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德智融合思想改进小学识字教学

2019-03-20 09:59谈永康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字形识字汉字

谈永康

什么是识字?艾伟认为,所谓识字者谓见形而知声、义,闻声而知义、形也。[1]识字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重视识字,低年段教学把识字作为重点,尤其重视生字的音、形、义,努力为学生学习语文夯实基础。但加以审视,会发现其存在如下问题:一是目标缺位,教师关注汉字的音、形、义,注重读对、写对以及意思的理解,但人文方面的目标很模糊,普遍忽视汉字应有的教育功能与文化功能;二是内容缺失,只重视认知学习,即字音、字形、字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知识,忽视汉字音、形、义的联系,包括其隐含的思维、方法、情感等知识;三是方法缺乏,拘囿于分析与练习等识字方法,教学显得机械、呆板。

上述问题的存在,本质上是由于我们在教学中只见“字”不见“人”。小学识字教学以汉字为认知对象,而汉字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离开了汉字的特点与优势,忽视了人的需要、情感、思维、品质,教学效果不一定好。这样的教学违背了教育规律,也忘记了教育的目的。

一、于漪德智融合思想对改进小学识字教学的价值

于漪先生提出的语文课程德智融合思想切中小学识字教学的时弊。所谓德智融合思想,是以学科智育为核心,融合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于老师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提出“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教学观,八九十年代又提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思想情操陶冶于一炉”的教学观。随着实践的深入,于漪老师又在新世纪提出了“德智融合”思想。德智融合思想体现了教育规律,是所有学科都要遵循的教育准则,识字教学自然也不例外。“德智融合”中的“德”,是汉字隐含的各种教育功能,如认知价值、审美价值等;“智”,是汉字的有关知识,如音、形、义。我们以德智融合思想来观照汉字有哪些德育功能。

第一,认知功能。语文学习与认识事物相统一,有的与学生已有经验匹配,如学了“家”字,学生就会想到居住的温馨的屋子、身边可爱的亲人等;有的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如学习《将相和》,就会知道“廉”都是姓。

第二,审美功能。汉字独一无二,其美育功能独特而强大。于老师说:同“汉字的书写是平面的,时,它又是多角度的。比如,有的字笔画是平行的,有的是横竖交叉的,每个笔画都有自己的特点,错综复杂的笔画组合起来又很优美,有的雍容华贵,有的非常隽秀。”[2] 

第三,发展思维功能。于老师认为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汉字本身是画,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探究某些字的意义,会发现中华文化的“思维基因”蕴藏其中,可大大增长智慧。

第四,养育精神功能。汉字就是我们中国人的哲学,“一个个汉字的故事中无不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基因,哲学智慧、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审美意识,稍加触摸,就会感受它的博大精深,无穷魅力。热爱语文,在习得语文的同时,孜孜不倦地把蕴藏的优秀文化基因植入自己的血脉,可促进心灵发育,精神成长”[3]

第五,激发创造功能。如今,新事物、新思想层出不穷,表音文字需要不断造出新词,而汉字有强大的联想能力,熟字就可以组成一个个新词,且容易理解与记忆,如黑客、代沟、网购等。由此来看,学习汉字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

综上所述,于老师的德智融合思想对小学识字教学具有如下价值。

首先,德智融合思想赋予识字教学以高度。于老师向来认为,语文教学是母语教育,理应有高度,即站在文化的平台上。识字教学要“目中有人”,从人的发展去认识、改进汉字教学。识字、写字要与学做人,与生命教育、民族精神教育融为一体。

其次,德智融合思想赋予识字教学以深度。于老师向来重视思维训练,德智融合的关键是准确定位智育内容。于老师在《语文课程是一门多功能的育人课程》中强调对语文智育要有完整的认识,不能以偏概全。语文智育的内容绝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而应该是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在简单的记忆与理解时,学生的思维往往不能被激活。但是,把汉字放到文化背景中,如学习《端午粽》,思考生字“节”与外婆的“盼望”团圆情有无关系;把汉字放到课文语境中,如学习《视死如归》,探讨用“抠”不用其他字的原因,助力学生的思维在分析、 综合、对比、评价中碰撞,理解深入,进而感悟汉字表情达意的奇妙。这样的学习就有了活力,有了思维深度。

最后,德智融合思想赋予识字教学以温度。德智融合的关键是课堂结构的改变,做到立体化和开放化。课堂要立体化,一方面要在形式上彻底改变师生活动交流形式,用于老师的话说,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单向型联系,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辐射型联系,把教师发问、学生回答的双边对话转换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多边对话,使教学活动的过程产生对话场效应,教与学相互作用,学与学相互作用,充分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能者为师,水涨船高”。另一方面,识字课堂要追求方法的多样化,力求不拘一格。创始人、“韵语识字”语文特级教师姜兆臣把“奇特”联想作为识字的重要方法,就是基于汉字的特点。实践证明,以字形打开学生想象,能促使学生主动、创新识字,这样的课堂无疑充满了温度。

二、运用德智融合思想改进小学识字教学

小学的每一篇课文都有识字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渗透、运用德智融合思想,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具有极大的价值。

1.培养兴趣:落实德智融合思想的中心工作

德智融合作为思想,可以引领教学方向;作为策略,又可以指导教学实践。德智融合视域下的识字教学,重点在融合,难點也在融合。体现到教学中,培养兴趣既是融合的表征,又是融合的目的。

兴趣,是人的意识对一定事物或活动的内在趋向性和内在选择性。学生有兴趣了,就会产生力求掌握知识的理智感,集中自己的注意力,采取积极主动的意志行动,使得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古人有云:乐“童子之情,嬉戏。 ”儿童喜欢游戏,喜欢快快乐乐地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情感需要,指导学生对识字有亲近感和获得感。

所谓亲近感,就是看到汉字如同看到亲人,有一种想靠近、想认识的感觉。于老师认为汉字包蕴了东方思维 ——具象、隐喻和会意,她曾这样讲述打开第一册小学语文教科书的感受:“扑面而来的是汉语独特的美,母语浓浓的情,诗情画意,充盈其间。我惊喜万分,犹如步入画廊,山欢,水笑,鸟鸣,花放,一个个文字符号向我倾诉,盼我回应。置身于汉字文化浓郁的氛围之中,美不胜收。 ”[4]

如何培养、呵护好儿童对汉字学习的这种喜爱?我们认为关键是打破古今时空隔阂,在字形上动脑筋,利用甲骨文、金文等,帮助学生建立形与义的联系。这种联系的建立往往给学生新鲜甚至奇妙的感觉。比如《赵州桥》一课,“毁”字“臼”中的两短横,类似于金文“毁”之容器中的米粒,这样的讲解既让学生记住了字形,又领悟到汉字造字的趣味,对汉字的亲近感油然而生。

对低年段学生来说,画一画也是汉字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一年级教材中的生字很多运用了象形、指事的造字方法,聚焦难点,让学生看一看古字,再认一认今字,比一比,想一想,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学习、思考过程。

进入中高年段的学习后,学生由于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识字能力也提高了,往往有固定的学习路径与方法,汉字的学习反而容易因为模式化、套路化变得无趣。这个时候,就有必要改进教法,提升学生学习新字的“获得感”了,主要有两条途径。

途径一:发现规律。识字达到一定的量之后,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规律。如以音辨形,即用声旁来辨别字形;以义辨形,从形旁来辨形,这也是中高年段识字教学中常用的方法。

途径二:突破难点。就是抓住字音、字形的难点进行攻坚克难。比如利用口诀法来辨析字形相近的字,用“中间点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中间种瓜长花瓣,中间青丝扎成辫”之类的口诀让学生记住“辫”“瓣”跟其他“辩”等字。还有一些汉字,字不易混淆,但是容易多一笔或少一笔,这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想办法来突破难点,比如用“战士之心意志坚”来记住“志”,避免把上部写成“土”;用“立着工作,十分辛苦”来记住“辛”,避免与“幸”相混淆,等等。

2.激活主体:落实德智融合思想的关键策略

学生是识字的主体,识字教学的效果直接取决于学生的感知发展水平。在识字过程中,儿童既要通过感觉对字的笔画、笔顺、偏旁、结构、字音、字义等个别属性作出反应,又要通过知觉对字的音、形、义等多种属性作出综合反应。二者结合,才能实现对一个字的完整认识。因此,落实德智融合思想,关键要基于儿童特点。首先,儿童倾向于整体感知,比如低年级学生默写生字错误,主要表现为结构混淆、笔画增减以及字形相混等“形错”,这正说明他们在感知中缺乏比较精细的分辨能力。其次,儿童感知的随意性强,缺乏目的性和自觉性,常常以自己的兴趣为转移,环境中的新异刺激很容易改变他们的知觉方向。最后,儿童感知不深刻,缺乏系统性。在识字中,对结构较为复杂的字的各部分的构成比例、笔顺等方面的理解,常常存在困难。此时,教师的指导语尽量采用肯定判断句式“是……”,不宜用“不是……”。正误对照要慎用,儿童感知事物最容易被形式新奇有趣的对象吸引。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激活儿童认知结构。从小学生識字实际情况来看,其字形错的总次数比音错、义错的总次数多得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对小学低年级3572个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其错字率达 25.67%,其中由于观察不精细,对整个字形只有模糊印象而写错字的占 88.21%。[5]因此,建议强化字形的弱刺激点,把字形辨析纳入儿童的经验系统;利用儿童已有经验展开联想,根据具体形象进行初步的抽象概括训练。如会意法,“木”“禾”等字中间一竖下面不弯钩,因为这一竖表示植物的根,根要往下生长,所以不能转弯。

二是构建立体学习网络。鼓励学生自己分析字形,调动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积极性,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来学习生字。有目的地要求儿童精确地分析和综合,找出字形的特点和认知、书写的关键,学会概括各部件间的比例与顺序,那么他们识字中分析的准确性和综合的概括性就会不断发展。

比如一位教师引导学生互相学习交流,提高分析字形的思维水平。在分析“蚕”字时,学生有这样的学习过程[6]

生1:上下结构,“天”下面是。“蚕”上面是,“虫”

生 2:上下结构,“天”下面是,“蚕”上面是,“虫”表示蚕会吐丝,是天下最好的虫。

生 3:上下结构,“天”下面是,“蚕”上面是,“虫”因为它是最好的虫,人们喜爱它,就叫它“天虫”。

生 4:上下结构,“天”下面是,“蚕”上面是,“虫”因为虫会变蛾,蛾会飞上天,就是虫子最后能上天,所以写成“蚕”。

显然,四种回答代表了不同的思维。第一种最常见,处于习惯水平;第二位学生开始联系蚕的特点进行思考,求异思维在闪光;第三位学生又有新意;第四位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揭示了蚕的生长过程,思维有创新。

3.师者育人:落实德智融合思想的灵魂保障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在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学习活动。这就需要我们做到于漪老师说的“用我们的实力,用精彩的课堂教学吸引孩子们对语文的热爱,用我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来弘扬中华的文化,用我们的智慧和青春来诠释我们的语言文字是有表现力和生命力的”[7]

贾志敏老师执教《惊弓之鸟》,教“更羸 ”的“羸”字,让几个学生写到黑板上。由于笔画較多,学生写得要么挤成一堆,要么散成一片,不规范,也不美观。贾老师笑眯眯地说:“同学们,看贾老师怎么写这个字。这个字结构复杂,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很多兄弟姊妹;又像一个班级,有很多同学。一个家庭、一个班级要想和谐,怎么办?那就需要每个成员都谦让、宽容。你看,这个‘亡字头,很谦让,把自己的身体压扁一些,少占空间;这口 也向 学习,努力扁一些; ‘个‘‘亡‘月羊‘凡很受感动,也都赶紧把身体收缩一点,变得瘦长一些。仅仅谦让还不行,大家还要好好团结在一起……”贾老师一边形象地讲述,一边板书,一个美丽大方的“羸”出现在了黑板上。孩子们都笑了。贾老师说:“写字是这样,在班级里、在家庭中生活也要这样。 ”

多么精彩的识字教学!教师指导学生写好一个“羸”字的过程,也成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过程。

汉字是民族文化的根。识字事小,但育人价值深远。让我们教好每一个汉字,把文化的种子、做人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田,让他们一辈子铭记。

参考文献

[1]艾伟.汉字问题[M].上海:中华书局,1949: 5.

[2][7]于漪.语文的尊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286, 211.

[3]于漪.于漪知行录[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168.

[4]于漪.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完美的结合[J].小学语文教学, 2011(3) .

[5]吴立岗.观察力及其培养[J].上海教育, 1980(7) .

[6]郭可谧.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品质的培养[J].江西教育科研, 1985(4) .

猜你喜欢
字形识字汉字
“品”字形汉字知多少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
添一笔变个字
用“A”字形的性质求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