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北京地区的慈善救济研究(1946-1949)

2019-04-01 09:17李琼
青年与社会 2019年5期
关键词:慈善组织救济慈善

摘 要:1946-1949年,是我国历史比较特色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灾害和战争的后遗症使得民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间和政府慈善组织层出不穷。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以后,大批的难民聚集在北京地区。文章就1 946-1949年段北京地区的慈善救济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灾害;慈善;慈善组织;救济

1840年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由于外敌入侵和清政府的腐败,再加上自然灾害和兵灾,我国在这一时期成为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人民生活困苦不安。而传统的慈善救助方式随着社会的变迁已经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在一些先进人士和西方宗教影响下,我国近代慈善事业开始兴起。民国时期是我国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慈善事业彻底走出我国传统慈善事业发展的模式,并且在社会贫困救济和抗灾救济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一、产生的原因

(一)灾害频发

自1912年民国建立以来,从可见的民国时期灾荒统计资料看出是年年有灾,持续不断,找不出无灾之年;无地不灾,灾民众多。据估计,民国时期全国受灾面积年均在1亿亩以上;多灾并发,纵横交锚。在同一年中,多种灾害并发是常见的现象,往往是一地或几地发生水灾的同时,其他地区发生旱灾、虫灾或者其他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发生,给人民生活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流离失所,生活极度苦难,造成救济需求的扩大。

(二)民国时期经济发展缓慢,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资本主义经济的入侵使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举步维艰,许多企业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冲击下破产倒闭。资本主义凭借其先进的生产力,不断向中国输出工业品,由于我国民族工业在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方面比较落后,所以生产的成本比较高,资本主义产品的入侵导致了大量中国民族工业的倒闭,从而减少了农产品原料和劳动力的需求。战争消耗了政府财政,为筹集军费大肆按刮民脂民膏,为补充前方力量抓丁拉夫更是造成了大批难民逃荒,人为地加重了灾荒。

二、慈善情况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百废待兴,慈善事业也一样。为此,政府加强了慈善机构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重申慈善机构要登记立案,1946年颁布了《北平市社会局整理公益及慈善团体办法》,对已成立的公益或慈善团体,限期半个月内向社会局登记立案;对发起成立公益或慈善团体,首先要向社会局申请许可组织,经核准许可后,必须在3个月内筹备完成申请立案,逾期不申请立案者,撤消其许可;此外,对申请许可立案或重新立案之各种公益或慈善团体的组织者、发起人或理事、董事的身份,除了规定不准为刑事犯罪者、破产者、根夺公权者和吸食鸦片者外,还规定不可有附逆或反革命行动,将在沦陷时期的附逆者排除在外。此办法还将公益和慈善团体放在一起,体现了观念的变更,已经将慈善團体体现为带有公益性质的团体。

据统计,1946年2月,北京市有31个慈善团体。这一时期,各慈善团体在整个经济不景气、经费拮据的状况下尽力维持着。成立于1794年长芦育婴堂由于经费全部取消,此时只好靠变卖房屋、土地和多方募捐勉力维持。此外,这一时期,非公立的慈善机构尚有:天主教育幼所,1947年收容孤儿92人,1948年收容62人;天主教仁慈堂育幼所,1947年收容孤儿83入,1948年收容204人;天主教仁慈堂养老所,1947年收容无依老人103人;红础宇会育幼所,1947年收容孤儿83人,1948年130人;红十字会残废院,1947年收容残疾入16人,1948年收容22人;慈慧育幼所收容孤儿8人。1948年全市所有非公立的慈善机构收容总人数为667人。

其他非收容性的慈善机构主要是协助政府和中国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律分署举办冬赈,施放救济物资,救济贫民和难民。1945年冬赈期间,基督教青年会、黄础字总会、世界红础宇会、白十字慈善宏道会、望海谈天主教堂、祟善东社、明德慈济会、基督教联合会、中国红十字会、救世军、女青年会、慈惠苦济同善会、一心天道龙华圣教会、正宇普济会、公善普及施材总社、德善义济会、蓝璀宇会、黄十字会和广仁堂等慈善机构与妇女联合会、青年服务团等社会服务团体及工商学院,曾协助中国善后救济总署冀热平津分署给贫民发放救济物资。

三、影响

最后我们应看到,由于近代北京乃至整个中国的特殊历史背景,解放战争前夕的北京的慈善事业以民间为主,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慈善救济比较而言,解放前夕的北京慈善事业开始呈现出一种有序的管理状态,政府在抗日以后开始有计划的,有序的对难民进行救济,对慈善组织进行管理。这主要是因为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需要依靠难民这些有力的生命军,得民心者得天下,故此国民党开始以政府机构对慈善组织和难民进行管理。

正是由于政府开始管理慈善组织,解放前夕的北京慈善组织相对于抗日时期的慈善救济活动相对来说慢慢开始衰减,由以前的民间为主流慢慢开始变为政府主导。

解放前夕的慈善管理对整个北京地区的和平解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共产党隐藏于这些民间慈善组织当中,在地下进行马克思社会主义的宣传,通过学生活动、工人活动等慈善救济活动推动者历史的车轮。

参考文献

[1] 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辑[M].台湾:文海出版社, 1974.

[2] 陈翰生,薛暮桥,冯和法.解放前的中国农村(第二辑)[M].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7.

[3] 邓云特.中国救荒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 孟昭华,王明寰.中国民政史稿[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

[5] 李文海.中国近代十大灾荒[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6] 吴廷燮.北京市志稿(民政志)[M].卷五赈济四,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

作者简介:李琼(1988- ),女,甘肃白银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慈善组织救济慈善
慈善义卖
不当解雇之复职救济制度的反思与完善
慈善组织相关知识问答
慈善组织的登记、认定和终止
浅析慈善组织的现状与行政规制存在的问题
关系救济
论私力救济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