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

2019-03-03 16:45
延边党校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私有制共产主义马克思

易 琳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北碚 400700)

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生产出发,发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且通过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背后的秘密,这使社会主义从空想走向科学的两大理论发现,让无产阶级看到了人民能够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希望。全面把握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提炼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思路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对于“人”的理解。这里的“人”是指处于何种状态中的人。其次是对于“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哪个方面、哪种程度、哪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这都是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的基础和前提。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提及的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的人不是指处于想象状态的人,马克思所理解的人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这里的“人”是指从事实际活动,进行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实实在在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德意志意识形态》也向我们展示了不同于抽象的经验论者和唯心主义者关于人的生活过程的观点: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够被观察到的人。这里的“人”是可以被感知到的对象,是从事着实际生产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观念中的存在。

另一方面,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不是“某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共产党宣言》诠释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区别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发展的优势: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人们必定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总是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人存在着联系,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是每一个人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马克思不主张某一个人的发展,他的目光是立足于整个人类社会。

马克思从进行物质生产的、现实中的人出发去理解人的本质,去理解意识的来源,揭开了唯心主义的神秘面纱。他也用世界历史的眼光科学地预测到了人类能够实现“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对于我们理解发展中的人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就是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以“人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形态。这一阶段人的发展属于原始的落后。人们在这一阶段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主要是为了生存,为了维持自己以及家庭成员的生命。主要的劳动产品就是用于满足自己吃喝住穿的需要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种还处在“人的依赖关系”的发展阶段的“人”,进行物质生产活动主要是满足于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由于个人力量薄弱,不得不采取“抱团取暖”的活动方式,利用社会关系进行生产,这是与落后生产力相适应的人的一个发展阶段。

资本主义社会是人们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进步、大工业革命的兴起、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人的劳动力开始走向商品化,劳动者的物质资料生产不仅仅是生产自己的物质资料本身,更生产出了被资本家无偿占有并超过劳动力本身价值的价值,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阶段就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在这个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完全奴役于资本,受资本的控制和调节。在这一阶段中,资本统治着劳动者的自由。

共产主义社会是能够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具备了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人们的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劳动产品也不会被无偿占有,劳动成了第一需要,是为了提升自己。人们除了物质的需要,还会有精神方面的追求,整个共产主义社会都是按需分配,人们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拥有自由的发展环境,而自由发展的结果就是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第一个方面,就是人们的劳动活动以及需求和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劳动活动的进步,体现了人们劳动能力的提高和社会生活的丰富。需求是人们劳动的目的和动机。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或批判者。”这样丰富的劳动活动不仅能够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和自由的选择,更能使人的劳动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提升。人们劳动的时间、地点、场所不再被固定,活动的过程摆脱了强制性的压榨,活动目的不再是产品的异化而是自身自由全面的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第二个方面,就是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存在着。社会关系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人们之间交往的频繁,互动的增加,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人们不再受血缘和地缘的控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交往对象,发展各自丰富的社会关系,甚至可以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检验自己的能力,吸取养分,充实自己。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第三个方面,就是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包括人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指人能动的高度自觉性和独立的人格。在人的劳动活动能力提高和社会关系高度发展的前提下,人们就有了素质全面提高和个性自由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在自由地从事丰富的社会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培育独立的人格。

二、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路

马克思关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路主要体现在两个紧密联系的方面。一方面是无产阶级取得领导权,带领人民走向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另一方面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劳动异化现象。

(一)无产阶级掌握领导权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总量”。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被剥削的程度逐渐加深,甚至连自己生存都成了问题,需要一个代表广大工人利益的阶级通过暴力革命,夺得资产阶级的领导权,改变工人被无穷剥削和利用的现状。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燃眉之急。这个使命只能由无产阶级来承担,因为无产阶级是在资本压榨人的过程中产生的,无产阶级是使用置资产阶级于死地的武器的人,是革命性最强的阶级。无产阶级是引领人走向自由全面发展的领导力量,不依靠这一主体力量,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推翻劳动异化现象将会成为幻影。恩格斯认为资产阶级国家是不会“自行消亡”的,而要由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来消灭它。因此要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夺得政权,只能由无产阶级发挥主体作用,建立无产阶级的国家,为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和平稳定的环境。在生产力大力发展的过程中,无产阶级的国家“自行消亡”后,人们就会迎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曙光,在这一片没有阶级和统治的净土上,人人都能实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中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步步壮大。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人民反压迫斗争有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使中国革命和建设步入了正轨。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和马克思的最高理想具有一致性,就是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回顾过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一步步的前行、一个个目标的实现,使我们看到了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希望。但是我国的国情没有变,矛盾有了新的转化,党在带领人民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依然要不忘初心,脚踏实地。

(二)消灭私有制和异化劳动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雇佣工人被资本剥削、被自己生产的产品所奴役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剥削性质。资本家不仅掌握着全部的生产资料,并且无偿地占有雇佣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工人不能获得自己通过劳动生产的全部劳动产品,大部分都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雇佣工人劳动的异化现象。资本家支付劳动力的价值远远小于雇佣工人创造的价值,仅仅能满足雇佣工人的基本生存需要。资本主义生产伴随着机器的大力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力的需要逐渐减少,工人满足基本生活需要都陷入了困境,资本主义的扩大生产产生了大量的产业后备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就是消灭私有制,消灭异化劳动现象。只有人们劳动不再是为了满足自身的基本物质需要,不再是生产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才有了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异化劳动现象也会随着消失,因为它在失去了存在的经济基础之后,就会走向灭亡。消灭私有制,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一生所追求的宏伟理想。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这一宏伟理想的充分必要条件就是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只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才会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实现社会产品按需分配,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机会。

马克思关于消灭私有制的思想是指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消灭这种存在剥削的私有制,这与我们国家当前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并不矛盾。我国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为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服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举措,不能脱离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空谈发展理念,曲解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我国的国情即具体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制度萌生的社会土壤。当我国的发展程度达到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即共产主义阶段的时候,私有制自然会被完全消灭。消灭私有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跳跃就能完全实现的。

三、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新时代的新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回首近几年的新成就,立足当下的新起点,展望未来的新征程,我们在这个承前启后的新时代,分析新问题,提出新举措,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助力。

(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我国主要的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矛盾的主要方面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的需要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物质方面的需求,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的条件下,人们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广泛,不仅是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更是政治权利和文化需要。生产力落后的问题已经转变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我们在新时代需要回应的首要问题。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个重要论断也向我们宣告了人民的满意度是检验我们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根本标准。在提高生产力的前提下,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的需要,解决好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在教育、就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在肯定民生方面已经取得重大进步的同时,找到发展的短板,着力解决重难点问题,缩小贫富差距,以城带乡,打赢脱贫攻坚战,是需要我们戮力同心的一场战斗。做到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才能为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奠定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发展的过程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是指每个人的发展,是和无产阶级致力于实现全人类解放的使命是一致的。“共同体”思想贯穿于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在《普鲁士国王的评论和普鲁士的社会改革》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类真正的共同体。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分析了异化劳动这一社会毒瘤,提出要消灭异化劳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确立了共产主义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共同体的最高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共同体思想,高瞻远瞩,用世界的眼光看到了共产党为世界做贡献的使命。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新时代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向我们证明了交往、开放、合作是互惠互利的选择。“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一样”。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联系不断加强,在取得了合作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如强权政治、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共同的挑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自面对人类所面临的挑战。合作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人民共创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为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私有制共产主义马克思
舍己救人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 罗盛教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共产主义思想麒当代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