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C项目:培养高校管理者领导胜任力的有效工具

2019-03-05 12:11PeterMayer
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管理者课程管理

Peter Mayer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德国 奥斯纳布吕克 49076)

1 高校管理者胜任力培养的必要性

1.1 高等教育界在发生变化

世界瞬息万变,高校必须成功地为自己定位。随着人口增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全世界年轻人追求高学位的趋势也日益明显,导致几乎所有国家的学生人数都有显著增加,高校的数量也在增多。在许多国家,私立高校增势最为明显,如日本、韩国或印度尼西亚等国,甚至大多数的学生就读于私立大学。

大学学习的内容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市场需求、对毕业生要求发生变化造成的必然结果。那些毕业生就业的公司和机构,和以往相比在素质和能力方面要求明显不一样。学生对大学学习的期望也在变化着,他们对自己在学习期间受到指导和辅导的期望也与以前的学生不一样。此外,数字化的潮流意味着大学如果没有数字化的办学理念便不再具有竞争力:如今的学生都是在数字通信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对他们来说,与社交媒体和短录音(如播客)密切接触已经成为日常。许多针对教学和学习的科研成果也转化到课程设置中,即能力培养较以往来说更为重要,并且在教学方法和考试中都体现出来。图书馆提供的服务也与过去不同,采用电子形式阅读期刊和书籍变得愈来愈重要。

几乎所有国家的大学都在相互竞争:竞争最好的生源、最好的教师、国家或私营机构提供的资助。综合性评价(排名)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无论是涉及学校的总体排名,还是涉及学习项目、国际化程度或就业率的排名。

1.2 高校管理工作的新内涵

全球范围内,高校的管理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随着“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的出现,许多国家改变了由政府部门塑造与管理高等教育机构的方式。政府曾经事无巨细、统管一切的管理方式被与高校签订目标协议而取代,从而为高校走自己的路拓宽了空间,也更多地为高校构建自己的内部制度与机制创造空间。

高校的管理者们需要深入了解当前各个地方实行的相关体制、存在的趋势、问题和对策,以便能够凭借智慧和能力来引导自己的高校适应不断变化中的大环境带来的挑战,走成功之路。然而,高校里的管理者们,包括校长、副校长、院长或副院长等,往往对这些问题毫无准备。多数情况下,管理者们只擅长自己的专业领域。这是由于他们已经在自己热爱的专业领域潜心钻研多年,很多人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建立了广大的业界网络,亦或是在教学上硕果累累。总之,绝大部分高校管理者在担任领导职务前,专业能力才是他们的核心竞争能力。管理者们往往缺乏高校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如机构管理、财务管理、高校市场营销等知识。 在很多国家,高校的管理职位都有时间限期,在此背景下,并由人的理性思维所决定,短期担任一个领导职务的高校管理者很难深入去研究相关管理领域的内容并培养自己的胜任力。

基于上述原因,大多数国家的高校都存在一个问题,即在校级层面,包括下设的院系、研究所、学科、专业等层面的管理者对所管理领域的情况和任务没有足够的认知和了解,也缺乏相关管理能力,即为此没有做好准备。如果高校要真正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那么管理者的作用不可忽视,也必须在社会上和高校体系中寻找途径来解决。

2 高校管理者胜任力培训项目概述

近年来,许多国家出现了针对高校管理者胜任力的培训课程,目的是缩小高校管理人员必备能力和现有能力之间的差距,提升管理岗位胜任力。在企业界,为企业管理者提供领导力培训,使他们为领导任务做好准备,已有悠久的传统,并已形成广为认可的体系和标准。但在高等教育领域,直到近些年才产生这样的意识。

通常,高校管理者胜任力培训项目有的由政府部门提供,有的则由高校或高校的一些联合机构举办,还有的是由私立教育或咨询机构提供。此类课程大多数都是为国内目标群体设计的,但也有一些培训项目具有国际性,面向不同国家的高校管理者们。从课程内容来说,有些课程以特定的主题(如“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营销”“高校冲突管理”)为导向,有些则涉及高校管理领域的综合内容,有些课程是专门为管理者上岗前设计的预备课程,有些则旨在培训那些已经上岗的管理者,旨在为他们履行管理任务的同时提供帮助。

3 IDC:面向东非、西非和东南亚高校管理者的胜任力培训项目

自2007年以来,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Stiftung)联合举办“国际高校院长与系主任课程”(International Deans Course)。(Mayer/Wilde 2015)该课程是在不断呈现高度复杂和迅速变化的背景下,为高校的管理者提供胜任力培训。培训项目轮流为来自东非、西非和东南亚的高校院长、系主任开展培训(奇数年为来自非洲的院长系主任,偶数年则为来自东南亚的院长系主任开办课程)。

奥斯纳布吕克应用科学大学2004年便推出一个以高校管理和学术管理为方向的MBA专业,是德国首批提供此类课程的大学之一。高等教育发展中心(CHE)是由德国高等学校协会(Vereinigung deutscher Hochschulen)和贝塔斯曼基金会(Bertelsmann-Stiftung)共同建立的一个私营性质智库。多年来,该中心一直为高等教育机构成员,特别是高校管理人员提供胜任力培训,是德国这方面最知名的机构。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是德国最大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资助组织,为德国和国外高校提供众多的资助项目,受资助者的数量每年超过10万名德国和国外的大学生与学者。德国高校校长联席会议(HRK)是德国所有公立高校(目前有268所,涵盖德国大学生总数的94 %)的代言人。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是一个德国知名的基金会,致力于促进优秀的外国和德国学者之间的学术合作。

该项目课程由一系列工作坊,即Workshop组成。首先,入选该项目学习的院长及系主任们在德国参加为期两周的Workshop,接下来,在4个月的过渡期之后全体参加第二个Workshop,通常为期3天,由学员所在地区的一所大学举行,也就是说要么在非洲,要么在东南亚的一所大学。3个月之后,举办为期一周的最后一次Workshop。面向非洲地区的课程Workshop在埃塞俄比亚举行,面向亚洲的则在印度尼西亚举行。所有学员在一起共同学习总计大约20天。(Mayer 2008)

4 IDC的授课内容与授课方法

该项目课程的内容由不同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的授课通常需要一天,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4.1 不同国家的高校管理与监管制度分析

首先教师与学员一起分析现有的高校管理与监管制度,进行不同国家的比较。分析的内容包括政府部门、高校各类委员会、教职员工和学生在高等教育中各自扮演的角色和他们的自我认知与定位。这样的分析,尤其是从国际比较的维度进行的分析非常具有启发性。由于部分国家的政府部门对高校实行非常严格的管控,而另一些国家则倾向于以政府和高校签订目标协议为基础实现政府对高校的管理。除了国家与高校的关系,分析政策背景和目前能够观察到的变革趋势也十分重要。因为在传统上管控较严格的体制下,高校的管理实践自然与在一个分散式体制下的管理实践有很大区别。最后,文化也是影响因素,需要分析。例如在某些国家,下级机构提出异议、走独立发展的道路是被接受甚至期望的,而在有些国家则会被理解为不服从管理。

4.2 高校“治理”的内涵

高校与高校体系的组织方式可以用“治理”(governance)来概括,它决定着高校不同管理者的权力范围。高校的治理结构决定着不同管理者,例如校长、副校长、院长等权力的大小,也决定着高校利益相关者和学生所扮演的角色。治理结构在制衡行为者权力范围的同时又创造激励机制。明确了解存在的不同体系对于判断其他各方的合理行为至关重要。而理解不同的治理结构也十分有益,因为各国都在尝试不同的模式,并且大学内部也有创新空间。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标杆学习(“向最好的人学习”)无疑是一种明智的方法。

4.3 课程的核心内容

课程的核心内容即实际的管理经验,由三个专门的模块来呈现。第一个模块涉及战略管理方法。教师首先向学员介绍现有的战略管理方法,然后在来自高校的真实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法提出批判性质疑,因为基于学术界的特殊性,如果把企业的战略管理原则简单的照搬到高校通常是不合适的。此外,有些针对高校正确管理方案展开的讨论十分令人困惑,因为它试图改变那些被普遍认为好的模式。在Birnbaum的“management fads in higher education”(Birnbaum 2000)一书中就很好地描述了这一现象。当然,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一些工具还是可以很好地转移到高校管理中运用,例如组合模型 (Portfoliomodell)、SWOT分析等。

第二个模块涉及的是领导角色。在该模块的教学中,除了讨论文献中不同的领导模式,也讨论高校的不同之处。在此,结合文化背景因素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对不同国家进行比较时就可以发现,教授、高校其他教职员工、高校管理者们对自己的地位和所扮演角色的理解都差异甚大。还有征聘管理者的方法、管理者的权力范围和对他们提出的期望无论是在国与国之间、大型与小型高校之间、传统的和年轻的高校之间都不尽相同。

第三个模块主要关注如何应对变革带来的特殊挑战,即变革管理(change management)。主要讨论那些专门针对变革管理被证明为成功和不太成功的方法。将此作为核心内容是因为特别是在高校,不断发生的变化才是最为不变的常态。基于此,至关重要的是塑造变革,创造吸引高校成员共同去支持和塑造变革的有利条件。

4.4 课程涉及的其他重要议题

第一,高校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所有高校极为关心的一个重要主题,通过分析不同国家高校的外部质量保障体系显明,不同国家构建其高校认证和专业认证的体系都十分不同。这同样适用于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因为人们对质量保证的要求、强度,以及对互联网提供支持和其必要性的理解也存在很大差异。

第二,科研管理能力。非洲和东南亚的所有国家,科研管理的重要度都有所上升。大多数国家,在科研领域做出贡献是对所有高校的期望。然而,科研领域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为教授成功开展科研创造良好的框架条件。当前,几乎没有科研活动是闭门独户进行的,而是需要纳入相关领域的科研网络,否则很难想象能获得成功。现在仅申请科研经费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已经很复杂,需要有具备专门能力的人员或机构协助。除此,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研究成果也需要了解论文发表的流程和标准。这些都可以通过良好的管理得到促进。

第三,项目管理能力。高校管理者的许多任务可以通过实施高效的项目管理制度完成。向学员传授现代的项目管理方法,并让他们熟练这些方法,并在课程以外的时间结合实际进行运用,都是该项目的核心元素。学员需要在课程开始时找一个正在处理的项目(例如:建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为自己的学院制定国际化战略等),运用学习到的方法继续推进项目,并向其他学员报告阶段性成果,说明如何使用现代方法管理该项目。

第四,国际化。无论哪个国家,高校领导者都面临学校国际化的问题。问题在于不是高校是否要向国际开放,而是如何开放。比如说教师、学生的流动性对高校有何重要性,以及哪些促进流动性的机制被证明是成功的。

第五,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是该课程涉及的一个重要议题,因为接任管理任务通常意味着与人事工作挂钩。对于那些只在大学工作过的学者来说,往往面对这样的任务毫无准备。了解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原则和标准以及可能存在的综合策略,并具备处理复杂冲突局势的能力,将为高校管理者们成功应对大学日常频繁出现的挑战起很大帮助作用。这也会帮助化解很多高校教职员工的冲突与沮丧心情。

第六,创业型大学。在亚洲和非洲的高校系统,“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也是探讨的重点。虽然全世界有很多高校都制定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案,但也有很多地区的高校,本身也如企业一样参与经济活动,例如经营酒店、学生宿舍、糕点屋,甚至购物中心。管理类似的创业型大学同时需要管理者们具备专门的能力。

4.5 课程的教学方法

IDC对高校管理者的能力培养采用与“EMBA课程”类似的教学方法。由于学员本身就拥有专业知识和项目经验,因此,学习过程明显可以比传统的研讨会塑造得更具有互动性,使课程学习对那些自己从事教学或已身在管理职位的学习者来说更具吸引力。教学方案坚持把经验丰富的教师所做的讲授和学员在课堂上的贡献,以及各国的案例研究融合为一体。尤其是学员相互介绍自己的项目经验能使所有人受益,可以说是“同伴学习”(peer learning)的成功践行。学员的学习始终以结合理论知识和反思实践经验为导向。国际经验交流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该课程每批都由来自7~8个国家约30名参与者组成,与不同国家学员的经验交流具有与众不同的价值。

5 项目的评估结果

IDC于2017年,即在启动10年后,接受了全面评估。 评估主要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课程的重要性如何,过程如何,课程的效果如何,目标是否以高效方式得以实现?效果有可持续性吗?采取的措施是否具有相互协调一致性并能够相互补充?(German Academic Exchange Service/German Rectors Conference 2017)

评估过程中访谈了项目负责人、教师和学员,还包括学员的上级。受访者来自不同的学员批次。评估显示出学员对课程的满意度很高:学员首先对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以及模块对应的学习安排很满意,这样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深化学习内容,并且得以让教师实现从多个角度阐明学习内容;学员对教学方法也很满意,因为课程采用演讲、讨论、案例研究等贯穿全部课程的多样教学方法;同时,学员们认为该课程设计的三个面授阶段十分重要。总体来说,几乎所有模块都得到了学员的积极评价,尤其是软技能模块的训练受到了特别的肯定。显然,这些内容在本地的学员培训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多重视。学员也积极赞扬关于冲突和冲突解决策略展开的讨论,特别是他们能够与教员相互信任地交换意见。

整个课程期间学员和教师们能够反复会面,之间建立起信任,这对学员很有吸引力,由此形成了一个“实践社区”(Community of Practice):在此参与主体因追求类似的目标、所处环境类似、具有类似的权力范围,他们一起交流思想、公开讨论问题和解决办法。课程的持续时间和反复的会面确保学员之间具有解决问题和困难进行真诚讨论所需要的公开度。通常课程期间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会维持多年。

该课程课堂上不只是传授知识,十分注重学员掌握并运用新知识和方法,以使他们为实际工作做好准备,课堂上始终贯彻应用导向型教学。大多数教师自己都正在或曾经担任高校管理职务,所以能够确保他们将模型和理论与实际建立起联系。评估表明,学员在课堂上讨论过的许多方案,多年后仍然能够在现实中应用。评估得出的另一个重要结果是:学员在参加课程后对自己职务带来的挑战持更积极的态度。许多学员后来转到其他管理岗位,例如大学校长、副校长、大学理事会或参议会成员,该课程的学习也都使他们从事管理工作受益匪浅。

近年来,一些国家也把该课程引入他们的国家。在印度尼西亚,老学员为新建立的私立高校组织了类似的课程;在马来西亚,以前的学员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为副院长们组织相关培训。部分学员发表了关于高校管理的学术论文,凭借自己开展的项目所积累的经验,在非洲和亚洲一共出版了四卷有关高校管理的论文集。(Antia/Mayer/Wilde 2019)。除此,还有很多针对特定主题的学术论文发表在专业期刊上。

6 展 望

IDC开办12年以来的经验清楚地表明,高校管理者担任管理职务的前期和初期,获得专业的支持非常重要。由于高校管理者的任务高度复杂,因此需要同样担任管理职务的人给与系统化的支持。本文介绍的“国际高校院长与系主任课程”为国内和国际上相关培训课程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线索。

猜你喜欢
管理者课程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