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的特点与教育研究

2019-03-21 16:55黎天兰
成功 2019年7期
关键词:自卑班级儿童

黎天兰

都安县创业园实验小学 广西河池 530700

近年来,因家庭及社会因素,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渐凸显,特别是这些孩子出现较为严重有自卑、孤僻等不良性格,对其未来成长埋下了潜在的危害[1]。因此,学校和社会需要高度关注这一问题,给予这些农村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促其健康快乐成长,为其未来走向社会,成为对社会有用之才奠定基础。

一、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特点及产生原因分析

从与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接触并综合分析发现,这些孩子普遍具以下五方面的特点[2]:

一是较为严重的自卑与孤僻。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打工,主要是跟其爷爷奶奶等监护人生活,因为在父母对子女的感情缺失环境中成长,所以这部分孩子极易产生自卑和孤僻的心理,时间越久,自卑与孤僻感就越严重。从调查中发现,留守学生具有这种不良心理的高达50%以上。在行为上的主要表现是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喜欢独来独往,不会或很难与他人交往,特别是对于来自教师的关心,也同样极为排斥,甚至抱怀疑态度,所以这些孩子人际关系很差,很少和同学一起玩耍和游戏。

二是行为上的极端逆反。通常情况下,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逆反心理,但留守儿童身上却表现得极为突出。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与正常家庭教育的学生相比,留守儿童青春期是在缺爱的环境中成长的,这种理解、欣赏、审美、肯定等人生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需要缺失,会让孩子产生难以自拔的挫败感,他们会产生自己是多余有,是不值得被爱的,再加之这个年龄的学生很难自我调整心理状况,因此,他们会在逆反的道路上一发而不可收拾。

三是心胸狭隘自私。这是留守儿童中最为普遍的心理状态。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留守儿童在感情方面从小缺失父母的爱护;从经济方面这些孩子大多数家庭较为贫穷,所以从小到大,这些孩子的内心始终处于严重匮乏状态,表现出来的就是眼界窄、心胸狭小;对个人得失斤斤计较,对自身利益耿耿于怀;对不顺心的事,极易发怒,甚至动拳脚。

四是较为严重的厌学情绪。这也是留守儿童中也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表现出来的状态就是上学经常性的迟到、早退,甚至于旷课;缺乏上进心,对学习毫无兴趣;个别学生自己不学,还在课堂上故意捣乱,违反课堂纪律。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留守儿童主要生活在“类单亲家庭”里,这些临时监护人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对于孩子们的关注是浅层的,仅限于吃饱穿暖,而对于孩子们身心、思想、道德等方面的需求却很少关注甚或根本没有。

五是早恋现象较为普遍。从调查过程中发现,留守儿童早恋心理与通常青少年期产生的早恋有所不同,他们的早恋更多的是为了获得心理上的某种平衡。这主要是由于留守儿童从小就缺少家庭温暖这一重要部分,使其在感受亲情方面心灵受到重创,所以,他们特别渴望通过早恋来感受来自家庭的温暖,弥补从小缺失的亲情。

二、以留守学生特点为学校教育出发点

对于农村留守学生而言,学校是他们与社会不良环境接触的一道防线,因此,学校要高度关注农村留守学生,更要对这部分学生以更多的关爱和教育[3]。

一是给予农村留守学生高度的尊重与关爱。尊重与关爱是教育的基础,更是施以教育的出发点。在学校教育中,通常情况下,学生非常在乎教师对自己的关爱程度,农村留守学生这种心理需求表现的更为突出和强烈,他们迫切需要以教师的爱来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因此,在对农村留守学生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以真挚的爱,发自内心的尊重,与其同学平等的方式来对待他们。

二是引导农村留守学生正确评价自己。对于青春期的留守学生所表现出来的自我评价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教师必须给以充分的肯定,同时引导他们正确评价自我,知道如何有效地扬长避短,更好地展现自己优秀的一面。

三是通过和谐的班级环境,引导农村留守学生融入集体。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农村留守学生对不良心理状态的疏导和改善,通过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鼓励和引导他们参与班级活动,同时也有意识地让其他同学主动接触他们,与其交朋友,或者有意识地让他们承担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以此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三、通过完善的社会管理,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

一是通过建立“留守儿童之家”,方便留守儿童学习与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可以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援“留守儿童之家”建设。

二是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法制宣传教育。农村留守儿童普遍的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因此,要通过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等,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以此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意识、法制意识和安全意识。

猜你喜欢
自卑班级儿童
班级“四小怪”
班级英雄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自卑的地方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