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思想方法的水环境治理建议
——以广佛跨界水环境治理实践为例

2019-03-05 20:03黄敏华佛山市珠江综合整治项目世行贷款办公室
节能与环保 2019年3期
关键词:广佛林田湖环境治理

文_黄敏华 佛山市珠江综合整治项目世行贷款办公室

党的十九大报告深刻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鲜明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为在新的历史方位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指明了方向。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想方法推动水环境治理和提升,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也是提供良好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 当前水环境治理关键问题还是出在系统治理上

遵循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思想理念,广佛跨界河流污染整治面临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系统治理体系未形成。治水是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很多,需要强有力的牵头部门统筹推进,督促各部门各司其职,最大限度形成治水合力。但从现实中看,由于存在各自为政的属地化、条块化管理体制,致使政出多门、多头治污、九龙治水的现象在部分区、镇街水环境治理中不同程度存在。

二是政绩观念有所偏差。重经济发展轻环境改善的政绩观念在部分区、镇街依然存在,缺乏像对待经济数据一样关注水质变化;推进整治过程中,更注重一些治标的、“看得见”的工程项目,忽略一些治本的、“看不见”的管网建设等。

三是系统思维有所欠缺。佛山市处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河网密布,各条河涌、各个水系之间基本都相互连通、相互影响,以往镇街河涌整治缺乏整体规划、流域系统治理思维,以单一河涌整治以及岸线景观改造为主,水质改善效果不大。

四是空间管控有所缺失。水域岸线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过去粗放式的规划管控导致大量的民居、厂企、养殖场临河而建,部分河段岸线无序开发和过渡开发,对河道(湖泊)行(蓄)洪带来不利影响、甚至严重破坏河流生态环境。

五是旧有发展模式低端。早期以南海、顺德为代表的基于乡镇企业的农村城市化发展模式相对粗放和低端,发展超前于规划,导致土地利用低效、产业布局混乱、城市质量低下、违法排污突出、企业民居混杂等问题。此外,镇、村缺乏互动,村民注重短时分红利益,忽略长远发展,村级工业区改造难度大。

2 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思想方法推动广佛跨界水环境治理的建议

2.1 加强规划的系统引领,严格保护水生态空间

做好规划协调,系统把握好流域规划和区域规划、专业规划和综合规划之间的关系,统筹推进实施“多规合一”,通过规划确定的布局和“红线”,严格规范和约束各项涉水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一是系统规划广佛跨界水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开发及景观提升工作。以广佛跨界流域为单元,将流域内山水林田湖草等各要素作为载体,采取“产业转型+水环境整治+土地整备+建设开发”的整治模式,编制广佛跨界水环境综合整治土地开发及景观提升规划。二是制定实施蓝线专项规划。对主干河涌及广佛交界河涌按河道分级管理规定划定蓝线,构建科学合理岸线格局,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区,强化分区管理和用途管制,保护河流水域岸线,确保岸线开发利用科学有序,高效生态。依法做好河道用地管控,禁止侵占岸线,切实解决沿河无序发展问题,严格保护水生态空间。

2.2 借力城市更新,系统打造绿色发展空间

探索建立用好经济政策,正确处理流域治理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借力城市更新,推动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对于广佛跨界区域水质污染较重和侵占岸线问题突出的区域,以“三旧改造”为抓手开展综合整治,减少入河排污量,同时以整治推动景观提升。研究提高“三旧改造”绿地率指标要求,通过顶层制度设计和强化监管,有效提升“三旧改造”地块的绿地空间,改善人居环境。探索建立人居环境建设资金,对于“三旧改造”工改商项目,提取一定比例的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资金,推动城市修补和生态修复,逐步恢复岸线完整,提升水岸生态环境。

2.3 产业依水而兴,打造“亲水”绿色发展经济带

一是打造广佛“亲水”绿色发展走廊。集中整合禅城奇槎、南海三山、顺德北部片区等约93平方公里范围,打造禅南顺三龙湾经济带,融合科技、智造、人文、生态等元素,打造为高端科技创新集聚区和城、产、人、文融合发展的示范区,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同时,沿乐平、里水、大沥等广佛跨界河流一河两岸及重点区域,打造“亲水”绿色发展走廊,重点发展产业金融、工业设计、信息服务业等服务业,实现与广州融合发展。二是进一步优化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优质载体建设。围绕节能减排、污染治理、清洁生产、绿色供应链等方面,推进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逐步形成支撑制造业绿色发展的环保服务平台。三是推动广佛跨界区域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建设高标准现代农业生态园区,具备条件的区域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实现生态与富民双赢。同时,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农业园区休闲化,休闲农业公园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利用广佛跨界区域的农田、林地、水体等资源,大力推进农业公园建设,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弘扬乡村水文化。

2.4 加强源头治理,建立精细化治污体系

全面发动治水攻坚战,科学确定治水方案,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施策,从根本上解决水污染源头。建立精细化治污体系。一是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着力完善配套污水管网建设,逐步实现生活污水全收集。推进生活污水处理精细化和信息化管理。二是控制工业污染。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促进用水方式转变,实现绿色生产和绿色发展。探索以产业聚集区和专业镇为中心,鼓励小微企业重污染生产工序集中生产、集中治污。三是治理农业污染。切实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控制和清理整治,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逐步总量控制、配额管理。推进水产养殖业生产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优质型方向转变。四是加强入河排污口管理。对河道两岸所有入河排污口开展全面排查、核实登记,摸清排污口的数量、排污类型、排污量等,明确责任主体,加快清理整治。对河岸两侧保留的合法排污口、雨水口等入河排污口进行统一编码和管理,规范设立标识牌。

2.5 开展生态修复,构建绿色生态水网

以流域为体系、以河涌为单位,以山水林田湖草等各要素为载体,开展系统性、综合性防治。一是构建绿色生态水网。以西江、北江干流为主干廊道,以河涌为联通网络,恢复重构环广佛水网大循环体系。依托佛山水道、东平水道、潭州水道构建城区千亩生态公园环,沿北江和西江两条干流,以及西南涌-芦苞涌、水口水道-雅瑶水道、顺德-东平河等形成城市主要滨水生态廊道,开展河心岛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改造提升。二是修复水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开展水体连通、引水活化、生态修复,提高河涌自净能力和活水能力,提升水域水动力,水体流动和自净能力,通过滨水河岸生态景观治理、修复,实现河道生态连通,逐步修复水生态环境。三是弘扬岭南水乡文化。结合岸线整治,在有条件的区域,加强湿地博物馆、宣传教育中心、亲水观鸟设施的建设,大力弘扬水生态文化,打造水生态教育平台,赋予岭南水乡风貌新的文化内涵。

3 结语

水环境治理和提升是系统性工程,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必须牢牢把握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跳出末端治理的现状,从规划引领和绿色发展的高度,统筹城市和乡村、水域和陆地,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和干支流,统筹产业、环境、生态、土地等要素,实现土地升值、人居环境提高、城市品位提升等共赢局面。

猜你喜欢
广佛林田湖环境治理
广州最新交通年报出炉!广佛每天有174万人来往!
162亿!8宗宅地!央企保利重仓广佛两市
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正确的生态观、发展观
七大新亮点!照耀广佛未来城的“智慧”发展之路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山水林田湖草研究概述
广佛潜力板块看这里! 下一个千灯湖传奇崛起!
联合国环境治理体制
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与修复找准问题明确目标和路径
构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内生机制
数字传声:环境治理变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