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G-CSF治疗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效果

2019-03-01 05:07,,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中性白细胞粒细胞

,,

(浙江省海宁市中心医院儿科,浙江 海宁 314408)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出生2周~1岁婴儿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1.0×109/L,1岁以上及成人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1.5×109/L[1]。儿童粒细胞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细菌、病毒、原虫、立克次体等感染因素[2],抗甲状腺药、抗心律失常药、磺胺类药物等药物因素[3],白细胞再生障碍等自身免疫性疾病[4]。绝大多数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由感染引起,又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为防治化疗引起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有效药物,在儿童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治疗中尚不多见[5]。利可君为预防、治疗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的常用药物,可通过与蛋白结合成可溶性物质被吸收,发挥增强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6]。为探讨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本研究观察了rhG-CSF联合利可君治疗9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浙江省海宁市中心医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96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时均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中的相关诊断标准[7]:白细胞<4.0×109/L,1岁以内中性粒细胞<1.0×109/L,1岁以上中性粒细胞<1.5×109/L。白细胞分类:6岁以下中性粒细胞占30%~45%,淋巴细胞占48%~63%;6岁及以上中性粒细胞占55%,淋巴细胞占38%。采用随机数表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年龄(2.15±0.82)岁。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31例,幼儿急疹3例,风疹2例,支气管炎7例,肺炎5例。观察组男27例,女21例;年龄2个月~12岁,平均年龄(2.18±0.85)岁。疾病类型:上呼吸道感染32例,幼儿急疹3例,风疹1例,支气管炎7例,肺炎5例。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有发热、鼻塞、流涕、腹泻等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表现;②实验室辅助检查白细胞计数下降,中性粒细胞计数下降;③所有患儿家属(父母/监护人)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既往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病史;②入院前服用过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③有服用抗甲状腺、抗结核药物史;④有脾功能亢进;⑤使用过化疗药物及有频繁放射性检查史。

1.3方法

1.3.1检测方法

患者入院后,取其空腹末梢血2mL于无菌试管中,以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测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若有血常规明显异常,人工复检1次。每3天复查1次血常规至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恢复至正常水平。

1.3.2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感染、退热等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维生素B4、鲨肝醇治疗,均连续治疗3天。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rhG-CSF(国药准字S200100631,规格:0.3mL:75μg)、利可君(国药准字H32025443,规格:20mg/片)治疗。rhG-CSF为3~5μg·kg-1·d-1+5%的葡萄糖注射液50~100mL,静脉滴注,连续治疗3天。利可君每次2片,每日3次,连续治疗3天。

1.4观察指标

疗效标准[8]:经治疗后,患者白细胞总数≥5×109/L,或由不足2.0×109/L上升至4×109/L以上,中性粒细胞大于2.0×109/L,并多次连续检查持续2周以上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白细胞总数较治疗前提高50%,或上升超过3.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大于1.5×109/L,多次连续检查维持2周以上为有效;治疗后,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总数未见明显升高为无效。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AS 9.3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均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结果[n(%)]

Table 1 Comparison of treatment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n(%)]

组别 例数(n)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观察组4824(50.00)19(39.58)5(10.42)43(89.58)对照组4814(29.17)18(37.50)16(33.33)32(66.67)χ2 7.375P 0.007

2.2治疗前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计数的比较结果

2.3两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组别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周)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周)观察组1.05±0.531.08±0.54对照组1.62±0.641.65±0.62t4.7524.803P<0.05<0.05

3讨论

3.1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特点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指的是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绝对值减少,患者出现难以控制的感染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9]。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病因复杂,包括:遗传性,感染、药物、免疫性,其中以病毒感染最为常见[10]。病毒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清,可能与病原体抗原依附在中性粒细胞表面,暂时性抑制骨髓的中性粒细胞生成与释放,粒细胞分布异常等有关[11-13]。临床报道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14]。本组资料显示患者发病平均年龄在2.15~2.18岁,与文献报道结论一致[15]。文献报道显示,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病的最常见因素为感染,约占全部原因的80%左右[16]。本研究中,患儿均以感染性疾病入院,其中以单发呼吸道感染或呼吸道合并其他感染最为常见。

由于小儿免疫系统发育尚不成熟,机体抵抗病毒侵袭能力弱,更易受病原菌、病毒等攻击而诱发感染,使患儿出现感染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7]。该病多在起病的1~2天内发生,持续3~8天,而细菌感染所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较长,可达数周。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咳嗽、腹泻等感染症状,其中发热为首先出现,且唯一的表现,查体可发现患儿有肺部罗音、皮肤有红色斑丘疹等表现。

3.2 rhG-CSF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效果

本组资料根据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合理使用升中性粒细胞药物集落刺激因子和利可君,其中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为正常造血祖细胞在体外增殖、分化的必须物质。源自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及T淋巴细胞,作用于原始粒细胞,促进原始粒细胞分裂增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为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rhG-CSF,与天然产品相比,生物活性在体内外基本一致[18],rhG-CSF是调节骨髓中粒细胞造血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选择性作用于粒系造血祖细胞,促进其增殖、分化,并可增加粒系终末分化细胞的功能。利可君为临床常用的口服升白药,为半胱氨酸衍生物,可在十二指肠碱性条件下与蛋白结合成可溶物质,迅速被肠道吸收,从而增强骨髓造血系统功能,对轻中度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的临床效果[19-21]。两药联合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通过多种途径发挥增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的作用。rhG-CSF联合利可君治疗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后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均显著升高,临床效果优于常用的升白药物,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恢复正常时间也显著早于常用升白药物。

综上所述,采用rhG-CSF联合利可君治疗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临床效果显著,治疗后患儿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专业责任编辑:吴红艳]

猜你喜欢
中性白细胞粒细胞
假性粒细胞减少是怎么回事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相关疾病研究
白细胞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心力衰竭患者白细胞介素6、CRP表达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
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作用研究
画质还原更趋中性 Vsee UH600 4K高清播放机
白细胞降到多少应停止放疗
EUREKA EFFECT?2017引领女装新中性风潮
白细胞减少是免疫力降低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