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语境中的汉语文学价值

2019-03-15 06:33钟一帆
神州·中旬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世界文学

摘要: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经过历史的沉淀,在世界文学具有独特的价值。本文首先针对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做简要的探析。再以汉语文学的表意形象、汉语文学在传播延续上的优越性、其表意性与自然性的关联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汉语文学在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价值体现作出表述。

关键词:世界文学;汉语文学;表意性文字

引言:

在世界众多语言中,汉语具有复杂、形象的表意性特征,这使中国文学具备了其它语言文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与价值。由表意性为基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体裁多样、结构精妙、描写生动形象的特征,也使汉语文学在历史的沉淀下,包含了自然特质,彰显出汉语文学独特的内在生命力。

一、世界文学语境下的中国文学

在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随着我国近年来文化输出的加强,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使中国的文学受到国内外文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文学有着自己独特的传统,在古典文学中,诗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而在现代文学中,则是以小说为主导地位。中国当代小说受到西方文学一定程度的影响,在中国文学的大环境中,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内涵,形成了自己的独具的特色与传统,对中国文学来说,这是一种“全球本土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诞生了许多优秀的小说家,将中国文学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但在整个世界文学的版图中,中国当代文学所受到的重视和获得的成就显然还无法与其为世界文学带来的价值形成正比。这归结于,中国文学在面向世界文学语境背景时,缺少优秀的翻译将中国优秀的文学作品完美的呈现。另一方面,学术界的推介与研究力度的欠缺,也使中国当代文学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取得的成就难以体现[1]。

二、世界文学语境下的汉语文学的价值体现

(一)汉语文学的表意形象

在世界众多类型的语言中,字母文字属于抽象的逻辑记忆型文字,给人一种冰冷、机械的感觉,难以产生情感共鸣。从心理学上来说,与前者相比,汉字具备更加丰富的情感记忆功能,通过汉字构成的文学作品可以为读者带来更加直观的主观情绪感受,这些特性,使中国文学具备更加形象、生动的特征。表意文字由于还原了被表音文字所抽象化的词语,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语言最根本的自然属性与目的性,使语言更加贴合人类的感官直觉,可以拉近主体与被描绘事物之间的距离,使人们可以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内涵。

例如,在中國古典文学中,诗歌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核心意向,在一段或一篇诗歌中,其中心通常集中于某一个词身上。如“云山乱,晓山青”、“缺月向人舒窈窕,三星当户照绸缪”、“夜静春山空”等诗句,读者在看到时,会立刻联想到相应的自然情景。而在中国语境下,同一个文字本身可能具备不同的意义,以“空”为例,其原意是指洞穴,受到佛教的影响,空字又具备了更深层次的宗教内涵,使读者在进行解读时,感受到另外一种意境,从而引发无限的思考。当一些词被反复使用时,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它们时,可以快速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情感与中心。

(二)在传播延续上的优越性

除此之外,具有表意性工能的语言文字,对民族历史的延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些经过历史沉淀下来的古代文学,在现代读者进行解读时,即便文章中满是深奥的词汇,但通过对字的解读,读者仍然可以准确地把握古文的核心内容。这一特性,对民族文化与思想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时代的更迭中,汉字的演变不仅没有在漫长的历史中产生断裂,反而变得逐渐丰富和完善,保留了其最本质的表意性功能。汉语文学所具备的集体性与生动的面貌,依托于语言文字中所承载的潜意识内容,将民族的历史记忆代代相传。在汉语文字中,几乎每一个字词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沉淀,追溯到古代时期,可能每一个汉字都有着一段故事。

在汉语文学的传播与延续过程中,汉语因其形式简洁、蕴含丰富,使由汉语组成的文学作品在记忆与流传方面有着强大的优势。而由于汉语所具备的丰富内涵,使其在不同时代,面对不同的受众都有着强大的适用性。人们可以通过汉语文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在时代的变换中,人们也常常对文字产生新的解读[2]。

(三)表意性与自然性的关联

汉字的表现形式,是以模拟自然事物为基础,逐渐演变出的一种语言系统。对应着自然万物的基本形态,从这个角度来看,汉语的表意性与自然之间似乎本身就具备着一种先天的联系。与自然有紧密关联的这一特性,使汉语文学更具世界性。从本质上来说,即便是不同国家与民族,在集体潜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基本的共性就是与自然的关联,这一关联在其语言文学中有着一定的体现。

文学家在进行创作时,往往喜欢在自然中寻找灵感,在集体性的精神下进行创作。而汉字所具备的种种特性,可以恰到好处地将作家内心的情感与自然相连接,这是表意性文字所能创造出的意境。汉语所具备的表意性特征,使中国文学更加符合人类集体潜意识精神对自然关联的需求,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表意性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人与自然界的隔阂。

结束语:

以汉语为例,在传承民族的历史,建立人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这一层面,表意性语言具备抽象的逻辑记忆型文字所没有的优势与特性。作家通过写作,将自身与读者的心灵、精神在和自然之间架起一道桥梁,赋予了中国汉语文学强大的生命力,使其在世界文学舞台上有着不可取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吴亚骏.全球化语境下当代新疆锡伯族汉语文学浅探[D].兰州大学,2016.

[2]岳芬.世界文学语境中的汉语文学价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5-14(004).

作者简介:钟一帆(2001.8.28)女,江苏省镇江县,高中学历 单位:江苏省丹阳市第五中学。

猜你喜欢
世界文学
汉语新文学的世界文学品格
当代文学史中的“世界文学”
浅谈克里斯托弗·普伦德加斯特“共通的世界协商”的文学观
论1992—2015年间“世界文学”概念的界定
论世界文学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