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线下管控”到“线上治理”:社会治理模式创新研究

2019-03-05 09:38张慧双周晨晓冯雪梅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

张慧双 周晨晓 冯雪梅

(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7)

一、创新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

改革开放40 年,我国在多个领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革。管控和治理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以政府权威作为实现既定目标的唯一手段。社会治理是社会领域的一场全面深刻的变革,对于社会治理这个新概念是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才明确提出,并确立其话语地位。

1.创新社会治理的理论逻辑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题中之义,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要前提,更是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由之路。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以人民为中心是社会治理的本质要求,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共同助力国家现代化建设。

创新社会治理成为新时代的新命题,也是现代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2016 年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专门用了一篇题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来表述国家关于社会治理的相关宏观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目标,与此同时,针对如何创新社会治理格局,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从整体上描绘社会治理的新蓝图,为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提供新理念、新思维和新视角。

2.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逻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改革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社会主体间的利益冲突更加凸显,原来政府“包办”的路子已经行不通了,社会结构转型倒逼社会治理主体的改变,由政府管控转向多方社会主体协同治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帅”的角色,主要的职能是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激发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力,实现上与下的良性互动。

二、“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社会治理的新趋势

创新社会治理是通过多种手段相互发生作用实现的,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术语。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社会治理的“四化”要求,即“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其中“智能化”就是要依托移动互联网,推进社会治理方式、治理手段向信息化、技术化方向发展。

1.公民参与方式向“线上”扩展

自1994 年我国全面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高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 年12 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8.17 亿,使用比例为98.6%。所以,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对于社会个体来说,随着手机使用率的增高,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更加灵活、机动,参与渠道更加畅通、便利。

微博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公众参与程度最高、范围最广以及对政府公信力最具考验的一种新兴媒体,这对推动我国社会转型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010 年安徽省“两会”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微博问政。微博问政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一种新方式,主要是通过网络工具、网络渠道、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实现社会治理,同时也为广大民众提供政务参与的平台。微博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我国的舆论格局,例如“西安奔驰女车主维权”事件、“高铁霸座男”等社会热点事件最早也是通过微博曝光的,公众针对某一事件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产生数量庞大的评论信息、转发次数等,舆论格局的改变已经蔓延到社会治理领域,引起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同时促使其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

2.社会公共服务向“线上”扩展

近些年,“互联网+”是一种可以联结多种传统行业的新型产物。医疗健康、法律服务、旅游预订、日常家居等领域大规模的向“线上”发展。

在《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指出,要形成一个预防、治疗、康复一体化、连续化的服务模式,互联网医疗已经改变了医疗行业的业态,以互联网平台为依托形成的移动医疗,例如:丁香医生、好大夫、39 健康网等,可以有效解决因距离、时间和空间而产生的滞后性,大大提升了医疗的效率。随着法律服务市场、法律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法律服务方式也呈现网络化趋势,在普通网民中逐渐形成这样一个有法律需求的群体,他们一般会选择先通过网络解答困惑,尝试从网上寻求法律咨询和律师帮助。互联网的兴起给旅游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网络优势促使传统旅游加快转向网络旅游的大潮,预订类旅游网站数量众多,表明大众选择网上预订或者购买旅游产品的市场潜力巨大。大数据、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大加快了智能家居的普及,智能家居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发展,智能化家居已经成为全球市场的主流。目前,我国市场上已经出现诸多智能家居方案,未来智能家居普及率也会越来越高。

3.监督方式向“线上”扩展

网络监督是在传统监督基础上的创新和拓展,改变了传统监督的单向性,网络舆论的话语权不再局限于精英阶层,普通群众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基于“互联网+”以PC端、自媒体等为载体,相比传统监督更具有时代特征,例如:中国民间舆论监督网、人民舆论监督网、反腐败网哨、新媒体曝光平台等,各大重点新闻网站也推出网络举报监督专区,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成为表达民声、反映民意的渠道,为舆论焦点的形成提供有力的环境、技术、设备支持,同时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也在网络监督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地实现,为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提供了新平台。

网络监督是我国社会监督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社会存在,融入我国现行的各类监督形式之中。2019 年的“两会”首次采用“5G+4K”的报道模式,更加及时地使民意得到最大程度的聚焦和表达,借助网络民意推进改革,有效提升社会治理的效力。但是,网络的广泛性、开放性和匿名性使网络监督存在非理性的短板,网络民意并非全体和真实民意,客观性和科学性有待改进和提升。

三、“互联网+”背景下我国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展望

1.三维治理主体:政府+网民+媒体

正如前文提到的社会治理主体的变革,十八大以来,社会治理主体已经由政府管控转向共同治理。政府、网民、媒体在社会治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政府是“指挥家”,统揽全局,引导方向;网民是“演奏者”,积极参与,共同治理;媒体是“后期制作者”,承载信息,传播信息。

网络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空间,网络言论表达自由不是绝对的,社会责任论主张有限制的自由,政府在管理过程中秉持引导、调控的原则,对网络言论、网络行为等方面的引导张弛有度。当然,政府在社会治理中除了管理虚拟空间,更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化手段对社会事务进行信息管控,使社会治理更为高效、便捷,推动现代社会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

在政府对舆论的引导下,网民在接收网络资源的同时应提升利用网络媒介的自律性,形成有效判断、筛选和整合信息的能力。随着新媒体在社会中作用的凸显,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从总体上说,我国网民对网络信息的批判性接受能力偏低,尤其在自媒体环境中更容易被“带节奏”,往往跟随网络大V 的言论“一边倒”,甚至引发网络暴力。所以,每个公民应逐渐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约束、规范自身的言论和行为,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

网民的自我约束深刻地影响着媒体的自律性。媒体处于舆论中心,掌握第一手新闻,普通大众看到的信息基本上是媒体整合后的结果,可能会带有主观色彩,有些媒体公司为了制造舆论热点、博人眼球,甚至出现夸大、虚假新闻,忽视了新闻本身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直接造成网络信息受众者的思想混乱。媒体具有带动舆论导向的作用,其作为社会治理主体对社会主流意识的走向影响不容忽视。

2.三维治理原则:精细化+网格化+法治化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要求,从社会管控到社会治理再到社会精细化治理,既是社会治理理念、方式的变迁,又是社会变革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目前,学术界对于社会治理精细化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人为中心,即在社会治理中注重人的需要,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二是从技术服务的角度出发,着重强调社会治理方式、手段、途径的高效率和专业化。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的挑战和机遇并存,以大数据为抓手,推进社会治理主体、治理客体以及治理方式的发展和完善。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变得日益复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集中向大城市流入,给社会治理工作增加了难度。5G 时代到来将极大程度地改变人们生活的布局,通过划分网格实现人和物的全覆盖,从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向网格化、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盲区。这种网络化的管理模式,便于实现政府和群众协同参与,保障“上”和“下”交流渠道的畅通,是智慧型、服务型政府的客观反映,有助于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安宁。

社会治理向“线上”发展的基础在于舆论自由化,通过舆论平台听民声、汇民意,教育、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得到更多关注、改善和解决,舆论自由有助于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但是,舆论自由的前提是遵守法律,法律是一切言论和行为最行之有效的工具,是构建良好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的准则,目的是保障网民的合法权益。网络环境的维护除了司法借入外,还通过媒体宣传法律法规、线上普法教育等形式,保障网络安全,使互联网不再成为法外之地。

3.三维治理环境:大数据+物联网+新媒体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通过大数据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大数据是以多元形式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整合的信息,具有强大的决策能力,这种决策能力将多样化的信息资产转化为社会治理有效的信息资源,大数据的广泛运用推动了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社会治理是一个涉及治理主体、治理原则、治理体系、治理技术等多种要素综合互动、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多主体的共治模式、多维立体的治理格局、整体性的治理思维以及高效便捷的治理方式,共同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

物联网是基于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作为信息化时代产物的物联网正将整个社会纳入万物互联的状态,也就意味着人、事、物之间能够实现自由联结,信息资源被无限制共享。作为网络大国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民生等方面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为社会治理创新和转型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立足于物联网这一新型社会形态,加快向社会协同治理方向转变,不仅是顺应物联网发展的时代要求,更能调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为社会治理现代化发挥各自的优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渐进式发展,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为主要代表的政务新媒体应运而生,打破了过去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使社会治理从单向管控过渡到双向互动。政务新媒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具有极强的互动性、高度的开放性、广泛的辐射性,[3]互联网和诸多自媒体平台是人们获取政务信息、参与社会治理、表达民意的主渠道和舆论发酵的集散地,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要,实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