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路径研究
——以中原文化为例

2019-02-22 14:18张颖辉
关键词:中原素质职业

张颖辉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实施方案》提出了我国要加快向创新型国家迈进,必须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迈入教育强国之列。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从现阶段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角度看,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性并不乐观。①大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与未来的就业职业发展密切相关。通过有效措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效能,使之作用于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以期实现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工作的创新突破。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基本内容

专业素养是人们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根据美国学者金兹伯格提出的职业发展理论,职业选择是积累了长期的观念和经验,包括一系列互相影响的决定和过程,每一次选择都会对最终的职业归属带来一定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埃德加·沙因在职业周期理论中指出,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经历五个时期: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进入工作实习期和基础训练期。学生通过在这些不同的阶段接受教育,进行实践,掌握为了进入职场所必备的知识或技能,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大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职业发展的探索阶段,身处职业探索阶段的学生如果能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尽早开始知识储备,最终会对就业产生积极影响。

麦克利兰提出的“质量冰山模型”理论中认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等方面属于“冰山之上”的显性职业素养;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征和动机等方面属于“冰山之下”隐性职业素养。隐性的职业素养很难通过外部影响改变,但它在人们的行为和表现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高校在培育人才时,绝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方面,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等隐性职业素养方面也是教育的关键部分。

(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意义

目前,我国高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适合社会生产和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机构的就业导向教育观念有所提高。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应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适当调整,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今就业市场的标准对求职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较高,在招聘时考察的往往不只是大学生的专业技能,也会综合考量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水平,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高校对于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不仅是高等教育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三)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高等院校教育与社会岗位的对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尽管高校通过开展教育改革,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但是就业市场的舆论反响仍不尽如人意。大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一些大学生在设定价值目标时倾向于自给自足,短视和功利。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中文化根基的缺失,导致部分学生在社会多元化思潮的冲击影响下,被物质文化所影响,用庸俗的标准进行自我衡量,价值观混乱。当代大学生在精神文化层面的成长表现出较弱的文化归属。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和日韩娱乐文化的渗透,导致传统人文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逐渐消减,大学生与地域文化的联系不断分离。这些现象深度影响了大学生基本的人生修养和高雅文化情趣的培养。目前,“亚文化”的兴起对主流文化造成很大冲击。不良亚文化的侵袭不利于大学生正常价值观的形成。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方向。但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择业茫然心态,实践创新能力的不足和自我认知的缺失,使大学生缺乏自己的立场。这种普遍的心态导致缺乏学习目标,工作的随意性和未来规划的混乱。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的重点。挖掘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文化基因,将有益部分融入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具体培养中,以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养。中原文化中所包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具有明显的特征,所以选取中原文化为例,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作用,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中原文化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作用

中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具有根源性、基础性、多样性、广布性、传承性和务实性等特点,蕴含着深厚的政治文化、思想文化、科技文化和艺术文化积淀。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渗透力,是高校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精神基石。中原文化的精神文明,如诚信友善、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爱国主义和团结精神,是保持民族活力和竞争力的优良品质。它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素质具有重要启示。科学地对中原文化的优秀基因进行探索开发,可以整合出以下五种具有相互作用的、能够对职业素质起到推动作用的能力。

(一)中原文化中蕴含着优秀道德品质力量

中原文化中的道德力包含了多种优良的人格品质。中原文化作为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直接推动着中华文明的形成进程。②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悠久的历史、发达的生产力等造就了中原地区深厚的思想文化积淀。易、道、墨、儒、法、兵、佛等各种思想理论文化在中原生发蓬勃。这些理论文化造就了中原人民世代传承的朴实厚道、勤劳自强和团结和平等优良的品格,它们成为教化历代中原人的道德之力。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在文学、科技和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中道德文明和伦理文化具有很深的现实价值和意义。传统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性习论”“知行论”等对大学生素质文明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原文化中蕴含着与时俱进的学习创造力量

历史上,勤劳勇敢的中原祖先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了中原的灿烂文化。也正是中原文化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使得其传承至今。中原文化的传承与技能的传承相结合,使中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也更加独特。中原文化在传承交流的过程中包括专业能力和生存技能等生存需求技能的培养。发展至今,中原文化要做到与时代俱进,与当下教育机制等相适应,就需要进一步提升思维层次发挥创新创造能力。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可以从文化表面把握内在基因,从物质文化中挖掘出精神文化的卓越性。这一学习和探索过程可以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使中原地区的人们更全面、更具体、更科学地掌握文化基因。而这种品质也是大学生需要强调和加强的素养。

(三)中原文化中饱含的爱国奉献和团结协作精神力量

爱国主义和团结友爱是中华文化的特色,也是中原文化的特点和中原人民的价值追求。作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团结协作在中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从历史上来看,道家所尊崇的自然无为思想和儒家的修齐治平、隆礼贵和等学说,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就是中华民族凝聚一致、万邦协和的思想主流;老子主张反对战争,国家无论大小均应以谦下为宜的思想;儒家思想中先义后利、公而无私的思想观念,这些表现在国家民族层面就是大力倡扬忠于国家、崇尚民族的精神气节。这些思想千年来影响着中原文化,通过广泛的弘扬、爱国奉献、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价值观念逐渐渗透于广大社会成员的心里,成为整个民族的一种基本价值观。中原的历史长河中也涌现出来一大批爱国主义著名人士,例如古代的范仲淹、包拯,现代的吉鸿昌、杨靖宇,当代焦裕禄,施拉赫,任长霞等,他们对国家和民族有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丰富和发扬中原人民的爱国精神,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持久的价值和积极的当代意义。

三、以中原文化推动“四位一体”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路径建设

(一)内炼其“心”,内在驱动机制的建立

中原文化所蕴含的优良精神品质是高校发展的源泉。中原文化中蕴含的团结和平、勤劳自强、开拓进取等优秀精神因子,需要人民的代代发扬继承,这是对时代观念的正视和对民族责任的担当。高校应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将这些中原文化的优势融入大学文化建设中。通过加强文化的具体内涵,让中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大学生的心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成为大学生道德约束的标准,树立正确“三个面向”的基石。同时可以通过对中原文化优秀代表人物与事迹进行研究呈现,如范仲淹、包拯、杨靖宇、焦裕禄等,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正向榜样。将概念构建与角色榜样驱动相结合,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内部驱动机制,发挥大学教育的主动性,使中原文化成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内在动力,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的内在精神力量。

(二)外塑其“形”,外在行为规范的建立

当下,外国潮流文化的冲击导致我国传统文化式微,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载体和行为的变迁,也导致了人们与传统文化行为表现的疏离。高校对于大学生素养提升的教育,必须注重对大学生行为规范的塑造,通过地方文化传承,将优秀文化精神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推崇的行为方法,从而对大学生职业素养进行有效塑造。高校可以通过行为约束,行为感染和行为协调,使大多数大学生熟悉传统文化中的一些行为规范,成为大学生良好行为规范的制约因素。高校中放置的名人雕像、文化展栏、以文化名人命名的道路和教学楼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可以将文化精神基因深入到班级、社团的建设之中,以此为外在行为活动导向,融入到学生教育活动之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内含的精神基因成为大学生追求的价值取向,成为高校发展的良好基石。

(三)兼修其“法”,培养渠道的拓展建立

高校要推动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必须要积极拓宽培养渠道的建设。要丰富拓展传统培训渠道,如文化展厅,地方文化展览,学校文化角落等。同时,要在传统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传承中发挥这些文化传媒的作用,增强培训活动的吸引力。针对大学生职业素养不同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组建相应的地方道德文化研究会、地方风俗行为研究会、文化保护传承协会等。将培养渠道更加精细化,增加教育的针对性。要让地方文化基因融于教学体系,开展中原文化培养工作的文化教学,把中原文化渗入到就业创业课程培训中去。结合相关教学课程开展文化渗透工作,立足地方文化特色,以中原文化的生动性和现实性引导大学生体验中原文化,提升综合素养,使其成为驱动大学生学习的动力。

(四)注重其“效”,传输分享平台的建设

中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必须建立相应的平台。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也需要稳定的平台。互联网普及的今天,各项工作的展开都要学会运用新媒体技术,将传统教育优势同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提升教育吸引力。平台的构建主要重点在于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实践平台以及竞赛平台的建立。在线网络平台包括微博,微信,网站等,旨在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挖掘中原文化中的有益内容,通过网络新媒体阵地进行分享,结合传统的校报、海报和宣传栏等进行宣传推广,扩大影响力,增加教育覆盖面。线下实践平台和竞赛平台的建设重点在于互动性,推动中原文化走进校园,也推动大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相关实践。通过实践,让大学生进一步感知中原文化,这种感知和实践是中原文化的传播与创新,也是大学生提高素养的过程。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独立性思维”,追求新鲜事物,勇于进取,因此,对于中原文化的接受要结合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他们的热情,竞赛平台可以有效激发学生潜能,通过开展例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互联网+”大赛等,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创业素质,也是就业创业教育的重点工作。

四、结语

中原文化所包含的道德文明、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爱国奉献和团结协作等精神基因,是维系民族生命力和竞争力的优秀品格。构建内在驱动机制、外在行为规范、拓展培养渠道和传输分享平台的“四位一体”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路径,使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基因作用于大学生道德观念塑造、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地方不同文化特征,因地制宜形成具体工作方案,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①赵军.略论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的构建[J].现代经济信息,2018(10).

②范毓周.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猜你喜欢
中原素质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沁园春·赞中原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浓墨重彩 绘中原出彩画卷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职业写作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我爱的职业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