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相融 润泽生命—华北油田一处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掠影

2019-04-03 06:11左秀芳通讯员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19年12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爱心习惯

本刊记者 左秀芳 通讯员 蔡 欢 王 华

每天清晨,华北油田一处小学的学生值周活动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七点半,嘹亮的口号声响起,值周小组集合完毕,宣誓后在校门口列队排开,和校长、值周老师一起,迎接各年级学生的到来。到校的学生,首先在校门口两侧便道上排好队,依次进校,井然有序。全体学生进校后,值周小组再开一个现场短会,对工作进行总结反思。

在华油一处小学,三年级以上各班轮流值周,值周班级分成四个小队:绿荫小队、守纪小队、安全小队、大雁小队,分别负责校内卫生、守纪、路队以及两操情况的监督检查。这些活跃在校园里的小主人,成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谈到校园文化建设,校长苗风山总有说不完的话题。他认为,全方位打造校园文化,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育人内涵,既是立德树人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几年来,华油一处小学积极探索,从外显的校园环境文化走向学校核心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凝聚学校精神的物质文化,培育富有学校特质的精神文化,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

让环境成为隐形课堂

清晨的华油一处小学校园,洁净清爽。五彩缤纷的太阳花、生机勃勃的翠竹园、优雅宁静的白玉兰,把校园装点得绿意盎然,空气中也弥漫着花香。

教学楼前,几株水杉俊秀挺拔,孩子们自己制作的水杉名片格外醒目。校长苗风山指着一棵棵石榴、龙爪槐、木槿、海棠等树木介绍说:“我们鼓励孩子们自己制作植物名片,在制作名片的过程中,通过搜集资料,对这种植物就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在校园里随便走一走,就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学校围墙上的“文化印记”版块,分门别类地介绍了诸子百家、中华国粹、琴棋书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两栋楼之间的七彩长廊上,展示着齐白石、徐悲鸿、莫奈等几十位中外著名画家的美术作品。荣誉长廊中,学校、教师、学生获得的各级各类奖励,展示出孩子们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

“让每一面墙都说话,让每一个角落都育人,不是说说就可以,必须扎扎实实地落实到每一个细微之处。”苗风山说。楼道是学生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每一处楼道都有不同的文化主题,比如明礼诚信、励志教育、国粹艺术、科普教育、习惯养成、感恩教育等。

学生、教师的优秀书法作品,张贴在楼道以及楼梯拐角和孩子们的视线平行的位置,以便学生能随时看到并欣赏书法艺术。校门口两侧的外墙上,宣传栏中展示的大幅图片更是引人注目。这是一处小学学生在为居民献春联活动中书写的春联。一幅幅喜气洋洋的书法作品,为当地居民送上新春的祝福。学校开展的学生书法作品展,展出了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等一百多幅作品。孩子们的书法,虽尚显稚嫩,但笔墨周正,颇见功底。这些活动都一一展示在宣传栏中。

谈到校园环境建设,苗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学生是什么?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之树,学校是什么?学校是一片春意盎然的生命之林。物质文化即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基础。我们正是本着‘追求高品位,主题鲜明化’的建设理念,让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高雅、和谐、完美的气息。”

为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在一份“华油一处小学养成教育训练项目序列表”中,记者看到,学校分别从做人、做事、学习三个维度,围绕自理、友善、负责、合作、效率、专注、创作等不同主题,列出48 个好习惯。一二年级、三四年级、五六年级,分别对应不同层次的好习惯。比如,围绕合作主题,三个年级段依次递进的好习惯是:养成与他人合作的习惯,养成与他人分享的习惯,养成取长补短的习惯。

“我们的责任,就是引导学生养成这些好习惯,这将成为孩子们一生的宝贵财富。”校长苗风山说,“学校开展的许多德育活动,都是为了让孩子们夯实好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为了促进好习惯的养成,学校还专门录制了微视频。德育办主任蔡欢介绍说:“物品摆放、课前准备、阳光体育、经典诵读……我们将常态化的德育常规活动全部纳入学校‘好习惯微课程’的微视频展示中。‘好习惯微课程’结合学校的养成教育目标,强化一个专题、树立一个榜样,寻找一个点位,细化一项要求,掌握一项技能,分年级开展活动,扎扎实实地对学生进行好习惯的培养。”

好习惯的养成离不开有效的评价机制。学校大队辅导员王华老师介绍说,少先大队成立了“好习惯银行”,把好习惯用积分卡的形式存入“银行”。积分卡以榜样教育为途径,以激励提高为目的,激励学生从点滴积累的实际行动中提高自身行为习惯意识,体验良好行为带来的愉悦感。

孩子们养成的好习惯,不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养,也为同龄人带去一份温暖。在学校教学楼楼梯旁,有一间“爱心小屋”,这是少先大队倡议成立的“油娃绿色储蓄站”。孩子们通过回收可再生资源,充盈爱心基金,用以帮助贫困家庭的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

一年一度的红领巾科技艺术博览会上,学生展出的作品达2000 多件,作品类型百余种。学校组织科技教师、美术教师和家长委员会代表组成专家组,评选最具创意的作品,并为创作者颁发学校永久性收藏的荣誉证书。在自由交易环节赚得的善款,也都汇聚到学校爱心基金中,用于资助急需帮助的学生。颗颗童心,在助人为乐中得到爱的升华。

学校有一名学生,父母离异,靠爷爷奶奶捡废品维持生活。他睡觉的小床,就是爷爷捡来的一个旧沙发。苗校长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几次到孩子家中家访,帮助这个破碎的家庭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他和学生一起,帮孩子从废品成堆的屋子中收拾出一个像样的书房,方便孩子读书学习。学校为此设立了单独的爱心账户,用以资助这名学生完成学业。渐渐地,这个孤僻的孩子脸上重新绽放出灿烂的微笑,他逐渐走出封闭的生活空间,和同龄人一起快乐地玩耍、投入地学习。

苗校长不无感慨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教育梦,那就是:围绕“有追求、敢担当、懂礼数、会学习、能健体”的十五字育人目标,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一生奠基,逐步培养学生“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让学校成为“和乐相融的幸福家园,润泽生命的成长沃土”。

塑造学生的心灵家园

如果说学校是个大家庭的话,那么班级就是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小家。在这个小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更为温馨动人。

吕文辉老师教科学课,她总是鼓励孩子们勇于实践探索,敢于“异想天开”。春天,她带着孩子们一起养蚕,桑叶不好找,就用莴笋叶代替。后来,有的学生想办法从淘宝网上买到桑叶。吕老师端来一盒蚕宝宝,碧绿的叶子上,一只只蚕宝宝吃得白白胖胖的。吕老师说,养蚕这个小小的举动,有效激发了孩子们的探究兴趣。有的学生养了好几个匾的蚕宝宝,还用收获的蚕茧织成了一方丝绸。她的班里,孩子们常常拿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小发明、小创造,并在红领巾科技艺术博览会上大显身手。

陈昌虹老师所带的“和谐三班”,班级文化建设紧紧围绕“和”字展开:以和为真,快乐学习;以和为善,快乐交际;以和为美,快乐生活;以和为贵,快乐成长。

陈老师对每一名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对待班里的学生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她的秘诀,来自于她和家长的密切联系。QQ 群、微信群、校讯通……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家校联系提供了便利条件。陈老师常为家长推荐教育书籍,比如《怎样教育独生子女》《父母必读》等。班里家长的教育心得,也不时见诸报端。班级专属的“缘自早春”博客,相继设立了教育随笔、学生日记、教子有方、生活顾问等多个栏目,已积累了一千六百多篇文章。

“和谐三班”家委会先后组织了关爱大凉山、小举动大环保、自然公园拓展训练、为留守儿童公益捐书等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教育学生用爱心去帮助他人。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班主任李洪丽也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春天,李老师带领学生和家长一起,来到当地的残婴院,与那里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给他们包饺子,喂他们吃饭。孩子们的热情,让残疾儿童体会到了来自同龄人的关爱。

李老师和学生还开展了为期两天的“不离不弃,义卖传递爱心”活动。在华兴矿区健身广场上,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书籍、手工作品、家长自制的精美糕点等带到现场。义卖的所有款项,都捐赠给当地残婴院。

李洪丽老师说:“孩子们内心都蕴藏着深深的爱,如何去表达爱,需要家长和学校的正确引导。我们帮助的这些弱势群体,就生活在我们周围。他们是不幸的,但又是顽强的。他们需要爱,也需要帮助。这些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同情弱小、传递爱心的热情,也让孩子们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爱心习惯
上课好习惯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作为
——华东师范大学老年大学喜迎建校20周年•校园文化篇
爱心树(下)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