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及对白细胞介素-23、N-末端脑钠肽前体的影响

2019-02-28 08:00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24期
关键词:利钠硝普钠炎性

慢性心力衰竭(CHF)为各种类型心脏病终末期,是心室长期容量负荷过大及慢性心肌病变导致的心肌收缩力降低,难以维持正常心排血量的慢性疾病[1]。资料显示,在心血管病住院病人中,因CHF住院病人约为20%,其死亡率约为40%[2]。目前,在CHF的治疗上,临床多给予扩张血管、强心、利尿等药物[3]。实践证明,上述药物尽管可缓解病人病情,改善其症状,但并未降低病死率[4]。为提高临床治疗效率,降低死亡率,我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将重组人脑利钠肽(rhBNP)应用于CHF的临床治疗,并探究其对白细胞介素-23(IL-23)、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慢性心力衰竭病人186例,男102例(54.84%),女84例(45.16%);年龄53~85(70.25±7.19)岁;病程1.50~25.00(16.54±1.73)年;体质指数(BMI)20.78~24.79(22.59±2.36)kg/m2;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105例(56.45%),Ⅳ级81例(43.55%)。纳入标准: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5]诊断标准,并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及临床症状诊断为CHF病人;认知功能正常病人;知情同意者。排除标准:敏感体质,无法应用本研究药物病人;合并重症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病、不稳定心绞痛等疾病病人;自身免疫性疾病者;重症呼吸道疾病病人;肝肾功能严重失常病人;恶性肿瘤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86例CHF病人分为rhBNP组(93例)与对照组(9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硝普钠治疗。常规治疗给予利尿、降脂、吸氧、硝酸甘油、抗血小板等。硝普钠治疗:以硝普钠(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144;规格:每支50 mg)持续静脉泵入,0.5 μg/min(起始剂量),起始剂量泵入完毕后以0.5 μg/5 min递增。以3 d为1个疗程。

rhBNP组给予常规+硝普钠+rhBNP治疗。常规+硝普钠治疗同对照组。rhBNP(成都诺迪康生物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S20050033;每支规格:50 mg)治疗,以0.5 μg/min持续静脉泵入。以3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心功能指标;检测血清IL-23、血浆NT-proBNP;心排血量(CO)、平均肺毛细血管楔压(MPCWP)、平均肺动脉压(MPAP)等血流动力学指标。LVEF、LVEDd、LVESd以超声心动图评价;血清IL-23以及血浆NT-proBNP以ELISA法评价;CO、MPCWP、MPAP以Swan-Ganz导管评价。

1.4 疗效评价标准 依据《慢性心力衰竭诊断治疗指南》制定标准。显效: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心功能改善不明显或加重。

2 结 果

2.1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F、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LVEF均较治疗前升高,LVEDd、LVESd均较治疗前减小(P<0.05);治疗后,rhBNP组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Sd均小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s)

2.2 两组IL-23、NT-proBNP比较 治疗前,两组IL-23、NT-proBN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23、NT-proBN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rhBNP组IL-23、NT-proBNP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IL-23、NT-proBNP比较(±s)pg/mL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rhBNP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7.10%与70.97%,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两组总有效率比较,χ2=7.260,P=0.007

2.4 两组CO、MPCWP、MPAP比较 治疗前,两组CO、MPCWP、MP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MPCWP、MPAP均较治疗前降低,CO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rhBNP组MPCWP、MPAP均低于对照组,CO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5。

表5 两组CO、MPCWP、MPAP比较(±s)

注:1 mmHg=0.133 kPa

3 讨 论

各种类型心脏病可过度激活病人肾素血管经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加快病人心率及心肌氧耗,增加血管收缩能力及外周阻力,致使血流动力学失常,提高肾脏对Na+的重吸收水平,增加心脏负荷,促进病情进展,导致CHF[6]。研究证明,内源性脑钠肽(BNP)可拮抗RAAS,促进血管平滑肌舒张,扩张血管,改善冠状动脉循环,增加心肌细胞氧供,减轻外周血管阻力[7]。BNP可拮抗血管平滑肌增殖及心肌纤维化,避免心脏重构。BNP还可利尿、利钠,促进Na+排出,降低心脏负荷[8]。资料显示,尽管内源性BNP可抑制CHF进展,但因病人机体常存在BNP分泌不足,BNP抵抗等问题,故临床常给予CHF病人外源性BNP,以达到治疗CHF的目的[9]。

rhBNP为人工合成的B型利钠肽,因其结构与BNP有效结构相同,临床常将其作为外源性BNP应用于CHF病人[10]。研究证明,rhBNP可通过结合相关受体发挥排钠利尿及扩张血管的作用[11]。Sun等[12]发现,rhBNP应用于CHF病人,不但能够改善其血流动力学,且对其醛固酮、肾上腺素及儿茶氨酚水平无显著影响。研究发现,rhBNP可有效降低CHF病人机体醛固酮及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缓解病人症状[13]。王凤等[14]证明,rhBNP可有效减轻急性失代偿性CHF病人心脏负荷,快速降低MPCWP、MPAP水平,提高CO。在本研究中,治疗后,rhBNP组心功能、血流动力学指标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与上述研究较为一致,提示与硝普钠治疗CHF相比较,rhBNP更具有优势。

研究证明,炎性反应是推动CHF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机体炎性因子水平越高,CHF病人病情越严重,进展也更快[15]。IL-23为机体重要的炎性因子,在心肌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16]。Abbas等[17]发现,IL-23可通过影响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7(IL-17)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推动心力衰竭的发展。Yan 等[18]证实,IL-23可影响γδT细胞及IL-23/IL-17A免疫轴,促进心肌梗死心脏重构。李珊珊等[19]研究证明,rhBNP可有效清除血清炎性因子,促进心力衰竭病人转归。研究证明,因心容量负荷显著增加,CHF病人BNP大量分泌并被激活,血液中BNP水平明显升高,临床多以检测BNP水平来评价CHF病人进展及预后[20]。BNP、NT-proBNP均为脑钠肽前体的分解产物,与BNP比较,NT-proBNP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及更高的血液浓度,检测NT-proBNP水平更有利于对CHF病人的治疗及转归进行评价[21]。张海珍等[22]比较硝普钠与rhBNP治疗急性失代偿期CHF病人,治疗后,rhBNP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降低,且明显低于硝普钠组。在本研究中,治疗后,rhBNP组IL-23、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rhBNP治疗CHF较硝普钠更有利于清除血清炎性因子,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

rhBNP治疗CHF病人可有效改善病人心功能、血流动力学,降低血清IL-23、血浆NT-proBNP水平,疗效显著。

猜你喜欢
利钠硝普钠炎性
炎性及心肌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在心力衰竭中的研究进展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观察
冠状动脉内应用依替巴肽联合硝普钠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慢血流中的疗效观察
局部枸橼酸抗凝对体外循环心脏术后AKI患者NLRP-3及下游炎性因子表达的影响
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在识别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中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N 末端B 型利钠肽原检测在诊断与治疗心力衰竭中的价值分析
硝普钠抢救高血压并急性左心衰竭临床效果观察
硝普钠联合小剂量多巴胺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心力衰竭76例疗效观察
心衰伴低血压应用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