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国际化实践探究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出发点

2019-02-19 12:15
社科纵横 2019年1期
关键词:国际化命运共同体

康 佳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2488)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经过一系列实践,这一理念逐渐丰富为理论,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十九大报告和新修订的党章中均有明确表述,“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1],“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在我国各领域全面对外开放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全面对外开放进程当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需要更多国际化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依托高校教育,完善高校人才培养实践需要深入学习领会十九大报告精神,尤其是要用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新思想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模式。

一、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提出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给国家发展做了新的历史定位,即我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同时,逐渐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期待为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期待更有作为的时代。中国在过去几年间为世界和平、全球发展、维护国际秩序做出的努力和成绩足以证明中国有智慧、有能力担当起人类发展的更多使命,这是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集中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当前世界正处于剧烈发展变革调整的时期,但是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主题,在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呈现多极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特征的新时期,单一的国家已不可能独自面对世界变化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和挑战,人类的命运本质上是关联在一起的,因而需要我们用更广阔的胸襟、更丰富的智慧、更切实的方案共同解决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这应该是全人类共同利益所在。随着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对自身认知的脚步不断加快,“孤岛”式的社会发展方式不能适应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我们需要建立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聚合”破碎的社会关系。

习近平在2014年外事工作会议上定下构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目标,在这一特色外交框架里,过去几年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积极进取,提出了许多外交战略新思想,最具雄心大略的就是“一带一路”战略,在处理同美国、东盟等其他国家关系时,提出建立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以及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关系。走进新时代的中国外交逐渐从“韬光养晦”丰富为“积极进取”,崛起中的中国主动担当起了更多责任,积极倡导、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在这些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符合历史逻辑和时代潮流的新思想、新理念。

(二)思想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对其要义作了深入阐述。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同时具体指明应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位一体”的几个维度上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政治领域,要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不对抗不结盟的国际交往新路;在安全领域,要以对话协商的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在经济领域,要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在文化方面,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增进不同文明间交流互鉴;在生态方面,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源于中华民族“天下观”、“和为贵”的历史传统,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共同体思想、对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关于国际秩序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内涵更加明确和丰富,党和国家领导集体对这一理念的探索逐渐上升为理论,未来将充分发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宗旨要义指导国家发展进步的具体实践。

(三)时代意义

丰富发展了21世纪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共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中国外交战略新思想:以中国梦为指引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共赢”思想推动构建“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不冲突不对抗,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用亲诚惠容理念塑造同周边国家外交关系;用正确义利观深化同发展中国家合作;弘扬丝路精神,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些外交新思想、新理念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体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同于传统的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是中国为世界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理论方案。

体现了大国担当的责任意识。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人类做贡献,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使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已崛起为世界舞台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得益于开放包容的眼光和胸怀,因此,在纷繁复杂、问题与挑战不断出现地当今世界,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在传统的狭隘的竞争逻辑中探求一种新的普惠大众的世界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和构建为全球政治安全稳定,经济秩序健康发展,生态环境和谐,文明交流兼收并蓄提供了富有智慧的中国方案,这是负责任大国担当意识的体现。

为新全球化时代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过去几年,“黑天鹅”事件频发,英国脱欧,美国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区冲突不断……“逆全球化”、“反全球化”趋势明显,动摇着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础,其背后根源是全球化发展红利分配不均,政治秩序的建设不能跟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速度。传统的政治体系并不能维系和平的世界秩序,世界需要一种新的合作机制和模式。2014年以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国际战略新思路、新理念,标志着中国正在积极主动参与到全球治理体系当中。时下,在以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模式中,在全球经济政治安全都遭遇威胁的背景下,中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新的全球治理实践。

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教育国际化实践

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人的发展,人的价值只有在社会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才能体现。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指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各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己的自由。”[3]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只有成为共同体的一员,才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这个共同体是一个国家,更开阔的讲,是整个人类社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始终重视“人的问题”。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单独用一个部分的较大篇幅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改善民生和增进社会治理的原则和理念,在这一部分中,习总书记首先强调的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1]。教育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基础,人才是保障,要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根本要素就是人,高校作为培育人才的载体,必须要重视教育的发展进步。

当前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多样频繁,人类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相互碰撞,推动着全球化进程以及人类的进步,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我们通过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探索技术创新、世界文化融合的具体价值,需要以教育国际化为途径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综合素质、开放胸怀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打造人才储备摇篮。在新时代,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教育国际化实践意义深远,使命重大。

(一)教育国际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出发点的时代意义

教育国际化是世界高等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集中体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推动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性,各国高校在教育改革与发展、教育资源的国际流动、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提升、教育教学的国际合作等诸多方面已达成更多共识,教育国际化越来越成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需求。

2013年4月,中美两国领导人在祝贺清华大学苏世民学者项目启动的贺信中分别表示,当今世界面对人类发展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需要各个国家、各国人民加强联系、共同面对,教育在各国青年一代增进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激励的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美两国领导人的共同声音足以证明,在经济全球化推动世界资本、知识等资源复杂流动的今天,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推动教育国际化,培养具有世界情怀、担当意识的国际化复合型专业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中国国内角度看,有助于推动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目标的实现。1983年,在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地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P35),为中国教育事业明确了发展方向,更指明了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进步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现,必须要依靠教育,新时代背景下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出发点,推动教育国际化的行动旨归亦是如此。推动教育国际化是国家战略的使命要求,培养具有开放包容胸襟、熟悉国际规则、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善于传递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的人才是国家开放发展战略落地施行的重要举措和保障。

从国际社会角度看,有助于促进不同文明文化间交流互鉴,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1]教育国际化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引领,倡导的是不同文明的多元化和差异性,教育国际化合作应以此为出发点,促进合作双方或多方取长补短,增进文明互鉴。与此同时,树立起双赢、共赢的新理念,跳出思维封闭的局限,谋求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二)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教育国际化实践的时代要求

在新的历史时期,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要求我们有更大进步,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1],面对全球化进程中遇到的新形势、新挑战,世界人民应当建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同心协力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而不懈努力。在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进程中,不能忽视教育的力量。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因素,教育国际化需要坚持“以人为本”,高校应当顺应新形势塑造人才培育思路,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和人才间的交流互动,击退逆全球化趋势的浪潮,进而增强合作共赢意识,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边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教育形式,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面临着新的时代要求。

要以开放心态打造教学互动共同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引领打造教学互动共同体,通过国家留学基金委交流项目、中外合作办学、孔子学院、国际课堂、教学竞赛等多种途径和方式,促进教师、教学资源交流互动,加强师资、教学资源的合作,相互学习借鉴先进有益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开放的心态促进不同文化教育背景师生间教学相长,提升新时代教学教育水平。

要以担当意识打造学术交流共同体。当今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大国担当意识逐渐增强,在国际社会上希望拥有更多话语权,与其他国家一道参与更多全球治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做出应有贡献。在这一进程中,如何利用国际声音讲好中国故事,需要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这就要求先进知识分子担当起更多责任,以全球眼光打造学术交流共同体。中国学者应当多参与重要国际会议,多在国际场合传递中国声音,世界高校之间加强国际交流,可就共同关心关注的问题开展国际研究与合作。

要以全球眼光打造青年人才共同体。青年是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力军,是时代进步的未来希望。新时代,我们有能力,也应该为青年一代发挥聪明才智、实现自身价值搭建更大舞台。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游学、比赛、联合培养、访学、冬夏令营等多种形式为青年人提供接触国际社会的机会,搭建分享国际化教学教育资源的平台,引导青年人关注人类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培养青年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之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社会责任使命感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备专业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成为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使者”,成为能够担当人类社会共同发展使命的时代新人。

结语

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要发挥人才的作用,未来国际社会的发展进步,尤其要发挥青年人才的才智潜力。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教育的进步离不开先进价值观念的指引,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教育国际化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引继续推动教育实践水平国际化,培养有理想、有眼界、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一代,为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进步提供智力储备和人才保障。

猜你喜欢
国际化命运共同体
聚焦港口国际化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共同体的战斗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命运秀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命运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