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艺术家埃莱诺·贝尔纳迪的公共艺术跨界探索

2019-02-18 11:13颜含
公共艺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

颜含

摘要:当代艺术家埃莱诺·贝尔纳迪的作品或怪诞新奇,或饱含深思,或传达个人感情,他对于公共艺术的探索也充满思考性。在公共领域,当代艺术家们带着问题意识,带着对时代的思考和探索,以作品为窗口,伸出带着敏感神经的触角与大众交流。本文以巴西艺术家埃莱诺·贝尔纳迪(Heleno Bernordi)作品为例,浅析当代艺术家如何介入公共艺术的领域,通过“城市干预”解析城市间的人际关系。

关键词:公共艺术;跨界探索;城市干预

巴西艺术家埃莱诺·贝尔纳迪(Heleno Bemardi)曾在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学习建筑学,并在里约热内卢的帕尔克拉赫视觉艺术学院学习绘画、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他的作品中通常带有某些探索性尝试,因而会使用非常规材料或者不同寻常的表现形式,以加强观者与作品之间的共通性。而他在公共艺术上的尝试主要致力于揭示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为公众之间的互动交流创造条件。其公共作品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突出互动性、细化公共艺术传递的概念为导向的作品;二是为唤醒公众对所在城市的感知力的作品,细化公共艺术中“公众”的概念,作品指向某类公众人群。贯穿作品始终的有两条轴线,一是将城市作为创作的能量之源;二是主体人与城市之间的关系。

艺术家的创造是一个赋予作品以思想个性的过程,艺术家个人的艺术感觉和想表达的社会概念是整个创作的灵魂。就一件公共艺术作品而言,首先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随后因为获得欣赏者的关注,公众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家所表达的艺术理念、艺术形式发生反应,个人表达与群体表达是否和谐统一是公共艺术作品能否被接受的关键。而一个好的公共艺术作品除美学价值、市场价值和社会含义外,必然是被公众喜爱的,公共艺术中公众才是最终的衡量者。

在《我说话的时候,时间飞逝》(When I Speak,Time Flies)这件作品中,埃莱诺·贝尔纳迪以其敏锐的感知力察觉到穿梭于城市空间里的一个群体,他们忙碌却也茫然,温暖却自我封闭,生活在大城市里却没有归属感。带着这样的思考,艺术家开始思索如何通过公共艺术使大众意识到这种问题并加以改善,用自己的思考贴近公众或引导公众意识到已存在的问题,结合公众喜好创造出受公众喜爱的公共艺术。他首先选择了床垫作为表现材料,这种家居用品很容易使公众产生亲切感。他将床垫制作成蜷缩的人形,当这种数量巨大的、柔软的、蜷缩的“人”出现在城市的广场、汽车站等公共场所进行展出时,它们仿佛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群的真实写照,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与反思。此外,这些作品还可以成为孩子们的大玩具,为公共空间增加活力与趣味性。

而在里约热内卢进行的项目《路线》(Route)中,四十个球拍和两千个乒乓球被安装在八张乒乓球桌上。艺术家有感于城市中不同的人际关系创作了这件作品。当代社会中,由于城市建设或建筑结构的原因导致公共交流相对较少,当代艺术家以乒乓球的互动指代人与人的交往。不同于以往乒乓球一对一的对打模式,此装置的趣味性在于随机性和偶然性,你可能随时接到参与人员打出的球或打出飞往未知方向的球,以此暗示人际交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呼吁公众在人际交往中积极参与其中,并在参与中找寻乐趣。

这两组公共艺术作品着眼点较小,体量也不大,作品所表现的观念是对于公共装置所传递“观念”的细化,即对表达宗教、教育、民族、社会意识等大概念的细化。艺术家通过探知城市人际关系的问题,表达城市特定人群的问题,并运用能引起公众熟悉感的日常物件进行创作,所选用的材料以及装置所体现的特点更为灵活,诠释了当代艺术家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整个公共艺术作品就像一场不同寻常的户外活动,既传达出对社会人际关系的反思,又达到娱乐大众、促进交流的作用。而相比静止的雕塑作品,埃莱诺·贝尔纳迪的公共艺术注重的是与人互动,调动公众真正参与其中,并非仅仅的观赏传递,这比传统形式上的公共艺术更具意义。通过协调合作、与人交流能让公众切实参与其中,或触摸感受,或玩耍嬉闹,艺术家传递给公众的这些思考和情感,即是公共艺术的效力所在。

当代艺术的跨界除涉及到新媒体材料及表现形式的创新外,在理念的表达上也存在突破。下文以埃莱诺·贝尔纳迪关于城市改造的公共装置为例,阐述艺术家如何将公共艺术中“公众”的概念細化。在里约热内卢的《赌场》(casino)以及《岩浆》(Magma)作品,都是通过大面积颜色的喷涂形式来达到传递社会意识的目的。《赌场》的改造地点是里约热内卢20世纪30年代重要的音乐表演场所,此次干预恢复了空间的艺术感,吸引公众了解这个重要的文化场所的历史。艺术家以这种方式提醒公众那个曾经给这座城市带来无限喧嚣与欢乐的场所的存在,一个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的空间。该作品的受众主要针对“特定人群”,即对旧赌场有所记忆的一群人,表达一类人的情感诉求。《岩浆》是对倒塌旧房屋的一系列干预措施,包括用数百公斤的闪光材料涂抹废墟,以便在它们所处的城市环境中创造新的意义。作品针对的是城市“原住居民”,即见证房屋重建、城市更迭的城市居民。于他们而言,废墟提醒人们这个城市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

除公共艺术外,埃莱诺的绘画以及雕塑作品同样充满了态度,作品《肌肉》(Masseter)中以咀嚼过的口香糖制作人类的头部肌肉,咀嚼过的口香糖与艺术有种隐隐的对立感。《苏格拉底的道歉》(socratesapology)以海绵的材质来表现石膏的质感,最后雕塑在力的作用下逐渐变形产生气泡,这一过程更是显得荒诞离奇。将埃莱诺的当代艺术作品与公共艺术作品比较,可以看作是当代艺术与公共艺术跨界的一个缩影,而埃莱诺作为一名艺术家,无论他使用的元素和手段有何不同,在创作公共艺术时都始终忠于公众。他的公共艺术作品更多的从社会性的角度出发,从自我的、先锋的观念向大众群体理念的传达转变,同时注重艺术形式的新颖性、批判性。

公共艺术在信息社会已经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集合概念,或者说它的边界是开放的——它不拒绝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加入。埃莱诺·贝尔纳迪的作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正如当代艺术同社会发生了无法弥合的分裂,简单而又个性化的审美方式逐渐成为大众的喜好,艺术门类之间的边界逐渐消失和融合。随着艺术家对于社会问题及不同人群的关注越来越深入细化,应注意的是公共艺术并非只是个人精神的传播,当代艺术介入公共艺术领域应避免成为“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家运用自身思想内容的逻辑转换,表达对社会问题的普遍关注,不同领域的交叉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也为公共艺术的创作增加了更多可能性。而艺术家对其理念的传播也不仅仅局限于艺术界,这是社会环境变化产生的必然结果。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普及教育工作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用研究
浅析我国公共艺术艺术形式的发展与趋势
民办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与优化研究
校园公共艺术作品形态影响因素
如何解决公共艺术(美术篇)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以公共艺术的方法传承武汉巴楚文化遗产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