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2019-02-19 12:15张存刚
社科纵横 2019年1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心

张存刚 王 晶

(兰州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一个重大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这些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指明了方向。

一、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我国的社会制度性质、国体和政体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属性和根本立场所决定的。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的根本要求。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重大原则,也是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

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体行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否取得伟大胜利的显著标志。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建设和发展的中心任务。习近平同志指出:“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1](P14)。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始终正确地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的前提下,研究探索中国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规律,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有效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政策措施,才能为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才能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中国智慧”,成为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更重要的是才能真正成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理论武器。并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既存在有利机遇,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存在许多矛盾和挑战。特别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求我们不能离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仅仅抽象地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内涵和实现问题,必须注重研究解决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研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发展,真正使人民群众通过现实的发展有更多的获得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1](P1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在坚持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方面具有理论本身的必然要求。同时它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指导,从而为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提供了强大的政治保障。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同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具有理论和实践的高度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现实路径

那么,如何建立和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习近平提出的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为指导。习近平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要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2](P37)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改革与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更好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是为争取和实现广大劳动人民利益服务的政治经济学。因此能够突破资产阶级既有利益界限的限制,着眼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和促进社会成员全面、自由发展,科学地研究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经济运动过程的矛盾、探索未来社会更好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科学的理论。既对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问题具有深刻的洞察力。也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指导。除了个别囿于当时社会历史局限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当代社会并没有过时。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远的不说,就从国际金融危机看,许多国家经济持续低迷、两极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加深,说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但表现形式、存在特点有所不同。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不少西方学者也在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资本论》,借以反思资本主义的弊端。法国学者托马斯·皮凯蒂撰写的《21世纪资本论》就在国际学术界引发了广泛讨论。”当然也需要我们结合新的实际作出新的发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性的基本前提就是科学的阶级立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庸俗性和理论体系总体上的非科学性就是来自于其自私的、狭隘的阶级利益局限。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同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这一对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科学规定。必须要明确,政治经济学不是简单地研究财富的增长,而是研究财富增长的人的、社会的条件和因素;不仅仅研究财富的增长,而且要研究财富的分配和享用。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对于不同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制度、体制环境和约束,社会经济发展的激励和动力机制。这些问题的研究解决直接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关系的研究对象无疑是正确的,而且是必须的。这也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同时要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探索生产关系的现实具体内容,增强研究生产关系的现实针对性和特定指向性。

(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为指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我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尊重人民主体地位,聚焦人民实践创造,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1](P12-13)。“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转化为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本遵循,评判标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3](P40-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聚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主要矛盾,深化对社会主要矛盾内涵的认识,研究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解决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具体途径和方式,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重大改革发展问题,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群众通过现实的发展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深入研究甘肃以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为目标,促进新旧动能转换问题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于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指明了我国新时代经济理论研究、经济改革深化、经济政策调整、经济发展谋划的方向、路径和着力点。为甘肃省经济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有利于甘肃省扎实有效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扩大向西开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经济发展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水平,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贯彻落实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必须紧密联系甘肃发展明显滞后,综合实力较弱,经济结构不优,发展方式粗放,质量和效益不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在全国处于后列,城乡居民收入居于全国末位,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任务十分繁重,城乡、区域之间发展差距大,贫困程度深,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表现尤为突出的客观实际,认真研究不平衡不充分的具体问题,以改革的精神和创新的办法,着力破解发展难题和瓶颈制约,不断加快发展步伐。

1.应加强对国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各方面战略部署内容要求的研判和分析

寻求与甘肃省产业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对外开放思路和方案的对接点,以利于甘肃省有效利用国家有关政策机遇,融入国家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中,促进甘肃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为甘肃省在更高层次上培育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能。

2.高度关注和重视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举措,在国家政策框架下使政策效用最大化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等,甘肃省应及早对甘肃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并提出能与国家政策支持相衔接的实施方案、项目计划,便于更好地争取国家的支持。

3.立足本省发展基础和条件,谋划发展。

必须清醒认识甘肃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存在的不足和弱项,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立足现有的资源禀赋、要素条件和特色优势,既积极作为,又量力而行,厚基础、强改革、显优势、求实效、增绿色,走出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路子。例如,在现代产业体系的建设中,要将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增量积累与传统优势产业发展的存量规模扩张、提质增效相结合,将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经济发展相融合,探索绿色产业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对外开放中,要将争取建立更多开放口岸、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与充分发挥已有的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国际陆港、国际空港所维系的“通道优势”、“集散优势”相结合,务实推进互通,有效对接现有需求、积极挖掘潜在需求,将扩大对外经贸合作与扩大人文社会交流有机结合,构筑深化合作、扩大开放的社会民意基础。

应把补短板放在首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创新;去产能应立足甘肃实际,着眼现实和潜在市场需求,处理好短期去产能和长期来看的产能提升和创新的关系,不能简单化地为去产能而去产能;去库存应注重如何激发需求和开发需求,不断开拓市场和促进发展新产业。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中心
剪掉和中心无关的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别让托养中心成“死亡中心”
构建更确当政治经济学刍议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