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中国实践价值论研究的历史检视

2019-02-21 10:42邱仁富
关键词:价值论人类价值

邱仁富

伴随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价值论逐渐走向显学。中国价值论兴起于中国的实践,特别是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价值论的研究一开始就以实践为基础。经过40年的伟大实践,中国价值论从理论价值论走向实践价值论,形成了中国的价值学派。当前,深化实践价值论的研究是塑造中国价值、引领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任务。

一、从理论价值论走向实践价值论

价值论的核心概念是价值。何为价值?这是理解价值论的前提。虽然40年来学术界对价值论的研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是对价值至今存在不同理解。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价值是一种体现客体对主体意义的关系。袁贵仁认为,“价值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基本关系,是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注]袁贵仁:《价值与认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3期,第47页。李德顺认为,“价值关系是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主客体关系,价值是指这种关系所特有的质态,即客体对主体的意义”。[注]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9页。二是认为价值是一种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李连科认为,“价值或价值属性,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客观的关系”。[注]李连科:《关于价值、价值评价与科学认识》,《学习与探索》1985年第3期,第4页。“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它表示的是客体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注]袁贵仁:《价值概念的认识论意义初探》,《哲学动态》1985年第6期,第23页。三是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如“客体对主体的作用和影响,即客体对主体的效应,就是价值”。[注]王玉樑:《价值哲学新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版,第140页。总之,不管是价值关系说、满足需要说还是价值效应说,它们都充分认识到实践的基础性地位,“把价值看作本质上是人类实践的特有内涵”和“内在规定性之一”。[注]李德顺:《价值论》,第35页。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界对价值的理解主要立足于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实践。中国价值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隐到显,并在理论反思、解释中国问题、回应时代挑战、塑造中国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了从理论价值论走向实践价值论的转向,开辟了中国价值论研究的新境界,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在理论反思中走向实践价值论。理论反思是中国价值论产生的重要前提,有学者认为,“中国当代价值研究的兴起,主要是我国‘文化大革命’之后一种历史反思和理论重建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末的‘实践标准大讨论’既是它的历史起点,也是它的逻辑起点”。[注]李德顺:《“满足需要”有何错?——答王玉樑同志》,《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9期,第135页。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国价值论从一开始就在反思现实,立足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感和使命感。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拉开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乃至中国社会思想大讨论的序幕,这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了理论准备,推动中国理论界立足中国实践,解放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思维、实践思维和价值思维。邓小平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注]《邓小平文选》(3卷),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3页。这一论断对中国价值论的产生提供了指引,对中国价值论的发展也产生深远影响。以实践为基础,并以实践作为评价标准的价值概念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形成的。

40年来中国价值论的发展也在不断反思理论价值论的过程中走向实践价值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王玉樑所著《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对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展开了系统研究,论述了理论价值论与实践价值论的分野,特别是2014年5月在西安召开的“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研讨会,专题式研讨从理论价值论走向实践价值论的问题,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学者认为,“当今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价值哲学,即理论价值哲学与实践价值哲学。西方价值哲学单纯从理论出发理解价值,是理论价值哲学。中国价值哲学的从实践、实践结果出发理解价值的哲学思想,则是实践价值哲学。实践价值哲学的兴起是价值哲学发展的新阶段,为价值哲学理论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国对世界价值哲学的重大贡献”。[注]王玉樑:《论价值哲学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价值哲学到实践价值哲学》,《当代中国价值观研究》2017年第1期,第5页。在一定时期,理论价值论在学术界中经常被理解为西方价值论,认为它是单纯从理论出发的理论,甚至将其理解为急功近利、只重视眼前利益的理论。学术界对理论价值论的态度经历了从学习到批判的过程,显示了在反思西方价值论基础上阐明中国价值主张的理论自觉。进而言之,随着中国实践的不断推进,国内学术界对西方主观主义价值论、客观主义价值论等理论展开了不同层面的分析和讨论,理论价值论因其难以回应现实问题受到不同程度的批判,为实践价值论的出场提供了理论铺垫,中国价值论研究的实践性和自主性不断得以彰显,主体性、原创性特征也十分明显。

其二,在实践检验中形成中国实践价值论。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人民的价值观念也不断呈现多元化特征。特别是社会贫富差距拉大、阶层划分、利益冲突、各种矛盾不断凸显等问题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比较有代表性有《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李德顺,1987),《哲学价值论》(李连科,1991),《价值学引论》(袁贵仁,1991),《价值哲学新探》(王玉樑,1993),《评价活动论》(马俊峰,1994),《评价论导论》(陈新汉,1995),《评价论》(冯平,1995),《价值哲学方法论》(孙伟平,2008),《人本价值与公共秩序》(刘进田,2010),《全球化过程中的价值多样化》(兰久富,2010),《人是元价值——人本价值哲学》(韩东屏,2013)等大量名作;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形成了一大批具有影响力的著作,例如,《中国特色核心价值观的传统、现实与前景》(戴木才,201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研究》(韩震,20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研究》(江畅,20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重大关系研究》(龚群,2012),《中华文明的根底:民族复兴的核心价值》(姜义华,2012)等。其中,有些著作被翻译成外文在国际社会广泛传播,推动中国价值论走出去,凸显中国价值论的学术地位。归纳起来,这些研究成果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问题,从价值论的角度开展理论研究,把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提升为理论问题,并通过理论观照、分析现实问题,力图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思维、价值思维和解决对策;二是针对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观)展开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形成了大量研究成果,拓展了中国价值论研究的领域,深化了中国价值论的实践研究;三是针对中国现实存在的价值问题,力图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夯实中国价值论的文化根基,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总体来说,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对实践层面的关照,关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形成了中国的价值学派——“实践价值论”。

诚然,也要看到理论价值哲学和实践价值哲学之间的内在亲缘性,两者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唯有合理处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国价值论的发展。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我们不仅要总结和反思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各项事业的进程,还必须反思我们的价值理念、价值思维,不断净化价值创造的学术生态,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深化改革的实践中实现中国实践价值论的新发展,让中国实践价值论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塑造中国价值贡献力量。

二、改革开放以来实践价值论研究的聚焦领域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价值论研究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从总体来看,研究的重点聚焦于民族生存的价值、以人民为发展主体的价值、人的存在意义的价值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实践价值论,为加快构建中国价值哲学的知识体系提供重要基础。

1.关注民族生存的价值

俗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民族生存的问题贯穿于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始终,是关乎中华民族安危的大问题。关注民族生存的实践价值论,主要是以史为鉴,围绕中华民族历史兴衰,特别是近代以来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展开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坚持以“和”为价值之基,坚守中和、致和、仁和、和而不同等价值观念,以仁、义、礼、智、信等为导向,建构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规范。诚然,也有学者根据传统优秀价值基因提出和合生存价值,认为和合生存价值“是指人的价值创造活动是在一定生存情境实现的,相当于真的价值世界。和合生存价值是依据环境价值、功利价值、情感价值展开的,它要求人与环境建构和谐合作的和合关系,功利价值世界是生存所必需的价值追求,是一切价值追求的基点”。[注]张立文:《和合生存价值世界的诠释》,《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1期,第47页。尽管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但对和合生存价值的探索无疑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生存价值。简言之,生存价值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立国之本。

确立什么样的生存价值关乎民族兴亡。生存价值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存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反过来又影响一个民族的生存。一个民族依据何种价值安身立命,即以什么价值为立国之本,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兴衰。因此,民族与生存价值之间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相互性。进而言之,生存价值表征了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何处理好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也表征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面的互动关系。毫无疑问,历史上各民族的兴亡有很多原因,其中,持什么样的价值是极为关键的,换言之,一个民族能否持久存在和发展,与其坚守的基本价值密切相关。

生存价值(survival value)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基本的价值。从古至今,有的民族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诸如在战争中消亡、在“丛林法则”中消亡。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生存权是最基本的权利,但是生存权不是一个民族自然而然拥有的,它是在长期的伟大斗争中获取的,并且这个斗争也不是一劳永逸的。一个民族的生存价值是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屡遭外敌入侵,饱受民族屈辱、践踏,陷入灾难的深渊,中华帝国开始走向衰败。无数中华儿女奋起反抗、绝地抗争,展开了近代以来中华儿女艰苦奋斗的宏伟历史画卷,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造就了以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和解放、国家富强为核心的价值。而伴随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中国价值论兴起的第一部曲就是以民族生存为核心的价值,是以拯救民族危机为首要任务的价值。毫无疑问,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变迁中,生存价值是最基本的价值,也是核心诉求。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的中国价值实践论首先要考虑人的生存价值问题、民族的生存问题、国家的生存问题。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之所以得以维系和传承,始终与无数中华儿女的抗战、斗争、奋起、拼搏联系在一起,凝聚了中国独特的价值。

事实上,中国革命的原动力在于谋求中华民族的生存,即谋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进而实现人民幸福。它诞生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欺压、凌辱的时代,诞生于中华民族面临巨大危机的时代。为了谋求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正如习近平指出的:“经过28年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我们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牺牲,在战胜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后,经过人民解放战争,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实现了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注]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 2013年12月27日,第2版。改革开放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体现了以人的生存为基本价值取向。因此,从革命、建设到改革,皆以人的生存为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人民主体性,这是实践价值论的核心。

2.关注以人民为发展主体的价值

生存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的价值显现的前提。人的价值是一个社会发展中最基础的价值。中国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在于以人的价值为核心,强调人本价值,即强调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

其一,坚持群众观点,是以人民为发展主体的逻辑起点。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进步的直接推动者,社会发展应该始终彰显人民的主体性,体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毛泽东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注]《毛泽东文集》(8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页。坚持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基本观点,也是最鲜亮的马克思主义底色。邓小平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党的组织、党员和党的干部,必须同群众打成一片,绝对不能同群众相对立。如果哪个党组织严重脱离群众而不能坚决改正,那就丧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败,就会被人民抛弃。”[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68页。这是历史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给予我们的深刻启示。从毛泽东到邓小平,即从站起来向富起来飞跃的过程中,党中央深刻领悟并阐释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真谛,也是党长期执政的不二法宝。群众是历史的评价主体,人民群众如何评价,关乎人心向背。以人民为发展主体的价值,说到底就是确立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这是坚持党的立党宗旨的最根本性问题。

其二,坚持立党为公是以人民为发展主体的基础。坚持群众观点内在要求立党为公,立党为公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标识,也是最基本的价值立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敢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为人民服务的立场和宗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最初的几十名党员发展为拥有8900余万名党员的大党,从革命党发展为具有现代性的执政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关键在于“公心”,即始终以“公心”做事,始终把人民作为依靠的主体、服务的主体、奉献的主体。建党90多年来,虽然党内出现了少数偏离了党的价值观的“问题官员”,但他们最终被清除出党。从这个意义上说,党通过自我革命的方式确保价值观始终不变,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其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人民为发展主体的基础。总结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说到底就是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而且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丝毫不存私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注]《毛泽东选集》(4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94—1095页。毛泽东把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体现了以人民为发展主体的价值观念。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民的认同和拥护,才能真正依靠人民。因此,革命初期党就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坚持群众路线,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保持立党为公的底线。

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核心是国富民强,让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实现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价值取向。毛泽东指出:“中国人民的生产力是应该发展的,中国应该发展成为近代化的国家、丰衣足食的国家、富强的国家。”[注]《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432页。党和国家提出“富强”的价值概念,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指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国家,这些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另一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根本方法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社会的发展道路说到底就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路,体现着党的执政宗旨,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出路。中国共产党执政体现党的宗旨也就体现党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坚持为人民服务始终是我们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注]《邓小平文选》(3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从革命时期到现在,中国道路经历了许许多多的曲折,但是其主线并没有断,其坚持的核心价值没有变,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价值。“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13页。用好社会主义这个名称,关键在于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本质是为人民服务,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这个“很好的名词”的本色。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主要体现在精准扶贫,共享改革红利,彻底摆脱贫困等方面,从根本上解决千百年来困扰人民的贫困问题,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努力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推动社会公平正义。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再出发,继续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在于让全民共享改革成果,这是推动当代中国价值发展的重要维度。

3.关注人的存在意义的价值

人跟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总是在追求一定的意义和价值。“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50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74页。人按照美的方式来构造现实世界,在新时代主要体现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层面,是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凸显,强起来就内含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内含在生活世界中对美的追求和享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在党的十九大被纳入阐释主要矛盾的范畴。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新时代历史方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从历史来看,历史方位的转变必然促进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一般来说,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既决定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也决定着社会性质,而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历史方位;社会基本矛盾变了,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和社会的性质应该发生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变了,历史方位也要发生变化。”[注]韩庆祥、陈曙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理论阐释》,《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期,第7页。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要矛盾和历史方位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相互性,推动了人们对存在意义的追求,从而实现了从人的生存价值向人的发展价值、再向人对意义的追求的重大转变,这就意味着人们对实践的意义有更加深刻的思考和把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首要价值是生存,这里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在这个基础之上人们期待更美好的生活。这就意味着,全面深化改革要更加关注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更高层次的需要出发,引领人民创造更高质量的物质生活和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这就意味着,人民对社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和期盼,唯有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社会治理结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公正感。因此,以人的存在意义为导向的实践价值论就成为新时代引领社会生活的重要价值。

因此,中国实践价值论发展勾勒了这样一个图景,从关注民族生存到关注人民发展的价值转向,再到关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转向,诠释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奋斗历程。进而言之,关注民族生存的价值论,要着力解决一个民族生存的价值问题;关注以人民为发展主体的价值论,要着力解决一个社会应该坚持什么价值取向的问题;关注人的存在意义的价值论,要着力解决如何让人活得更加有意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问题。因此,中国实践价值论的发展聚焦了如何让社会发展更体现人民的主体性,如何让国家发展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如何让人类在信息文明时代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可以说,走向关注人的存在意义的实践价值论,是价值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在价值论方面的重要彰显。

三、实践价值论与中国未来

实践价值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发展起来的。改革再出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将推动中国实践价值论的发展。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推动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实践价值论发展

公平正义是实践价值论的核心命题,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价值。公正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之一,“公平正义是我们党追求的一个非常崇高的价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追求公平正义,保护人民权益、伸张正义” 。[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2卷),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129页。中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从解决独立自主的问题,到解决贫穷落后的问题,再到追求富裕的问题的转变,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内在价值旋律。改革开放以来,物质财富的增长解决了人民的生存问题,即实现了温饱,并正在努力从部分小康步入全面小康。随着物质财富的丰厚,公平正义的价值也不断得到彰显。

一般而言,正义指称两种类型:“一种叫自由型的,即自由就正义,不自由就不正义;一种叫公平型的,即不公平就不正义。”[注]李德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魂》,《新华日报》2014年6月4日,第B07版。公平正义是正义的一种类型,是通过公平实现的正义。改革开放发展到现在,迫切要破解的正是社会中的公正问题,如司法公正、教育公正、社会公正、代际公正等。公正问题是中国道路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着力解决的历史性课题,过去几百年来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各种社会道路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而以公平正义为核心价值,彰显了中国道路的优越性。

公平正义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但长期以来人类追求的公平正义难以真正实现,即使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一问题也没有真正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其本质属性及其历史局限性,难以真正实现公平正义。毋庸置疑,资本主义社会比过去任何一个社会形态都要先进,“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10卷),第2卷,人民出版社 2009年版,第36页。资本主义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特别是在民主、自由方面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境界,在一定时期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程的核心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说,资本主义推动的正义是“自由”型正义,但遗憾的是在公平正义方面,不管是内在性的公平正义,还是外部性的公平正义,都为社会主义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空间。进而言之,虽然资本主义在民主、自由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在社会公平公正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甚至在民主、自由的旗帜下遮蔽了公平公正的光辉。在物质财富十分丰富的资本主义世界并没有解决好社会的公平正义问题,相反,资本主义的发展人为地造成更大的不公平不公正。马克思非常敏锐地看到这一点,在对资本主义进行无情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构想,而公平公正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价值。在汲取人类文明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创造性地提出和反映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其核心内容必然包含公平正义。因此,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实践价值论是深化改革开放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选择。

2.推动以共享为价值追求的实践价值论发展

共享价值的提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共享文明是替代传统竞争性文明的另一种新型文明,共享价值是新旧文明交替在价值层面上的显现。竞争性文明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体现了其优越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随着时代发展,竞争性文明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阻滞力。“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4卷),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这种新旧交替的观念为进一步把握共享价值提供支持。共享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价值,共享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比较高级的文明,它代替竞争性文明,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从物能文明走向信息文明,对共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共享的价值意味着在与他者的相互关系中,通过共享才能获取发展空间,实现共生共赢发展。

在一定意义上说,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就体现出了共享价值,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外部共享。经过了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中国经验,具备共享的水准,凸显共享的价值,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注]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0页。而且,要继续深化改革,必须走共享发展的道路。中国改革开放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形成的,也将在全球资源、信息共享中得以进一步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化改革必须推动共享发展。

改革开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开始强调中国特色逐渐走向中国道路的普遍性。中国道路从小到大、由窄到宽,达至今日之成就,说到底,都是站在人类共享文明的基础之上。40年来我国积极引进外部技术、资源、人才,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才成就今天的伟业,这些成就都离不开外部共享。所谓外部共享,主要是全球化时代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的以资本、技术为核心,以资源的全球性配置为基础的世界共享。毋庸置疑,中国道路之所以能够取得巨大成就,除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闯敢干之外,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外部共享。这也是长期以来我国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前推动外部共享,除了引进来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走出去。近年来,我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实现共商、共建、共享发展。习近平指出:“中方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设想,是发展的倡议、合作的倡议、开放的倡议,强调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注]习近平:《深化合作伙伴关系 共建亚洲美好家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演讲》,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6—7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通过外部共享,让周边国家搭中国的便车,实现共同发展,是推动中国道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是内部共享。深化改革开放不仅要重视外部共享,更要重视内部共享,并且内部共享更为根本。推动内部共享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是推动中国道路继续发展的原动力。实现共享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实质上就是要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最集中体现于共同富裕。“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注]《邓小平文选》(3卷),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373—374页。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享发展的最根本体现,也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体现。以共享为价值追求,在当前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在共建共享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推动以人类共同价值为目标的实践价值论发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决定了中国实践价值论发展必须研判、审视、刻画人类的未来,塑造人类共同价值,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支持。

一方面要把握人类共同需要,夯实共同价值基础。人类共同需要是生成人类共同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如前所述,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关系,从这个意义上看,满足主体需要的东西才存在价值,因而研究人类共同价值首先要考虑人类的共同需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穷兵黩武的大国霸权日益威胁人类和平的世界局势,人类到底追求什么?人类有哪些共同的需要?这是塑造人类共同价值必须思考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人类共同需要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追求公平、正义的共同需要,公道、公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价值追求;二是和平、安全、发展、共生、共赢等人类的共同需要;三是摆脱贫困、疾病等人类的共同需要。尤其是应对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这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需要。正因为人类具有共同需要,才为形成人类共同价值提供动力。立足于人类共同需要塑造的人类共同价值才能满足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才能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

另一方面,以共同价值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正是因为人类的共同需要才为共同价值的形成提供可能。习近平所谈的共同价值,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针对国内而言,习近平指出:“如果一个社会没有共同理想,没有共同目标,没有共同价值观,整天乱哄哄的,那就什么事也办不成。”[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335页。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要有共同价值。共同价值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共同价值来凝聚中国力量,才能让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针对国际而言,习近平指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目标远未完成,我们仍须努力。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第522页。因此,要坚持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价值取向,坚持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价值导向。中国是这些价值的倡导者、参与者和建设者,在身体力行中让世界各国人民感受到这种价值的力量,进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价值引领。

因此,以人类共同价值为重要研究领域,是新时代中国价值实践论发展的重要任务。应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立足于人类历史的共同价值,着眼全人类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共同的公共性福祉[注]袁祖社:《“共享发展”的理念、实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7年第12期,第46页。来审视中国实践价值论的发展,形成代表人类价值文明发展方向,代表人类公道正义发展方向,能够为世界人民所接受,有利于引导人类走向和平发展、持久繁荣的价值。面对全球深刻变革的时代,推动人类共同发展,要始终站在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命运休戚与共的高度,站在人类正义、道义的高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不断彰显社会主义的引领力,提升中国价值的引领力。

猜你喜欢
价值论人类价值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实验动画的特征与艺术价值研究——基于丹纳的艺术价值论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回疆通志》史学价值论析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陈洪音乐教育思想及当代价值论评
我国征收遗产税的正义价值论——以代际公平理论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