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的误区与健康生态圈构建

2019-02-19 12:03管以东
新课程·中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家校共育生态圈互联网+

摘 要:针对当前家校共育形式单一、内容偏颇等现状,倡导构建家校共育健康生态圈。家校共育的内容指向应该是对学生全面发展负责,要求父母重新定位个人角色,父母在自身各方面不断进步中,给孩子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榜样。互联网背景下聚焦家校共育模式开始尝试开展轮流值日家庭教育宣传工作,通过校园网、微信群、QQ群、班级博客、千聊、网络微课搭建家校共育的平台,将传统沟通方式与新时代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络沟通相结合,弥补彼此的不足,构建健康和谐的生态教育圈。

关键词:“互联网+”;家校共育;生态圈

一、工作的背景

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學蓝天校园文化的理念是“是己以自立、宽人而协同”。学校提出以下育人目标:培养具有肯定自我和自强奋进的乐观精神,具有尊重多元和求同存异的宽广胸襟,善于在与他人的相互肯定、相互学习、团结合作中实现共同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根据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积极加强家庭教育的工作指导,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真正发挥好家校共育中家长委员会作用,通过开展家长讲座、家长沙龙、优秀教育报告会以及网络课堂等多样活动达到合作育人的作用,学校也应该通过开展活动及时和家长沟通并,及时反馈学生在校的学业、思想状况以及各方面行为习惯表现,构建健康良好的家校关系和营造共育氛围。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学积极开拓社会资源,构建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一体化生态圈,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二、家校共育误区

1.家庭教育的重视不够

北京师范大学边玉芳教授曾调查得到当前学校开展家长学校工作的系统性、长效性不够,不能全面系统开展好家校合作育人工程。[1]有的学校和家庭认为家校共育是形式,家长委员会成员以及结构组织不够健全,家长学校开展不系统,思想观念不重视。很多家长认为家长角色不重要,大家仍然认为家长负责学生的生活,学校负责传授知识。学校认为家长在学校的工作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配角”。

2.家校共育内容形式单一、偏颇

家长和老师沟通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对于孩子的兴趣爱好、情感、个性成长、心理健康等关注不够。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育而轻德育,很多的家长和老师眼中只有分数;不顾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他们认为只要把孩子的学习搞好就行,根本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笔者曾经在国庆后的一节心理课上进行了调查,竟然发现有的孩子国庆7天假期,有6天半都在补习班度过,家长安排参加各种语数外等校外培训班;所谓的互联网下的家校关系变成了只交流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时家校微信群成了家长和老师联手检查孩子作业的群,甚至有的孩子的作业随意被家长拍照公开,孩子无暇喘息,有的家长和老师还乐此不疲,自诩这是家校关系的无缝对接。其实针对教师习惯利用家长群发布孩子的学业成绩、公开曝光学习问题、布置任务等,很多时候把本应属于教师和学校的工作任务以及教育责任转嫁到很多的家长身上。大家对于家校共育的认识,可能还停留在关心孩子的学业成绩。遇到学生犯错误、学生玩手机等行为问题出现时,才开始和家长沟通交流。

三、构建家校共育健康生态圈

1.家校共育理念科学合理

2017年国家发布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和第二年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两个文件中,聚焦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自主发展能力,从国家和社会的层面强调教育目标应该指向青少年学生的自主发展和精神成长。2012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要求,中小学幼儿园成立家长委员会,“把家长委员会作为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的重要内容”。班级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和班主任共同参与组成的一个对班级进行教育管理、服务学生成长、组织丰富家长活动的家校共育机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在“协同育人”中要求,学校“引导家长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氛围,学校老师要认真听取家长对学校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广大家长朋友了解学校办学思想、理念以及各种教育教学改进措施,帮助广大家长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可见,家校共育的内容应该是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教育孩子应该以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作为依据和指导,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面向未来和终身教育。

2.家校角色的重新定位

一方面作为学校要为广大家长赋权增能,就是明确家长的责任和工作任务,由于大多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扮演“甩手掌柜”的角色,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不是家长不关心,漠视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而是觉得自己是门外汉,没有发言权,在教育上无助、无力。家校社合作共育给父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交流、学习机会和彼此促进健康成长平台。父母参与到子女的学校教育中,这本是父母应该具有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参与孩子教育的过程,也是父母树立责任意识和权利意识的整个过程。通过沟通交流、共同协商多方合作来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有助于父母更加积极地投入孩子的成长和发展的活动中。同时,孩子和父母之间是一种彼此滋养的关系,孩子的教育本身对父母也是一种再次成长的动力和源泉,让父母在能力、知识、人格的不断进步中,给孩子树立更好的模范和榜样。[2]

3.开展家校共育打卡制度

从家长学校到家长沙龙,从写亲子日记到家长读书会,学校要卓有成效开展系统的落地教育形式,真正实现家校教育工程的有序进行。一个好的习惯使孩子终身受益,养成好习惯可以促成广大学生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道德品德的形成等诸多方面的提升,而且对青少年行为习惯养成的推动可以成为学校教师与家长有共同目标与可操作性的合力项目,这些都可以成为家校共育的抓手。教师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家庭教育讲座。如:怎样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家长怎样做让孩子放下手机?如何开展有效的亲子沟通?怎样和孩子一起玩出精彩的人生?倾力打造幸福家庭工程计划等。通过有趣的亲子日记和读书会以及各种丰富打卡形式进行交流,开展优秀家长报告会,充分调动家庭教育优质资源,发挥优秀家长的榜样和模范。

4.互联网模式下轮流值日家庭教育宣传制度的建立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QQ、微信等免费社交软件为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合肥二十九中家校携手育人工作特色就是家长委员会轮流值日,发家庭教育正能量微信到家长群,按照周一到周日家委会代表轮流值日,推送家庭教育微信,積极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各班家委会代表发挥模范榜样作用,引领其他家长的家庭教育工作。人人行动起来,个个争当家庭教育专家,不断学习,携手共进积极推进家庭教育的理念,让陪伴在孩子身边的一切都成为积极教育的力量,家校携手创建美好新学校、新家庭、新社会。学校利用免费的QQ、微信等社交平台,在开学、考试、放假以及各个节点有针对性地推送相关文章,指导家长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如开学收心教育、考试前辅导技巧、假期合理安排等。因为有QQ群和微信群,学校经常性地推送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和故事,启发家长教育指导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5.班级博客、校园网、网络微课成为家校共育的平台

教师可以将班级各项事务事生动形象地在博客上进行展示。通过让家长浏览学校的主页、班级博客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可以随时随地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并发表具有针对性的评论与看法,及时帮助学生处理好出现的问题,此外,通过浏览家长的评论互动交流,学生可以理解家长的心理,获得心灵上的教育。在彼此关爱和滋养的氛围中,家长更好地对孩子进行爱护、关心,孩子同样积极主动地在交流中更用心地学习、生活、成长。学校也积极鼓励广大教师将自己制作家庭教育方面微课视频推送到家长群给家长学习。家长也可以借助此平台积极向老师和学校反映孩子的综合健康成长情况,针对孩子的表现和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和其他有经验的家长,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孩子们在学校努力学习,家长们在家里认真学习,携手共同成长进步,形成学校、班级、家庭辐射状的信息化网络交流平台,以最快速度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和教育交流分享。

6.传统与现代家校沟通有机优化组合

我们同样应该将传统的沟通交流方式保留下来继承和发扬。如:家长会、亲子活动、家访等有效的家校沟通的方式。通过传统的家校活动增强教师与家长、学生之间的情感,打破家校微信群、QQ群沟通中仅靠智能语音或打字沟通的障碍。[3]同时,互联网背景下家校共育沟通交流有其独特的魅力,它能够让广大教师与家长更加快捷、高效地实现沟通互动,因此我们建议应该将传统沟通方式与现代网络沟通紧密结合,弥补各个方面存在的不足,使家校沟通渠道更加完善,形成有利的家校教育合力,让家长意识到家校合作沟通模式对学生未来的健康成长和成才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唤起家长与教师的沟通和参与的意识,使家长主动自愿地参与活动中,最终形成良性互动沟通的形态。

参考文献:

[1]边玉芳,田微微.推动家校共育走上“共赢”之路[J].中国教师,2019(8).

[2]朱永新.家校社合作激活教育磁场[N].人民日报,2019-06-05.

[3]陈建翔,赵刚,王以人.新家庭教育论纲[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研究出版社,2016.

作者简介:管以东(1977.10—),男,心理健康教育硕士,中一,合肥市第二十九中心理老师,德育主任,曾获得第四届中小学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全国第二届中小学心理课堂大赛一等奖,个人专著《心海泛舟》,主编《班级积极心理团体辅导设计》,研究方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编辑 冯志强

猜你喜欢
家校共育生态圈互联网+
《语文学科课后作业的有效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浅议如何化解家校教育的矛盾
崭新的“医疗生态圈”
科大讯飞:押注语音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