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院校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2019-02-22 14:18邹佳锜
关键词:师范生环节育人

邹佳锜,戴 维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教师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首要资源,是人才培养战略的关键力量,肩负着传播知识、思想和真理的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和培养人才的历史重任。[1]师范生是教师的主要来源,高师院校作为师范生培养的主要载体,其培养师范生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是影响其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传统教师教育体系开放多元,教师资格证考试制度改革和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的出台,高师院校构建全程化、全方位,多领域协同培养并契合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的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提高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是切实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的必然途径,是培养造就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必然举措。

一、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重要意义

《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等文件的出台,明确了高师院校培养师范生的目标和途径。同时,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更加注重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优化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注重情景教学,强化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加强过程管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都需要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为保障。刚入职教师难以适应新时代基础教育人才培养需要,通过开展系列职后培训等提高新教师的专业素质与能力,收效缓慢。教育规划纲要、中小学教师培训改革和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均把提升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工作方向,《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2]和卓越教师培养等系列文件,也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提出明确的要求。

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职业核心能力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教师除了拥有教育基本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有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包括依托教育内容采用多样手段传授学生知识和方法的能力,管理、组织和指导班级达到预定教育目标的能力,开展调查研究、创新方式方法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能力等。培养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过程,既是师范生了解基础教育,实践所学,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也是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培养环节。加强师范生的教师基本功和实践教学等实践能力培养,对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完成立德树人重要使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师范生成长为合格的人民教师需要在深厚的教师文化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中浸润和养成,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一定是需要专业化的技能实践和训练养成。目前,很多高师院校由于向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转型,师范性有弱化趋势,导致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实践能力培养环节薄弱,培养出的教师强理论而弱实践,不能完全适应基础教育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需要。高师院校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环节缺乏重视

部分高师院校没有意识到教育实践能力养成对师范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中,忽略教师养成和学生成长规律,具有明显的重理论轻实践现象,甚至为考研升学和及时就业等让路。在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实践活动形式松散、内容单一,甚至以学生自主实习作为教育实践整个环节。[3]

(二)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待完善

高师院校师范教育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师范生培养的师资需求,绝大多数都以高校教师为主,基础教育中小学的一线教师没有完全融到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师资队伍中,更没有参与到师范生培养实际中来。导致讲授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学术化,以高等教育的角度去指导师范生适应基础教育,与基础教育实际需求脱节,因此产生培养的师范生的实践能力不能完全满足中小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实际需要等问题。同时教育实践环节指导不足,甚至行政人员和辅导员等教师也承担教育实践指导工作,导致教育实践效果的弱化。

(三)教育实践管理有待加强

部分高师院校在组织师范生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中,没有科学地统筹规划教育实践培养体系,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模糊,讲课、听课、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等教育实践内容尚不明确,达不到必须的实践训练周期等,导致师范生教育实践环节走过场,没有真正地锻炼和实践过程。同时缺少对教育实践基地的有效管理,存在数量少和建设薄弱等问题,并未与基础教育中小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共建关系,接纳实习生数量过多,无法实现实习生开展有效教育实践各项环节,甚至允许师范生自行选择实习学校,以自主实习的方式通过师范生自我管理就完成了教育实践,导致师范生教育实践过程管理松散,实践内容饱和度低,实践能力培养弱化,没有真正地在教育实践中锻炼和成长。

(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测评环节缺失

部分高师院校在师范生完成教育实践活动后,仅将实习报告和作业完成情况作为教育实践成绩考核和能力评价的指标,仅由高校带队教师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进行成绩鉴定,将完成实践环节等同于已具有实践能力,缺少对师范生参加教育实践活动后教师职业技能的科学测评,无法量化师范生实践能力水平,也无法实现培养效果的持续改进。

三、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对策分析

通过加强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和明确管理考核制度等措施,强化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积极引导师范生深入基础教育一线体验教育教学和学生指导与管理工作,形成高尚的师德素养和良好的职业认同,提高教育设计与实施,班级管理和学生指导等教育教学和管理能力,更好地进行基础教育教学工作和促进个人职业的持续发展。

(一)建立健全师范生实践教学培养体系

高师院校要重视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将实践能力培养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在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建立涵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教研实践等教育实践内容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整体设计,着重分阶段实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二)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范教育师资队伍

高师院校加强与基础教育中小学校的交流协同,建立长期稳定、深度参与师范生培养的中小学一线兼职教师队伍,实现师资互聘,双向交流、专兼结合,双导师共同培养师范生的协同育人师资队伍,同时,搭建平台促进高校和基础教育教师之间的有效经验交流和互助能力提升。

(三)丰富教育实践内容和完善全过程管理

明确师范生教育实践要求,丰富的教育实践内容,涵盖师德养成、教学观摩、教育实习、基础教育现状调研等环节培养,建立系统化、可操作性强的教育实践管理制度。固化教育实践形式,形成教育见习、教育实习、顶岗支教和教育扶贫等教育实践多形式实施途径。建立由高校和基础教育中小学校比重适当的管理考核模式,增加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测评环节,强化过程监管和考核评价。[4]“互联网+”背景下,充分依托网络资源,建立师范生成长数字档案,建立教育实践管理网络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双重监管的指导管理模式,保障师范生教育实践取得实效。

(四)加强教育实践基地建设

高师院校应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平台建设,整合资源、积极与基础教育中小学校开展合作共建,建立长期稳定、数量充足、能够提供充足教育实践机会并参与师范生培养和管理的教育实践基地。以教育实践基地平台为依托,实现师范生教育实践由高师院校、基础教育学校共同培养、管理和考核的协同育人格局。

四、创新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构建“54321”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即形成五习结合、四位一体、三导师制、两个平台和一个多级竞赛体系,多措并举、相互融通的培养模式。实现教育见习、教育学习、教育演习、教会实习和教育研习贯穿师范生培养全过程;高校、政府、中小学校和教研单位协同育人,共同参与师范生培养;高校学科教师、基础教育一线教师和各级教研员共同指导,各有侧重;教育实践和师范生技能测评实现线上线下双重管理;建立常态化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构建科学、合理,全方位的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提高培养质量。

(一)探索“五习结合”实践教学模式

遵循教育规律,合理设计师范生教育实践环节。构建见习、学习、演习、实习、研习逐层递进的师范生一体化教育实践培养模式,将实践教学贯穿师范生大学四年培养全过程。其中学习就是学好专业知识和能力;见习侧重师范生到基础教育教学一线跟岗观摩;演习侧重教师职业技能实战演练;实习侧重课堂教育教学和学生指导与管理等的教育实践,研习侧重对基础教育相关问题调查研究。“五习”相互结合,各有侧重又相辅相成。[5]

(二)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构建政府、高校、教研机构和基础教育中小学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共同参与师范生培养全过程,实现共建共赢的新格局。[6]在培养过程中,政府统筹规划提供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撑,基础教育学校提供教育实践平台并结合自身情况提供师资需求订单,教研机构为师范生课堂教学提供样板,参与听评课,规范标准提供专业支撑,高师院校结合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现状持续完善人才调整培养方案,按教师教育需求侧的师资订单培养师范生。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实现了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和教研机构的互通融合,又能保障师范生实践教学质量和不少于一学期的时间周期要求,同时又能发挥高等教育“智库”作用,为政府决策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实现四方共赢。

(三)探索建立“三导师”共育培养师范生模式

在师范生实践教学过程中,依托高校教师、中小学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职业专长,构建“三导师”制共育培养模式。[5]师范生培养不仅需要高校教师和基础教育一线教师的共同培养,更需要各级教研员在学科教学教研活动中,指导师范生更新教学理念、落实课程标准,规范并不断创新优秀教学方式方法等。“三导师制”培养模式能够形成高校教师专业知识系统传授,中小学一线教师基于“实战”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的方法指导,各级教研员对标的“点拨”和“拔高”,实现高等教育教学与基础教育需求侧实际紧密结合,也能实现师范生实践教学效果最大化和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四)探索建立教育实践环节线上线下双重管理模式

构建教育实践管理监测平台(教育实践管理和师范生教学技能测评平台等),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高效便捷优点,解决实习基地数量多和分布分散管理困难的难题,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过程有效实现全程监管,结合师范生实践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问题,“三导师”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能够切实实现师范生教育实践18周全程管理、跟踪指导和量化考核。同时依托大数据分析统计优势,实现教育实践基地的合理布局和数量调整,最大限度满足师范生的实践需求;实现实践教学资源库建设;实现培养效果的大数据分析,促进实践环节的规范有序,实践成果的固化优化和实践指导的智化模块化和培养过程的动态持续改进。[7]

(五)探索建立多级别教师职业技能竞赛体系

高师院校要积极引导师范生通过参加各类教学技能竞赛,实践所学,积累经验,查找不足,提升能力。探索建立班、系、院、校、省、国家等多级各类师范生技能竞赛育人体系,形成班赛人人参与,系赛班班参加,院赛各系角逐,校赛院院比拼,省赛层层选拔、国赛涌现卓越的竞赛育人格局。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技能竞赛常态化和全覆盖化,在“实战”中提升师范生教学技巧和实践能力,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高师院校构建良好的教师养成育人环境,是师范生成长为合格人民教师的必然需求,不断完善和创新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则是提高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必然举措。本着以师范类学生为中心,以师范生的教师职业发展为导向,以提高教育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断完善和创新培养模式,科学分析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和关键问题,在师范教育供给侧和需求侧等多方参与、共建共赢的协同育人格局下,持续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有利于教师养成的实践实训载体和管理评价体系,强化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是提高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质量和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和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工作要求,更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需求,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必然选择。

猜你喜欢
师范生环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多环节发力攻克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