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病人血清Hcy、hs-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2019-02-28 08:00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9年24期
关键词:头针经颅脑梗死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导致老年病人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尽管病人经治疗后可挽回生命,但致残率较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是机体内的一种反应性血管损伤性氨基酸,其水平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s-CRP是急性炎症因子之一,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1-3]。近年来,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在脑梗死病人的语言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认知功能上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4-6]。基于此,本研究观察头针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对脑梗死病人血清Hcy、hs-CRP水平及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诊治的脑梗死病人120例,其中男81例,女39例;年龄26~80岁。纳入标准:①经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梗死的诊断标准[7];②经颅脑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③年龄≥18岁;④病人知情同意;⑤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⑥存在上肢、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排除标准:①使用植入式电子装置(例如心脏起搏器)的病人; ②颅内有金属植入器件的病人;③发热、电解质紊乱或生命体征不稳定病人;④孕妇;⑤局部皮肤损伤或炎症病人;⑥有出血倾向的病人;⑦有颅内压增高的病人;⑧存在严重心脏疾病或其他内科疾病的病人;⑨急性大面积脑梗死的病人;⑩癫痫病人及服用可以引起癫痫药物者;治疗区域有带有金属部件的植入器件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临床资料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经颅直流电刺激,研究组给予头针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头针:头部常规消毒,采用华成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东邦器械有限公司,规格:0.3 mm×40 mm),取穴部位参照《头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双侧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厘;顶中线:前顶至百会;双侧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沿着与头皮呈15°刺入,进针约30 mm,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1 h,每周5次,共4周。经颅直流电刺激:采用经颅电刺激治疗仪(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有限公司,型号IS200),上肢刺激方案根据脑电图10/20系统将电极阳极置于运动皮质C3或C4点,阴极作为参考电极放置于对侧前额部位,将刺激电流强度设置为1.5~2.0 mA,每日1次,每次20 min。下肢直流电刺激(tDCS)刺激方案,将阳极放置于Cz区(中央中线),阴极放置于对侧眶上区,刺激电流设置方案如上肢刺激方案,上下肢间隔30 min,每周5次,共4周。于病人入院后第2天早晨抽取静脉血液,离心后,-80 ℃保存待测,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hs-CRP(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水平,采用酶循环法测定血清内Hcy(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的水平,操作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 观察指标 ①治疗前后血清hs-CRP、Hcy的水平;②日常生活能力(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总分100分,主要包括进食、行走、洗澡、如厕等10个方面,分数越高提示病人的自理能力越强;③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提示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④运动功能评分(fugl meyer assessment,FMA),总分为100分,主要包括协调、反射及屈伸等上下肢运动功能,分数越高提示病人的运动功能越好。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hs-CRP、Hcy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hs-CRP、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hs-CRP、Hcy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组别例数时间hs-CRP(mg/L)Hcy(μmol/L)研究组60治疗前26.17±4.8331.18±3.95治疗后9.36±1.351)10.61±2.351)对照组60治疗前25.94±3.7630.82±4.16治疗后13.50±2.261)2)16.29±3.121)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研究组治疗后比较,2)P<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ADL评分、FMA评分和BI指数比较 治疗前,两组ADL评分、FMA评分和BI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ADL评分、FMA评分和BI指数均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组别例数时间ADL评分FMA评分BI指数研究组60治疗前42.86±8.19 40.55±9.7636.81±8.27 治疗后73.89±12.441)77.89±11.501)67.23±11.761)对照组60治疗前43.54±10.3641.04±8.5235.12±9.35 治疗后57.20±11.271)2)54.39±9.431)2)50.55±10.821)2)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1)P<0.05;与研究组治疗后比较,2)P<0.05

3 讨 论

脑梗死为临床上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等特点,预后较差,约有70%的病人合并严重的后遗症,如认知障碍、语言障碍及运动障碍等,给病人及其家属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脑梗死的病灶区域由坏死区域及周围的缺血半暗带共同组成,若能及时恢复缺血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可降低脑部神经元的损伤,继而改善病人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8-10]。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脑为元神之府”。头针是一种基于神经生理学、传统针灸等理论发展起来的新针法,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头针可改善病人头部的气血状况,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损伤脑细胞的恢复[11-12]。Hcy作为一种反应性血管损伤性氨基酸,是机体正常代谢的产物,研究发现其水平与心脑血管疾病的进程呈正相关。hs-CRP是一种急性炎性反应标志物,主要由肝脏合成,对冠心病、脑梗死等疾病均有较好的预测作用。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病人血清hs-CRP的水平越高,则预后越差。本研究结果显示,经头针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显著降低脑梗死病人的Hcy、hs-CRP水平。有学者于1998年首次发现经颅直流电刺激可引起脑梗死病人的大脑皮层出现变化,经颅直流电刺激操作安全简单、无创,是一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其作用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认为主要与以下机制有关:①可释放神经递质,并抑制脑部梗死区域的去极化及神经元兴奋,继而提高神经元的缺血缺氧损伤的耐受能力;②能够显著改善脑梗死病人的血流速度和局部血流量;③可减轻脑水肿,发挥保护作用;④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抑制炎症反应,增强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13-14]。临床上脑梗死病人的评估方法较多,本研究分别从日常生活、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上进行评价,BI指数可反映出机体的自理能力,FMA评分可反映出器官水平的躯体功能,ADL评分可反映出机体的日常生活能力。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ADL评分、FMA评分和BI指数均较对照组升高,与部分研究[15]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头针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显著降低脑梗死病人血清Hcy、hs-CRP水平,改善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运动功能。

猜你喜欢
头针经颅脑梗死
经颅电刺激技术对运动性疲劳作用效果的研究进展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探讨头针联合体针对失眠患者的作用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抗精神病药所致高催乳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头针结合多功能神经康复诊疗系统治疗小儿脑瘫语言障碍42例
头针配合逍遥散加减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