免文物表面受到自然和外界环境的破坏,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潮、防水、防火、防雷、防渗、防雷等措施,使文物最原始的样子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为田野考古发掘工作提供最准确的数据支持。对于其他类型的文物,针对实际情况的不同,也可以采取防虫害、防雨水、防土壤、防鸟害等方式,對文物可能遭受的腐蚀和质变现象进行分析,采取化学技术和物理手段,同时与工程技术相互融合,抵御地质演变对文物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危害。同时,在防护的过程中,需要找出文物的污染源,借助相应手段进行全面清除,或者采取净化措施和手段,降低土壤的污染程度,避免污染源的扩散,从源头上、渠道上等进行全面有效的控制,使其达到国家规定的各项标准,实现最合理的防护效果。

2)修复技术。对于防护不了或者防护不当的文物,则需要进行相应的修复工作。必须对修复对象的类型、性能、大小等进行全面了解,保证修复工作与实际情况一致性。可以采取定点和定期相结合的方式,找出文物需要修复的地方,采取针对性的加固措施,增强其坚固性,保证文物外观和内在的达标,防止出现破损、腐蚀和歪闪等现象。如果墙体出现裂缝,应及时剔除砌体的残缺部分,同时采用灌浆和加箍方式,增强其密实性。如果遇到多余或者破损地方不能剔除的部位,可以按照文物原有的面貌,重新刷砌之后,还原出文物的样貌,使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保障。对于地下环境中的文物,可溶性盐类的影响会加剧物化作用,溶解、分散、渗透等现象相继出现,在文物表面会出现大小、形状、体态等不同的晶体,对文物的材质、性能等造成一定破坏,缩短了文物的保存年限。另外,地下空间内长期储存的金属文物,随着时间的延长,矿化作用会严重降低其金属性能,矿化现象非常明显,在外界的影响下,坚固性和耐磨性大大降低,极易出现破碎问题,阻碍了田野考古工作的顺利进行。在修补的时候,对于断裂处,需要借助科学手段,对每个破口处进行仔细粘结,根据表面纹迹和颜色的变化,增强修饰工作的严密性,体现出科学严谨的态度。

3)检测技术。在发掘文物保护中,检测技术的应用非常普遍,主要用于测定文物的残缺部位、受损程度、伤痕深度、地质结构等,全面检测出文物的破损性。针对不同对象,使用相应的技术和方式,比如,X光、超声波等主要应用在伤痕探测,电子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等主要在分子质地结构中使用,光谱、质谱等则用于研究文物的物化性质,总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在修复的过程中,常常遇到砖石,此时必须准确定位,定期观测之后,使其能够平整,避免出现整体歪斜的现象。如果对象是墙体,对于裂缝的控制,一般使用灌浆和加箍手段,修补砌体的残缺部分,非常容易出现裂缝等问题,可以针对实际情况,采取、灌浆等方式,拆除局部多余的部分,对砌体残缺位置进行剔补,逐步进行刷砌,最大限度的还原出原有样貌。为保证修补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可以适当使用新技术和新材料,保留文物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保证后期研究效果的最大化。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下,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对于推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先进技术应用的越来越广泛。需要了解田野发掘出土文物的特点,做好每个步骤,增强前后各个环节之间的连贯性,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手段对文物进行研究和保护,保证田野考古文物的完整性,促进考古工作的跨越式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中的整体提取技术[J].赤子(上旬),2015(09):22-23.

[2]李进.关于田野考古发掘的认识——以陶寺文化早期城址发掘为例[J].怀化学院学报,2017(01):12-13.

[3]赵向莉.田野考古测绘中的科技应用[J].大众考古,2014(12):23-24.

猜你喜欢
发掘
校园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宣传探讨
发掘教材中美的因素 陶冶学生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